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本刊記者 徐吉鵬 中國青年雜誌
歡迎關注《中國青年》雜誌官方微信
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0年第22期
編者按: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經過8年精準扶貧、5年脫貧攻堅戰,中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中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宣告歷史性解決,中國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蹟。
在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中國青年》雜誌推出《脫貧攻堅 青年力量》專刊,共分為「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回訪習近平到過村莊的年輕人」「山西靈丘、石樓:返鄉青年創業記」「鄉村振興,徐徐展開的青春」「脫貧攻堅中的青年力」「小康生活的幸福讀本」五個版塊。全方位、多角度講述了「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的青年故事。
從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從曾經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到革命老區貴州遵義花茂村……這些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村莊,青年們發展得怎樣?回到山西靈丘、石樓的年輕人又在怎樣創業?脫貧攻堅中的青年貢獻度幾何?那些立志鄉村振興的青年們,正在如何展開他們的幸福讀本?從即日起,《中國青年》雜誌全媒體推出「脫貧攻堅 青年力量」專欄及系列報導,我們且行且聽且看。
「鄉村振興記——徐徐展開的青春」系列報導②
長汀:水光山色與人親
@文/本刊記者 徐吉鵬
時值九月,秋高氣爽。《中國青年》記者穿行在福建省長汀縣河田鎮的村鎮之間,處處山清水秀、草木馥鬱、植被繁盛、綠意盎然。如非親眼所見,很難相信,眼前這片充滿生機的綠色大地,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
從全國水土流失重災區到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距離究竟有多遠?
過去數十年間,幾代長汀人篳路藍縷,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與百萬畝荒山作戰,創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汀經驗」,成為中國水土流失治理的典範和福建生態省建設的一面旗幟。
長汀縣河田鎮水東坊1984年與2013年對比圖
山光,水濁,田瘦,人窮
作為古汀州府所在地,歷史上的長汀曾是一片山清水秀、林茂田肥之地。近代以來,由於人口稠密、燃料匱乏、採伐無度,又遇兵災火劫等,當地森林遭到嚴重破壞。
關於長汀水土流失的最早記錄,來自學者張木匋20世紀40年代撰寫的一份調查報告:「四周山嶺儘是一片紅色,閃耀著可怕的血光。樹木,很少看到!偶然也雜生著幾株馬尾松或木荷,正像紅滑的癩禿頭上長著幾根黑髮,萎絕而凌亂在那兒,不聞蟲聲,不見鼠跡,不投棲息的飛鳥;只有悽愴的靜寂,永伴著被毀滅了的山靈。」
彼時,因以河田為中心的區域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長汀與陝西長安、甘肅天水並列為全國三大水土流失區,其歷史之長、面積之廣、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南方省份之首。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人口劇增、消耗增加,長汀的森林植被很難休養生息。嚴重地區山光嶺禿、草木不存,最終導致了生態的惡性循環。據1985年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長汀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佔全縣面積的31.5%,尤以河田鎮最為嚴重,夏天陽光直射下,地表溫度可達70多攝氏度,被當地人稱作「火焰山」。
「以前這裡就是光溜溜的,幾乎寸草不生。看不見樹,留不住水。」河田鎮伯湖村村民傅木清回憶道,「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山上見不到綠色,更不用說大樹。那時候,一擔柴在街上能賣5毛錢,白天要是在哪裡看見一棵小樹,晚上睡不著覺也要琢磨著怎麼去偷砍了賣錢。」
水土流失給當地自然生態環境、農民生產生活、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山光、水濁、田瘦、人窮」短短八個字,寫盡了當地生態環境惡化、百姓生活貧困的困局。
「長汀哪裡苦,河田加策武;河田哪裡窮,朱溪羅碧叢。」這首在當地廣為流傳的打油詩背後,是水土流失留給小鎮的深深烙印。
長汀地處南方紅壤區,紅壤土質疏鬆,且含沙量大,在地表植被遭破壞的情況下,山上紅土裸露,一下大雨,雨水就卷著泥土從山上滾下來,山就像被剝了一層皮。河水混合著黃泥土越過河堤,吞沒良田、村莊,四處肆虐。水土流到山下,便會堵塞河道,淤積農田,一年的收成也毀了。
「天一下雨黃泥田,三天日頭曬裂田。三天沒雨便旱,三天有雨便澇。」傅木清記得那時的河田鎮,河道只見砂石不見水,沙質河床根本蓄不住水,沙土淤積的田地,更留不住水。村民們無奈,只能種些旱作物主要是番薯維生。「頭頂大熱頭、腳踩沙窟頭、三餐番薯頭」是和田農民的真實寫照,一年之間,大家也很難吃上幾頓白米飯。
這一切問題的根源,就是水土與生態問題。
總書記捐種一棵香樟樹
改變始於20世紀80年代。
1983年4月2日,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的項南第一次來到河田視察。看到支離破碎、不著綠色的山體,項南極為震撼。自此,長汀的水土流失成為項南的一塊心病。當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長汀列為全省水土保持試點開展治理工作。在與當地群眾的交流中,項南總結出了《水土保持三字經》:責任制,最重要;嚴封山,要做到;多種樹,密植好;薪炭林,喬灌草……
從1985年至1999年,通過人工植樹種草、開展封山育林等措施,長汀水土進一步流失的勢頭得到初步控制,有效減輕了洪澇災害,但仍有100多萬畝的水土流失區亟待治理,水土保持工作任重道遠。
1999年11月27日,是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劃時代的日子。這天上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專程安排到長汀調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石灰嶺上的項公亭(該亭為河田人民在項南逝世後,為感念他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的不朽貢獻而集資修建)前,習近平久久佇立,看到亭子四周板慄成林,近處治理後的山頭樹木臨冬不凋、綠意長葆,他對長汀人民鍥而不捨的治理精神深表讚許。但遠處連綿起伏、依舊紅土裸露的山頭,依然牽動著他的心。
此後,在習近平同志倡導和推動下,福建省委、省政府連續10年決定將長汀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給予扶持。
如今,走進長汀水土保持科教園(原河田世紀生態園)的「公僕林」,一株枝繁葉茂、綠意盎然的香樟樹昂然挺立,香樟樹前的石頭上寫著「習近平同志親植」幾個大字。2000年5月29日,習近平得知長汀正在建設生態園後,便專程託人送去1000元,捐種一棵香樟樹。
2001年10月13日,習近平再次到長汀調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來到河田世紀生態園,看到園區一側,一年前他捐種的香樟樹已長得枝繁葉茂、鬱鬱蔥蔥,便欣然為香樟樹培土、澆水。6天後,習近平對長汀水土保持工作再次作出批示:「再幹八年,解決長汀水土流失問題。」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曾先後5次深入長汀調研指導工作,在不同工作崗位上對長汀作出9次重要指示,發出了徹底消滅荒山的動員令,從而拉開了長汀大規模治山治水的大幕,推動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建設邁上了規範、科學、有效的道路。
種樹造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之策。用綠色趕跑貧窮,長汀人開始了對百年水土流失的絕地反擊,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造林。長汀的赤嶺荒山之上,這片被侵蝕到傷痕累累的紅土地慢慢重新披上綠裝,新希望也開始一點點孕育。
長汀水土保持科教園裡,習近平同志親植的香樟樹昂然挺立 本刊記者 徐吉鵬 攝
將植樹造林看作一個農年的開始
習近平同志作出「再幹八年,解決長汀水土流失問題」批示後的第六年,眼看著山上的綠色越來越多,田裡的水也越來越清爽,不像以前那樣拖泥帶沙了,長期外出務工的傅木清終於下定了決心,開始帶著村民們大面積承包土地種植水稻。
「我是農民,種田本就是我的強項,水土流失治理好了,我就能放開手腳幹了。」傅木清說,「以前肯定不敢承包,山上沒有樹,河裡沒有水,一遇到災害顆粒無收,我就因為爭水跟人打過架。現在,你去看看,漫山遍野的綠色,哪條河、哪個溝都是水,我承包土地種水稻當然有信心。」
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生態改良,當地田地裡能種水稻了,但只能種一季稻;到了新世紀初,逐漸開始能種雙季稻了。2007年,傅木清承包下了1000餘畝地發展綠色、生態、優質稻種植,當年便獲得了大豐收。
此後,傅木清不斷擴大種植規模,成立永豐優質稻專業合作社,並擔任理事長。早在2012年,3000餘畝的種植規模,已讓傅木清成為福建省「種糧大戶第一人」。如今,他已成為「全國種糧大戶」,河田鎮河田.這塊原來只能種地瓜的貧瘠土地也成了「萬畝豐產水稻示範基地」。依靠合作社的力量,傅木清不僅成立了工廠化育秧中心,還實現了種田全程機械化。他承包的稻田,每年要上繳國家2000多噸稻米。
「以前,沙質土壤容易板結,作物根扎不牢,吸水困難,影響產量。過去這些年,通過稻草回田等措施,土壤變得更為疏鬆了。」隨著土壤結構的改良、土壤肥力提高,傅木清承包土地的種糧畝產也逐年穩步提升:2007年糧食畝產500多斤,2010年畝產800多斤,2013年是1100斤,現在畝產已經穩定在1200斤以上。
如今的長汀,已經從當年糧食生產的重災區變成了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成了「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傅木清告訴記者,這些年,山綠了、水多了、河床降了,他再也沒為沒水澆田發過愁,「90年代以前沒得吃,後來省著吃,而今敞開吃,早已是三餐白米飯。」
生態水土好了,一切都走上了正軌和良性循環,一個百姓富、生態美的長汀正在變為現實。
如今,傅木清和其他種糧大戶們每年都會前往長汀縣水土保持科教園種植樹木。與其他地方的糧農不同,長汀的糧農通常將植樹造林看作一個農年的開始,因為他們深知:沒有樹木,糧食的穩產高產就成了妄想。
「綠三代」的心願
披綠的荒山,亦開始回饋長汀。受益於綠水青山,長汀人民不僅改善了生存條件,更從山上收穫了財富。據統計,2012年以來,長汀全縣新增經濟果木林1.56萬畝,新種植經濟作物1.3萬畝,如今僅油茶種植規模就達17.8萬畝,產值超過1.6億元。隨著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的取得,對生態環境要求高的醫療器械企業相繼籤約落地,醫療器械產業正在成為長汀又一主導產業。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在長汀,生態美與百姓富共生共贏、相得益彰。
目睹了家鄉在過去幾十年間由「荒山」變為「青山」的歷程,看到父親傅木清為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所奉獻的青春和汗水,「90後」傅橋心中早早就孕育了一個生態農業的創業夢。上大學時,他毫不猶豫選擇了畜牧獸醫專業,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返鄉創業,發展生態農業,帶領當地村民發展村集體經濟,脫貧致富奔小康。
2016年,傅橋回到家鄉,與另外兩位返鄉創業大學生一起創辦了福建新農人生態農業公司(以下簡稱「新農人」),建設生態葡萄園,發展休閒農莊、綠色觀光農業。他負責籌措大棚建設的資金和補助、財務,另外兩位合伙人分別負責市場營銷推廣和種植技術。2017年,新農人種植7個葡萄品種共20畝,輔助種植紅心火龍果、臺灣蜜棗、桑葚、茂谷柑等果蔬,實現全年有產品上市供遊客採摘。
新農人生態葡園負責人傅橋在給建行大學學生講解生態葡萄的種植過程
令傅橋自豪的是,自己的創業也能帶動部分村民就業,幫助貧困戶增收脫貧。2017年9月以來,通過競爭上崗的方式,新農人在伯湖村34戶貧困戶中篩選出有勞動力、有意向種植葡萄的20戶貧困戶,由公司統一提供果園、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施肥、統一綠色防控,每戶認領種植1畝。通過這種方式,創業四年來,新農人已累計帶動貧困戶45戶,戶均增收2萬餘元,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100多萬元。此外,新農人每年都會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廣大種植戶和困難群眾授課五六場,把多年積累的種植經驗、生產技術傳授出去,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
「父親的艱苦奮鬥和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有了今日的河田,今天,樹已成林,河裡的水乾淨了,小溪裡面的魚蝦多了,山林裡的鳥聲多了。作為『綠二代』,我希望讓新農人公司發展成為『綠三代』的基礎,留給後人一片綠水青山,留給後人一座金山銀山。」在傅橋看來,新農人不僅是一個製造綠色生態的農業公司,也更是一個教育後代、傳播綠色理念的公司。他相信,綠色扶貧,可以讓扶貧更精準、更長久。
作為習近平「兩山」理論的孕育之地,如今,長汀成為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態建設的典範,先後獲評全國生態文明示範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國家、省級榮譽20多項,列入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全國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等10多個國家級試點。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徜徉在長汀的山水長廊間,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描寫秋景的佳句不由湧上心頭。
「鄉村振興記——徐徐展開的青春」系列報導
馬邊:與舊時光的告別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原標題:《長汀:水光山色與人親》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