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鵰俠侶》的男主角自然是楊過,但許多人,包括我在內,喜歡和敬重的卻是郭靖——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先舉兩個例子,看看郭靖在人們心目中是怎樣的分量。
例一
黃蓉回到適才打尖的飯鋪去,借紙筆寫了個短簡,給了二兩銀子,命飯鋪中店夥送到襄陽去給郭靖。那店夥道:「郭大俠保境安民,真是萬家生佛,小人能為郭大俠稍效微勞,那是磕頭去求也求不來的。」無論如何不肯收銀子,拿了短簡,歡天喜地的去了。郭芙見眾百姓對父親如此崇敬,心中甚是得意。
此事發生在襄陽城郊。
細節最能說明問題,如此一個小小的例子,最能說明郭靖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偉大。
寫這樣一件小事,比寫許多轟轟烈烈的大場景,更具說服力。
例二
金輪法王當下彎弓搭箭,又是一箭向郭靖背心射去。箭去如風,城上城下眾軍齊叫:「休得放箭!」兩軍見郭靖武功驚人,個個欽服,均盼他就此縱上城頭。蒙古兵雖是敵人,卻也崇敬英雄好漢,突見有人暗箭加害,無不憤慨。郭靖聽得背後長箭來勢凌厲,暗叫:「罷了!」只得回手將箭撥開。兩軍數萬人見他背後猶似生了眼睛一般,這一箭偷襲竟然傷他不得,齊聲喝採。
此事發生在襄陽城。
當時,郭靖開城放百姓入內,自己卻被困城外,無奈用「梯雲縱」輕功攀城而上,卻遭金輪法王冷箭偷襲。
這一細節令人感動的是,心憂郭靖安危的已不光是大宋官兵,連敵營的蒙古兵也為其英雄氣概和驚人武功所折服,出現心理和言語上的「倒戈」。
上面兩個例子,特別是第一個,最能說明百姓對郭靖的認可——真正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那問題來了:郭靖是怎樣從《射鵰英雄傳》中一個初出茅廬、在武學上嶄露頭角的年輕人,成長為《神鵰俠侶》中舉世景仰之大俠的?
這自然是因他數十年如一日不畏艱險、不顧安危義守襄陽!
但除了這個「大面」上的原因,還有哪些細節和「小事」能看出郭靖的與眾不同?
下面聽我細細說來。
一、郭靖謙虛謹慎。
黃蓉道:「早就聽說赤練仙子李莫愁武功高強,陰毒無比,不亞於當年的西毒。她駕臨江南,咱們正好跟她鬥鬥。」郭靖點點頭,道:「武林朋友都說這女魔頭難纏得緊,咱們若是找到嶽父,那就好了。」黃蓉笑道:「年紀越大,越是膽小。」郭靖道:「這話一點不錯。越是練武,越是知道自己不行。」黃蓉笑道:「郭大爺好謙虛!我卻覺得自己愈練愈了不起呢。」
郭靖這話說的很像老司機,開車越久越膽小。
說起來,那時的郭靖,武功已堪稱當世第一,江湖上幾無敵手。譬如降龍十八掌,他參以《九陰真經》苦練,書中說,單以一招「亢龍有悔」論,連洪七公也沒有他這麼高的修為。
武功已如此絕頂,郭靖行走江湖卻更為小心謹慎,這看出其不驕不躁、勤勉謹慎之品性。
二、郭靖恭敬有禮。
以郭靖在《神鵰俠侶》的武功修為,該當橫行江湖、不可一世才是,但恰恰相反,他不光對前輩恩人禮敬有加,對平輩甚至後輩也是頗有敬重。
帶同小楊過去終南山學藝時,郭靖山間遇到全真道人的阻攔,他一直克制且有禮。
郭靖中了這兩掌,已知對方武功深淺,心想以二人功力而論,確是全真七子的弟子,與自己算是同輩。他在二道手掌擊到之時,早已鼓勁抵禦,只是內力運得恰到好處,自己既不絲毫受損,卻也不將掌力反擊出去令二人手掌疼痛腫脹,只是平平常常受了,恍若無事。
郭靖心想:「到了此刻,你們總該相信我是郭靖了。做事不可太過,須防丘真人臉上不好看。」見七道轉得正急,突然站定,拱手說道:「七位道兄,在下多有得罪,請引路罷。」
衝破全真教眾人的圍堵,郭靖到了重陽宮見到馬鈺、丘處機等,更是謙虛恭敬。
馬鈺微微一笑,說道:「靖兒請起,十餘年不見,你功夫大進了啊!」郭靖站起身來,道:「這些人怎麼打發,但憑道長吩咐。」
郭靖道:「在下賤名不足掛齒,這裡馬真人、丘真人、王真人,都是在下的恩師。」
以身懷絕世神功而能如此謙遜待人,郭靖心胸之開闊、品性之質樸,足可稱道。
三、郭靖無功利心
江湖之上,許多人的終極目標是稱霸武林、領袖群雄。郭靖卻不是如此。
義守襄陽時期,郭靖已是事實上的群豪首領。襄陽英雄大會上,他更是被推舉為武林盟主。
但郭靖意不在此,當盟主也不過是為率領群豪抗擊蒙古。
看這樣的例子。
黃蓉道:「可是今日所見,明明是那一位大有來頭的人物心中不憤,也要在襄陽城中來辦個英雄大宴,跟咱們鬥上一鬥。」郭靖喜道:「這位英雄跟咱們志趣相同,當真再好也沒有了。咱們便推他為盟主,由他率領群豪,共抗蒙古,咱夫婦一齊聽他號令便是。」
黃蓉皺眉道:「我只怕他們只是借祝壽為名,卻是存心來搗亂一場。你想他們能和襄兒這小孩子有甚麼交情,怎會當真巴巴來祝壽?自來樹大招風,人怕出名,只怕天下武學之士,倒有一半不願你做這武林盟主呢。」郭靖站起身來,哈哈一笑,說道:「蓉兒,咱們行事但求無愧於天、無愧於心。為抗蒙古,幫手越多越好。這武林盟主嘛,是誰當都一樣。」
以上兩此對話都發生在襄陽英雄大會前。
當時,聖因師太、百草仙等受楊過之託,到襄陽城給郭襄送禮物。他們的意外出現,惹起黃蓉的疑慮。
倒是郭靖,幾句話直抒胸臆、至誠磊落,令人深感其胸懷之廣。
四、郭靖「國大於家」。
「國大於家」,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難。而郭靖一直這樣做。
舉兩個例子。
例一
郭靖臉色微變,順手一拉黃蓉,想將她藏於自己身後。黃蓉低聲道:「靖哥哥,襄陽城要緊,還是你我的情愛要緊?是你身子要緊,還是我的身子要緊?」郭靖放開了黃蓉的手,說道:「對,國事為重!」
此事發生在被蒙古大軍圍困的襄陽。
當時,金輪法王前來挑戰,郭靖夫婦卻一個有傷在身、一個有孕在身。面對如此絕境,二人能將個人安危置於國事之後,實在令人敬佩。
例二
(郭靖)抬起頭來,遙望女兒容色憔悴,不禁心中大是痛惜,當下叫道:「襄兒聽著,你是大宋的好女兒,慷慨就義,不可害怕。爹娘今日救你不得,日後定當殺了這萬惡奸僧,為你報仇。懂得了麼?」郭襄含淚點頭,大聲叫道:「爹爹媽媽,女兒不怕!」郭靖道:「這才是我的好女兒!」
此事也發生在襄陽大戰之前。
不用多說,郭靖一句「你是大宋的好女兒,慷慨就義,不可害怕」,足令天下百姓感動。
金庸筆下那麼多英雄人物,有如此「國大於家」「為國為民」情懷的,郭靖堪稱第一人。
也正因此,郭靖成為大宋群雄和百姓競相傳頌的郭大俠。
聽聽風陵渡口關於他的傳說——
那湖北客人說道:「蒙古韃子的殘暴,各位早已知聞,那也不用多說了。那一年蒙古十多萬大軍猛攻襄陽,守軍統制呂大人是個昏庸無能之徒,幸蒙郭大俠夫婦奮力抗敵……」
聽那湖北客人續道:「襄陽城中數十萬軍民也是人人竭力死城,沒一個畏縮退後的。像小人只是推車的小商販,也搬土運石,出了一身力氣來幫助守城。我臉上這老大箭疤,便是給蒙古韃子射的。」眾人一齊望他臉上,見他左眼下果然有個茶杯口大小的箭創,不由得都肅然起敬。
看,連一個參與守城的小商販,都受到大家的敬重,義守襄陽、與城同亡的郭靖夫婦,受到當世之人的敬仰也就可想而知了。
甚至在多年以後,滅絕師太對周芷若談起襄陽往事,依然充滿崇敬——
本派的創派祖師郭女俠,乃是當年大俠郭靖的小女兒。郭大俠當年名震天下,生平有兩項絕藝,其一是行軍打仗的兵法,其二便是武功。郭大俠的夫人黃蓉黃女俠最是聰明機智,她眼見元兵勢大,襄陽終不可守,他夫婦二人決意以死報國,那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赤心精忠……
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
在金庸塑造的那麼多人物中,論刻畫傳神、形象飽滿,「郭靖」並不是最好的。但若論聲名之好、傳頌之廣、影響之深,「郭大俠」卻是數一數二的。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正是郭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