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之死》:世界名畫,可是這幅畫是怎樣化成的呢?
大衛的名畫《馬拉之死》在世界上聲譽斐然,那麼大衛是怎樣讓這一名畫誕生的呢?這背後又有哪些背景呢?我們還是先從了解馬拉開始吧。讓·保爾·馬拉是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著名的革命家,也是雅各賓派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793年7月13日,由於他積極鼓吹暴力革命,堅決反對右翼吉倫特派的妥協投降政策,所以遭到吉倫特派殘餘分子的刺殺。馬拉被刺的消息傳出後群情激憤,法國新古典主義大師雅克路易·大衛受命用他的畫筆表現馬拉被刺的情景。
3個月後,著名的題為《馬拉之死》的油畫開始在羅浮宮公開展出。參觀後人們交口稱讚此畫藝術地再現了馬拉的崇高形象,以真實的細節成功地表現了馬拉遇刺身亡的情景。但大家對畫家為何這樣構圖則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絕大多數人認為,大衛是採用寫實的手法,把馬拉生前常常在浴缸中工作這一典型場景作為創作素材。那麼,馬拉為何要以這樣的方式工作?這主要與他所得的皮膚病有關。
法國大革命初期,為了使《人民之聲》報得以及時出版,處於反動密探和刺客重重包圍中的馬拉不得不經常在窮苦人家的地窖和城外採石場的洞穴等陰暗潮溼的環境下寫作這使馬拉染上溼疹,並蔓延到全身,所以經常被迫泡在水裡以緩解病痛的折磨。同時,作為國民公會代表的馬拉重任在肩,每天必須處理大量公務,為此他就在浴室放了張小辦公桌。畫家就是根據這個情況構思創作的。
面且大衛本人也說過:在馬拉被刺前幾天,我被派去訪問他。他在浴缸中的情景使我驚訝。浴缸旁邊有一隻木墩,上面放著墨水瓶和紙,浴缸外的手卻在書寫關於人民福利的計劃。我認為,把馬拉為人民而操勞的生活情景展示給人民是有益的。」但是,也有人認為該畫的創作構思根本不是如此,大衛如此構圖與馬拉所得疾病沒有絲毫關係。據專為馬拉遺體做防腐處理的醫生斷定,馬拉患的是麻風病而不是溼疹。
所以大衛在繪製《馬扯之死》時只不過是借鑑參考了同年前些時候他為另一位革命英雄勒佩蒂埃所作肖像畫的畫法。勒佩蒂埃生前也是國民公會代表,遭反動分子暗殺後,大衛也曾為他畫像。畫面中死者赤裸著上身倒在床上,致命的傷痕清晰可見,造型單純明確,意境極為崇高,藝術處理非常成功。所以,大衛決定以同樣的手法來塑造馬拉為革命獻身的英雄形象,只不過不同的是這次馬拉是死在浴缸中。
另外,還有一些藝術史學家們主張應從純藝術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大衛不僅是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巨擘,而且又是一個寫實派畫家,正是這種雙重性決定了《馬拉之死》的藝術構思。這個問題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現在還沒發現畫家本人就此間題所作的詳細說明,所以以上觀點誰是誰非,很難下結論。真相如何還有待於人們繼續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