李清照是北宋最具有魅力,也是最有才華的女詞人,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其中有很多都是膾炙人口,譬如《聲聲慢·尋尋覓覓》、《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武陵春·春晚》、《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等,這些都是不朽的經典。那我個人是很喜歡李清照的詞,特別是她後期的作品,每一首都感人肺腑,由於當時她一個人流落到江南,丈夫趙明誠因病逝世;後來的第二任丈夫張汝舟只是在利用她,為了得到她手中的金石藏品。
女人最大的願意無非是可以尋找到一個愛自己的丈夫,但是很顯然李清照非常不幸,儘管早年間與趙明誠相處得還算融洽,但是由於爆發了戰亂,當時的趙明誠沒有反抗,反而是帶著家人逃往南方,這件事情讓李清照很不恥,還寫詩諷刺趙明誠,兩個人的關係也變得很緊張,最終趙明誠因病逝世。李清照開始了在江南流浪的生活,每天以淚洗面,非常的孤獨,也非常的傷感。
後來李清照遇到了張汝舟,她以為重新尋找到了真愛,可是最後才發現,對方只是在利用她,為了擺脫對方的糾纏,只能是選擇離開。從此李清照更加的孤獨,也更加的傷感,在她的作品中也是有所體現,以這首《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來說,最是能夠體現出李清照晚年的心境,還有骨子裡的感傷之懷,由於一個人常年漂泊在外,那種悲痛之苦始終是折磨著她。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這首詞雖然沒有明確註明寫於什麼時間,但是後世的研究者普遍認為,這是李清照南渡之後的作品,當時趙明誠已經逝世。對於李清照來說,她在世上孤苦無依,終日裡過著極為悲痛的生活,每天都處於孤獨之中。整個人也是憔悴得不成樣子,她也是把那種孤獨之感,全部融入進了這首作品中,讓這首詞處處流露出了感傷之懷,無一字不傷感,無一字不憂愁。
上片側重描寫了當時的心境,通過對於外部事物的描寫,以此來表達骨子裡的憂愁;不知道是誰在窗戶外面種上了一排一排的芭蕉樹,現在這些芭蕉樹長得鬱鬱蔥蔥,非常的茂盛,把整個院落都給覆蓋了。葉片和伸展出去的葉心,彼此糾纏在一起,相互依依不捨。芭蕉樹葉一張張,一片片,一葉葉,把整個庭院完全給覆蓋了,看上去非常的壯觀。
下片所要表達的是一種孤獨的心境,還有對於人生的感慨,正是由於吃過了無數的苦頭,受盡了各種的折磨,讓李清照的晚年非常悲慘;我現在滿懷愁情,夜已經很深了,可是我無法入睡。偏偏在三更時分又落起了雨,那淅淅瀝瀝的雨讓人傷感,點點滴滴,總是響個不停。那淅淅瀝瀝的雨聲,正在敲打我的心扉,聽了讓人肝腸寸斷,更加無法入睡,只好是穿上衣服,去到外面聽雨聲。
李清照晚年的詞成就最高,其實正是由於她特殊的人生經歷,可能她自己都沒有想到,原本幸福的生活,到了晚年之後,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僅北宋成為了歷史,丈夫趙明誠也早早離開人世間。這些都是李清照最深沉的痛,一個人流落到江南,每天過著極為悲苦的生活,想回到故鄉無法回去,只是在人世間一個人孤獨地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