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廈大隱秘99:真人版的《長汀往事》

2020-12-14 鄭啟五茶話與郵話

為慶祝百年校慶,廈大創作並上演了大型話劇《長汀往事》,再現了抗戰時期薩本棟校長帶領廈大內遷長汀艱苦辦學的輝煌業績。我因為父母親雙雙都是長汀時期的廈大學子,自己又對那段歷史飽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榮膺《長汀往事》文史顧問。

由於該劇所演皆為真人真事,所以我很興奮地在劇中人物中發現了兩位「老熟人」:一位是校長秘書何勵生先生,他是我小學同學鍾安平的外公;另一位是經濟系主任黃開祿教授,他是我父親本科論文的導師。

我在父母親的相冊裡發現了一張珍貴的合影,裡面既有何勵生老先生,又有黃開祿教授伉儷。參加合影的14位廈大人都與長汀關係密切,他們不是薩本棟的愛將,就是薩本棟的學子,堪稱我們廈大真人版的《長汀往事》。

照片前排七人,左起陳三畏(圖書館資深館員、書法家)、陳兆璋(家母、歷史系教授)、何勵生(資深校長秘書)、汪德耀(生物學家,薩本棟保舉接班的廈大校長)、黃開祿教授伉儷、黃典誠(語言學家、中文系教授)。

後排七人,左起:鍾興國(校外辦主任、我的大學同學)、陳恩成(經濟系教授)、周紹民(化學系教授)陳毅中(統戰部副部長)、丘書院(海洋系教授)、陳孔立(臺研所教授)、姚慈心(中文系教授)。

照片是廈大校友會長汀時期的師友歡迎從海外回國探親的黃開祿伉儷,地點在廈門大學第二招待所(被拆)的門口,時間在1985年11月24日。記得當時黃開祿平易近人,且思路極為活躍,來家訪時與我暢談,曾十分認真地探問:如果文革時我在廈大,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雖然是35年前的合影,但照片上的14人我一眼就認出13人,只有陳毅中先生不敢確認。

照片上的人大多是廈大長汀時期的師生,那時師生親如家人,整個廈大校園宛若一個大家庭,薩本棟就是一位極具凝聚力的大家長。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薩本棟離校赴美,長汀萬人空巷歡送薩公,姚慈心代表廈大師生向薩校長鮮花。

照片上的陳孔立教授應該是代表他父親來的,陳的父親陳貴生是長汀時期廈大圖書館的主任,身為「廈大孩子」的孔立老師當時尚在長汀讀中學。而唯一的年輕人鍾興國主任應該是代表校方參加接待,有趣的是鍾興國是在場唯一地地道道的長汀人。

廈大的長汀往事是一眼深井,往事悠悠,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礦泉……

相關焦點

  • 廈大前校長故事被搬上話劇舞臺 對師生進行校史校情教育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佘崢 通訊員 歐陽桂蓮)廈大把前校長王亞南的人生故事搬上話劇舞臺——昨晚
  • 百年廈大隱秘五十八:姚一葦再回母校
    姚一葦先生是我的父親和母親在廈大讀書時的同學,課餘一起參加學生社團「筆會」(見照片,攝於1944年廈大長汀校區,後左5為姚一葦先生,後左4為姚夫人範筱蘭,後左3為我的母親,前左3為我的父親)。2012年10月28日在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舉行的「姚一葦學術研討會」會上, 我以特殊的廈大土著身份並代表我去世的父親母親出席並發表即席演講,歡迎姚一葦學長再回母校,並與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和臺北藝術大學等姚大師的弟子們分享了我的一家子與姚先生難忘的友誼。
  • 廈大與遼寧的校地情緣——百年南北相望 路遠海闊情長
    百年風雨同舟路,情若比鄰有相知。廈門大學與遼寧南北相望,在歷史變遷中攜手共進,譜寫了一段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時代樂章。1921年,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民族危難之際,胸懷「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崇高理想,傾資創辦了廈門大學。創校伊始,便有遼寧學子來廈求學,亦即開始了廈大與遼寧綿延不絕的百年情緣。
  • @高考學子,請來赴一場與廈大的百年之約!
    廈門大學致高考學子相約百年邀請函親愛的高三畢業班的同學們:春秋代序,百年輝煌,2021年4月6日,廈門大學將迎來100周年華誕,這是廈門大學歷史發展的裡程碑,繼往開來的新起點。一個人一生能與一所名校百年相遇,這是生命中的幸運,是人生極為珍貴而且也只能只有一次的機遇。藉此機會,誠摯邀請全國高三年畢業生報考廈門大學,走進這所素有海上花園學府、中國南方之強之稱的大學,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與全球幾十萬廈大人同慶百年盛典,共襄圓夢盛舉,度過你不同凡響的大學第一年。
  • 記廈大與長汀縣的校地情緣——抗戰烽火煉就的不朽情緣
    廈門大學十七周年校慶在長汀留影廈大內遷得到了長汀人民的竭誠支持。遷校之初,長汀就騰出了駐汀行署一部分和孔子廟,以及大批民房作為校舍,使廈大師生有了一個較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可以說,正是長汀時期的艱苦環境及長汀優秀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和鍛鍊了廈大師生,使他們有機會從城市校園深入到山區農民之中,從而思想作風都發生了驚人的轉變,形成了抗戰時期優良的校風。在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裡,廈大不僅在長汀站穩了腳跟,而且得到了重大發展,朝著陳嘉庚在創校之初提出的「南方之強」的目標奮進。
  • 「嘉庚精神」傳承民族品格 捐贈文化凝聚廈大力量
    「廈大人」在山城長汀破土紮根,開枝散葉,堅忍不拔,自強辦學,展現了民族存亡之際的愛國操守與救國信念。追憶那段苦難輝煌的歲月,「廈大人」不會忘記漳州校友勇力護持,江河阻絕,關山難越,廈大龍溪同學會全力做好母校師生中轉接待和物資轉運,功不可沒;「廈大人」不會忘記長汀人民無私幫助,捐校舍、獻寢室、送米菜,與廈大師生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結下深厚情誼;「廈大人」不會忘記一批學高身正的碩彥鴻儒奔赴廈大,奮發圖強,共創榮光。
  • 龍巖市共有四類21處抗戰遺址遺蹟 主要在新羅長汀
    記者從市委黨史研究室、市老區與扶貧辦獲悉,經普查,目前我市與抗戰有關的遺址、遺蹟有21處,主要集中在新羅、長汀,共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與新四軍二支隊有關,主要是位於龍泉村的支隊司令部舊址、第三團團部舊址、北上抗日誓師大會舊址、北上抗日出發地舊址、後方留守處舊址及紀念館。第二類與臺灣抗日義勇隊有關,包括義勇隊少年團駐地舊址、總部舊址、活動舊址。
  • 百年廈大隱秘六十八:留有林語堂墨跡兩部書
    2013年12月,「把一切獻給廈大——鄭道傳、陳兆璋教授贈書展」 在廈門大學圖書館總館四樓「玉堂·廈大文庫」展廳落下帷幕後,「猶是諄諄一片心——黃典誠教授贈書紀念展」又虔誠開展。該展還特設了「紀念周辨明專櫃」,專櫃裡有兩部林語堂先生的贈書極為引人注目。
  • 歷史煙塵裡的施蟄存,曾廈大任教
    施蟄存先生在滬逝世的訃告,賜給這位享年99歲的老先生諸多頭銜,什麼「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等等,不過他老人家在我們家更多的是教育家,是廈門大學的名師,是「俺老爸老媽的國文先生施蟄存教授在廈大上的有跨系的國文大課,精彩至極,受到學生們熱烈的追捧,至今仍為許多老學子津津樂道。家父鄭道傳(廈門大學經濟系1940級)和家母陳兆璋(廈門大學歷史系1942級)都是施師的學生,對先生的人品和文品,特別是他的貧民意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回憶說施先生大致是於抗戰勝利後不久離開廈門大學的,這樣先生在廈大任教應該有五到六年的時間,幾乎貫穿了廈門大學整個的內遷長汀時期。
  • 一灣海峽 萬千情誼——廈大與臺灣的校地情緣
    1921年,在民族危難之間,懷抱「教育為立國之本」的陳嘉庚在海峽西岸的福建,選定了廈門演武場,也是昔日鄭成功的練兵場,建起了百年學府——廈門大學。「海峽不是一把無情刀,終會變成一座交流橋」。兩地彼此命運緊密相連,翻開這百年校地篇章,萬千往來中的故事淵源深厚,萬般不易間的情緣更是盪氣迴腸。
  • 廈大與臺灣的校地情緣——一灣海峽 萬千情誼
    1921年,在民族危難之間,懷抱「教育為立國之本」的陳嘉庚在海峽西岸的福建,選定了廈門演武場,也是昔日鄭成功的練兵場,建起了百年學府——廈門大學。「海峽不是一把無情刀,終會變成一座交流橋」。兩地彼此命運緊密相連,翻開這百年校地篇章,萬千往來中的故事淵源深厚,萬般不易間的情緣更是盪氣迴腸。
  • 高考倒計時99天│這封廈大老師寫給你的信,請收好!
    腳下是戰「疫」的艱辛路途眼前是高考的衝鋒號角廈園正靜待你勝利的喜訊這是一封廈大老師寫給你的信願正在看這封信的你擁有一往無前的力量高考加油!當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國家,廈門大學已經開始培養海洋人才;當人們坐火車還是非常奢侈時,廈門大學就開始了航空人才的培養……1937年抗戰爆發,學校不得不內遷山區長汀,卻以人才培養的優異成績被譽為「加爾各答以東最好的大學」。
  • 99歲!廈門大學生日快樂!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佘崢)今天是廈大99周年校慶  先祝99歲的廈門大學  生日快樂!  今天上午  廈大99周年校慶在建南大會堂舉行!  今年是雲校慶!  雲校慶啥樣呢?  書記校長  對著空蕩蕩的會堂講話  和往年一樣,今年校慶大會在建南大會堂舉行。奏國歌,唱校歌,校長講話,教師、學生代表講話,頒獎等等環節一樣都沒有少,但是,都是在網上進行。
  • 廈大與臺灣的校地情緣——一灣海峽 萬千情誼(二)
    1947年,赴臺工作的廈大校友黃子錚給母校寄信寫道。地緣相近、文化同根,光復後的臺灣與廈大往來密切。廈大是最早招收臺灣學生的高校之一,1946年至1949年間招收臺灣學生近百名。臺灣學生對廈大也青睞有加,第一批「臺灣省升學內地大學公費生」中,志願選擇廈大的最多。廈大畢業生也滿腔熱情地赴臺參與光復重建。
  • 廈大與江蘇的校地情緣——吳韻漢風翰墨香 鳳凰花開江南岸
    坐落在東海之濱有「中國最美大學」之稱的百年高等學府——廈門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碧波與遠山相映,鳳凰花開紅霞滿天,滋養了一代代學子,被譽為「南方之強」。廈門大學自建校初始,就與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江蘇風雨兼程,在百年歷史進程中譜寫出校地情緣的華麗篇章。
  • 林文慶,鼓浪嶼女婿,百年廈大奠基人之一
    林文慶和陳嘉庚都是新加坡華僑,1869年出生,祖籍今天的廈門海滄區鰲冠村(當時屬漳州海澄縣)。明年(2021年)就是廈門大學建校百年。比較遺憾的是,在廈大的百年歷史中,林文慶在很長的時間裡是被刻意遺忘的。其中的緣由,很大程度跟魯迅有關。
  • 啟五書話:個性化的專題書展——把一切獻給廈大
    」對公眾開放,在這個窗明几淨的大廳裡,展覽堂、書庫和閱覽廳三足鼎立,和諧共處,水乳交融,是整個廈大圖書館最有人文品位的處所之一。在廈門大學九十一年校慶的時候,我把父母親一輩子積存的圖書和資料全部捐贈給廈大圖書館,為此廈門大學特意在「玉堂廈大文庫」舉辦名為「把一切獻給廈大——鄭道傳教授/陳兆璋教授伉儷贈書」的展覽。
  • 學陶笛論國學 廈大「鳳凰花」夏令營昨日開營
    昨日下午,廈門大學「鳳凰花」夏令營在翔安珩厝小學舉行了開營儀式,自廈大外文學院、藝術學院等八個學院的46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志願者,與200名來自翔安農村學校的小營員們如期相聚,開始了為期七天的「鳳凰花」夏令營,這是他們連續5年走進翔安農村小學開展夏令營活動。
  • 他們在廈大修幾百年前的文獻!第一課學打糨糊
    據介紹,2008年起,廈大圖書館持續投入古籍保護經費,改善古籍存藏環境、增設古籍修復設備及場地,目前古籍修復室總面積佔地300多平方米,擁有7名專職修復人員。2009年,廈大圖書館獲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去年與廈大人文學院歷史系合作成立「古籍修復實習基地」,聯合培養古籍修復應用型人才。
  • 長汀:水光山色與人親
    自此,長汀的水土流失成為項南的一塊心病。當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長汀列為全省水土保持試點開展治理工作。1999年11月27日,是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劃時代的日子。這天上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專程安排到長汀調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石灰嶺上的項公亭(該亭為河田人民在項南逝世後,為感念他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的不朽貢獻而集資修建)前,習近平久久佇立,看到亭子四周板慄成林,近處治理後的山頭樹木臨冬不凋、綠意長葆,他對長汀人民鍥而不捨的治理精神深表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