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一提到過年,首先就會提到舌尖上的美味。大江南北,華夏子孫後代,過年普遍要吃的食物有很多,比如餃子、年糕、餈粑、湯圓、全魚、荷包蛋、大肉丸、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至於雞鴨魚肉,更是最基本的年味了。
但是在贛東南,我的家鄉,這裡的客家人,過年的食物有點不同。那就是過年不吃餃子和年糕,什麼湯圓、全魚、餈粑、荷包蛋之類也不一定要吃,而最看重的是吃雞。
要說記憶中小時候一年當中最忙的是哪一天,其實是除夕,對,就是過年這一天。這一天大人小孩都起得很早,忙著貼春聯,忙著大掃除,忙著做肉丸……但是最繁重的工作,就是殺雞了。
小戶人家,這一天宰殺四五隻雞算少的,大家庭,殺十來只雞過年是普通的了。家境好的,親戚多的,過年得準備二十來只雞。所以一大早,我們全家老少齊上陣,抓雞、殺雞、拔毛、解剖、煮熟,大半天的功夫都用在這裡了。
剛才我只說到解剖,而沒說到斬切雞肉。是的,到了除夕日的下午,拔了毛掏空內臟的雞,不管三五隻,還是八九隻,直接扔到大鍋中煮熟,然後撈出來瀝乾水分,再在上面抹上一層食鹽,過年待客的頭牌食品就初步做成了。
當然殺這麼多的雞,也不全是招待客人,首先是年夜飯的主要食材。我們老家的年夜飯是不包餃子的,也很少吃麵食。雖然客家人的祖先都是從北方遷徙而來,但也許是南方不產小麥,麵粉稀少的原因,老家人年夜飯的素食一般都是糯米做的湯圓和餈粑,以及粉條等。年夜飯的第一道菜,就是吃雞——「大吉大利,今晚吃雞」(現在紅火的遊戲是不是和過年有關呢?)一家之主吃雞頭,小孩吃雞腿,其他人吃雞肉。
大年初一開始,陸陸續續有親友來拜年,款待客人的最好食物就是雞肉。如果是小孩或者是特別尊貴的客人,一般都是人手一隻大雞腿。我們知道一隻雞隻有兩條腿,那麼哪裡來那麼多的雞腿招待客人呢?首先,其實一隻雞除了兩隻行走的腿,還有兩隻「飛腿」啊,就是連著翅膀那部分切下來。這樣一隻雞變成四條腿了。這樣一個大家庭,如果宰殺十來只雞,基本足夠待客了。如果雞腿實在不夠,那麼就將雞肉切大塊一些,招待客人時,面子上也勉強過得去的。
萬一有那麼一些年份,家中沒養到雞怎麼辦?兩個辦法,第一是去買但是當年的商品經濟不是那麼發達,集市上不是那麼容易買到雞的,特別是碰上鬧雞瘟,街上根本沒得賣啊。所以第二種辦法就是以鴨代雞了,鴨肉雖然沒雞肉鮮美,但都是家禽,一般客人是不會見怪的。
所以,老家贛東南的客家人過年,都以過年殺雞數量多為榮,都以有雞腿招待客人為榮。過年雞多,就是「吉多」,就是財多。過年吃雞,代表了這裡客家人純樸美好的願望。
過年了,大吉大利,今晚吃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