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後語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後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滄桑的沉澱、淬鍊、凝聚成絕妙的語言藝術。其中歇後語以其獨特的表現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反映了華夏民族特有的風俗傳統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曉哲理,提升智慧。歇後語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歇後語最大的特點是諧音、比喻和會意,現將有關《三國演義》名著中的故事和人物的歇後語做了整理,分享給大家,為孩子們的課外知識庫添磚加瓦。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1.草船借箭——有誤(霧)
2.張飛穿針——大眼對小眼
3.關公鬥李逵——大刀闊斧
4.孔明弔孝——假慈悲
5.曹操誤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6.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7.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8.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9.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10.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11.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12.夏侯惇看春秋——一目了然
13.趙子龍戰長板——渾身是膽
14.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15.諸葛亮徵孟獲——收收放放
16.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17.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18.張飛賣刺蝟——人強貨扎手
19.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20.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21.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22.孔明會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幹的
23.龐統做知縣——大材小用
24.蔣幹盜書——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25.關公面前耍大刀——獻醜
26.馬謖用兵——言過其實
27.張飛搶李逵——黑吃黑
28.黃忠叫陣——不服老
29.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30.劉備編草鞋——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