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之死》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衛於1793年創作的畫布油畫,現收藏於比利時皇家美術館。
作者簡介: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國畫家,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藝術教育家。畫風嚴謹,技法精工。
創作背景:《馬拉之死》創作於法國歷史上動蕩、血腥,也是偉大的變革時期。路易十六治理下的法國當時正處於一場危機中,這一波災難的導火線照例是金融危機, 法國因資助美國爭取獨立而洋洋得意,但財政上的拮据又迫使國王向人民增稅,以避免破產。因為貴族、神職人員可以免稅,但是窮苦的平民們卻要為此掏空口袋。

科黛以向馬拉舉報康恩地區的吉倫特黨人為名,進入馬拉的浴室。事後的審訊記錄表明,當時科黛向馬拉舉報了18名吉倫特黨人,馬拉一一記下,並表示第二天就要按名單抓人並送他們上斷頭臺。此時科黛掏出小刀,一刀刺殺了馬拉,然而她並沒有逃走,而是靜靜地等待抓捕。所以,當時馬拉手上的便箋,應該是那張他準備處決的18人名單。因此,有理由懷疑,桌子上充滿慈善溫情的錢和撫恤信,也來自大衛的杜撰而非事實。馬拉死後,雅克·路易·大衛為馬拉畫了《馬拉之死》畫作。
馬拉簡介:讓·保爾·馬拉(Jean-Paul Marat,1743~1793),法國政治家、醫生,法國大革命時期民主派革命家。
馬拉作為雅各賓派的核心領導人之一,是一個嗜血殘暴的人,只靠個人好惡就隨便處死政敵,因此受到政敵的暗殺。馬拉患有嚴重的皮膚病,需要經常泡在浴缸裡緩解痛苦。大衛的《馬拉之死》,就是還原了馬拉在工作中遇刺的場景。

畫作內容:《馬拉之死》描繪的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馬拉被刺的情景:馬拉倒在每天泡藥的浴缸中,鮮血從他胸口流出,帶血的匕首掉落在地上。馬拉的身體無力地傾向一邊,手中還拿著刺客的信函,右手還握著筆。他審批的木箱上有墨水瓶和紙。手上的便箋寫的是:「1793年7月13日,瑪麗·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夠得到您的慈善,這就足夠了。」而木箱上的便箋上寫的則是:「請把這五個法郎的紙幣給一位五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主題分析:《馬拉之死》畫中的人是正義和無私的愛國情懷的化身,是被美化的偉大英雄人物形象。馬拉皮膚的色調好像冰冷的石頭,身上的傷口醒目而細緻,整幅畫瀰漫著悲涼的美感,似乎有宗教崇拜的意義,有著超強的說服力,安詳鎮定的遺容好像表明馬拉並沒有死,塑造了一位已經死去但卻永遠活著的英雄。

創作目的:大衛希望所有法國公民都能夠看到馬拉這位獻身於法國革命事業的政治家。他沒有描繪房中的其他景物,甚至沒有描繪依舊在屋裡的科黛。大衛用他的筆將馬拉的死繪製為了不朽的歷史畫名作,也是用這支筆美化了一個喪心病狂的屠夫。大衛在視覺上修復了馬拉渾身的「皰疹性皮炎」導致的潰瘍,從而不讓觀者對馬拉的醜陋形象產生厭惡;又為馬拉的手上的信箋,填上動人的內容。這樣的藝術創造,為的是打造一個聖徒般的馬拉,引起不明真相的觀者對刺殺者的痛恨。

構圖分析:《馬拉之死》畫家運用寫實的畫法,畫出了背景陰暗、馬拉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裡,省略了一切無關大局的細節,卻將馬拉佔據的畫面描繪得陰暗發黑,壓得人幾乎喘不過氣來。而惹人注目的是皮膚的陰冷、木箱的黃色、毯子的綠色、被單和紙張的白色,鮮血的紅色,最大限度地呈現出來,與背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我個人覺得這裡是將馬拉個人與時代黑暗形成鮮明對比,為了突出馬拉的正義獻身。)

作用貢獻:《馬拉之死》還原了當時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發展狀況,運用寫實的手法,提取歷史為題材,將藝術真實和歷史真實相統一。法國大革命已經過去200多年了,馬拉這個歷史人物的事跡也可以蓋棺定論,但反思這段歷史,前瞻現實和未來,意味深長,而大衛的這幅《馬拉之死》也註定成為不朽的畫作,這是對法國大革命精神的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