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賈平凹:鄉土文學不至於這麼快終結
原標題:賈平凹:鄉土文學不至於這麼快終結
前天,由中原農民出版社出版的36卷《中國鄉土小說名作大系》精裝版在鄭州首發。著名作家、陝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專程出席首發式,並和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協主席李佩甫一起圍繞鄉土中國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鄉土文化對話。在兩位文壇大腕的鄉土文化對話中,李佩甫這樣評價賈平凹:「能寫出好作品的作家都是『大地主』,即他們都有自己特定的寫作地域,背後都有支撐自己寫作的一片『領土』,賈平凹就是這樣的作家,他寫商洛土地的作品,等於在自己的『領土』上挖了一口深井。他既是中國文學代表人物,也是鄉土文學的領軍人物。」
你想真正了解這個社會就去看一看鄉土小說
「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作家,要麼是農村出身,要麼大部分從鄉村出來,這一代對鄉土生活了解和熟悉,只能寫鄉土,形成這種『鄉土品種』。現在這批作家都老了,年齡都在60多歲,完成了自己的寫作使命。」賈平凹說。
鄉土文學終有一天會消失的,消失過程也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事,賈平凹並不認為鄉土文學很快就會消失,因為中國有它的複雜性:「現在的社會處於大轉型時期,中國在走城市化道路,但中國是一個以農業文明為主的大國,改革開放後,城鄉距離拉大,雖然沿海地區農村慢慢在消失,但在更多地方還保留著農村的面貌。所以,鄉土文學消失要有一個過程。至於以後的文學是個什麼樣子,年輕作家說了算。」
「現在不僅是城市年輕人,就連農村年輕人也不喜歡讀鄉土文學。社會轉型的時期,大家追求很新奇的東西,興趣不在這上面可以理解。」賈平凹說,「每一個時代都有其標誌性的文學特色,像上世紀50年代的作家對鄉村小說比較了解與熟悉,那他們就會寫那個時期的鄉村故事,而如今新一代年輕人也有自己的關注點,這個是不能強求的。」但通過對鄉土文學的閱讀,可以使年輕人了解到父輩是如何走過來的。
「在中國,你想真正了解這個社會,獲得一些更深層的東西,就去看一看鄉土小說。鄉土小說就好像館藏一樣,那裡有豐富的寶藏。現在它已經不出現在街頭了,就像廟堂或者說茶室一樣,有閒時可以去坐一坐,靜一靜,慢慢品味它。」賈平凹如此闡釋。
影視對作品的影響特別大,但不能期待這些東西
一提到賈平凹,就會讓人想到《廢都》。如今,像《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這樣的文學作品很多都被拍成電影、電視劇,網上也流傳著《廢都》可能要拍電視劇,對此賈平凹表示:「影視對作品的影響特別巨大,但文學作品和影視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我的長篇版權差不多都被買走了,但我的作品難以走上影視,有種種原因,或因故事性不是很強,或找不到好的編劇和好的導演。」
賈平凹強調,如果能拍自然很好,但不會強求。作家就是把作品寫好,拍片子是影視藝術家去做的事情,不能期待這些東西。
搞創作就是要把「牛肉」還原成「牛」
有人提問,作文與寫作是否有明顯的區別?他打趣道:「當年我給我孩子輔導的作文,老師卻給了低分。作文與文學創作是兩碼事。以前我們寫作文都要有中心大意、起承轉合,句子中多用成語。而搞創作就是要把成語還原,把『牛肉』還原成『牛』。」
商洛是賈平凹的故鄉,幾十年裡他的生活和寫作從沒與商洛疏遠和隔斷過。年輕時一心逃出商洛,到城裡發展。到城裡寫作以後,心靈反而與故鄉靠得更近,在創作中擁有這麼一塊寶地。而對於整個中國,他也每年都在默默地進行採風和考察,賈平凹說:「我每年都要到北上廣,看看咱們中國最時髦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再到西北偏遠地區走走看看,這樣子抓兩頭,就知道中國社會的大致情況,也就有源源不斷的東西可以寫,可以準確地來表達現實問題。」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也未免心生憂患,「都市裡看上去一切都那麼光彩,但到偏遠農村看看,又是那麼凋敝。現在提倡建設新農村,很鼓舞人,可是大家都走了,新農村由誰來建設呢?」
評獎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命運如何靠自己
自1982年以來,賈平凹著作等身,如此旺盛的創作力讓不少作家和讀者驚嘆,他表示:「首先要時時關注社會,不能和人民脫離,這樣才能保證有新鮮素材,和社會共同前進。」
當談到2015年最受關注的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賈平凹的《古爐》《老生》已經入圍,對此有什麼期待時,賈平凹笑言,記者問的都是敏感問題,「作品進去之後,作家就沒事了。結果如何,就看作品自己了。像自己的孩子,出門了,自己過得好不好,是他自己的事情,靠他自己了。」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