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鄉土文學不至於這麼快終結

2020-12-15 人民網

原標題:賈平凹:鄉土文學不至於這麼快終結

  原標題:賈平凹:鄉土文學不至於這麼快終結

  前天,由中原農民出版社出版的36卷《中國鄉土小說名作大系》精裝版在鄭州首發。著名作家、陝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專程出席首發式,並和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協主席李佩甫一起圍繞鄉土中國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鄉土文化對話。在兩位文壇大腕的鄉土文化對話中,李佩甫這樣評價賈平凹:「能寫出好作品的作家都是『大地主』,即他們都有自己特定的寫作地域,背後都有支撐自己寫作的一片『領土』,賈平凹就是這樣的作家,他寫商洛土地的作品,等於在自己的『領土』上挖了一口深井。他既是中國文學代表人物,也是鄉土文學的領軍人物。」

  你想真正了解這個社會就去看一看鄉土小說

  「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作家,要麼是農村出身,要麼大部分從鄉村出來,這一代對鄉土生活了解和熟悉,只能寫鄉土,形成這種『鄉土品種』。現在這批作家都老了,年齡都在60多歲,完成了自己的寫作使命。」賈平凹說。

  鄉土文學終有一天會消失的,消失過程也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事,賈平凹並不認為鄉土文學很快就會消失,因為中國有它的複雜性:「現在的社會處於大轉型時期,中國在走城市化道路,但中國是一個以農業文明為主的大國,改革開放後,城鄉距離拉大,雖然沿海地區農村慢慢在消失,但在更多地方還保留著農村的面貌。所以,鄉土文學消失要有一個過程。至於以後的文學是個什麼樣子,年輕作家說了算。」

  「現在不僅是城市年輕人,就連農村年輕人也不喜歡讀鄉土文學。社會轉型的時期,大家追求很新奇的東西,興趣不在這上面可以理解。」賈平凹說,「每一個時代都有其標誌性的文學特色,像上世紀50年代的作家對鄉村小說比較了解與熟悉,那他們就會寫那個時期的鄉村故事,而如今新一代年輕人也有自己的關注點,這個是不能強求的。」但通過對鄉土文學的閱讀,可以使年輕人了解到父輩是如何走過來的。

  「在中國,你想真正了解這個社會,獲得一些更深層的東西,就去看一看鄉土小說。鄉土小說就好像館藏一樣,那裡有豐富的寶藏。現在它已經不出現在街頭了,就像廟堂或者說茶室一樣,有閒時可以去坐一坐,靜一靜,慢慢品味它。」賈平凹如此闡釋。

  影視對作品的影響特別大,但不能期待這些東西

  一提到賈平凹,就會讓人想到《廢都》。如今,像《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這樣的文學作品很多都被拍成電影、電視劇,網上也流傳著《廢都》可能要拍電視劇,對此賈平凹表示:「影視對作品的影響特別巨大,但文學作品和影視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我的長篇版權差不多都被買走了,但我的作品難以走上影視,有種種原因,或因故事性不是很強,或找不到好的編劇和好的導演。」

  賈平凹強調,如果能拍自然很好,但不會強求。作家就是把作品寫好,拍片子是影視藝術家去做的事情,不能期待這些東西。

  搞創作就是要把「牛肉」還原成「牛」

  有人提問,作文與寫作是否有明顯的區別?他打趣道:「當年我給我孩子輔導的作文,老師卻給了低分。作文與文學創作是兩碼事。以前我們寫作文都要有中心大意、起承轉合,句子中多用成語。而搞創作就是要把成語還原,把『牛肉』還原成『牛』。」

  商洛是賈平凹的故鄉,幾十年裡他的生活和寫作從沒與商洛疏遠和隔斷過。年輕時一心逃出商洛,到城裡發展。到城裡寫作以後,心靈反而與故鄉靠得更近,在創作中擁有這麼一塊寶地。而對於整個中國,他也每年都在默默地進行採風和考察,賈平凹說:「我每年都要到北上廣,看看咱們中國最時髦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再到西北偏遠地區走走看看,這樣子抓兩頭,就知道中國社會的大致情況,也就有源源不斷的東西可以寫,可以準確地來表達現實問題。」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也未免心生憂患,「都市裡看上去一切都那麼光彩,但到偏遠農村看看,又是那麼凋敝。現在提倡建設新農村,很鼓舞人,可是大家都走了,新農村由誰來建設呢?」

  評獎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命運如何靠自己

  自1982年以來,賈平凹著作等身,如此旺盛的創作力讓不少作家和讀者驚嘆,他表示:「首先要時時關注社會,不能和人民脫離,這樣才能保證有新鮮素材,和社會共同前進。」

  當談到2015年最受關注的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賈平凹的《古爐》《老生》已經入圍,對此有什麼期待時,賈平凹笑言,記者問的都是敏感問題,「作品進去之後,作家就沒事了。結果如何,就看作品自己了。像自己的孩子,出門了,自己過得好不好,是他自己的事情,靠他自己了。」

(來源:深圳特區報)

相關焦點

  • 賈平凹:鄉土文學消失有個過程 不至於這麼快終結
    在中原圖書大廈首發式現場,面對熱情的讀者與媒體記者,他說:「這次是我見記者最多的一次……」  在兩位文壇大腕的鄉土文化對話中,李佩甫這樣評價賈平凹:「能寫出好作品的作家都是『大地主』,即他們都有自己特定的寫作地域,背後都有支撐自己寫作的一片『領土』,賈平凹就是這樣的作家,他寫商洛土地的作品,等於在自己的『領土』上挖了一口深井。他既是中國文學代表人物,也是鄉土文學的領軍人物。」
  • 賈平凹:如今鄉土文學都沒辦法批評現實
    賈平凹「前十多年,鄉土文學裡面還有批判,這十年以來,批判都沒辦法批判了。不知道批判誰,想說沒人聽。4月14日,在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騰訊文化等主辦的賈平凹長篇小說《極花》新書發布會上,圍繞「傷痛與救贖:帶燈、胡蝶們的現實困境」話題,賈平凹與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作家梁鴻展開對談,表達了對深處在這個時代漩渦中的人的命運和處境的憂慮。
  • 賈平凹等名家談鄉土文學:面對新的"鄉土"感到兩難
    原標題:蘭州「金城講堂」開講 賈平凹等名家談鄉土文學(圖) 賈平凹等名家作為首場主講,以自己多年的創作歷程,分析解讀「鄉土文學」。   「金城講堂」首場主講者是國內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賈平凹先生,著名學者、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陳曉明先生以及《當代作家評論》雜誌主編、渤海大學兼職教授韓春燕女士。   賈平凹先生以陝西方言開場。
  • 賈平凹《老生》新談 借鑑西方文學創新鄉土文學
    賈平凹以鄉土文學題材見長,但在近年的寫作包括新作《老生》中,他一直在努力為其注入新的活力。  唱師:一唱中國一百年  《老生》以一位唱喪歌的唱師為主線人物,從他的回憶來觀看中國百年的朝代變遷與人事變革。賈平凹說:「為什麼我選唱師作為敘事人?唱師是社會最基層的一個人,以他的視角來看這一百多年來的過程。這個人超越了族類,也超越了不同的制度,超越了人和事。」
  • 舊的鄉土文學開始終結 未來之路向何處去?
    鄉土文明的整體性已不復存在,變動中的城鄉現實又充滿不確定性,這些都給作家們認識和把握新變中的鄉土現實帶來極大的難度。舊有的鄉土文學寫作開始走向終結鄉土題材,一向是當代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創作的主脈。但在2012年度的長篇小說創作中,要想找到傳統意義上的鄉土題材作品,已經不很容易了。
  • 賈平凹文化藝術館——「秦風TALK」讓文學融入鄉土
    作為西安周邊重要的文化藝術交流地標,賈平凹文化藝術館成立原創類欄目《秦風talk》,旨在將文學大師、音樂大師、美術大師等課程帶進鄉村校園,提升鄉村學校師生的素養,幫助他們實現自我健康成長,振興鄉村教育。鄉村學生淳樸、可愛、對外界充滿好奇。
  • 作家對鄉土文學不熟悉 中國鄉土文學被冷落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雖然傷痕文學與尋根文學興起,但鄉土文學依然具有極高的地位。汪曾祺繼承了他的老師沈從文的傳統,繼續高舉鄉土文學的創作大旗,其作品著力描繪鄉土的美,這種美包括自然與人性的美。而事實上,尋根文學與傷痕文學也是基於鄉土文學而發展起來的。
  • 賈平凹新作《極花》帶著疑問書寫沉重的鄉土現實
    之所以雪藏了這麼久,是因為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時機與切入口,而近幾年在鄉村的所見所思讓他有了表達的衝動。  《極花》雖然寫了一個被拐賣的婦女,卻並不是一個純拐賣故事,小說繼續的仍是賈平凹多年來對鄉村生態的思考與認識。「現在村子裡幾乎就沒有女性,姑娘們都出去打工,寧願嫁到城市郊區漂泊。即便是年輕媳婦,一旦出去,也一樣不回來了,要麼離婚,要麼就走了。
  • 三農作家力挺賈平凹:他非常擔憂鄉土世界的淪陷
    [摘要]賈平凹回應稱:「在作品中我並沒有說過『這個胡蝶,你不需要怪她嗎?你為什麼這麼容易上當受騙』這種話,是他們斷章取義了。《極花》寫的就是被拐賣婦女的苦難。這完全是對作品的誤解。」黃土高原有句諺語:「我說的城門樓子,你說的你爺的鬍子。」
  • 思量莫言文學:鄉土文學正漸行漸遠?
    諾獎不至於只是頒給歐美文學的一個東方模仿者吧?如洪子誠教授所言,莫言作品中的鄉村圖景「來源於他童年的記憶,在那片土地上的見聞,以及他的豐沛的感覺和想像」。德國漢學家顧彬則指出:「莫言改頭換面地繼承了1949年前的現代中國文學,特別是沈從文和魯迅。他另外還借鑑了中國傳統和西方的(後)現代敘事技巧。」他值得肯定之處,反而在於「直截了當地表達他對於農村中社會關係的批判看法」。
  • 賈平凹對話德國人氣作家 暢談「鄉土與流亡」
    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30日電 (記者 李晗) 今天上午11點,著名中國作家賈平凹以及德國人氣作家烏爾蘇拉·克萊謝爾將出席本場活動就「談鄉土與流亡」主題展開對談。本次活動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將聯合德國柏林文學之家(LCB)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新館共同舉辦。
  • 蘭州「金城講堂」開講 賈平凹等名家談鄉土文學(圖)
    賈平凹等名家作為首場主講,以自己多年的創作歷程,分析解讀「鄉土文學」。  「金城講堂」首場主講者是國內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賈平凹先生,著名學者、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陳曉明先生以及《當代作家評論》雜誌主編、渤海大學兼職教授韓春燕女士。  賈平凹先生以陝西方言開場。
  • 「鄉土文學」如何破局?
    原標題:「鄉土文學」如何破局?   □黃徵輝   前不久,閩西文學界舉行了一場「黃鎮坤散文研討會」,與會者把一間會議室擠得滿滿當當的。   研討會圍繞著黃鎮坤出爐不久的散文集《鄉村讀夜》,發言熱烈。
  • 賈平凹:我不是學識淵博的文人 只是一個鄉土作家
    昨晚,賈平凹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完成了其成為駐校作家後的第一課,為大學生們講了關於「轉型時期的文學創作」的看法。昨天,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報告廳,賈平凹一登場就道歉,濃重的陝西鄉音引得臺下響起善意的笑聲。作為北師大首位「駐校作家」,他的駐校首課吸引了數百名師生。賈平凹拿著一摞講稿,時而照稿宣讀,時而脫稿演講,首課進展的很順利,其實賈平凹初登講臺,心中也是十分緊張。「平時在公開場合講話,經常上句不接下句。」為了來北師大講座,賈平凹提前做了準備,手寫講稿,怕自己「忘詞」。
  • 賈平凹出版長篇小說《老生》 記錄百年鄉土中國
    「民間寫史」 在百年中國革命史中,呈現民間生活樣態與人情世故  上一部《帶燈》出版不過一年半時間,筆耕不輟的賈平凹又推出了他的第十五部長篇小說《老生》,以民間寫史的方式記錄百年鄉土中國。  3年前的除夕,賈平凹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
  • 100年來,那些中國最好的鄉土文學作家
    20世紀70年代末,當《文學評論》編輯部找到丁帆,希望他能選擇一位作家進行跟蹤評論的時候,丁帆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賈平凹。他說,賈平凹是一個鬼才,這個人將來會有出息。此後,他很快在《文學評論》上發表了評論賈平凹的文章。
  • 鄉土文學還有未來嗎?
    任何一種流派的文學都依賴於現實的生活,鄉土文學也是如此。如果失去了鄉土,還會有鄉土文學嗎?就像人們曾經熟悉的京味文學,當胡同、四合院,以及城市裡的原住民日漸消失,過去的生活場景不再,京味文學的土壤不再,即使再有才華的作家,生活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裡,周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鄰裡,他還能寫出北京的胡同味嗎?同樣,隨著農村的空心化日益嚴重,青年一代都紛紛離開了故土。不要說村莊裡的風土人物、民情社意、風俗習慣,許許多多的年輕人連鄉音都改了、丟了。
  • 文學中的鄉土中國
    從魯迅最早提出鄉土文學概念開始,鄉土中所凝結的傳統文化給了中國作家們養分,在眾多文學作品中展現出一個豐富廣袤的鄉土中國。  《受戒》之後,一度消失的鄉土文學重回中國現代文學的主軸,作家們紛紛書寫鄉土。阿城寫《孩子王》《棋王》,路遙寫《人生》,莫言寫《豐乳肥臀》……在陝西有了賈平凹,湖南有了何立偉,山西有了李銳,山東出現了張煒。在莫言筆下的高密東北鄉,中國農村的風俗風情、人情世態得到了盡情的書寫,在張煒筆下的山東半島,則是土地與海洋。
  • 商州奇人文學才子賈平凹
    雖然這位小時候語文作業本因錯別字被老師打滿紅又的「錯字大王」,跨入大學之初也曾有過埋頭樓梯間寒窗數載,苦苦寫作的經歷,但命運之神似乎特別偏愛這位天才作家,賈平凹的文學歷程出奇的順利。剛跨入四北大學中文系時,教師要新生寫一篇入校感想。
  • 百年鄉土文學:賡續傳統,探尋新變
    當代文學要樹立文化自信,離不開百年鄉土文學經驗  「新文學是幸運的,它不但有敢為天下先的探路者,還有魯迅這樣的文學巨匠,以他對未莊、魯鎮和S城的傑出而透闢的描寫,一出手就矗立在文學的高峰上,為百年中國鄉土文學寫下輝煌的一頁。而就在今年的9月,莫言再出新作,以戲曲文學劇本《錦衣》和《故鄉人事》,為高密東北鄉的文學版圖再譜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