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21日訊 龍泉青瓷是迄今為止唯一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陶瓷類項目。千百年間,積澱下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在宋、元及明前期,龍泉青瓷以主角身份,參與開拓了漫長的海上絲綢之路,豐富和美化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傳播了中華文明和先進的陶瓷燒制技藝,成為世界認識中國認識龍泉的金名片。
歷經歲月打磨,在新時代,龍泉人為了青瓷文化的發揚光大、再展輝煌,進行著不懈的追求和無限的追夢。如今,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正回饋龍泉人,成為地方富民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給力龍泉綠色崛起、跨越發展。
當前,圍繞「一帶一路」戰略,龍泉借力龍泉青瓷,全方位加強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對外交流合作,力爭成為全省對接「一帶一路」、融入長三角和海西經濟區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平臺,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演繹美麗幸福好龍泉的精彩篇章。
2016年,是龍泉青瓷大放異彩的一年,在這裡,我們用6個關鍵詞,來見證龍泉青瓷的「非遺」榮光。
G20杭州峰會會場龍泉青瓷元素
■關鍵詞:特色發展
龍泉窯列入「海上絲綢之路」首批申遺名單
7月19日,國家文物局正式致函麗水市人民政府,明確將「龍泉窯大窯—金村遺址」納入我國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推薦項目「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首批遺產點名單。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龍泉市落實「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提升龍泉文化遺產保護水平、擴大龍泉國際影響力等具有重要意義。龍泉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成立了「海絲」申遺工作領導小組,各項工作進入快速建設階段。12月3日,龍泉市還召開誓師大會,進一步強化思想認識、明確目標任務、優化工作機制,確保在國家規定的時間內全面完成申遺工作任務,並借力把「海絲」申遺點打造成為具備5A品質的精緻景區,將小梅鎮打造成為有文化有特色的「海絲古鎮」。
青瓷小鎮入選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
10月1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龍泉市上垟鎮成功入選。從2011年開始,龍泉市立足上垟在龍泉青瓷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良好的產業文化基礎和老工業基地的旅遊資源,啟動中國青瓷小鎮項目建設,將傳統青瓷產業與城鎮建設結合發展,把原國營龍泉瓷廠舊廠房改造成青瓷文化創意園,帶動了小鎮的復興和產業發展。2015年6月,中國青瓷小鎮入選省首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龍泉市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以青瓷文化為核心,加快推動青瓷小鎮生態、生活、生產的融合發展,抓好「生態+」「旅遊+」「文化+」的龍泉實踐,引來上海道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30億元開發青瓷小鎮,成為10個省級示範特色小鎮之一,並躋身我省首批20個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示範點名單。
■關鍵詞:產業創新
龍泉青瓷在林交所上市
3月29日,浙江鑑真陶瓷公司出品的480件青瓷作品《有容乃大》在杭州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掛牌,成為全國首個上交易所掛牌證券化的陶瓷產品。這次掛牌的青瓷作品經過國內專家團的鑑定,使青瓷的品相和藝術價值得到保障。交易模式與股票相同,但與股票不同的是,青瓷掛牌交易模式可提現貨,降低投資者風險,給龍泉青瓷創新了一條銷售和融資的新渠道。
高鋁質強化龍泉青瓷餐具通過省級新產品鑑定
8月23日,龍泉市金宏瓷業和麗水學院研發的「高鋁質強化龍泉青瓷餐具」通過省級新產品技術鑑定,這意味著龍泉日用瓷易損易碎的難題被一舉攻破,掀開了「高性能、多功能、多用途」的全新一頁。據介紹,該項目在制瓷原料除雜、氧化物增強相方面有創新,已獲發明專利2件,實用新型專利5件,技術水平處國內領先。
龍泉傳統藝術青瓷有了「浙江製造」標準
11月30日,《龍泉傳統藝術青瓷(弟窯)》「浙江製造」團體標準正式實施,該標準是龍泉市青瓷產業首個「浙江製造」標準,也是全省首個傳統藝術類團體標準,將為青瓷傳統產業的規範發展提供強力保障,提高了本地優勢企業的發展潛力和話語權。目前,龍泉市已制定國家標準4項、國家行業標準1項、浙江省地方標準1項。
■關鍵詞:青瓷榮光
華美亮相G20杭州峰會
9月4日至5日,舉世矚目的G20杭州峰會隆重舉行。50多件龍泉青瓷,華美亮相於G20杭州峰會會場、西湖國賓館、西子賓館、蕭山機場貴賓廳等重點區域陳列和使用,並有10餘件青瓷作品入選國禮,既向世界展示了龍泉青瓷的設計美、材質美、燒成美,又展示了龍泉青瓷值得驕傲的文化魅力。
在歡迎宴會上,青瓷製作的三潭印月、友誼之橋以其清新典雅的造型從一眾餐桌情景造型中脫穎而出;在雙邊宴會上,「和·合」龍泉青瓷國宴餐具精美絕倫,透出一種溫雅、沉穩、渾厚的氣質;在金磚國家領導人非正式會晤上,「竹報平安」系列青瓷茶杯、青瓷筆筒、青瓷咖啡具,令人眼前一亮。在外方代表團團長夫人參觀中國美術學院時,品茗用的「邀月套盞」青瓷茶具、裝置茶點的青瓷果盤和果碟,都讓貴賓們讚嘆不已。其間,集合徐朝興、周武、盧偉孫、徐凌、竺娜亞等當代青瓷名家的「雨過天青」青瓷展,傳遞著龍泉青瓷獨有的美感與神韻,也受到了廣泛讚譽。
三度「牽手」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11月16日至18日,第三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烏鎮舉行,經過龍泉市委宣傳部的主動對接和積極爭取,龍泉青瓷不僅三度作為大會貴賓禮品,贈送給世界各國政要及全世界網際網路企業領頭人,更擠進世界網際網路永久會場,驚豔四方,跨界傳遞中國文化。
此次亮相第三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青瓷禮品,分別是出自徐建新之手的《美人醉》、季友泉製作的《鳳尾瓶》、來自王武的《印象烏鎮》及雷慧仙的《荷韻》,4件作品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精緻優雅的造型,在眾多候選禮品中脫穎而出。不僅是禮品,在大會的晚宴,中方貴賓接待廳、外方貴賓接待廳等地,都有龍泉青瓷的身影,且被大會永久收藏。
青瓷大師徐朝興、毛正聰在京開展
7月22日和12月7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毛正聰,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徐朝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從藝六十周年龍泉青瓷作品展。60年來,兩位青瓷大師將龍泉青瓷的傳承發展視為己任,不僅在技藝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造詣,更培養了一批批青瓷手藝的後繼者。展覽以兩人的從藝經歷為主要線索,通過展出作品見證了龍泉青瓷的傳承、復興與發展,折射出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發展現狀和當代手工藝人的精神追求。
法國Gentilly市長託蒂婭曼參觀龍泉青瓷巴黎展
■關鍵詞:國際交流
龍泉市政府與波蘭弗羅茨瓦夫市政府建立合作機制
8月19日,「中波文化之路」國際青瓷藝術展開幕式暨「傳承·融合·創新」國際陶瓷創新研討會在龍泉青瓷博物館舉行,兩地以青瓷文化為紐帶,建立起合作機制,搭建起國際陶瓷交流展示平臺。17世紀後半葉,隨著「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拓展,中國瓷器在包括波蘭在內的歐洲諸國成為一種時尚,波蘭的多家文博機構都館藏有龍泉青瓷。弗羅茨瓦夫美術學院是波蘭唯一設有陶瓷專業的美術院校,也是波蘭當代藝術發展的重地。開幕式上,院長皮奧特·柯蘭分別與龍泉青瓷博物館、孫坑窯龍泉青瓷傳習研究所負責人籤訂合作協議,建立國際陶瓷藝術學術交流基地、國際陶瓷藝術創作基地,開展國際間學術交流、陶瓷創作創意、作品展覽等合作意向,促進龍泉青瓷文化在波蘭及歐洲的展示和傳播。
龍泉青瓷藝術法國展現「印象中國風」
11月5日,2016龍泉青瓷藝術巴黎展在位於巴黎南側讓蒂伊市的歐洲時報文化中心開幕,109件龍泉最具代表性陶瓷藝術家的精美作品作為中國文化大使,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足跡,唯美地綻放了龍泉青瓷「印象中國風」的魅力。龍泉青瓷與法國有著深深的不解之緣,16世紀晚期,龍泉青瓷初到法國,風趣的巴黎人將青瓷的美麗與當時風靡歐洲的名劇《牧羊女亞斯泰來》中主角雪拉同的美麗青袍相比擬,後來西方人就把龍泉青瓷稱為「雪拉同」,並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本次展覽是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人類非遺」後第三次亮相巴黎,展出期間,絡繹不絕的國外友人為這門古老藝術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而深深震撼,大大提升了龍泉青瓷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創意青瓷融入時尚生活
■關鍵詞:文化弘揚
龍泉非遺文化走進高校
6月16日,龍泉市非遺文化進高校三年行動計劃正式啟動,該行動計劃以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名校和知名藝術院校為意向目標,旨在通過「成立一支劍瓷文化講師團隊伍、編撰一套劍瓷文化教材、開設一堂劍瓷文化課程、開展一次劍瓷文化主題推介活動、製作一部劍瓷文化宣傳片、建設一個網絡宣傳平臺、建立一個非遺文化實踐基地、開展一批科研、文化和藝術合作項目」「八個一」活動載體,以「展覽、講座、演出、推介」等形式,逐步形成龍泉青瓷、龍泉寶劍文化在各高校傳承傳播的長效機制,建立與高校之間資源共享、文化交流、傳承創新平臺。今年,已先後走進中央黨校、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開展了系列主題推介活動,開闢了非遺文化傳承保護的新途徑、新形式。
中意合作《龍泉青瓷》紀錄片首映
11月6日下午,由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中意學院聯合製作的《龍泉青瓷》紀錄片首映式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紀錄片《龍泉青瓷》(中、意、英三語種)在上海市教委同濟大學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基地、浙江省教育廳2011龍泉青瓷協同創新中心項目的資助下,通過走訪龍泉青瓷傳承人、龍泉青瓷博物館專家、相關歷史學家、藝術史專家及義大利、法國的漢學家等,從學術的角度對青瓷技藝和歷史脈絡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講述了龍泉青瓷如何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抵歐洲各國的史實及所產生的歷史文化影響,從而演繹了絲綢之路的嶄新篇章。
莫言題名電影《飛天窯女》公映
經過兩年的細心打磨,12月16日,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題名,龍泉資深作家葉放編劇,上海青年導演陶海執導,實力派演員袁弘特邀主演的電影故事片《飛天窯女》,正式登陸國內各大院線公映。該片是國內第一部表現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電影故事片,不僅電影中唯美虐心的感情線呼之欲出,而且以龍泉窯發展為輔線的文化故事同樣受到關注,劇情跌宕起伏,畫面清新美豔,詮釋了南宋初年龍泉哥窯與弟窯誕生的傳奇過程,吸引了更多人開始對龍泉窯的歷史文化產生興趣。
傳統龍窯開窯儀式成為旅遊亮點
■關鍵詞:文化成果
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考古成果出爐
8月4日,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考古成果報告會暨《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首發式在龍泉青瓷博物館舉行。
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期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龍泉市博物館聯合對楓洞巖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通過對窯爐、作坊、大型房屋等一批重要遺蹟的清理,出土了數十噸的瓷片,特別是發現了一批明洪武至永樂年間為宮廷燒造的官器,為龍泉窯的分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考古發掘揭露的淘洗池、轆轤坑等遺蹟配套組合,較為完整地再現了傳統青瓷生產工藝流程,是本次發掘的重要成果。楓洞巖窯址出土瓷器製作工整、紋樣精細、釉色滋潤、器型龐大,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和研究價值。瓷器上刻劃的五爪龍、「官」字款紋樣等也體現了器物的性質,表明了楓洞巖窯場即為明初奉旨燒造宮廷用瓷的重要窯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