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向來是演出市場的淡季,剛進入9月,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的到來,讓休整完畢的上海樂迷們回歸了劇場。斯卡拉的系列演出不僅標誌東方藝術中心的新演出季開幕,也意味著整個演出市場即將回暖。
9月3日晚,音樂會版的威爾第歌劇《西蒙·波卡涅拉》打了頭陣,毫無疑問是個完美的開始。
演出現場。作為「歌劇之鄉」義大利的最高藝術殿堂,斯卡拉歌劇院吸引來的不僅是樂迷,更有相當比重的音樂工作者,甚至有樂迷特地從中國的北京、香港,以及日本前來觀賞,證明這塊金字招牌的魅力。
擔綱指揮的鄭明勳不僅是亞洲樂壇的驕傲,也是與斯卡拉歌劇院合作近三十年的老朋友。恐怕不少朋友還記得他在2008年9月12日,率領斯卡拉愛樂樂團訪問東藝的那場演出。
《西蒙》不僅是他與斯卡拉最初合作的作品,也是他最鍾愛的作品。
鄭明勳全程無需看譜依然不漏任何細節的帥氣表現,讓所有人都看到了這位當今樂壇翹楚的自信和修為。筆者還記得2015年鄭明勳在北京與多明戈、和慧一同演繹《西蒙》,從聽覺上給人帶來了很大的衝擊,這次有了斯卡拉就像如虎添翼,發揮更進一層。
作為世界上最具傳統的歌劇院,斯卡拉的輝煌歷史上刻寫著從卡魯索到卡拉斯,從託斯卡尼尼到裡卡多·穆蒂等無數傳奇藝術家的名號。
它也擁有世界上最嚴苛的觀眾,任何瑕疵或者異常表演都有可能迎來噓聲一片,也練就了他們如呼吸一般自然的歌劇表演氣場。
斯卡拉這次來上海的不僅有管弦樂團,還包括百人之眾的合唱團。縱觀近年來訪的樂團,涉及到合唱曲目的時候多會和本土合唱團合作,而真正有聲望的歌劇院一定會儘量帶齊隊伍,主辦方的成本投入不言而喻。
在鄭明勳簡練有力的指揮棒下,斯卡拉管弦樂團呈現出的聲音透明而精準,特別是為人聲伴奏的切分音或快速節奏中,那種生動的背景交代讓人如臨其境。
合唱團更是表現神勇,他們可以瞬間從低聲耳語「變臉」成為驚濤駭浪,豎直、高亮的發聲和樂團流線型的色彩相得益彰。
或許是在客場的緣故,樂團表現得還比較拘謹,音樂熱烈而不在任何細節上失去控制,始終跟隨著指揮的氣息,而鄭明勳也會不時側耳閉目,聽著身旁歌手的演唱,來調節樂團的行進,或是根據速度變化的要求,讓歌手跟著大部隊做漸快、漸慢,凡高潮處仿佛眼前有一臺巨型坦克,踩著聲浪碾壓過來。
演出現場。很多初聽《西蒙》觀眾說,威爾第是不是不會寫歌劇了?為什麼幾乎聽不到悅耳的旋律呢?
事實上,《西蒙》是威爾第創作歷程中的一部轉型之作。從之前更多偏向旋律性、強調詠嘆調和段落感的義大利歌劇傳統,到這部劇裡更多的人物對白,更具有戲劇性的行進方式,威爾第顯然受到了同時代作曲家的啟發,嘗試著用音樂來服務情節的發展,反映人物內心世界。
從劇本來看,威爾第最擅長的大背景(政治陰謀)與小情結(悲劇愛情)套用的主題,有了轉變。
這個故事植根於中世紀的真實人物:一位痴情重義的「海盜」在與戀人永訣之時走上政壇;多年後父女重逢,在誤解與危難關頭,他以德服人;他不幸遭下毒身故,臨終前與敵人冰釋前嫌。劇中主角高喊的「和平與愛」的主題,打破了悲劇愛情的討論,這個被歷史選擇的西蒙·波卡涅拉,雖然情深義重,但終敵不過命運的安排。
基於這一點,歌劇的音樂始終在描繪這個過程中發生的種種轉變,不再是過去威爾第標準的「跑馬小調」一般單純的激情詠嘆,取而代之的是以樂隊描繪的多樣世界:
海浪星辰,如聖詠一般的軍官告示,熱烈而節制的獨唱,大氣深沉的三重唱,從祝賀西蒙當選的高歌到他臨終時悲戚的背景合唱,威爾第在這部劇中嘗試了各種不同的音效和情態,哪怕沒有布景,你可以從音樂中「聽」到故事,並且在心中留下對人物個性化的印象。
謝幕。音樂會版歌劇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節約製作成本、提高巡演效率,更把樂團放在了中心位置,讓音樂作為歌劇靈魂的地位得以真正體現,指揮的意志也能從容清晰地表達出來,不再受舞臺表演走場等條件限制。
可以注意到,這次演出相比舞臺版最大的差別,在於整個表演的連貫性更強。除了第二幕男高音的詠嘆調單獨接受了掌聲之外,可謂一氣呵成,作品的整體性有了更好的體現。
更明顯的是第二幕和第三幕銜接處,鄭明勳和樂隊完全沒有給觀眾鼓掌的空隙,由於第二幕尾聲的合唱和第三幕開始的樂隊引子有著明顯的關聯,這樣的處理讓此處情緒的轉換變得更為明朗。
沒有磅礴的結尾,《西蒙》是以弱音結尾的。
當晚的觀眾似乎都被演出感染,沒有人急著鼓掌,而是讓音符的餘韻飄散在音樂廳的上空。鄭明勳捧著指揮棒,久久才落下,這時靜止的觀眾席爆發出掌聲和呼喊,那種向寂靜去尋找力量的過程,確實是難得的體驗,到這裡為止,觀眾與演員一起完成了終極的藝術體驗。
與《西蒙》相反,斯卡拉9月4日晚開演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將以歡樂、昂揚的「歡樂頌」結尾。相信義大利式的熱烈,會為這部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同一天開幕的G20峰會所選用的文藝匯演節目中,「歡樂頌」也將作為壓軸節目奏響,或許不僅是一個巧合,更是從上海發往杭州的最美祝福。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