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拉之死
儘管表現的是可怕的暗殺,畫家絲毫沒有渲染血腥和恐怖,而是著意刻畫馬拉之死的崇高和寧靜。由此可見畫家在他的創作中始終遵循古典藝術的原則,力圖保持更多的理性。《馬拉之死》表現的就是馬拉在浴缸中被刺死後的場景,畫中的馬拉表情充滿憤怒和痛苦構圖中無情的水平線只用無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畫面上沒有繁多的色彩,也沒有複雜的縮短法,力求單純。
-
《馬拉之死》——法國大革命最著名的繪畫
這個運動被稱為「新古典主義」,這被視為古希臘和羅馬理想化藝術的復興。雖然以古老的風格呈現,但新古典主義的繪畫經常以當代場景和主題為特色。大衛的許多作品就是這種情況,包括他最著名的畫作之一的《馬拉之死》。《馬拉之死》於 1793年完成,即法國大革命爆發四年後。就像大衛在這十年中創造的大部分繪畫作品一樣,《馬拉之死》是一部政治性的作品,涉及當時發生的的重大事件。
-
藝術史︱《馬拉之死》塑造的「聖徒」形象
今天是7月13日,雅克·路易·大衛傳世名作《馬拉之死》的主角——讓·保爾·馬拉,死於1793年7月13日。雅克·路易·大衛的名畫《馬拉之死》作為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作之一,大衛的這幅畫作,從視覺藝術的角度上來看,無疑是傑出的。
-
《馬拉之死》---藝術史上最殘忍的傑作
在那之前,大衛已經繪畫了不少動人的作品,但真正讓他身敗名裂的是他最滿意的一張,描繪了革命份子讓·保羅·馬拉(Jean Paul Marat)的《馬拉之死》。《馬拉之死 The Death Of Marat》 162×125cm 布面油彩 1794年在所有革命狂熱分子中,馬拉無疑是最殘忍、疑心病最重的一個。馬拉嗜賭成性,但在同樣是革命份子的大衛心中,馬拉不是怪物,而是聖人。
-
《馬拉之死》背後的故事
《馬拉之死》是大衛的一幅油畫肖像畫,它因馬拉的特殊身份和簡潔有力的形式而為人們所熟知,表現的就是馬拉在浴缸中被刺死後的場景。馬拉(Marat,1743-1793)是法國雅各賓派的核心領導人之一。馬拉之死馬拉(Jean-PaulMarat,1743–1793),是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領導人之一,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裡
-
《馬拉之死》 完美的騙局
而他,就是《馬拉之死》的創作者。在他年僅 7 歲時,父親在一場槍戰中去世。一手把他帶大的叔叔希望他成為律師,於是送他去了表親家,這位表親恰好是全法國最成功的畫家,弗朗斯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雖然師從這位法國著名的大畫家,雅克大衛的畫作與下面老師田園華麗的風格,卻相去甚遠。
-
《馬拉之死》塑造的「聖徒」形象
7月13日,雅克·路易·大衛傳世名作《馬拉之死》的主角——讓·保爾·馬拉,死於1793年7月13日。雅克·路易·大衛的名畫《馬拉之死》作為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作之一,大衛的這幅畫作,從視覺藝術的角度上來看,無疑是傑出的。
-
《馬拉之死》偉大的傑作,情感的真實寫照
作者簡介: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國畫家,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藝術教育家。畫風嚴謹,技法精工。創作背景:《馬拉之死》創作於法國歷史上動蕩、血腥,也是偉大的變革時期。
-
《馬拉之死》竟然是一場陰謀
說起《馬拉之死》中的馬拉,印象中他是一位傑出的革命家,身患疾病扔堅持工作,終日為革命事業操勞
-
讀畫:《馬拉之死》背後的故事
:雅克·路易·達維特 (法)規格:162cm×125cm 材料:畫布 、油彩 現藏: 布魯塞爾 比利時皇家美術館藏 19世紀法國畫家達維特所畫的《馬拉之死》,是肖像畫中的另一種典型代表。他以充沛的感情創作了《網球場宣誓》、《馬拉之死》、 《列弗列蒂埃》、《少年巴拉》等一系列謳歌法國大革命的優秀作品。雅各賓黨失敗後,他一度消沉,直到拿破崙執政,他又成為拿破崙的首席畫師, 以古典主義的宏大形式創作了《皇帝的加冕禮》、 《皇后的加冕禮 》、《拿破崙騎馬像》等歌頌拿破崙的作品,極受恩寵。
-
馬拉之死:藝術史上最殘忍的傑作
原標題:馬拉之死:藝術史上最殘忍的傑作 《馬拉之死 《馬拉之死》局部3 政治畫家大衛 1774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1754-1793)繼承了父親的皇位,這位年輕的國王有一顆治國的仁心與善念,但性格優柔寡斷,即位後多次更換首相和部長,任由內閣內訌。
-
世界文化探秘:路易·大衛構思名畫《馬拉之死》
地上則丟著一把置馬拉於死地的匕首。整個畫面強調了馬拉的善良和好施樂助,集中反映了馬拉死在為人民工作崗位上的悲壯形象,具有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眾所周知,讓·保爾·馬拉是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重要領導人,是該派輿論喉舌《人民之聲》報的主辦人。
-
最強蝸牛馬拉之死好不好用 馬拉之死光環效果一覽
18183首頁 最強蝸牛 最強蝸牛馬拉之死好不好用 馬拉之死光環效果一覽 最強蝸牛馬拉之死好不好用 馬拉之死光環效果一覽
-
《馬拉之死》藝術史上最殘忍的傑作
藝術史上最殘忍的傑作《馬拉之死》相信許多人都見到過上面這幅畫這幅作品就是著名的《馬拉之死》描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領導人馬拉在浴室中被敵人派出的刺客殺死的場景大衛便開始著手創作這幅被稱為「藝術史上最殘忍的傑作」的作品1789《蘇格拉底之死
-
馬拉之死,預示著民粹主義的垮臺
在那些熱衷於使用斷頭臺的風雲的人物當中,包括羅伯斯庇爾和馬拉。1793年7月13日,馬拉被刺。馬拉之死,預示著民粹主義的垮臺。1789年,在革命的洪流之中,馬拉也創辦了他的著名的《人民之友》雜誌。後來,馬拉的戰友羅伯斯庇爾,也被送上了斷頭臺馬拉之死,預示著民粹主義的垮臺。
-
《馬拉之死》既是一幅歷史畫又是肖像畫,是不朽名作!
畫家生動而真實地刻畫了馬拉之死的真相,畫風極為寫實,局部 刻畫也很詳實。這是一幅沉浸於深刻的悲劇情感中的、結構簡潔而嚴謹的作品。 《馬拉之死》既是一幅歷史畫又是肖像畫,是不朽名作。馬拉是一位物理學家、醫藥博士,法國大革命是成為職業革命家,他是雅各賓黨的領導人之一,他在1793年7月13日在家中浴盆中被與反對雅各賓黨的吉倫特黨有勾結的女保皇分子夏洛特.科爾黛刺殺身亡馬拉的死激起了法國人民的極大憤怒和抗議,也深深震驚了達維特,他真實的刻畫了馬拉之死的真相,畫風極為寫實,局部刻畫也很詳實。
-
《馬拉之死》如果是張照片
後來好像是在歷史課本的彩頁上,又看到《馬拉之死》這幅畫,進行核實,結果別人告訴我是一張畫,仍然半信半疑。一直到初中畢業,我沒見過真正的油畫,所以難以想像這是張「畫」。這期間,倒是兩次接觸過油畫的近親——素描。一次是在縣城百貨大樓,遇到一個售貨員,他正在畫速寫,把走來走去的顧客畫成豬的樣子,畫得惟妙惟肖。
-
《馬拉之死》:世界名畫,可是這幅畫是怎樣化成的呢?
《馬拉之死》:世界名畫,可是這幅畫是怎樣化成的呢?大衛的名畫《馬拉之死》在世界上聲譽斐然,那麼大衛是怎樣讓這一名畫誕生的呢?這背後又有哪些背景呢?我們還是先從了解馬拉開始吧。馬拉被刺的消息傳出後群情激憤,法國新古典主義大師雅克路易·大衛受命用他的畫筆表現馬拉被刺的情景。3個月後,著名的題為《馬拉之死》的油畫開始在羅浮宮公開展出。參觀後人們交口稱讚此畫藝術地再現了馬拉的崇高形象,以真實的細節成功地表現了馬拉遇刺身亡的情景。但大家對畫家為何這樣構圖則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
-
「美顏濾鏡」下的馬拉之死:烈士、殉道者與造神運動
「藝術與觀念」叢書最新一本《大衛》,就從畫家大衛個人,透視了整個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社會和政治動蕩。作為一位藝術家,大衛將畫筆獻給大革命事業,創作旨在讚美共和國英雄和殉道者的宣傳性繪畫。書中介紹到名作《馬拉之死》時,作者這樣寫道:「大衛本打算將遺體直立擺放成馬拉生前工作時的樣子,以創造一個非常動人的場景,但當時屍體的具體情況不容許如此。
-
如花般女子參與的「慘案」——馬拉之死二部
上回從《「被碎片化信息」蒙蔽的法國》這篇文章中,我們說完了《馬拉之死》這幅畫的內容,大家會不會對刺死馬拉的這一位美麗的女子科黛產生大大的興趣呢?大衛:馬拉之死她忍不住了,她的暗殺之計劃制定只用短短五天的時間,她將一切都秘密準備妥當,當天,她藉口報告有關吉倫特派的重大秘密,得到了與馬拉麵對面談話的機會。夏洛特接近了當時在浴室裡工作的馬拉,她強裝鎮定報上了那些想要「反革命」的人員名單;馬拉記下名字之後,他兇狠的面龐使科黛毫不遲疑地拿刀刺向了馬拉,使他當場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