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寨
滻水新韻 風物魏寨
籍貫:西安市長安區
家裡的位置:位於長安區東部,距城區20公裡。
家庭成員:
面積20.7平方千米,人口1.48萬人。原有15個行政村,並調整14個行政村,保留8個行政村:耶柿村、侯村、彭村、老垇莊村、魏寨村、李家窯辛村、崔家街村和白廟村。
這是我的自拍照
這是我的藝術照
自我介紹
建國後為魏寨鄉,1961年設立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面積20.7平方千米,人口1.48萬人,轄彭寨、蠶姑溝、常家溝、老凹莊、朱村、西坡、崔家街、魏寨、李家窯、辛尚坡、白廟、古劉、耶村、侯一村、侯二村15個行政村。2012年2月撤鄉改設街道。其歷史悠久,人文淵遠,上可追溯商周,歷經漢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國,都有佳話傳頌。
我的顏值和底蘊
農業示範園:滻水源合作社位於魏寨街道蠶姑溝村,種植葡萄60餘畝,並發展農業觀光、餐飲等多個農業項目。
果優特種植專業合作社:位於魏寨街道老凹莊村,種植葡萄、草莓、火龍果等。
鑫懋合作社:位於魏寨街道老凹莊村,種植葡萄80餘畝。
永成合作社:位於魏寨街道老凹莊村,目前種植草莓20餘畝。
西安耘碩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位於魏寨街道白廟村,目前漁業面積400餘畝,果園種植300餘畝。
梯田花海景區是目前離西安城區最近、種植規模最大的油菜花園,總種植面積3000畝以上。其中魏寨境內1000畝以上,以油菜花、格桑花、油葵花為主。滻河魏寨段綠樹成蔭,沐浴溝水庫位於其中,與塬畔天然臺階形成一幅山水大觀。
魏寨社火:魏寨村有八個小組,也是魏寨街道辦所在地。優越的地理條件,加之眾多的商鋪,這樣的大村耍起社火自然熱情就很高了,光看看村裡張貼的捐資公布就知道,這個從明末清初就耍社火的村子中的村民愛社火之深,同時彰顯出這個村子經濟發展的實力。
魏寨村社火歷史悠久,元末清初一直持續到現在。縱觀整場社火演出,從社火主會場而過的演出隊伍一個接一個,那真是組織有方、緊促而不亂,前來看社火的觀眾有十萬之多,把街道擠得嚴嚴實實,就連樓上也站著看社火的人們,手機沒了網絡信號,就是讓人多給鬧的。不過,十六七個社火局在這裡大鬧社火,觀眾能不愉悅和興奮麼?顯然是一場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和美好記憶的社火盛宴。
魏寨耶柿村:位於滻河之濱的白鹿原畔,420戶人家、1800多口人就散住在塬上塬下。據說耶柿村建於明代建文年間,是由兩個村子組成的,一個叫柿園坡,一個就叫耶家坡。村裡現在有290戶大約1300多口人姓耶。姓耶其實就是姓耶律,是契丹族的後人,這幾乎成為耶柿村不少村民的共識。
耶柿村在這個保存了契丹血脈的關中農村,有人說,耶律姓氏,來源於遼宋時期的一位耶律天慶王;還有人說,很久以前,一位契丹族婦人帶著一雙兒女來這裡逃荒,後來一代代繁衍生息有了這個村莊;還有人說,他們是目前陝西甚至國內已經絕跡的少數民族——契丹族後裔。
耶柿村老村為省級地質災害點。為徹底解決安全隱患,2013年4月10日區政府常務會議決定,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實施耶柿村整村移民搬遷。2013年8月26日耶柿新型農村社區開工。新型農村社區項目一期佔地81.852畝,規劃總面積2萬餘平方米,安置群眾140戶,總投資為3000餘萬元。目前,村民已經搬進了規劃統一、寬敞整潔的現代化別墅,群眾的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
白廟村:由白廟村、史家坡、郝家坡三個自然村組成,現有350餘戶,約有1400人,以張、郝、史、吳四姓為主。白廟村建於唐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以村中有白色古寺一座,供俸白衣菩薩,又稱白雲寺,故稱名為白廟村。
史家洞是唐德宗時宰相盧杞後裔為了躲闢朝廷的追殺棲身於此地的見證。後初到此地,在白鹿原畔,挖窯洞而住,棲身隱居。此處地形奇特,從遠處望之好像一頂烏紗帽狀,當地人傳稱:歪歪相帽。此地柏樹成林,四季常青,遠望只見翠色一片,後來人們移出窯洞,就居於坡下,此地逐漸成為人們禮佛之處,稱史家洞。
張家天府在當地負有盛名,當地有人稱為太師府,而張家天府正殿是為宋、金之際紫光祿大夫張太尉南山別墅舊跡,與此相關的還有:飲馬池、七裡坪、柏樹林等。天府歷來人才輩出,當年的臺胞「老頑童」張公順先生(1926-2002)也是生於天府,離鄉多年,回到家園,敬親之禮,尊師之道,依舊感人至今。每年古歷三月二十日,是白廟村的傳統古會。關於古會的淵源與張家天府正殿有關,本是天府每年春季祭祀活動(天府後原有府君廟一座,舊址在如今古樹左邊,上世紀中期拆毀),後來逐漸演變為民間一年一度聚會,其歷史約幾百年了。至民國年間白廟村出了一位名揚一時的張獻祥先生,世逢鼎革,褒貶不一,三月古會經張公而推廣,使古會場面達到空前,延續至今。
張家祖傳骨科始於清代乾隆年間,名傳四方,譽滿城南,傳至今日、已歷七代,歷經百年,如今一枝兩花由張松齡和張力克兄弟懸壺濟世,造福桑梓。張松齡先生多才多藝,行醫之餘熱愛書法和秦腔藝術,現為中國國際管理科學研究院客座教授、中華醫學書法協會會員,第二、第三屆全國名醫大會特邀嘉賓,長安區第十、十一、十二屆政協委員。張力克先生已故,曾為區政協委員。兄弟二人熱心公益,譽滿桑梓、德惠眾人。
郝家坡是在清代灞橋區新築鎮郝家村一支遷居於此地,該村有郝強華、郝開父子執教幾十年,桃李滿門,德濟後生,名傳故裡。
魏寨街道旅遊資源有待開發——白廟村、耶柿村沿白鹿原畔有200餘座空閒民間院落可發展民宿旅遊。
這就是我的名片,請記住我,我的名字叫:魏寨!
歡迎大家前來,也請收藏好魏寨的名片,傳遞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塊美麗的地方。
內容來源:長安旅遊
圖 片:郭文潮 | 王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