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對話德國人氣作家 暢談「鄉土與流亡」

2020-12-17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30日電 (記者 李晗) 今天上午11點,著名中國作家賈平凹以及德國人氣作家烏爾蘇拉·克萊謝爾將出席本場活動就「談鄉土與流亡」主題展開對談。本次活動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將聯合德國柏林文學之家(LCB)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新館共同舉辦。

  熟悉的環境 陌生的情感

  2013年初,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賈平凹繼50萬字大作《古爐》後的又一部長篇巨作——《帶燈》。小說從一個女鄉鎮幹部的視角透視當下的中國社會,通過帶燈的工作展現當前的基層中國現實,通過她與遠方人的通信展示基層幹部的精神和情感世界。這部迥異於賈平凹過往作品的小說,摒棄了賈平凹早先作品中對現實的誇張與變形的特點,而保留原有的敘事風格,使得整部作品更加明朗易讀。針對為何選擇這一題材的問題,賈平凹曾說:「深入了鄉鎮政府,知道著那裡的生存狀態和生存者的精神狀態。我的心情很不好。既然不能女媧補天,那也得杞人憂天麼,或許因為我是共產黨員吧。」「農民問題」一直是中國經濟轉型中所遇到的重大問題,在城鄉巨變下農民的生存、發展所面臨的壓力,正是賈平凹在《帶燈》一書中想要抽絲剝繭地展現給讀者的。那片我們本應熟識的鄉土之風,卻被披上了層層陌生的陰影,在蹉跎著人們的青春年華,在踐踏著人們的勞動成果,在粉碎著人們的憧憬理想。

  而將我們所熟悉的環境變得陌生可怕的作品卻是無獨有偶。德國作家烏爾蘇拉·克萊謝爾在2008年發表了她的處女作小說《上海,願在何方?》。這部小說以不同凡響的藝術表現,意蘊深邃地融歷史事實和藝術想像於一體,別開生面地勾勒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流亡上海這段歷史的全景圖,給讀者描繪了一個既遙遠又熟悉的流亡者世界。它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主人公和情節結構,而是在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敘述主線上,斷片式地勾勒出了一個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流亡者形象。在作者揮灑自如的筆下,各個斷片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交融,自然而然地匯聚成一個相映成趣的藝術整體。《上海,遠在何方?》一問世,接連贏得了多個文學獎項,並很快被譯介到世界各地。

  真實故事改編 情節錐心刻骨

  如果說賈平凹的作品與烏爾蘇拉·克萊謝爾的作品是具有極高的文學水平的話,那麼《帶燈》與《上海,遠在何方?》則具有更高的現實意義與社會價值。兩位作家在分別創作這兩部作品時,不僅深受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原型所觸動,將其塑造成文學形象,更是把作品的背景拓展到了更加深遠的社會問題之上。

  在《帶燈》這本書中,眾多男性人物都是為了「帶燈」而設置,這與他以前長篇小說中的設定有著極大的反差。他之所以能夠把「帶燈」這個女性角色描寫的如此豐滿,素材是來源於他身邊「綜治辦」的女幹部。賈平凹在《帶燈》的後記中寫道:「她經常與我聯繫,在簡訊裡講述她的生活和工作。她還定期給我寄東西,比如五味子果、鮮茵陳、核桃、蜂蜜,還有一包又一包鄉政府下發給村寨的文件、通知、報表、工作規劃、上訪材料、救災名冊、領導講稿,有一次可能是疏忽了吧,文件裡還夾了一份她因工作失誤而寫的檢查草稿。」這位鄉鎮幹部滔滔不絕地傾訴著,而賈平凹則在一旁安靜地傾聽著,正是這樣的結識,讓他了解了另一樣的生活和工作,也讓他開始關心起那個深山地區的天氣預報。奇特的緣分讓賈平凹再次提筆,寫下了「帶燈」。

  而克萊謝爾的《上海,遠在何方?》的發表,也同樣不是一部憑空虛構完全架空背景的作品。克萊謝爾很早就開始關注當年從納粹德國流亡上海的猶太人的歷史。1980年,她第一次來到上海,親臨其境,耳濡目染,並結識了一位當年流亡到上海定居的猶太女性,獲得了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段令人難忘的歷史更加給她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讓她魂牽夢繞。從此以後,她的文學創作就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幾十年間,她堅持不懈地穿行在歷史回憶與現實思考之間,走訪和查找了所有可能與這段歷史相關的檔案館和圖書館,翻閱和研究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回憶錄,採訪了許多尚健在的流亡者及其後人,鍥而不捨地探尋著那些「被置若罔聞的東西」(克萊謝爾)。1992年,克萊謝爾再次來到上海,又親臨實地考察了那些殘存的流亡遺蹟。也正是這些豐富的資料奠定了克萊謝爾駕馭這一主題的厚實基礎。

  中國作家賈平凹與德國作家克萊謝爾,兩位在大相逕庭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作家,儘管文風與創作基調有著各異的特點,但對於創作的選材、角度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對於文學創作的熱忱也是如出一轍的。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這個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臺上,賈平凹與克萊謝爾同臺討論中德的文學創作特徵、鄉土與流亡的創作題材等內容,讓中德文化交錯出一道絢爛的光彩。

相關焦點

  • 著名作家莫言香港暢談文學與鄉土
    (原標題:著名作家莫言香港暢談文學與鄉土)
  • 賈平凹:鄉土文學不至於這麼快終結
    原標題:賈平凹:鄉土文學不至於這麼快終結  原標題:賈平凹:鄉土文學不至於這麼快終結   前天,由中原農民出版社出版的36卷《中國鄉土小說名作大系》精裝版在鄭州首發。著名作家、陝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專程出席首發式,並和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協主席李佩甫一起圍繞鄉土中國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鄉土文化對話。
  • 書薦丨《雲層之上:賈平凹對話武藝》——著名作家賈平凹首部談藝錄...
    《雲層之上:賈平凹對話武藝》賈平凹 武藝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雲層之上:賈平凹對話武藝》孕育於著名作家賈平凹與壁畫藝術家武藝的一次對話,對話發生在賈平凹的上書房,在美術創作、美術教育、文學創作、文學與藝術的連接等議題上火花頻現,不僅為美術工作者提供了可資參考的創作經驗談
  • 三農作家力挺賈平凹:他非常擔憂鄉土世界的淪陷
    意指兩人對話牛頭不對馬嘴,不在一個頻道。這幾天,寫了黃土高原故事的賈平凹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似乎深深陷入了「樓子和鬍子」不是一回事的無力感中。賈平凹新書《極花》。一篇題為《賈平凹:一個作家的思想墮落之路》的文章尖銳批判賈平凹是在用小說《極花》為拐賣婦女辯護:「如果一個作家沒有偉大的思想,不能客觀全面地看待事實,就算再怎麼做出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關鍵時候還是會漏出那條假惺惺的大尾巴來。」還有文章認為「賈平凹對鄉村的眷戀和固執情懷是一種自相矛盾而荒誕的行為。」另一篇題為《賈平凹為何為拐賣婦女辯護:如果她的女兒被拐呢?》
  • 賈平凹:鄉土文學消失有個過程 不至於這麼快終結
    昨天,由中原農民出版社出版的36卷《中國鄉土小說名作大系》精裝版在鄭州首發。著名作家、陝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專程出席首發式,並和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協主席李佩甫一起圍繞鄉土中國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鄉土文化對話。
  • 賈平凹:我不是學識淵博的文人 只是一個鄉土作家
    [導讀]賈平凹昨日(11月6日)晚上出席北京師範大學,成為該校「駐校作家」,報告中談論了許多自己的創作歷程和人生感悟。昨晚,賈平凹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完成了其成為駐校作家後的第一課,為大學生們講了關於「轉型時期的文學創作」的看法。
  • 賈平凹等名家談鄉土文學:面對新的"鄉土"感到兩難
    原標題:蘭州「金城講堂」開講 賈平凹等名家談鄉土文學(圖) 賈平凹等名家作為首場主講,以自己多年的創作歷程,分析解讀「鄉土文學」。   「金城講堂」首場主講者是國內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賈平凹先生,著名學者、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陳曉明先生以及《當代作家評論》雜誌主編、渤海大學兼職教授韓春燕女士。   賈平凹先生以陝西方言開場。
  • 作家對鄉土文學不熟悉 中國鄉土文學被冷落
    尤其是一些期刊與出版社片面強調文學的消費性,這使得作家在創作時不得不考慮市場因素。因為一味迎合市場,導致作家發自內心的作品少了,他們熱衷於描寫貪慾、權欲、性慾等等,以求刺激讀者的感官。於是,官場文學、小資文學、情愛文學泛濫,這些作品極力渲染都市人對燈紅酒綠的沉迷,對奢靡生活的嚮往。在這種情形下,最具生命力和最震撼人心的鄉土文學,正逐漸被冷落和遺忘。
  • 賈平凹《老生》新談 借鑑西方文學創新鄉土文學
    南都訊 特約記者傅平發自北京 當下中國文壇的一線作家中,尤其是成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作家中,賈平凹無疑是勤奮而高產的。每隔兩三年就會有長篇力作推出,繼關注現實題材的《帶燈》之後,他將視線投向上古,從《山海經》中尋找靈感,結合自身經驗,書寫百年中國歷史。  10月27日,賈平凹新作長篇小說《老生》在北京大學發布。
  • 賈平凹新作記錄百年鄉土中國 稱寫了不願講的話
    原標題:賈平凹新作記錄百年鄉土中國 稱寫了不願講的話上部長篇《帶燈》問世一年多後,作家賈平凹的第15部長篇小說《老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日前「中國歷史的文化記憶——賈平凹長篇新作《老生》讀者見面會暨名家論壇」在北京舉行,62歲的賈平凹現身與讀者暢談了自己新作出爐的過程。記者摘錄其中的精華以饗讀者——   問題一:《老生》寫了些什麼?
  • 賈平凹出版長篇小說《老生》 記錄百年鄉土中國
    10月27日,茅盾文學獎作家賈平凹攜長篇小說新作《老生》來到北京大學舉行讀者見面會暨名家論壇,與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北大中文系教授陳曉明及義大利駐華大使館文化處職員、翻譯家李莎,就中國歷史的文化記憶展開座談。
  • 賈平凹、莫言、遲子建......作家們為什麼都熱愛寫故鄉?
    故鄉,就是作家們的「血地」。——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作家的故鄉並不僅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裡度過了童年,乃至青年時期的地方。這地方有母親生你時流出的血,這地方埋葬著你的祖先,這地方是你的血地。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所描述,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只有直接有賴於泥土的生活才會像植物一般的在一個地方下根,這一樣生了根在一個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長的時間中,從容地去摸熟每個人的生活,向母親對於她的兒女一般。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指出:人類的出路在於重返故裡。故鄉不僅僅只是記憶,也同樣意味著未來。今天,城市發展的進程,其實也是返鄉的進程,回返鄉土成為了這個時代的連結。
  • 棗莊籍作家葉煒在美國大學舉辦「鄉土中國三部曲」對話會
    美國當地時間2月25日下午,棗莊籍作家葉煒「鄉土中國三部曲」對話會在美國愛荷華大學舉辦。本次活動由愛荷華大學中文部主辦,愛荷華大學中文部教師、學者和學生以及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的訪問學者、作家等參與了對話活動。
  • 賈平凹:如今鄉土文學都沒辦法批評現實
    賈平凹「前十多年,鄉土文學裡面還有批判,這十年以來,批判都沒辦法批判了。不知道批判誰,想說沒人聽。4月14日,在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騰訊文化等主辦的賈平凹長篇小說《極花》新書發布會上,圍繞「傷痛與救贖:帶燈、胡蝶們的現實困境」話題,賈平凹與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作家梁鴻展開對談,表達了對深處在這個時代漩渦中的人的命運和處境的憂慮。
  • 2018:看看賈平凹怎樣整年都為文學而奔忙
    《山本》西安首發式暨「禧福祥·賈平凹邀您共讀書」第76期活動於5月5日下午在西安市新華書店曲江書城舉行,賈平凹與李國平、劉豔就《山本》進行對話交流。當晚,中央電視臺一套《朗讀者》第二季開播,賈平凹帶《山本》接受董卿採訪,談文學創作的「初心」,並朗讀了最新長篇小說《山本》後記片段。
  • 好書來了:農民作家賈平凹
    贈書福利有變化哦~詳見文末本期好書推薦主題:賈平凹他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他的寫作,既傳統又現代,既寫實又高遠,語言樸拙、憨厚,內心卻波瀾萬丈。他們很多人離開了鄉土,最後又回到了鄉土,土地情結是他們斬不斷的根。如果你也是從農村出來的遊子,會被他那對土地的深沉感情深深地打動的。他就是賈平凹,一位可以進入世界文學史冊的中國當代作家。本期推薦5本賈平凹的作品。
  • 都是陝西作家,為什麼路遙窮困一生,賈平凹成作家富豪?
    在路遙生病住院期間,賈平凹前去醫院看望他。從年齡上來看,路遙和賈平凹相差只有3歲,是同齡人。可路遙成名較早,在發表成名作《人生》時,賈平凹才剛成為西安市文聯的專職作家,開始從事專業創作。路遙在醫院裡,路遙與賈平凹再次傾心暢談
  • 賈平凹文化藝術館——「秦風TALK」讓文學融入鄉土
    作為西安周邊重要的文化藝術交流地標,賈平凹文化藝術館成立原創類欄目《秦風talk》,旨在將文學大師、音樂大師、美術大師等課程帶進鄉村校園,提升鄉村學校師生的素養,幫助他們實現自我健康成長,振興鄉村教育。鄉村學生淳樸、可愛、對外界充滿好奇。
  • 陝西作家解析賈平凹路遙 孫見喜:賈平凹更軟弱
    6月23日(周日)下午兩點半陝西人民出版社攜手萬邦書店邀請作家張豔茜、孫見喜、張孔明共同打造"千古陝人文學夢"系列文學沙龍,首場"張豔茜遠紹路遙事,孫見喜演說賈平凹《廢都裡的賈平凹》、《平凡世界裡的路遙》兩本作品的編輯張孔明擔任本次活動的主持人,陝西方言對話成為一大亮點,《廢都裡的賈平凹》作者孫見喜調侃「賈平凹性格更加軟弱一些」,《平凡世界裡的路遙》作者張豔茜首次坦言寫作時仿佛走入路遙生活,曾幾度哽咽落淚。
  • 喬伊斯唯一劇本《流亡者》,流亡作家的情感糾葛
    說到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一八八二-一九四一),也許人們更多會率先想到他的小說,特別是早已被奉為現代主義文學經典、但又以晦澀著稱的《尤利西斯》。《流亡者》是喬伊斯所著的唯一一個劇本,講述了一位長年流亡在外的愛爾蘭作家,重返故國期間的一段故事,採用的是愛情的題材,不過人物的情感卻是混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