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的欣賞與品評——怡笑陳擴文

2020-08-29 逸苑雅趣


《美術大家談》第9期:陳擴文


陳擴文: 1973年生,筆名怡笑,號九龍逸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政協委員、詩人、書畫篆刻家、書法教育家、書畫評論家。


師從中國故宮博物院書畫研究員常保立、中國儒學專家劉長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詩歌網註冊會員、安徽省工藝美協理事、安徽省青年美協會員、安徽省青年美協淮南分會副主席、九州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九州書法院院長、安徽民進開明書畫院理事、淮南市國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淮南市工藝美協常務理事、大通區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大通區作家協會副秘書長、純文學刊物《洛風》編委。

中國書法的欣賞與品評

——怡笑陳擴文


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根,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很多人覺得書法高深莫測,現代人可以不用學習和了解,認為那是內行人的事。其實,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你可以不專注於書法,但要學會欣賞書法,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審美品位。

書法欣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可一概而論,但書法欣賞有基本規律,並非「玄學」。

書法作品的欣賞,是書法在人腦中「再創作」的過程。必先「識形」,次而「賞質」,再而「寄情」,三步逐行,漸入佳境。


陳擴文書法作品


第一境,識形

書法的「形」有四要素,賞得「四要素」則入第一境。

一曰格式。書法以條幅、中堂、橫披、匾額、鬥方、扇面、對聯、尺牘、手卷、頁冊、題畫等格式最為經典。

二曰書體。書體以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魏體、章草、行草等最為常見。

三曰色彩。書法的色彩以白紙、墨字、紅印組合最為耐看。

四曰章法構成。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以正文、題款、印章構成最為普遍。


陳擴文書法作品


第二境,賞質

書法不同於寫字。書法要講究「法度」,「合法」才能「質美」。其「法」有四。賞得「四法」則入第二境。

一曰字法。字乃書法之根本。聚點畫而成字,點畫之間應當「平衡對稱,對比和諧,主次得宜,疏密適度,多樣統一。」

二曰筆法。用筆貴在因體而變、穩實豐富;中側(鋒)互換,法出有源;筆力遒勁、力透紙背。

三曰章法。章法即整幅書法作品的「布白」。它講究字與字、行與行之間以筆勢連綿,氣脈暢通、節奏分明,若如「行雲流水」。即所謂「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計白當黑,奇趣乃出」。

四曰墨法。墨有六彩之說,即「濃、淡,枯、溼,燥、潤」。若能「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則可達到「無聲而樂的和諧」,「五光十色的神採」,「灑筆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談笑」的境地。


陳擴文書法作品


第三境,寄情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劉熙載語)。書法的目的是「暢寄幽情」。書法藝術的最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氣質的一種抽象體現與表露。欣賞書法不僅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點畫、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氣質修養。

因此,欣賞書法的最高境界是通過書法作品與書法家「對話、交流」。而賞得此境需要賞者「見智」、「見性」,悟得書法之「出法」、「意境」、「氣質」之妙理。

一曰出法。卓越的書法家總是善於在嚴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馳騁並施展其創造才能。因此,他們往往任情姿性,縱筆所如,使人看出他們的「無拘無束」,而又不流於「荒誕狂怪」;既有「先聖」的遺風,又有自己的「聖地」,即所謂「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二曰意境。書法的意境是指於書法作品中流露出的精神內涵,則在生動的氣韻、飛揚的神採以及空間餘白所構成的幽深而曠遠的意象。如,有的象行軍布陣,旗幟飛揚,士馬精研;有的象尺幅丹青,疏林遠阜,錯落有致;有的象江河大川,奔騰浩蕩,一瀉千裡;有的象廻溪曲沼,春水繁花,清幽婉麗;有的象婀娜舞姿,素袖輕揚,一步一形;有的象悠揚樂曲,繞梁三日,牽人情思。這就是書法富於韻致,並且交織著生命節奏的意境。

三曰氣質。漢代揚雄認為「書為心畫」,「字如其人」。書法是書法家抒情達意的特殊語言。如同作家之文,詩人之詩,歌者之聲。因此,有獨立性、創造精神的人,其書往往風格獨具;依賴性強、唯唯喏喏的人,其書往往依傍門戶、缺乏個性。性情豪爽英邁之人,其書往往氣度恢宏;感情纏綿悱惻之夫,其書往往柔媚有餘,勁健不足。志行高潔者,其書往往清氣飄灑;格調低下者,其書往往俗氣橫流。心情恬淡者,其書往往氣靜端莊、淡泊曠達;追名逐利者,其書往往張牙舞爪、華而不實。


陳擴文書法作品


中國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草書、楷書、行書等,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篆隸筆意的流傳和應用是書法發展的主脈。

&34;一直貫穿著整個書法發展史,已經成為中國書法審美體系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行草書的創作與發展無不受其惠澤。

&34;的發展大致經歷三個階段:

自然生發階段

章草的前身是草隸,鍾繇的真書直接胎息於漢隸,明顯地保留著漢隸體勢與遺意;體勢多以橫向出現,質樸古拙。而王羲之行書的風格妍美流麗,但是仍然對篆隸筆意很重視。他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論草書的寫法中說:「草書亦復需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直過。」強調了作草要吸取篆書、隸書的意味,強調了草書要沉著,忌浮淺直過。這個時候的篆隸筆意是因為書體的演變而自然生發應用,對於行草書創作的影響屬於一種無意識的自然生發階段。


陳擴文書法作品


意識喚醒階段

「篆隸筆意」作為一種書法觀念的出現,最早可以上溯到宋代,宋代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書法觀念,是由於隋唐以後真、行、草書中的「篆隸筆意」日漸喪失,至宋代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注意。

北宋蘇東坡雲:「草書貴在流而暢,難在嚴重。」而「嚴重」就是篆籀之氣與古拙厚重之質。蘇東坡作為當時在文壇與書壇上的領軍人物,提出這樣的觀點,無疑是有時代意義的,從一定意義上強調了「篆隸筆意」在行草書創作上的重要性。


陳擴文書法作品


認同發揚階段

篆隸筆意在明清後期得到普遍認同和發揚。明清時代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特殊的時代,這個時候,由於書寫的工具的材質(生宣的出現)發生了變化,書法從過去的文人書齋雅玩,發展到了廳堂樓閣的展示,巨幅條幅、中堂的出現,也給書法審美和發展帶來一場革命。

到了明代,以 「篆隸筆意」為尚的審美觀念日益為書家們普遍接受,這個時期出現了浪漫主義的行草書家群體,尤其是明後期,許多著名的書家和理論家都對此十分重視。

北宋吳寬《鮑翁家藏集》認為「書家謂作字能寓篆籀法則高古」,清代趙宧光《寒山帚談》認為「行草不師章、分,如人食粟,依絲一而不如蠶繭、禾苗所出也」「行草不離真楷,真楷不離篆隸,始可以言書學」等等。


陳擴文書法作品


清代,隨著更多古蹟與南北朝刻石的大量發現,金石學與碑學的興起,若說刻帖的萎靡失真令人生厭、文字獄的日趨嚴重是其外因,那麼,崇尚「篆隸筆意」的觀念則是重要內因。

「篆隸筆意」的觀念普遍為書家和學者們所重視,一大批有成就的行草書家如何紹基、趙之謙、康有為、沈曾植,直至近現代的王蓬常、于右任、高二適、林散之等,都十分強調行草書中融入「篆隸筆意」,以增其內質,避其浮滑、流麗、妍媚。

可以說「篆隸筆意」在明代後期至近現代四百多年的中國書法發展中得到了書家的共識和認同,成為一種審美的標杆和依據,並對當代書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陳擴文書法作品


反觀當代行草書的創作,我們不難看出,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書風」「宋代手札風」,到回歸「二王」經典,尤其是出現了「偽二王」書風,重技術,不重內質,同質化嚴重,空有「二王」外式,而無「二王」內質,浮滑、嫵媚風氣日甚,書法的本真離我們越來越遠,直至令人生厭。

好在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此種弊端,正本清源,力挽流弊,引導書壇從形式至上走向關注書法本體,從文化缺失走向文質兼美,從單一書風走向多元發展,從單一的帖學推廣走向碑、帖、墨跡三結合的發展道路,這其中就蘊含著&34;那種渾厚、奇崛、樸茂、古拙的審美回歸。


陳擴文書法作品


這是書法發展的主流方向。

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獨有的偉大藝術。2009年9月30日,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中國書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世界藝術的典型,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陳擴文書法作品

相關焦點

  • 「書法欣賞」心寬境自闊,心淨人從容,書法家陳擴文作品欣賞
    書法不僅一種單純的藝術形式,字如其人,書法是根植於傳統文化之中的天人合一。讓我們一起走進書法家陳擴文先生的翰墨書海,欣賞筆底龍蛇、行雲流水之勢,靈動飄逸、肥瘦得體之美,風骨遒勁、骨肉勻稱之雅……作品心語: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若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為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而是心寬百福自來,心淨從容自在。
  • 陳擴文賦詩揮毫,走進生機盎然的春天
    路邊的小草和不知名的野花,個個精神抖擻、爭奇鬥豔……讓我們同怡笑陳擴文先生一起品茗賦詩、遊心翰墨——在這明媚的春天去感知,去發現,去擁抱……世界如此美麗!春光無限好,幸福正當時!女神節作者:怡笑陳擴文公曆今夕慶女神,春花秋月總相親。瑤臺仙夢留香徑,滄海桑田氣象新。
  • 「美術大家談」:學習書法必須剔除不良習慣——怡笑陳擴文
    陳擴文: 1973年生,筆名怡笑,號九龍逸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政協委員、詩人、書畫篆刻家、書法教育家師從中國故宮博物院書畫研究員常保立、中國儒學專家劉長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詩歌網註冊會員、安徽省工藝美協理事、安徽省青年美協會員、安徽省青年美協淮南分會副主席、九州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九州書法院院長、安徽民進開明書畫院理事、淮南市國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淮南市工藝美協常務理事、大通區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
  • 「美術大家談」第6期:我的書法觀——怡笑陳擴文
    《美術大家談》第6期:分享嘉賓陳擴文: 1973年生,筆名怡笑,號九龍逸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政協委員、詩人、書畫篆刻家、書法教育家、書畫評論家。師從中國故宮博物院書畫研究員常保立、中國儒學專家劉長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詩歌網註冊會員、安徽省工藝美協理事、安徽省青年美協會員、安徽省青年美協淮南分會副主席、九州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九州書法院院長、安徽民進開明書畫院理事、淮南市國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淮南市工藝美協常務理事、大通區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大通區作家協會副秘書長、純文學刊物《洛風》編委。
  • 中國傳統書法文化,書法作品,以及借物比喻等品評
    張懷瑾書法書法品評的早期以自然事物譬喻模擬,是中國古代書法品評發展的基礎。隨著書法藝術的發展和書法理論體系的完善,唐宋以後,這種借物比喻的品評與傳統取法品評、美學品評和道德品評形成了四者並行的局面。傳統取法品評是最為常見的書法品評方式,歷代「摹古派」經常運用這種方式,這種品評方式所持的標準是「筆筆有出處」,筆筆「合乎古法」。
  • 李路平:八大山人書法品評
    原標題:李路平:八大山人書法品評   南京博物院藏   李路平   《書法報》專欄:明清書法品評   清初畫史上是以「四王吳惲」,即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吳歷、惲壽平清初六家為道統的而清初由於女真族管領漢民族的江山,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充滿複雜矛盾的時代,在文化上經歷了從排斥到融合的過程中,這一時期畫壇出現了與「四王」迥異的四位僧侶,合稱「四僧」:   朱耷(八大山人)、原濟(石濤)、髡殘(石溪)、漸江(弘仁),「四僧」中朱耷、原濟是明宗室後裔,髡殘、漸江為明末遺民,因不甘臣服於新朝,志不可遂,便循入空門,憑藉詩文書畫,抒寫身世之感。
  • 「品」出來的書法味道:沿著古人的文獻足跡品評當今書法藝術
    在中國文化史上,從漢代以「九品論人」開始,至魏晉時代,社會上品第人物的風氣頗盛。到了南朝,品第之風更擴展至藝術方面,在書法領域,梁代的庾肩吾寫有《書品》,最早給書家分等,分為上之上、上之中、上之下……凡九等。
  • 不懂書法的人,如何欣賞一幅書法作品?
    主要的原因是受到的關於書法的薰陶太少。嚴格說起來,這並不能算是欣賞書法的一種境界,因為根本就沒有欣賞。神採是書法藝術的靈魂,古人評論書法,早有「神採為上,形質次之」的說法,但同時又指出「規矩既失,神則無存」。神採美只有通過形質美才能表現出來。氣韻是書法藝術的生命,是形與神之間的橋梁,是表達情性的介質.書法家掌握了熟練技巧,運氣達於毫端,以氣行筆,點畫之間氣脈相通,氣韻和神採才表現出來。意境也是書法藝術的內在美,包含意境、情調、書法品評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他與書法創作取反方想向的運動。
  • 中國書法藝術的音樂美:品無聲之音,覓獨聞之聽
    中國書法藝術有很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唐代張懷瓘《書議》:「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學;其理隱而意深,故天下寡於知音。」它的奧妙,都有比較深刻的含義,無不反映著人們的意志情趣,道理幽深,高遠莫測。一個人如果沒有獨特的音樂的耳朵和獨特的藝術慧眼,就無法品評「無聲之音」和「無形之象」的書法藝術。
  • 書法作品四條屏欣賞 一撇一捺都有講究
    今天為大家展示——當代書法家書法作品欣賞:一、中書協會員萬富永書法作品四條屏欣賞【藏品力薦】中書協會員萬富永《書法四條屏》(作品來源:易從網)萬富永的書法取法趙孟,結體嚴整,字體恬和雅逸,雄厚重中見挺拔之秀氣,深受藏友的喜愛。
  • 色彩雅致,栩栩如生一一齊聲怡:國畫人物作品欣賞
    2019年6月29日《色彩雅致,栩栩如生一一齊聲怡國畫作品展》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辦。作品欣賞畫家齊聲怡-作品欣賞畫家齊聲怡-作品欣賞畫家齊聲怡-作品欣賞畫家齊聲怡-作品欣賞
  • 《紅樓夢》譯文「怡紅院」如何變成了「怡綠院」?
    匾額講究立意和文彩,同時還包含書法與雕刻等藝術形式,集中體現了中國文化中的藝術美感和人文精神,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樓夢》中賈府因元妃省親,大興土木,修建了大觀園。樓閣水榭,山石迴廊,還有竹林農舍,酒肆田莊,如此景致,匾額對聯自然少不了。賈政為試寶玉詩才,特意命他跟隨,前往大觀園巡視並擬定匾額對聯,待元妃遊幸時,再行賜名。
  • 破解中國書法「天書」第一人——王根權
    書譜品評代言人閆江濤  京都網訊:(記者 宋家臣 通訊員 尹妮子 程震 書畫顧問 閆江濤 徐少謙)中國書法界颳起了《<書譜>品評》的學習熱潮!而且一浪高過一浪,一發不可收拾!因為書法界期待已久的《<書譜>品評》終於隆重登上書法的歷史舞臺,為大家帶來了福音!更值得慶賀的是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教育家、作家、中國書法學院院長、《<書譜>品評》的作者王根權老師每天晚上九點做客網絡直播間親自免費為大家分析講解《<書譜>品評》!王根權先生的掌門直播間開播被書法界譽為:中國書法好聲音!!
  • 李峰書法作品欣賞
    李峰書法作品欣賞 來源:銀川日報     2019年02月14日
  • 名家名作|四條屏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四條屏是以四幅為一組的書法作品,它是中國書法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此次,小編收集了當代書法名家的精品,作品包括有草書、行書、小楷、隸書、魏體、篆書等。作品功力深厚,氣韻生動,章法得體,瀟灑飄逸,節奏跌宕,氣神極佳,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一起來欣賞!
  • 如何欣賞書法藝術(九)
    如何欣賞書法藝術(九)——談談失準的誤區 宋鳳洲從書法作品上,可以讀到很多信息。諸如:作者、年代(時期),所學套路,所把握的技術含量,才學程度,創作心態,品級優劣,等等。只是,這些觀察,需要有閱歷,需要有研究,需要有多方面知識和比較才行。
  • 丁嘉耕書法欣賞——欣賞書法從哪些方面觀察與感悟?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書法專業本科班畢業。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幹部,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解放軍書法創作院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全軍書法評委。丁嘉耕是當代書法大師沙孟海、歐陽中石教授的入室弟子。從事書法研究30餘年。
  • 題跋與中國書畫鑑賞,唐宋元名家書法題跋大全欣賞
    敦煌壁畫唐代題記書法肇於殷商甲骨,自戰國迄至東漢,鍾鼎彝器、竹木簡牘、碑版刻石,大興於世。魏晉以下,紙張普及,書法藝術在滿足實用需要之外,文人意趣逐步滲透。柳公權 跋王獻之《鴨梨帖》題跋是中國書畫鑑賞獨有的一種形式。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題者,標其前;跋者,系其後也。」也就是說,在書法碑帖前面書寫的文字稱之為「題」,書寫在其後的文字稱之為「跋」。
  • 人品與書品——書法品評標準的儒家倫理對歐、虞書法評價的影響
    我們多次提及虞世南以「五絕」名於後世,我們可以從此看出,古代書法品評的標準和儒家的「人倫準的」密不可分。儒家對書法是極為重視的,視之為「六藝」中一項重要的技能。書法的形式和內容是統一的即儒家不僅注重「如何寫」,而且更重視「寫什麼」,前者為書,後者為道,書以載道,而不能背道。
  • 「書畫名家」張生勤書法作品欣賞
    全國勞動模範優秀書法作品展(全國總工會、中國書協)、中國千名書家寫經書法大展(中央數字書畫頻道、鳳凰衛視),應邀請參加中國書協等組織舉辦的全國百名書法家走進廣東肇慶、在進皇城相府等大型書法活動。另有書法理論、評論等文章10餘萬字發表於《中國書法》《書法導報》等書法專業核心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