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30日電 (記者 李晗) 今天上午11點,著名中國作家賈平凹以及德國人氣作家烏爾蘇拉·克萊謝爾將出席本場活動就「談鄉土與流亡」主題展開對談。本次活動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將聯合德國柏林文學之家(LCB)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新館共同舉辦。
熟悉的環境 陌生的情感
2013年初,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賈平凹繼50萬字大作《古爐》後的又一部長篇巨作——《帶燈》。小說從一個女鄉鎮幹部的視角透視當下的中國社會,通過帶燈的工作展現當前的基層中國現實,通過她與遠方人的通信展示基層幹部的精神和情感世界。這部迥異於賈平凹過往作品的小說,摒棄了賈平凹早先作品中對現實的誇張與變形的特點,而保留原有的敘事風格,使得整部作品更加明朗易讀。針對為何選擇這一題材的問題,賈平凹曾說:「深入了鄉鎮政府,知道著那裡的生存狀態和生存者的精神狀態。我的心情很不好。既然不能女媧補天,那也得杞人憂天麼,或許因為我是共產黨員吧。」「農民問題」一直是中國經濟轉型中所遇到的重大問題,在城鄉巨變下農民的生存、發展所面臨的壓力,正是賈平凹在《帶燈》一書中想要抽絲剝繭地展現給讀者的。那片我們本應熟識的鄉土之風,卻被披上了層層陌生的陰影,在蹉跎著人們的青春年華,在踐踏著人們的勞動成果,在粉碎著人們的憧憬理想。
而將我們所熟悉的環境變得陌生可怕的作品卻是無獨有偶。德國作家烏爾蘇拉·克萊謝爾在2008年發表了她的處女作小說《上海,願在何方?》。這部小說以不同凡響的藝術表現,意蘊深邃地融歷史事實和藝術想像於一體,別開生面地勾勒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流亡上海這段歷史的全景圖,給讀者描繪了一個既遙遠又熟悉的流亡者世界。它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主人公和情節結構,而是在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敘述主線上,斷片式地勾勒出了一個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流亡者形象。在作者揮灑自如的筆下,各個斷片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交融,自然而然地匯聚成一個相映成趣的藝術整體。《上海,遠在何方?》一問世,接連贏得了多個文學獎項,並很快被譯介到世界各地。
真實故事改編 情節錐心刻骨
如果說賈平凹的作品與烏爾蘇拉·克萊謝爾的作品是具有極高的文學水平的話,那麼《帶燈》與《上海,遠在何方?》則具有更高的現實意義與社會價值。兩位作家在分別創作這兩部作品時,不僅深受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原型所觸動,將其塑造成文學形象,更是把作品的背景拓展到了更加深遠的社會問題之上。
在《帶燈》這本書中,眾多男性人物都是為了「帶燈」而設置,這與他以前長篇小說中的設定有著極大的反差。他之所以能夠把「帶燈」這個女性角色描寫的如此豐滿,素材是來源於他身邊「綜治辦」的女幹部。賈平凹在《帶燈》的後記中寫道:「她經常與我聯繫,在簡訊裡講述她的生活和工作。她還定期給我寄東西,比如五味子果、鮮茵陳、核桃、蜂蜜,還有一包又一包鄉政府下發給村寨的文件、通知、報表、工作規劃、上訪材料、救災名冊、領導講稿,有一次可能是疏忽了吧,文件裡還夾了一份她因工作失誤而寫的檢查草稿。」這位鄉鎮幹部滔滔不絕地傾訴著,而賈平凹則在一旁安靜地傾聽著,正是這樣的結識,讓他了解了另一樣的生活和工作,也讓他開始關心起那個深山地區的天氣預報。奇特的緣分讓賈平凹再次提筆,寫下了「帶燈」。
而克萊謝爾的《上海,遠在何方?》的發表,也同樣不是一部憑空虛構完全架空背景的作品。克萊謝爾很早就開始關注當年從納粹德國流亡上海的猶太人的歷史。1980年,她第一次來到上海,親臨其境,耳濡目染,並結識了一位當年流亡到上海定居的猶太女性,獲得了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段令人難忘的歷史更加給她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讓她魂牽夢繞。從此以後,她的文學創作就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幾十年間,她堅持不懈地穿行在歷史回憶與現實思考之間,走訪和查找了所有可能與這段歷史相關的檔案館和圖書館,翻閱和研究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回憶錄,採訪了許多尚健在的流亡者及其後人,鍥而不捨地探尋著那些「被置若罔聞的東西」(克萊謝爾)。1992年,克萊謝爾再次來到上海,又親臨實地考察了那些殘存的流亡遺蹟。也正是這些豐富的資料奠定了克萊謝爾駕馭這一主題的厚實基礎。
中國作家賈平凹與德國作家克萊謝爾,兩位在大相逕庭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作家,儘管文風與創作基調有著各異的特點,但對於創作的選材、角度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對於文學創作的熱忱也是如出一轍的。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這個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臺上,賈平凹與克萊謝爾同臺討論中德的文學創作特徵、鄉土與流亡的創作題材等內容,讓中德文化交錯出一道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