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水光山色與人親

2020-12-16 澎湃新聞

原創 本刊記者 徐吉鵬 中國青年雜誌

歡迎關注《中國青年》雜誌官方微信

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0年第22期

編者按: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經過8年精準扶貧、5年脫貧攻堅戰,中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中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宣告歷史性解決,中國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蹟。

在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中國青年》雜誌推出《脫貧攻堅 青年力量》專刊,共分為「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回訪習近平到過村莊的年輕人」「山西靈丘、石樓:返鄉青年創業記」「鄉村振興,徐徐展開的青春」「脫貧攻堅中的青年力」「小康生活的幸福讀本」五個版塊。全方位、多角度講述了「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的青年故事。

從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從曾經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到革命老區貴州遵義花茂村……這些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村莊,青年們發展得怎樣?回到山西靈丘、石樓的年輕人又在怎樣創業?脫貧攻堅中的青年貢獻度幾何?那些立志鄉村振興的青年們,正在如何展開他們的幸福讀本?從即日起,《中國青年》雜誌全媒體推出「脫貧攻堅 青年力量」專欄及系列報導,我們且行且聽且看。

「鄉村振興記——徐徐展開的青春」系列報導②

長汀:水光山色與人親

@文/本刊記者 徐吉鵬

時值九月,秋高氣爽。《中國青年》記者穿行在福建省長汀縣河田鎮的村鎮之間,處處山清水秀、草木馥鬱、植被繁盛、綠意盎然。如非親眼所見,很難相信,眼前這片充滿生機的綠色大地,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

從全國水土流失重災區到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距離究竟有多遠?

過去數十年間,幾代長汀人篳路藍縷,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與百萬畝荒山作戰,創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汀經驗」,成為中國水土流失治理的典範和福建生態省建設的一面旗幟。

長汀縣河田鎮水東坊1984年與2013年對比圖

山光,水濁,田瘦,人窮

作為古汀州府所在地,歷史上的長汀曾是一片山清水秀、林茂田肥之地。近代以來,由於人口稠密、燃料匱乏、採伐無度,又遇兵災火劫等,當地森林遭到嚴重破壞。

關於長汀水土流失的最早記錄,來自學者張木匋20世紀40年代撰寫的一份調查報告:「四周山嶺儘是一片紅色,閃耀著可怕的血光。樹木,很少看到!偶然也雜生著幾株馬尾松或木荷,正像紅滑的癩禿頭上長著幾根黑髮,萎絕而凌亂在那兒,不聞蟲聲,不見鼠跡,不投棲息的飛鳥;只有悽愴的靜寂,永伴著被毀滅了的山靈。」

彼時,因以河田為中心的區域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長汀與陝西長安、甘肅天水並列為全國三大水土流失區,其歷史之長、面積之廣、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南方省份之首。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人口劇增、消耗增加,長汀的森林植被很難休養生息。嚴重地區山光嶺禿、草木不存,最終導致了生態的惡性循環。據1985年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長汀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佔全縣面積的31.5%,尤以河田鎮最為嚴重,夏天陽光直射下,地表溫度可達70多攝氏度,被當地人稱作「火焰山」。

「以前這裡就是光溜溜的,幾乎寸草不生。看不見樹,留不住水。」河田鎮伯湖村村民傅木清回憶道,「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山上見不到綠色,更不用說大樹。那時候,一擔柴在街上能賣5毛錢,白天要是在哪裡看見一棵小樹,晚上睡不著覺也要琢磨著怎麼去偷砍了賣錢。」

水土流失給當地自然生態環境、農民生產生活、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山光、水濁、田瘦、人窮」短短八個字,寫盡了當地生態環境惡化、百姓生活貧困的困局。

「長汀哪裡苦,河田加策武;河田哪裡窮,朱溪羅碧叢。」這首在當地廣為流傳的打油詩背後,是水土流失留給小鎮的深深烙印。

長汀地處南方紅壤區,紅壤土質疏鬆,且含沙量大,在地表植被遭破壞的情況下,山上紅土裸露,一下大雨,雨水就卷著泥土從山上滾下來,山就像被剝了一層皮。河水混合著黃泥土越過河堤,吞沒良田、村莊,四處肆虐。水土流到山下,便會堵塞河道,淤積農田,一年的收成也毀了。

「天一下雨黃泥田,三天日頭曬裂田。三天沒雨便旱,三天有雨便澇。」傅木清記得那時的河田鎮,河道只見砂石不見水,沙質河床根本蓄不住水,沙土淤積的田地,更留不住水。村民們無奈,只能種些旱作物主要是番薯維生。「頭頂大熱頭、腳踩沙窟頭、三餐番薯頭」是和田農民的真實寫照,一年之間,大家也很難吃上幾頓白米飯。

這一切問題的根源,就是水土與生態問題。

總書記捐種一棵香樟樹

改變始於20世紀80年代。

1983年4月2日,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的項南第一次來到河田視察。看到支離破碎、不著綠色的山體,項南極為震撼。自此,長汀的水土流失成為項南的一塊心病。當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長汀列為全省水土保持試點開展治理工作。在與當地群眾的交流中,項南總結出了《水土保持三字經》:責任制,最重要;嚴封山,要做到;多種樹,密植好;薪炭林,喬灌草……

從1985年至1999年,通過人工植樹種草、開展封山育林等措施,長汀水土進一步流失的勢頭得到初步控制,有效減輕了洪澇災害,但仍有100多萬畝的水土流失區亟待治理,水土保持工作任重道遠。

1999年11月27日,是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劃時代的日子。這天上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專程安排到長汀調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石灰嶺上的項公亭(該亭為河田人民在項南逝世後,為感念他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的不朽貢獻而集資修建)前,習近平久久佇立,看到亭子四周板慄成林,近處治理後的山頭樹木臨冬不凋、綠意長葆,他對長汀人民鍥而不捨的治理精神深表讚許。但遠處連綿起伏、依舊紅土裸露的山頭,依然牽動著他的心。

此後,在習近平同志倡導和推動下,福建省委、省政府連續10年決定將長汀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給予扶持。

如今,走進長汀水土保持科教園(原河田世紀生態園)的「公僕林」,一株枝繁葉茂、綠意盎然的香樟樹昂然挺立,香樟樹前的石頭上寫著「習近平同志親植」幾個大字。2000年5月29日,習近平得知長汀正在建設生態園後,便專程託人送去1000元,捐種一棵香樟樹。

2001年10月13日,習近平再次到長汀調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來到河田世紀生態園,看到園區一側,一年前他捐種的香樟樹已長得枝繁葉茂、鬱鬱蔥蔥,便欣然為香樟樹培土、澆水。6天後,習近平對長汀水土保持工作再次作出批示:「再幹八年,解決長汀水土流失問題。」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曾先後5次深入長汀調研指導工作,在不同工作崗位上對長汀作出9次重要指示,發出了徹底消滅荒山的動員令,從而拉開了長汀大規模治山治水的大幕,推動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建設邁上了規範、科學、有效的道路。

種樹造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之策。用綠色趕跑貧窮,長汀人開始了對百年水土流失的絕地反擊,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造林。長汀的赤嶺荒山之上,這片被侵蝕到傷痕累累的紅土地慢慢重新披上綠裝,新希望也開始一點點孕育。

長汀水土保持科教園裡,習近平同志親植的香樟樹昂然挺立 本刊記者 徐吉鵬 攝

將植樹造林看作一個農年的開始

習近平同志作出「再幹八年,解決長汀水土流失問題」批示後的第六年,眼看著山上的綠色越來越多,田裡的水也越來越清爽,不像以前那樣拖泥帶沙了,長期外出務工的傅木清終於下定了決心,開始帶著村民們大面積承包土地種植水稻。

「我是農民,種田本就是我的強項,水土流失治理好了,我就能放開手腳幹了。」傅木清說,「以前肯定不敢承包,山上沒有樹,河裡沒有水,一遇到災害顆粒無收,我就因為爭水跟人打過架。現在,你去看看,漫山遍野的綠色,哪條河、哪個溝都是水,我承包土地種水稻當然有信心。」

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生態改良,當地田地裡能種水稻了,但只能種一季稻;到了新世紀初,逐漸開始能種雙季稻了。2007年,傅木清承包下了1000餘畝地發展綠色、生態、優質稻種植,當年便獲得了大豐收。

此後,傅木清不斷擴大種植規模,成立永豐優質稻專業合作社,並擔任理事長。早在2012年,3000餘畝的種植規模,已讓傅木清成為福建省「種糧大戶第一人」。如今,他已成為「全國種糧大戶」,河田鎮河田.這塊原來只能種地瓜的貧瘠土地也成了「萬畝豐產水稻示範基地」。依靠合作社的力量,傅木清不僅成立了工廠化育秧中心,還實現了種田全程機械化。他承包的稻田,每年要上繳國家2000多噸稻米。

「以前,沙質土壤容易板結,作物根扎不牢,吸水困難,影響產量。過去這些年,通過稻草回田等措施,土壤變得更為疏鬆了。」隨著土壤結構的改良、土壤肥力提高,傅木清承包土地的種糧畝產也逐年穩步提升:2007年糧食畝產500多斤,2010年畝產800多斤,2013年是1100斤,現在畝產已經穩定在1200斤以上。

如今的長汀,已經從當年糧食生產的重災區變成了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成了「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傅木清告訴記者,這些年,山綠了、水多了、河床降了,他再也沒為沒水澆田發過愁,「90年代以前沒得吃,後來省著吃,而今敞開吃,早已是三餐白米飯。」

生態水土好了,一切都走上了正軌和良性循環,一個百姓富、生態美的長汀正在變為現實。

如今,傅木清和其他種糧大戶們每年都會前往長汀縣水土保持科教園種植樹木。與其他地方的糧農不同,長汀的糧農通常將植樹造林看作一個農年的開始,因為他們深知:沒有樹木,糧食的穩產高產就成了妄想。

「綠三代」的心願

披綠的荒山,亦開始回饋長汀。受益於綠水青山,長汀人民不僅改善了生存條件,更從山上收穫了財富。據統計,2012年以來,長汀全縣新增經濟果木林1.56萬畝,新種植經濟作物1.3萬畝,如今僅油茶種植規模就達17.8萬畝,產值超過1.6億元。隨著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的取得,對生態環境要求高的醫療器械企業相繼籤約落地,醫療器械產業正在成為長汀又一主導產業。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在長汀,生態美與百姓富共生共贏、相得益彰。

目睹了家鄉在過去幾十年間由「荒山」變為「青山」的歷程,看到父親傅木清為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所奉獻的青春和汗水,「90後」傅橋心中早早就孕育了一個生態農業的創業夢。上大學時,他毫不猶豫選擇了畜牧獸醫專業,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返鄉創業,發展生態農業,帶領當地村民發展村集體經濟,脫貧致富奔小康。

2016年,傅橋回到家鄉,與另外兩位返鄉創業大學生一起創辦了福建新農人生態農業公司(以下簡稱「新農人」),建設生態葡萄園,發展休閒農莊、綠色觀光農業。他負責籌措大棚建設的資金和補助、財務,另外兩位合伙人分別負責市場營銷推廣和種植技術。2017年,新農人種植7個葡萄品種共20畝,輔助種植紅心火龍果、臺灣蜜棗、桑葚、茂谷柑等果蔬,實現全年有產品上市供遊客採摘。

新農人生態葡園負責人傅橋在給建行大學學生講解生態葡萄的種植過程

令傅橋自豪的是,自己的創業也能帶動部分村民就業,幫助貧困戶增收脫貧。2017年9月以來,通過競爭上崗的方式,新農人在伯湖村34戶貧困戶中篩選出有勞動力、有意向種植葡萄的20戶貧困戶,由公司統一提供果園、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施肥、統一綠色防控,每戶認領種植1畝。通過這種方式,創業四年來,新農人已累計帶動貧困戶45戶,戶均增收2萬餘元,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100多萬元。此外,新農人每年都會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廣大種植戶和困難群眾授課五六場,把多年積累的種植經驗、生產技術傳授出去,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

「父親的艱苦奮鬥和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有了今日的河田,今天,樹已成林,河裡的水乾淨了,小溪裡面的魚蝦多了,山林裡的鳥聲多了。作為『綠二代』,我希望讓新農人公司發展成為『綠三代』的基礎,留給後人一片綠水青山,留給後人一座金山銀山。」在傅橋看來,新農人不僅是一個製造綠色生態的農業公司,也更是一個教育後代、傳播綠色理念的公司。他相信,綠色扶貧,可以讓扶貧更精準、更長久。

作為習近平「兩山」理論的孕育之地,如今,長汀成為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態建設的典範,先後獲評全國生態文明示範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國家、省級榮譽20多項,列入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全國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等10多個國家級試點。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徜徉在長汀的山水長廊間,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描寫秋景的佳句不由湧上心頭。

「鄉村振興記——徐徐展開的青春」系列報導

馬邊:與舊時光的告別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原標題:《長汀:水光山色與人親》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百年廈大隱秘99:真人版的《長汀往事》
    為慶祝百年校慶,廈大創作並上演了大型話劇《長汀往事》,再現了抗戰時期薩本棟校長帶領廈大內遷長汀艱苦辦學的輝煌業績。我因為父母親雙雙都是長汀時期的廈大學子,自己又對那段歷史飽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榮膺《長汀往事》文史顧問。
  • 龍巖長汀武平兩個縣換帥 廖深洪任長汀縣委書記
    原標題:龍巖長汀武平兩個縣換帥 廖深洪任長汀縣委書記   龍巖長汀、武平兩個縣換帥。這兩天,長汀和武平分別召開縣領導幹部大會,宣布了中共福建省委、中共龍巖市委決定。   根據決定,廖深洪任中共長汀縣委委員、常委、書記;馬水清任中共長汀縣委委員、常委、副書記,提名長汀縣人民政府縣長候選人。
  • 長汀:客家祠堂裡永傳的「星火」
    穿行在長汀城古街巷,那掛在周氏宗祠、許家祠、闕氏宗祠、林氏家廟、賴氏宗祠、李氏宗祠、賴氏坦園祠、丁公祠等一座座老祠堂門牆上的牌子,「紅軍被服廠」「長汀印刷廠」「中華織布廠」 「中華紙業公司」「中華熔銀廠」「紅軍彈棉廠」「中華熬鹽廠」「糧食調劑局」……無不讓人肅然起敬,仿佛回到那激情燃燒的革命年代▲長汀客家宗祠建築—劉氏家廟
  • 從鳳凰傳奇 看長汀能否重生
    同樣是外國友人眼中的最美小城,如今鳳凰古城已經是全國鼎鼎大名的旅行地,相比之下,閩西長汀的知名度相距甚遠。 近日,海都記者走訪兩地發現,長汀與鳳凰不論自然資源還是交通區位,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隨著福建境內贛龍鐵路(擴能工程)的建設,到2015年國慶,這個福建內陸腹地的美麗山城,將迎來動車旅遊的新時代。隨著外圍條件逐漸成熟,長汀能否把握機會實現重生?
  • 福建長汀:植樹造林 讓「火焰山」變為綠滿山
    中國園林網7月12日消息:從雨水一來就會裹挾著紅色泥沙衝刷而下、滿目瘡夷,到綠肥「紅」瘦、賞心悅目,幾十年間,長汀人用精彩的實踐,譜寫了一曲踐行科學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壯歌。 長汀,著名的「紅軍故鄉」、長徵重要的出發地。
  • 福建長汀:從「火焰山」到綠水青山
    長汀的群眾說:「改變的背後,子弟兵功不可沒。」與水土流失的鬥爭,始自紅軍長汀,史稱汀州,曾是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紅軍主力正規化的搖籃、長徵出發地之一,素有「紅色小上海」之稱。然而,長汀也是我國水土流失的重災區。1985年,長汀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接近全縣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
  • 長汀剪紙,「剪」出客家的文脈
    作為一種充滿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其歷史淵源、思想內涵、美學價值,都令人著迷,引人探索。福建長汀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自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設汀州以來一直是歷代州、郡、路、府的治所,地處「客家母親河」汀江的源頭,被尊為「客家首府」。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汀是中國革命轉折之地,是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中央紅軍正規化的搖籃,有著「紅色小上海」之稱。
  • 福建長汀:「火焰山」變「金銀山」
    龔雯 攝中新網福建長汀11月9日電 (龔雯)「這原本是稀土礦廢棄場,山是禿頭山,一根草都沒有的。」指著自己承包的500畝山頭,養雞人蘭秀說。蘭秀在養雞場撿雞蛋。 龔雯 攝位於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河田鎮蘆竹村的蘭秀養雞場,依山而建,放眼望去滿眼是綠,煥發著勃勃生機。
  • 福建老區長汀:種下「扶貧樹」 長成「致富林」
    這樣的故事在長汀隨處可見。福建省長汀縣是閩西革命老區,被譽為「紅旗不倒的地方」,然而長汀人民久苦於水土流失之困。數十年來,在長汀,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水土流失治理如一場「生態接力」,多方努力漸漸讓荒山「披了綠」,讓青山變金山,長汀人民由此走上了幸福小康路。 生態接力,培育「萬畝林」
  • 福建長汀:種下扶貧樹 長成致富林
    面臨著發展桎梏,擔負著歷史使命,長汀人民深知,水土治理進則全勝,不進則退。數十年來,幾代長汀人篳路藍縷,與百萬畝荒山作戰。在向長汀水土流失發起總攻的關鍵節點,2012年初,中國石油受命,指定中國石油福建銷售公司與長汀縣建立結對幫扶關係,成為了唯一一家對口幫扶長汀縣的央企。
  • 長汀:邂逅千載客家古市風情!
    歷史上的長汀長汀地處福建西部,為福建省龍巖市下轄的一個縣,總面積3089.9平方公裡。長汀歷史悠久,文化濃厚,著名的革命老區和歷史文化名城。長汀是客家的最具代表性的聚居地之一,因此這裡客家文化繁榮,被眾多客家鄉賢譽為「客家的發祥地」、「客家首府」。長汀縣城獨具特色,汀江水穿城南流,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中流水,水中築城,再添八景十二勝,美不勝收。宋代河州太守陳軒這樣描述過長汀:「一川遠匯三溪水,千嶂深圍四面城。花繼臘梅長不歇,鳥啼春谷半無名。」
  • 布袋和尚傳說與長汀文化遺產(上)
    考古勘探讓我們了解了長汀村的地下文化遺產,而地面之上,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文化遺產,都得到了保護與弘揚。布袋和尚,名契此,是晚唐五代時期浙江奉化長汀村人,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因圓寂以後被認為是彌勒化身而家喻戶曉。五代以後彌勒的造像,也從法相莊嚴變成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的形象,讓人看了由原先的敬畏變成歡喜。
  • 福建長汀「火焰山」下建起「溼地公園」
    福建長汀7) "← →"翻頁 標 題:8月12日,長汀縣三洲鎮「火焰山」下的長汀汀江國家溼地公園如今生態恢復良好
  • 長汀:古韻汀州添書香
    作者陳壽南:九十年代初,我曾在長汀工作近五年,被那千年古城、世界客家首府古韻汀州的厚重文化底蘊而浸潤與吸引。《古韻汀州添書香》作者:陳壽南「五一」節前夕,我與幾位朋友慕名遊覽了開放不久的長汀臥龍書院目前留存在長汀城內最具書香味的文化遺蹟要數「汀州試院」了。清代大學士紀曉嵐任福建學政使時,曾巡察「汀州試院」,並題詩「參天黛色常如此,點首朱衣或是君」,詠贊院內的兩棵千年古松柏。汀州人崇文重教,學子勤讀好學,功成名就者眾多。自科舉制度以來,先後有300多人考中進士,1700多人考上舉人,歷史名人、文人墨客皆喜歡於此相會。
  • 關 注丨長汀豆腐宴:一百零八道菜展現「汀州鄉愁」魅力……
    長汀豆腐宴:一百零八道菜展現「汀州鄉愁」魅力【瞿秋白先生在長汀獄中所寫《多餘的話》一文的末尾,寫道:「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他說的豆腐指的就是長汀豆腐。11月28日,長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日活動這天,長汀縣隆重推出108道全豆腐宴,堪比滿漢全席。
  • 客家首府——長汀 客家七星之一
    自盛唐到清末,長汀均為州、郡、路、府的治所。「汀州」之由來,「汀江」曰鄞江,在府東南,一名正溪,發源寧化縣,歷湘洪峽,至東莊潭分為二派,一自惠政橋入,一自太平橋入,至高灘角複合為一,南流至杭,達潮以入於海。宋蔣之奇有「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之句。按天下水皆東,惟汀獨南。
  • 晉江長汀對口幫扶:山海協作結碩果
    原標題:晉江長汀對口幫扶:山海協作結碩果 連日來,位於長汀縣河田鎮的晉江(長汀)工業園內,一派繁忙的建設景象:由晉江市援建的園區企業服務中心、消防站、警務站項目,主體工程進入裝修,將於9月底前投用;園區周邊中小學校、醫院改擴建項目全面開工建設。
  • 「習近平同志指示把長汀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山清水秀的生態縣」
    採訪對象:鍾炳林,1958年12月生,福建長汀人。 1985年,長汀的水土流失問題愈演愈烈,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46.2萬畝,佔全縣面積的31.5%。「山光、水濁、田瘦、人窮」,短短八字寫盡了長汀的困境。長汀成為福建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方。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曾多次赴長汀調研。您當時是長汀縣水土保持局局長,請您具體講講他幾次去長汀調研的情況。 鍾炳林:習近平同志非常關心長汀水土保持工作,曾先後五次赴長汀調研。
  • 在美麗的水光山色中,亭閣是天然圖畫,富有生機的點睛之筆
    在青山綠水之間,你時常會看見:或「軒臨峭壁」,或『飛簷層崖」,或「閣臨江諸」,或「架大溪,跨長汀」,大多有亭臺閣榭在焉。亭閣成了我國風景區的又一個突出的特徵。那麼,你是否已經領悟了亭閣與山水間的奧妙?在美麗的水光山色中,亭閣是天然圖畫富有生機的點睛之筆,是它們將自然景物熔鑄成一個活的有機體。臂如雄踞在北京中心的景山,要是投有山巔那方方正正,氣勢軒昂三重簷的「萬青亭」的坐鎮;沒有兩邊排開,既變化又統一的「揖芳」、「觀妙」、『富覽」、「周賞」四亭的烘託,它只不過是一座平庸的土山!
  • 踐行「兩山」論,福建長汀清理千米鳥網
    11日,綠會政研室收到一線人員反饋稱,福建長汀有關部門已前往架網地對鳥網進行了全面清理,縣森林公安、林業站、派出所等了解情況後,已經迅速開展了執法和調查取證,有關部門表示,近日將正式立案並移送檢察院。12日上午7:00左右,知情人士回復,魚塘周邊及魚塘裡的最後幾根竹杆也已被拔除,後續有關部門將高度重視此地的保護和巡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