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之死》 完美的騙局

2021-02-08 玅筆生花


雅克-路易·大衛自畫像

在監獄中,大衛求來了顏料和畫筆,為自己畫下了自畫像。在他的臉上,那個導致他口齒不清的傷口仍然清晰可見。

《馬拉之死》


革命一觸即發,除了激昂的宣言,他們還需要一個人為革命創作搭配的畫作。這時,法國民眾選擇了雅克·路易·大衛(Jacuqes Louis David,1748 - 1825)。而他,就是《馬拉之死》的創作者。

在他年僅 7 歲時,父親在一場槍戰中去世。一手把他帶大的叔叔希望他成為律師,於是送他去了表親家,這位表親恰好是全法國最成功的畫家,弗朗斯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雖然師從這位法國著名的大畫家,雅克大衛的畫作與下面老師田園華麗的風格,卻相去甚遠。

他曾經因為一場劍術對決,在嘴角劃下長長的疤痕。人們總會注意到這一點,這也讓他說話總是口吃。在那個重視社交的 18 世紀,口吃的大衛經常被嘲笑。可能正因為這一點,他的繪畫風格更深沉,也更陰冷。

大衛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的重要畫家,同時,他還以畫作投身於政治活動。他本身是激進的雅各賓派成員,還跟馬拉是朋友,同樣立場強硬,支持處死路易十六。


馬拉之死


馬拉(Marat,1743-1793)是激進派的核心領導人之一。雅各賓派當政以後,他因為卓越的號召能力成為該派主席,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殘忍嗜血的活動家,往往不經審判便將政敵送上斷頭臺。

他患有嚴重的皮膚病,每天只有泡在灑過藥水的浴缸中才能緩解痛苦。於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經常呆著的辦公場所。

她說有關於敵對黨派的重要情報,要向馬拉當面報告。於是走進浴室的科黛開始一個接一個地報姓名,浴缸裡的馬拉一邊用筆記錄一邊冷笑說:「好極了!用不了幾天,他們就在巴黎的斷頭臺上了。」話音剛落,科黛就從她的披巾下掏出那把刀,刺穿了他的肺、頸動脈。馬拉的慘叫聲傳遍了整幢房屋。

科黛沒有逃跑,於是當場被捕。1793年7月17日,她被送上斷頭臺。

完美的騙局

《馬拉之死》

大衛變成了恐怖政權的幫兇,但他不認為自己背叛了藝術。最終,他因為這樣的行徑,而被民眾所唾棄當革命的暴君被趕下臺時,他也被關進了監獄。

在監獄中,大衛求來了顏料和畫筆,為自己畫下了文章開頭的那副自畫像。在他的臉上,那個導致他口齒不清的傷口仍然清晰可見。

在拿破崙當政之後,大衛被釋放出獄,開始成為拿破崙的御用畫師。並創作出了多幅舉世聞名的作品,據說也大幅美化了拿破崙原本的形象。在拿破崙革命失敗後,法國皇室又回到了統治階層,大衛終於被法國人所冷落,最後被流放到了比利時布魯塞爾。


藝術應該回歸純潔與神聖


藝術從最開始就是為表現神而出現在神殿裡的,因此以讚頌神明、維護道德為己任的藝術家們所處的基點一直都很高。在美術史上也能看到,早期著名的藝術家總是與教宗、主教、帝王、貴族們打交道,可見藝術家們的社會地位與視野也都是不低的。早期藝術表達的題材基本全是宗教題材,其後有關於世俗王權題材的,也是建立在「君權神授」理論基礎之上的,歸根結底還是與神有關。

在普通民眾中,優秀的藝術家也備受尊崇。拿繪畫來說,早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就一直覺得繪畫是不可思議的行業:畫家能把一張白紙或一塊木板變成映入自然景觀或真人樣貌的鏡子。尤其當畫得很像時,當時的人會認為畫家的技法其實是神賜予的法術。所以技藝高超的畫家會被認為是得到神關照的人,歷來受到人們的尊敬和信任,並且創作自由度相對較高。


也就是說,藝術家們有著自己的驕傲,在美術理論定型的框架內不會輕易受政治、權力因素的影響而在藝術上讓步。舉個雕塑家的例子:拿破崙(Napoléon Ier)掌權後,找雕塑家卡諾瓦(Antonio Canova)為他塑像,卡諾瓦按照希臘化時期雕塑風格把雕像塑成裸體形像的。拿破崙不希望人們看到他的雕像一絲不掛的樣子,於是建議雕塑家給雕像雕刻出衣服,但卡諾瓦不高興地回答道:「同詩人一樣,我們有自己的語言。如果一位詩人把社會下層民眾所慣用的語句和方言引入到一部悲劇中,他將會理所當然地受到人們的譴責。同樣,我們雕塑家不可能讓我們的雕像穿上現代的服裝而不遭到相同的譴

責。」最終,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拿破崙也只能被迫接受他的雕像是裸體的現實。



Napoleon as Mars the Peacemaker (1806) 拿破崙



大衛一直為人所詬病的地方就在於他在大革命時期公開宣揚藝術為革命政治服務,而這是大多數藝術家都不欣賞的事情。藝術史家們評述大衛的時候,經常提到一些藝術之外的內容——就是他有很強的政治敏感性與時機意識。大衛在路易十六(Louis XVI)還有實權的時候通過接受其官方委託發展起來,還被選入王家繪畫與雕塑學院。而當政治風頭轉向革命者一端時,大衛又在合適的時機倒向了革命那邊,獲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在巴黎公社,他成了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的摯友,也是其雅各賓派(Jacobins)成員之一,當選為國民議會的議員。由於政治需要,大衛投票贊成處死路易十六,並且關閉了王家繪畫與雕塑學院。在巴黎公社的「恐怖統治」時期(Terreur,1793年-1794年,),大衛擔任恐怖統治機構「公共安全委員會」(Comité de salut public)的委員之一,負責宣傳暴力革命。


最終,他因為這樣的行徑,而被民眾所唾棄當革命的暴君被趕下臺時,他也被關進了監獄。


庚  子  春  月


圖文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馬拉之死
    儘管表現的是可怕的暗殺,畫家絲毫沒有渲染血腥和恐怖,而是著意刻畫馬拉之死的崇高和寧靜。由此可見畫家在他的創作中始終遵循古典藝術的原則,力圖保持更多的理性。《馬拉之死》表現的就是馬拉在浴缸中被刺死後的場景,畫中的馬拉表情充滿憤怒和痛苦構圖中無情的水平線只用無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畫面上沒有繁多的色彩,也沒有複雜的縮短法,力求單純。
  • 馬拉之死:藝術史上最殘忍的傑作
    原標題:馬拉之死:藝術史上最殘忍的傑作   《馬拉之死   在那之前,大衛已經繪畫了不少動人的作品,但真正讓他身敗名裂的,是他最滿意的一張,描繪了革命份子讓·保羅·馬拉(Jean Paul Marat)的《馬拉之死》。   在所有革命狂熱分子中,馬拉無疑是最殘忍、疑心病最重的一個。馬拉嗜賭成性,但在同樣是革命份子的大衛心中,馬拉不是怪物,而是聖人。
  • 《馬拉之死》塑造的「聖徒」形象
    7月13日,雅克·路易·大衛傳世名作《馬拉之死》的主角——讓·保爾·馬拉,死於1793年7月13日。雅克·路易·大衛的名畫《馬拉之死》作為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作之一,大衛的這幅畫作,從視覺藝術的角度上來看,無疑是傑出的。
  • 《馬拉之死》——法國大革命最著名的繪畫
    大衛的許多作品就是這種情況,包括他最著名的畫作之一的《馬拉之死》。《馬拉之死》於 1793年完成,即法國大革命爆發四年後。就像大衛在這十年中創造的大部分繪畫作品一樣,《馬拉之死》是一部政治性的作品,涉及當時發生的的重大事件。
  • 藝術鑑賞 《馬拉之死》
    藝術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它為了幫助某一個政治概念的勝利而存在 ——雅克·路易·大衛 《馬拉之死
  • 《馬拉之死》背後的故事
    《馬拉之死》是大衛的一幅油畫肖像畫,它因馬拉的特殊身份和簡潔有力的形式而為人們所熟知,表現的就是馬拉在浴缸中被刺死後的場景。馬拉(Marat,1743-1793)是法國雅各賓派的核心領導人之一。1793年7月11日,一位反對暴政的女士藉口商談事宜,進入馬拉的浴室,並在他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行刺,結束了這位暴戾政客的生命。
  • 最強蝸牛馬拉之死好不好用 馬拉之死光環效果一覽
    18183首頁 最強蝸牛 最強蝸牛馬拉之死好不好用 馬拉之死光環效果一覽 最強蝸牛馬拉之死好不好用 馬拉之死光環效果一覽
  • 馬拉之死,預示著民粹主義的垮臺
    在那些熱衷於使用斷頭臺的風雲的人物當中,包括羅伯斯庇爾和馬拉。1793年7月13日,馬拉被刺。馬拉之死,預示著民粹主義的垮臺。1789年,在革命的洪流之中,馬拉也創辦了他的著名的《人民之友》雜誌。後來,馬拉的戰友羅伯斯庇爾,也被送上了斷頭臺馬拉之死,預示著民粹主義的垮臺。
  • 藝術史︱《馬拉之死》塑造的「聖徒」形象
    今天是7月13日,雅克·路易·大衛傳世名作《馬拉之死》的主角——讓·保爾·馬拉,死於1793年7月13日。雅克·路易·大衛的名畫《馬拉之死》作為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作之一,大衛的這幅畫作,從視覺藝術的角度上來看,無疑是傑出的。
  • 《馬拉之死》如果是張照片
    後來好像是在歷史課本的彩頁上,又看到《馬拉之死》這幅畫,進行核實,結果別人告訴我是一張畫,仍然半信半疑。一直到初中畢業,我沒見過真正的油畫,所以難以想像這是張「畫」。這期間,倒是兩次接觸過油畫的近親——素描。一次是在縣城百貨大樓,遇到一個售貨員,他正在畫速寫,把走來走去的顧客畫成豬的樣子,畫得惟妙惟肖。
  • 《馬拉之死》竟然是一場陰謀
    說起《馬拉之死》中的馬拉,印象中他是一位傑出的革命家,身患疾病扔堅持工作,終日為革命事業操勞
  • 《馬拉之死》偉大的傑作,情感的真實寫照
    《馬拉之死》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衛於1793年創作的畫布油畫,現收藏於比利時皇家美術館。事後的審訊記錄表明,當時科黛向馬拉舉報了18名吉倫特黨人,馬拉一一記下,並表示第二天就要按名單抓人並送他們上斷頭臺。此時科黛掏出小刀,一刀刺殺了馬拉,然而她並沒有逃走,而是靜靜地等待抓捕。所以,當時馬拉手上的便箋,應該是那張他準備處決的18人名單。因此,有理由懷疑,桌子上充滿慈善溫情的錢和撫恤信,也來自大衛的杜撰而非事實。馬拉死後,雅克·路易·大衛為馬拉畫了《馬拉之死》畫作。
  • 讀畫:《馬拉之死》背後的故事
    :雅克·路易·達維特 (法)規格:162cm×125cm 材料:畫布 、油彩 現藏: 布魯塞爾 比利時皇家美術館藏        19世紀法國畫家達維特所畫的《馬拉之死》,是肖像畫中的另一種典型代表。他以充沛的感情創作了《網球場宣誓》、《馬拉之死》、 《列弗列蒂埃》、《少年巴拉》等一系列謳歌法國大革命的優秀作品。雅各賓黨失敗後,他一度消沉,直到拿破崙執政,他又成為拿破崙的首席畫師, 以古典主義的宏大形式創作了《皇帝的加冕禮》、 《皇后的加冕禮 》、《拿破崙騎馬像》等歌頌拿破崙的作品,極受恩寵。
  • 新《紅樓夢》黛玉之死和名畫《馬拉之死》莫名神似?
    其中,最為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在黛玉之死拍攝片段中,原本應可憐哀默,紅顏薄命,極盡悽涼唯美的畫面,竟與世界名畫《馬拉之死》相似?真是可笑。 《馬拉之死》的創作者雅克·路易·大衛是法國著名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荷拉斯兄弟之誓》也出自他筆下
  • 《馬拉之死》藝術史上最殘忍的傑作
    ​藝術史上最殘忍的傑作《馬拉之死》相信許多人都見到過上面這幅畫這幅作品就是著名的《馬拉之死》描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領導人馬拉在浴室中被敵人派出的刺客殺死的場景大家可能知道這幅畫是馬拉的好友所作現在呢請大家仔細想一想馬拉的這位「好友」到底是個什麼來頭?
  • 法國美女刺殺大革命領袖馬拉,真相耐人尋味,《馬拉之死》成名畫
    夏綠蒂決定為民除害,單身匹馬,刺殺馬拉。 1793年7月11日,夏綠蒂買了把菜刀,找到馬拉的居所。 夏綠蒂很順利地進了馬拉的家,她看到馬拉正泡在浴缸裡工作,而浴缸裡裝滿了藥水。
  • 名畫《馬拉之死》:一個藝術生的審美蛻變(圖)
    到了高中,進了美術班,確切地知道了《馬拉之死》是張油畫。再去仔細審視這張畫,也知道了,什麼是水平上的天淵之別。中間經歷高考,進入大學,學政治教育。再次接觸到《馬拉之死》已經是在自學美術史的時候。如果說以前糾結,主要在於它是不是繪畫、畫家技法能力的高低,現在已經開始把它視為「史料」,要急迫的是記住它的年代、尺寸、材質、所代表的主要風格等等「知識」。
  • 世界文化探秘:路易·大衛構思名畫《馬拉之死》
    法國新古典主義繪畫大師雅克路易大衛(1748-1825年)的不朽畫作《馬拉之死》,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馬拉被刺後在浴缸中死去的情景:死難者的臉上是瀕於死亡的表情,那表情平靜而又堅毅。地上則丟著一把置馬拉於死地的匕首。整個畫面強調了馬拉的善良和好施樂助,集中反映了馬拉死在為人民工作崗位上的悲壯形象,具有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眾所周知,讓·保爾·馬拉是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重要領導人,是該派輿論喉舌《人民之聲》報的主辦人。
  • 《馬拉之死》油畫中的故事
    法國大衛(又稱達維特)1793年畫這幅油畫《馬拉之死》曾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過。
  • 如花般女子參與的「慘案」——馬拉之死二部
    上回從《「被碎片化信息」蒙蔽的法國》這篇文章中,我們說完了《馬拉之死》這幅畫的內容,大家會不會對刺死馬拉的這一位美麗的女子科黛產生大大的興趣呢?大衛:馬拉之死,為什麼要去刺殺馬拉呢?她忍不住了,她的暗殺之計劃制定只用短短五天的時間,她將一切都秘密準備妥當,當天,她藉口報告有關吉倫特派的重大秘密,得到了與馬拉麵對面談話的機會。夏洛特接近了當時在浴室裡工作的馬拉,她強裝鎮定報上了那些想要「反革命」的人員名單;馬拉記下名字之後,他兇狠的面龐使科黛毫不遲疑地拿刀刺向了馬拉,使他當場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