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出土一漢代「奇鏡」,已失傳1000多年,專家:根本無法仿製

2020-08-21 歷史雜錄

引言

李白在《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中寫道:「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描述的就是煉銅工人熱火朝天工作時的場景。冶煉是一種提鍊金屬的重要技術,在我國古代有著相當長的發展歷程,其中又以銅的提煉技術最為成熟,因而青銅器也被視為原始人進入氏族形態的重要標誌之一。而在冶煉技術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也有很多新物品被生產了出來。透光鏡就是其中之一。

中華民族冶金技術是我國獨立創造的,而青銅器就是最早被發現並使用的金屬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青銅刀具,表明在龍山時代人們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冶煉銅器之法,可以製造出鏡子、小刀、錐子等簡單的日常生活用具。

▲青銅匕首

01

在這其中,銅鏡便是古人最常使用的一種生活用具。現代我們使用的從西方傳過來的玻璃鏡子,那麼古人所使用的銅鏡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銅面真的可以清晰映射物體嗎?在這裡首先要糾正一個錯誤認識:銅鏡並不是由純銅製造,而是由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而成;最早它也並不是用作鏡子,而是一種祭祀所用的禮器。直到西漢末年,銅鏡才漸漸走入民間,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之一。

最早古人用銅盆盛水以自照,充當鏡子的功能。隨著合金技術的出現,人們漸漸發現了使用銅錫或者銀鉛可以製造出美觀又方便攜帶的鏡子,銅鏡逐步登上歷史舞臺。它一般被製成圓形或者方形,正面以鉛錫磨礪光亮,背面雕飾圖案,可以清晰地照出面部。春秋以前的銅鏡非常少,戰國時期才開始盛行,產量大增的同時,花紋裝飾等也日益精美。

▲戰國龍紋銅鏡

02

目前流傳於世的鏡子很少有秦代以前的,漢代才開始增多。漢代鏡子多有鑲嵌珠寶,且花紋明麗,其上雕刻的字跡清晰。因為古代鏡子常常用於陪葬,所以各地出土古鏡大多出土於墓穴之中。也正因深埋地底千年,才能讓這些製作精美的銅鏡幾乎被完好保存下來。在古代眾多銅鏡中,除了花紋與名字不同外,大多數鏡子是十分相似的,唯有一種特殊的存在——透光鏡。

透光鏡有「魔鏡」之稱,它鑄造於西漢中晚期,在光學和力學原理尚未被發現,或者說尚未成為體系知識流傳下來時,這種鏡子堪稱物理學上的奇蹟。1977年,江西萍鄉西漢古墓中發掘出第一面出土的「透光鏡」,它直徑7.4釐米,淨重約50g,只是一面精巧的手鏡,其上的花紋也並不華麗,僅背部有一行「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的銘文,也是漢代鏡子中十分常見的銘文。

▲西漢「見日之光」鏡

03

它的真正特別之處在於,在將光源對準銅鏡正面時,毫無疑問會有反射的部分光線。但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它反射出的映像是銅鏡背部的花紋和銘文,而不是純粹的「光的反射」!這也是這面鏡子被稱為「透光鏡」的原因,倒映出來的結果仿佛是光源從背後穿過了「鏤空」的銅鏡一般,極具神秘色彩。古人一直把這種鏡子奉為「神物」,外國人則直呼其為「魔鏡」。

可惜的是,「透光鏡」的製造技術在宋代就已經失傳了。然而在目前上海博物館所藏的數萬枚銅鏡中,只有4件能夠透光,都是漢代的產品,堪稱無價之寶。而相關專家也表示:透光鏡的製造技術之難,即使在現在也無法複製。

▲西漢青銅鏡透光鏡

我們敬愛的總理當年視察博物館時還曾詢問透光鏡原理,可惜當時的研究人員研究的時日尚短,並沒能找到其中原理。但其實,在沈括的《夢溪筆談·器用》一章中就有所暗示:「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後冷而銅縮多。」

沈括的意思是銅鏡中有銘文的地方厚一些,冷卻得慢,銅收縮得多一些;其他地方冷卻得快,銅收縮得就會少一些。近代科學家經過研究後,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銅鏡透光是因為表面厚薄分布不均,但是這種不均的差異只有幾微米,並非人肉眼可見;而且這種特殊的形變並非純天然,與工匠打磨的方式也有關。但顯然,這種打磨方式並未大規模推廣,只是偶爾能有一兩位工匠碰巧打磨而出罷了。

▲漢朝透光鏡結構原理

結語

明清以後,銅鏡逐漸被更輕巧的玻璃鏡代替,退出了它活躍了數千年的歷史舞臺,現在唯有在博物館中才能見到銅鏡。然而銅鏡雖然沒落,古人的鑄造技術仍然值得我們這些後人讚嘆。

參考資料: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夢溪筆談·器用》

相關焦點

  • 古墓出土一漢代「奇鏡」,已失傳1000多年,專家:根本無法仿製
    早在5000多年前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青銅刀具,表明在龍山時代人們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冶煉銅器之法,可以製造出鏡子、小刀、錐子等簡單的日常生活用具。漢代鏡子多有鑲嵌珠寶,且花紋明麗,其上雕刻的字跡清晰。因為古代鏡子常常用於陪葬,所以各地出土古鏡大多出土於墓穴之中。也正因深埋地底千年,才能讓這些製作精美的銅鏡幾乎被完好保存下來。在古代眾多銅鏡中,除了花紋與名字不同外,大多數鏡子是十分相似的,唯有一種特殊的存在——透光鏡。
  • 古墓挖出的漢代銅鏡屢現異象,至今無解,專家也無法仿製
    在這幾千年歷史中,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奇珍異寶,而且很多製作手法十分複雜,至今用現在的技術都無法仿製!像越王勾踐劍,四千多年重見天日,依然鋒利無比,輕易劃破20多層的複印紙。今天我們說的是另外一件震撼世界的文物,就是出土漢代的青銅鏡-「見日之光」銅鏡!如果你還沒有聽說過這面銅鏡,就一定要看完文章,了解下我們祖先讓世界都為之震撼的製造技術!
  • 「日光寶盒」伴隨20本古籍出土,專家:這幾本書已失傳兩千多年了
    文/寒秋「日光寶盒」伴隨20本古籍出土,專家:這幾本書已失傳兩千多年了我國的歷史悠久,在這幾千年的時間中,因為朝代的不停更換,在亂世中通常會湧現許多著名的武將,每個時期武將的作用不必多說,那是一個國家的根本
  • 湖南考古挖掘一漢墓,出土28本失傳古籍,專家:改寫中國史
    但幾千年前的歷史,很難考證,世人根本不知道當時的歷史真相、社會狀況以及到底發生了什麼。1971年底長沙馬王堆要擴建地下醫院,這座一直被懷疑是古墓的山包因為擴建施工被證實真的是古墓,而且不是一般的古墓,是漢代初期長沙國王利蒼的家族墓地。這一古墓的發現震驚了全世界,我國高層也非常重視這次考古挖掘研究。
  • 這座漢王墓出土一件絕世兵器,工藝比勾踐劍還複雜,至今無法仿製
    民警接到報案後趕到現場經調查發現,這裡竟然是一座古墓,一夥盜墓賊盜墓不成還連傷四條人命。縣文物局部門的考古專家趕赴現場,經過細緻的勘察、鑽探、發掘,確認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漢代王墓陵園,佔地極廣,有很高的考古價值。
  • 古墓挖出9部「失傳醫書」,記載「起死回生」之術,專家:迷信
    在我國考古史上也有挖到有關於醫術的文物,有一座古墓之中還挖出9部「失傳醫術」,記載了「起死回生之術」,專家卻表示:迷信!出土西漢「老官山漢墓」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在修地鐵3號線時在施工的範圍內發現了一座西漢時期的古墓,隨後成都省博物館和荊州文物局聯合組成考古隊一直對古墓進行考古挖掘。
  • 中山大學挖出漢代古墓,墓中出土十餘件文物,學生:我們是古墓派
    但是隨著近些年來考古工作的發現,向世人證明了嶺南的廣東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最近在廣東中山大學發現的一座漢代古墓。近日,廣東中山大學廣州南校區春暉園食堂附近正在施工建設體育館,就在工人們挖地基的時候意外發現一座古墓。很快工地領導把這一消息上到了有關部門,廣州考古院文物專家聞訊後迅速趕到了現場,並對施工現場進行了封鎖。
  • 湖北挖掘一古墓,出土失傳2400年的古籍,專家:改寫中國史
    反對考古的人認為:歷史就是歷史,過去的就過去了,面向未來才是首要的,總是自我陶醉在古代是無法向前看的,而且考古還要挖開古人安息的墓穴,這是對古人的不尊敬。但更多的人支持考古,認為「研究歷史研究過去才能知道未來的路如何走,以史為鏡,方能知興替;而且出土了古代珍貴文物會被藏於各大博物館保護,這絕對是百利無一害」。但考古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 考古家挖掘一漢墓,出土8本失傳古籍,專家:改寫中醫
    有人會有疑問,歷史就是歷史,要了解歷史看史書不就完了麼,古墓中怎麼會有歷史真相呢?其實啊,史書是後人編寫的,不一定完全正確,而古墓中的古籍、傳記、文物銘文都有關於當時歷史的記載。春秋戰國到漢晉時期的古墓往往都有一些古代竹簡的出土,這也就是所謂的「古籍」。
  • 湖北一座古墓,出土1000枚竹簡,專家:改寫世界史的神秘古籍
    湖北一座古墓,出土1000枚竹簡,專家:改寫世界史的神秘古籍文/婉清中國有5000年歷史,卻有6000年的文明史,自然而然我國的文化也擁有6000年背景上世紀末在湖北一座漢朝古墓的考古中,出土了1000枚竹簡,而上面記載的是4萬字失傳古籍!這次考古發現無無異於是偉大發現,所以格外受人重視。此墓為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在《江漢考古》有一期為《江陵張家山遺址的試掘與探索》,裡面記載了當時考古發掘情況。當時由於地下水位高漲所以不得不對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所以考古隊聽命將其中文物取出保存。
  • 四川發現漢代古墓,出土一本失傳古籍,被確定是扁鵲醫書
    這種能使人「起死回生」的醫書的失傳,對於中華民族、中華歷史、中華醫術來說無疑是最悲痛的。2013年,四川成都發現了一座漢墓,墓中出土了不少稀世文物,但基本都是與中醫有關的,甚至可以確認這是一醫家之墓,這在考古上還是第一次發現的。不過,一開始,考古家根本不知道這是何人之墓,直到在墓中發現了一具「經絡漆人」。這經絡漆人乃古代醫學家學習人體結構,經脈穴位之用。
  • 奉節縣古墓挖出千年蟾蜍?專家: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考古專家在對埋藏在地下數千年的古墓進行挖掘時,經常會挖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陪葬品。例如在發掘河北宣化的張文藻墓時,考古專家們在墓室中發現了滿滿一桌子酒菜,甚至碗碟中的板慄都還很新鮮,一點也沒有褪色的痕跡。除此之外,考古專家們還曾在西周墓中出土過2800年前的雞蛋,在漢墓中出土過千年美酒,這些從古墓中出土的陪葬品,實在是令人大為驚嘆。
  • 世人只知兵馬俑,卻不知這一古墓,墓中出土8本失傳古籍
    因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稀世文物以及舉世聞名的兵馬俑而得名「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坑珍貴、重要是真;但第八大奇蹟卻沒得到真正的公認,因為這一說法只流行於中國大陸。馬王堆漢墓」,但世人只知兵馬俑坑,卻不知這一曠世奇墓。
  • 古墓出土先秦竹簡,專家激動不已,原來孫武與孫臏不是同一人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在東漢末期《孫子兵法》就已經失傳。因此,對於孫武和《孫子兵法》,人們一直是持有懷疑態度的,乃至最後成為一樁千古奇案。這樣推測其實也是站得住腳的,畢竟人們推斷所依據的都是為數不多的間接史料,而缺少直接的證據,直到上世紀60年代,銀雀山漢代墓葬群的發現,這一認知才逐步被推翻。
  • 1983年廣東發現古墓,出土無法直立的玉杯,專家:古人真夠豪放
    1983年廣東發現古墓,出土一無法直立的玉杯,專家:古人真夠豪放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正在開挖地基,有工人挖開一座平整的大石板,竟然發現了下面隱藏著的地下建築。施工方立刻通知當地文物部門,專家趕來經過確認之後這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在接下來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其中一件文物形象奇特,卻是國之重寶。該公寓樓的選址地是歷史上赫赫有名南越王的領地,而這座漢墓的主人正是南越王。
  • 驚豔中國千百年的傳統手工藝現已失傳,現代技術根本仿製不出來!
    下面來一起看看.其實仿製要看你想仿製到什麼程度以及這個程度使用什麼方法來衡量,評價的方法手段越多樣,仿製的難度也越高,只憑樣子像大部分都不難,畢竟我們都21世紀了,只要肯下功夫,曾侯乙的尊盤也好,這個紗那個綢也好,仿製個七七八八沒什麼難的,但做個一模一樣的東西出來基本是不可能的,比如內什麼素紗單衣,遠看近看誰分得出來,上稱一要才發現分量不對;所以難就難在,不光看外觀還要去比較原料、工藝、表面痕跡、各種理化數據啊這些
  • 湖北江陵有處古墓,出土本失傳至今的古籍,專家:周易前的易經
    湖北江陵有處古墓,出土本失傳至今的古籍,專家:周易之前的易經人們都很念舊,當然並不是懷念從前悲傷的時光,很多的是想念遺留在歷史中的美好。而文物就屬於曾經失而復得的美好之一,國民們都會因為它的出土而欣喜不已。
  • 山東古墓出土「逆天」文物,考古家一看:這是失傳千年的古籍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裡是大偉歷史觀,大偉今天帶你走進:山東古墓出土「逆天」文物,考古家一看:這是失傳千年的古籍。,到了後來被命名為銀雀山漢墓,這兩座古墓在發現之後,我國考古專家就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工作,在多方協助之下,古墓很快就被清理了出來,在裡面出土了些許青銅器,相比於其它大型的墓葬來說,裡面的文物是非常少的,但這也並不代表著這座墓葬不重要。
  • 距今1000多年!衡水出土疑似唐代古墓
    近日,衡水市阜城縣王集鄉楊仲書村北一處河道清淤工地現場,發現一座古墓。通過文物保護部門對墓室結構及墓室內出土的器物造型勘驗和分析,初步斷定為唐代中晚期墓葬,距今1000多年。經搶救性清理發現古墓有主室和側室各一座,兩墓室共出土白瓷碗、唐三彩碗、銅鏡、玉牛、瓷兔、黑釉罐、紅陶罐、三彩腰牌、扇貝油盒、角質梳子等文物20餘件,唐開元通寶上百枚,以及一組用楷書墨色書寫的磚質硯式墓志銘。
  • 「土夫子」加入考古隊,挖出28部失傳古籍,專家:中醫學將崛起
    漢代時期地長沙國,不僅僅是現在的湖南省而已,還有周邊的貴州、廣西、江西的一部分,面積不小,卻只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小國。誰也沒想到的是,兩千多年後,人們卻在這座漢代時期貧弱的小國中,挖出了兩千多座古代墓葬。史書關於長沙國的記載非常的少,除了年號、國王等等,其他的東西基本上記載為零,所以每一次的考古發現,都是一個振奮人心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