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聲音裡「聽」到故事,斯卡拉歌劇院的一次從容表達

2020-12-07 澎湃新聞
2016年9月3日,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斯卡拉歌劇院在指揮大師鄭明勳領銜下,帶來了威爾第的音樂會版歌劇《西蒙·波卡涅拉》。  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圖

暑假向來是演出市場的淡季,剛進入9月,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的到來,讓休整完畢的上海樂迷們回歸了劇場。斯卡拉的系列演出不僅標誌東方藝術中心的新演出季開幕,也意味著整個演出市場即將回暖。

9月3日晚,音樂會版的威爾第歌劇《西蒙·波卡涅拉》打了頭陣,毫無疑問是個完美的開始。

演出現場。

作為「歌劇之鄉」義大利的最高藝術殿堂,斯卡拉歌劇院吸引來的不僅是樂迷,更有相當比重的音樂工作者,甚至有樂迷特地從中國的北京、香港,以及日本前來觀賞,證明這塊金字招牌的魅力。

擔綱指揮的鄭明勳不僅是亞洲樂壇的驕傲,也是與斯卡拉歌劇院合作近三十年的老朋友。恐怕不少朋友還記得他在2008年9月12日,率領斯卡拉愛樂樂團訪問東藝的那場演出。

《西蒙》不僅是他與斯卡拉最初合作的作品,也是他最鍾愛的作品。

鄭明勳全程無需看譜依然不漏任何細節的帥氣表現,讓所有人都看到了這位當今樂壇翹楚的自信和修為。筆者還記得2015年鄭明勳在北京與多明戈、和慧一同演繹《西蒙》,從聽覺上給人帶來了很大的衝擊,這次有了斯卡拉就像如虎添翼,發揮更進一層。

作為世界上最具傳統的歌劇院,斯卡拉的輝煌歷史上刻寫著從卡魯索到卡拉斯,從託斯卡尼尼到裡卡多·穆蒂等無數傳奇藝術家的名號。

它也擁有世界上最嚴苛的觀眾,任何瑕疵或者異常表演都有可能迎來噓聲一片,也練就了他們如呼吸一般自然的歌劇表演氣場。

斯卡拉這次來上海的不僅有管弦樂團,還包括百人之眾的合唱團。縱觀近年來訪的樂團,涉及到合唱曲目的時候多會和本土合唱團合作,而真正有聲望的歌劇院一定會儘量帶齊隊伍,主辦方的成本投入不言而喻。

在鄭明勳簡練有力的指揮棒下,斯卡拉管弦樂團呈現出的聲音透明而精準,特別是為人聲伴奏的切分音或快速節奏中,那種生動的背景交代讓人如臨其境。

合唱團更是表現神勇,他們可以瞬間從低聲耳語「變臉」成為驚濤駭浪,豎直、高亮的發聲和樂團流線型的色彩相得益彰。

或許是在客場的緣故,樂團表現得還比較拘謹,音樂熱烈而不在任何細節上失去控制,始終跟隨著指揮的氣息,而鄭明勳也會不時側耳閉目,聽著身旁歌手的演唱,來調節樂團的行進,或是根據速度變化的要求,讓歌手跟著大部隊做漸快、漸慢,凡高潮處仿佛眼前有一臺巨型坦克,踩著聲浪碾壓過來。

演出現場。

很多初聽《西蒙》觀眾說,威爾第是不是不會寫歌劇了?為什麼幾乎聽不到悅耳的旋律呢?

事實上,《西蒙》是威爾第創作歷程中的一部轉型之作。從之前更多偏向旋律性、強調詠嘆調和段落感的義大利歌劇傳統,到這部劇裡更多的人物對白,更具有戲劇性的行進方式,威爾第顯然受到了同時代作曲家的啟發,嘗試著用音樂來服務情節的發展,反映人物內心世界。

從劇本來看,威爾第最擅長的大背景(政治陰謀)與小情結(悲劇愛情)套用的主題,有了轉變。

這個故事植根於中世紀的真實人物:一位痴情重義的「海盜」在與戀人永訣之時走上政壇;多年後父女重逢,在誤解與危難關頭,他以德服人;他不幸遭下毒身故,臨終前與敵人冰釋前嫌。劇中主角高喊的「和平與愛」的主題,打破了悲劇愛情的討論,這個被歷史選擇的西蒙·波卡涅拉,雖然情深義重,但終敵不過命運的安排。

基於這一點,歌劇的音樂始終在描繪這個過程中發生的種種轉變,不再是過去威爾第標準的「跑馬小調」一般單純的激情詠嘆,取而代之的是以樂隊描繪的多樣世界:

海浪星辰,如聖詠一般的軍官告示,熱烈而節制的獨唱,大氣深沉的三重唱,從祝賀西蒙當選的高歌到他臨終時悲戚的背景合唱,威爾第在這部劇中嘗試了各種不同的音效和情態,哪怕沒有布景,你可以從音樂中「聽」到故事,並且在心中留下對人物個性化的印象。

謝幕。

音樂會版歌劇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節約製作成本、提高巡演效率,更把樂團放在了中心位置,讓音樂作為歌劇靈魂的地位得以真正體現,指揮的意志也能從容清晰地表達出來,不再受舞臺表演走場等條件限制。

可以注意到,這次演出相比舞臺版最大的差別,在於整個表演的連貫性更強。除了第二幕男高音的詠嘆調單獨接受了掌聲之外,可謂一氣呵成,作品的整體性有了更好的體現。

更明顯的是第二幕和第三幕銜接處,鄭明勳和樂隊完全沒有給觀眾鼓掌的空隙,由於第二幕尾聲的合唱和第三幕開始的樂隊引子有著明顯的關聯,這樣的處理讓此處情緒的轉換變得更為明朗。

沒有磅礴的結尾,《西蒙》是以弱音結尾的。

當晚的觀眾似乎都被演出感染,沒有人急著鼓掌,而是讓音符的餘韻飄散在音樂廳的上空。鄭明勳捧著指揮棒,久久才落下,這時靜止的觀眾席爆發出掌聲和呼喊,那種向寂靜去尋找力量的過程,確實是難得的體驗,到這裡為止,觀眾與演員一起完成了終極的藝術體驗。

與《西蒙》相反,斯卡拉9月4日晚開演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將以歡樂、昂揚的「歡樂頌」結尾。相信義大利式的熱烈,會為這部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同一天開幕的G20峰會所選用的文藝匯演節目中,「歡樂頌」也將作為壓軸節目奏響,或許不僅是一個巧合,更是從上海發往杭州的最美祝福。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斯卡拉歌劇院集結超強陣容亮相上音歌劇院
    10月18日至24日,作為本屆國際藝術節重磅劇目,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歌劇將集結全院陣容,以超過250人的豪華編制亮相新落成的上音歌劇院,帶來兩部莫扎特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魔笛》。有著超過240年歷史的斯卡拉歌劇院,被譽為「歌劇之麥加」。
  • 《愛樂》·2010·1——斯卡拉歌劇院的《奧菲歐》
    從迴廊出來,前面有一條馬路橫過,而右手斜對過,就是著名的斯卡拉歌劇院。  儘管事先已經在網上見過不少斯卡拉歌劇院的照片,但是我真正見它時卻以為找錯了地方,它實在簡樸得很不起眼,於是趕緊穿過馬路,來到這棟建築跟前去核實。
  • 斯卡拉歌劇院首次全陣容來華上演「一臺兩劇」,歌劇「小白」該如何...
    作為藝術節的重磅劇目,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帶來的兩部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和《魔笛》,於10月18日至24日在新近落成的「文化新地標」上音歌劇院上演。作為世界頂級的歌劇院,這是斯卡拉歌劇院首次全陣容來華演出,兩部作品將採用「一臺兩劇」的模式上演。這一國外通用的做法,在國內才剛剛開啟先河。對於9月剛剛落成的上音歌劇院而言,此次演出也是一次大考。
  • 上音歌劇院:斯卡拉蒞臨,誰與爭鋒
    追求代表性、追求典範性、追求內涵與延展,讓觀眾對系列感、藝術感、學術感的認識再上臺階,方為上音歌劇院的一點理想主義。馮嵐說,大牌大製作當然會有,而一些中國觀眾不甚熟悉,卻在特定歷史階段或創作者人生歷程裡可圈可點的好作品,也應該有。   談及斯卡拉蒞臨帶來的光榮與挑戰,馮嵐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藝術的「航空母艦」 斯卡拉歌劇院全陣容來滬
    世界三大歌劇院之一、有著238年歷史的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9月3日在東方藝術中心獻演音樂會版威爾第歌劇《西蒙·波卡涅拉》。9月4日,斯卡拉歌劇院還將帶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兩場演出均由著名指揮家鄭明勳執棒,並有來自義大利、德國、俄羅斯、加拿大、南非、韓國等6國的10位頂級歌唱家獻唱。
  • 斯卡拉歌劇院整裝來滬 即將開啟《假扮園丁的姑娘》《魔笛》亞洲首演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10月16日報導:作為第21屆國際藝術節重磅劇目,10月18日至24日,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魔笛》將登陸新近落成的上音歌劇院。據悉,經過藝術節多年力邀,此次斯卡拉歌劇院與斯卡拉歌劇院學院也是首度整建制來華。  歌劇「航母」整裝來華
  • 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首次在滬實現「一臺兩劇」式演出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與上海音樂學院合作推出的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和《魔笛》將於10月18日至24日登陸上音歌劇院。斯卡拉歌劇院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被譽為「歌劇之麥加」。劇院成立240多年來,先後數次來華演出,但本次是斯卡拉歌劇院首次集結全院陣容,攜《假扮園丁的姑娘》與《魔笛》兩部新版莫扎特歌劇作品來滬首演。《假扮園丁的姑娘》是莫扎特早期作品,創作於245年前(1774年),是一部三幕喜歌劇,主要講述了18世紀末,在歐洲一個貴族家庭發生的愛情故事。《假扮園丁的姑娘》劇照。
  • 萊布雷希特專欄:旁觀斯卡拉歌劇院
    斯卡拉歌劇院從1994年後就沒有上演過唐尼採蒂的歌劇。重新製作這部歌劇是新任音樂總監的決定,在評論界引發了一陣不安,而大衛·利弗莫爾的新製作,將劇情設定在1950年代《甜蜜的生活》時期的羅馬電影城,也像是在刻意挑逗那種舉國一致的自負與虛榮。
  • 上海東藝公布演出季完整陣容 斯卡拉歌劇院將全陣容登上海舞臺
    信息 上海東藝公布演出季完整陣容 斯卡拉歌劇院將全陣容登上海舞臺   享譽全球的斯卡拉歌劇院(以下簡稱「斯卡拉」)也將首次全陣容來到上海,參演2016/17演出季的重磅巨作暨開幕式,集結其旗下斯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斯卡拉歌劇院合唱團,在當今樂壇最受推崇的指揮家之一鄭明勳的執棒下,為中國觀眾演繹音樂會版歌劇《西蒙·波卡涅拉》和交響樂與合唱《第九交響曲》。此前從未踏足過上海的「古董級」斯拉卡歌劇院芭蕾舞團,此次也將隨斯卡拉一同來華演出。
  • 斯卡拉歌劇院、搖滾紅與黑、義大利最新空中魔幻力作都在十月!
    斯卡拉歌劇院——莫扎特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 時間:2019/10/18、20、22日晚19:30> 地點:上音歌劇院 上海市徐匯區汾陽路6號 票價:280/480/680/1280/1680 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 莫扎特歌劇《魔笛》
  • 上海國際藝術節|斯卡拉歌劇院整裝來華,將首現一臺兩劇模式
    1778年8月3日,劇院上演由安東尼奧·薩列裡作曲、馬蒂亞·維拉齊作詞的歌劇《重建歐洲》,盛大開幕。隨著1812年羅西尼的到來,斯卡拉劇院成為義大利歌劇的中心,這一傳統延續至今。此次上音歌劇院所引進的《假扮園丁的姑娘》由指揮迭戈·法索利斯攜手斯卡拉歌劇院巴洛克古樂團精美呈現,樂隊使用當時的古樂器來演奏,單簧管、長笛等的形制與聲音都不同於今日同類樂器,能夠原汁原味地展現莫扎特時代的音樂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此版《假扮園丁的姑娘》為英國格林德伯恩歌劇節出品,首演於2014年,因主角人物的風格塑造上令人耳目一新,而獲得廣大觀眾的好評。
  • 斯卡拉歌劇院演出票請查收!十月在上音歌劇院與莫扎特...
    一封鋼琴家李斯特在1838年寫給音樂雜誌編輯的信裡,大談去米蘭旅行時對斯卡拉歌劇院的觀察:米蘭人不會問「今晚去斯卡拉嗎」這種多餘、沒意義的問題。就在下月,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重磅參演項目,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的兩部莫扎特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和《魔笛》將於10月18-24日在新落成的上音歌劇院演出。
  • 斯卡拉歌劇院奇遇記-光明日報-光明網
    米蘭以大教堂聞名,以時尚著名,更以斯卡拉歌劇院揚名。     四月下旬到達米蘭,我們早知歌劇票要預訂,還是於心不甘,徜徉於街巷之間,不覺來到斯卡拉歌劇院,請導遊李先生詢問有無當晚戲票,想碰碰運氣。
  • 註冊建築師複習資料:斯卡拉歌劇院
    簡介斯卡拉歌劇院(一譯史卡拉歌劇院,英文名為TeatroallaScala或LaScala)位於義大利米蘭,是世界最著名的其中一所歌劇院。歌劇院於1778年8月3日正式啟用,當時名為NuovoRegioDucalTeatroallaScala,首日上演安東尼奧·薩列裡的歌劇《重建歐洲》(L'Europariconosciuta)。
  • 斯卡拉歌劇院: - 大連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斯卡拉歌劇院位於義大利藝術之都米蘭,是世界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歌劇院的位置原本是拆除的聖瑪利亞斯卡拉教堂的舊址,新劇院因而得名斯卡拉歌劇院,由新古典主義建築師皮爾馬利尼歷時兩年督建而成。劇院設有超過3000個座位及一個會堂,觀眾廳呈馬蹄形,有6排的包廂。
  • 「斯卡拉歌劇院」揭幕東藝2016/17演出季
    作為東藝2016/17年演出季的重磅演出暨開幕式,今年9月3-4日,享譽全球的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將首次全陣容來滬,集結旗下的斯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斯卡拉歌劇院合唱團,由近十位蜚聲國際的歌唱家主演,在當今樂壇最受推崇的指揮家之一鄭明勳的執棒下為滬上觀眾演繹音樂會版歌劇:威爾第《西蒙.波卡涅拉》和交響樂與合唱: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 上音歌劇院連迎兩部「斯卡拉」經典歌劇,舞臺上還將出現中國身影
    明天起,來自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的兩部經典莫扎特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魔笛》就將在上音歌劇院交替上演。昨天下午,《魔笛》的彩排現場,出現了兩名中國學生的身影,他們是來自上音聲樂歌劇系研究生二年級的李青琰和本科四年級的繆天。這次,他們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斯卡拉」的臨時演員。
  • 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將退回沙特300萬歐元投資
    義大利米蘭著名歌劇院斯卡拉歌劇院 圖源:路透社新京報快訊(記者 謝蓮)據路透社報導,當地時間周一(3月18日),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宣布,將退回此前沙特投資的300萬歐元(約合2284萬元人民幣)。斯卡拉歌劇院原本與沙特文化部籤署合作協議,沙特將在五年內投資斯卡拉歌劇院1500萬歐元,斯卡拉歌劇院則讓沙特文化部長進入董事會。但是,這一合作協議受到大規模抗議,許多人權組織和政客都反對斯卡拉歌劇院接受沙特投資。
  • 斯卡拉歌劇院:將最好的歌劇帶給上海
    > 斯卡拉歌劇院
  • 斯卡拉之夜:與「歌劇麥加」來一場邂逅
    《西蒙·波卡涅拉》是威爾第的第20部歌劇,也是他的轉型之作,講述的是西蒙·波卡涅拉與女兒阿梅莉婭失散多年後曲折重逢的故事。歌劇故事情節簡單明了,但《西蒙·波卡涅拉》卻有非常強的戲劇張力。「從西蒙·波卡涅拉在貧寒時與貴族女兒相愛卻不被認可,到後來他被推選為熱那亞總督,再到他成為貴族後反對女兒的戀愛,是一種非常戲劇性的歷史的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