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一曲《憶江南》道盡了江蘇的悠長韻味,美麗的自然風光、人文古蹟以及江蘇獨有的民風民俗匯集成一幅吳韻漢風的文化長卷。坐落在東海之濱有「中國最美大學」之稱的百年高等學府——廈門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碧波與遠山相映,鳳凰花開紅霞滿天,滋養了一代代學子,被譽為「南方之強」。廈門大學自建校初始,就與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江蘇風雨兼程,在百年歷史進程中譜寫出校地情緣的華麗篇章。
江蘇先賢助力廈大籌辦
廈門大學與江蘇的情緣始於廈大籌備之時。教育家黃炎培,江蘇省川沙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曾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江蘇教育會會長。1917年6月,黃炎培到南洋考察教育,在新加坡和陳嘉庚晤面,兩人一見如故, 成為摯友。1919年5月,陳嘉庚回國籌辦廈大,特地邀請黃炎培前來考察校址。6月26日,黃炎培來到廈門,未及安頓,就接到了陳嘉庚的邀約——到演武場參觀廈大校址。對於此次見面,黃炎培在《陳嘉庚毀家興學記》中寫到:「君亟亟導觀演武亭地,語餘曰:『吾之歸自南洋,晨七時至,八時即來觀。今君晨七時到,亦亟亟以八時導君觀,知君必急吾之急,亦樂吾之樂也』」。陳嘉庚一邊興奮地帶他參觀,一邊解釋為何選擇這裡:「地廣數千畝,足備後日擴張……背山面海……過閩海者,遙矚山坡上下,棟宇巍峨,弦歌之聲,與海潮相答……」。後廈大籌辦過程中遇到困難,陳嘉庚特意前往上海與黃炎培商議,決定組織籌備委員會,先聘黃炎培、蔡元培、汪精衛三人為籌備員,並經黃炎培介紹,再聘任國立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全國青年會總幹事餘日章、私立上海復旦大學校長李登輝、私立上海大同大學校長胡敦復等教育界名流為籌備員,後陳嘉庚再邀福建省第十三中學校長黃琬、集美學校校長葉淵、時任北京政府教育部參事鄧萃英三人為籌備員。1920年10月,陳嘉庚到上海召集廈大籌備委員會委員開會,擬定廈門大學組織機構;議決成立董事會,作為最高領導機關;推舉鄧萃英為首任校長。
1921年4月6日,廈大借集美學校舉行開校式,高朋滿座,群賢畢至。學生們激動地唱起江蘇武進籍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趙元任作曲的校歌:「自強!自強!學海何洋洋!誰歟操鑰發其藏?鷺江深且長,致吾知於無央。籲嗟乎!南方之強!籲嗟乎!南方之強!自強!自強!人生何茫茫!誰歟普渡駕慈航?鷺江深且長,充吾愛於無疆。籲嗟乎!南方之強!籲嗟乎!南方之強!」 1922年2月,第一批校舍落成,廈大師生由集美遷入新校舍上課,再次唱起校歌。歌聲悠揚,吟唱至今,譜母校深情, 展青春長卷!
▲廈門大學建校之初校景
廢墟上重建,江蘇籍生物學家接掌廈大
1944至1950年間,有一位江蘇籍生物學家勇擔重任、主持校政,為廈大復員於廈門並在廢墟上重建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就是細胞生物學家汪德耀。
汪德耀(1903-2000),字伯明,江蘇灌雲人。1919年,汪德耀參與組織北師大附中學生的 「五四」愛國運動,並作為2名中學生代表之一參加了同北洋政府的談判。1931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是我國首位細胞學博士。面對軍閥混戰、列強侵略、貧窮落後的舊中國,汪德耀毅然放棄國外優渥的條件,回國興科學辦教育,報效多災多難的祖國。
1943年汪德耀應聘為廈大教授,先後任生物系主任、理工學院院長、代理校長,1945年9月,任廈大校長。時值抗戰勝利、廈鼓光復,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復員於廈門,當時廈大教職員生總數為內遷長汀時的五倍,復員任務艱巨。他精心謀劃,先在鼓浪嶼設立新生院,一年級新生於1945年12月率先在鼓浪嶼上課,廈大成為全國最早在收復的淪陷區複課的大學。1946年6月1日舉校開始回遷廈門。彼時,國民黨忙於內戰,無暇顧及教育。廈大復員經費一再縮減,獲撥教育經費更是嚴重不足,而在國民黨的腐敗統治下,地處國統區的廈門物價飛漲,經濟崩潰。艱難困苦中,在汪德耀主持下,廈大相繼修竣了群賢樓群,擴建了白城教工宿舍樓、工學館等教學科研設施;學科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創辦中國第一個海洋學系,復辦外國語言文學系,增設國際貿易系,廈大發展為文、理、工多學科共五個學院十八個系的綜合性大學。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汪德耀接到國民黨接連兩封密電,要他把廈大「可靠」的師生、貴重的儀器圖書搬到臺灣。汪德耀表面應付,前往臺灣為廈大「選址」,但返回廈門後電告當時的「教育部」:「沒有找到合適的地址」,實際上阻止了廈大遷往臺灣。
此後,汪德耀長期在廈大任教,作為我國細胞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從事細胞生物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碩果纍纍、桃李芬芳。
▲1946年,汪德耀校長與前往鼓浪嶼新生院指導選課的系主任合影
群賢薈萃,熠熠生輝
江蘇素來文風頗盛,名士輩出,江蘇籍的師生、學者在廈大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廈大這座百年學府走出的一代代學子,也把才華和熱忱貢獻給了江蘇這片土地,諸多江蘇籍學子更是在全國各界大放異彩。
不管陰晴與晝昏,總把清香吐:史學大家韓國磐
韓國磐(1919-2003),江蘇如皋人。文科資深教授,著名歷史學家。1945年畢業於廈大歷史系,1946年起開始了在廈大57年的教學生涯,是廈大魏晉隋唐史學科和中國經濟史學科的奠定者之一。韓先生一生著作等身,1975年因食道癌切除20釐米食道後,雖疾病纏身,仍筆耕不輟,有一半以上學術論著都是在術後完成的,所著的《隋唐五代史綱》和《魏晉南北朝史綱》曾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優秀教材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者,堪稱經典之作。他更身體力行地活躍在教書育人的第一線,桃李滿天下,所開創和建設的團隊在學術界享受很高的聲譽。韓先生一闕詠梅詞中有「不管陰晴與晝昏,總把清香吐」,體現了他堅毅達觀的精神境界,也是他意志品質的最好寫照。
執著求真,勇於創新:會計學泰鬥葛家澍
葛家澍(1921-2013),江蘇興化人。文科資深教授,廈大會計學的一面旗幟。1945年畢業於廈大商學院(主修會計學)並留校任教68年。葛先生一生潛心研究,刻苦鑽研,獨立思考,追求真理,學術上「獨樹一幟」,會計對象「資金運動論」、會計本質「信息系統論」的觀點已成為我國會計學的主流觀點。他也是促進並參與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制定的一位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在他的帶領下,廈大會計學科在多次全國重點學科評估中,名列所有經濟學科第一。斯人已逝,餘香猶存。葛先生嚴謹治學的態度、勇於創新的學術思想、率先垂範的工作作風、誨人不倦的高尚情操、寬厚慈愛的長者風範為年輕學者樹立了人生的典範,也是廈大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門出雙侯,不負韶芳華:科研翹楚鄭重與鄭蘭蓀
海洋學科、化學學科一直是廈大的傳統優勢學科,2017年分別被教育部確定為「雙一流A+」和「雙一流A」類學科。這兩個「王牌」學科離不開一對江蘇籍父子的努力。鄭重(1911-1993),江蘇吳江人,中國現代著名海洋生物學家。1947年回國後創立廈大海洋學系海洋浮遊生物學專業,在浮遊生物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著作《海洋浮遊生物學》獲得國家教委全國高等院校優秀教材特等獎。其子鄭蘭蓀,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鄭蘭蓀創立了廈大無機化學博士點,其研究課題「原子團簇科學」被國家科委列為優先發展的領域,為我國乃至世界原子簇科學研究領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鄭重夫人顧學民也是江蘇吳江人,廈大教授、無機化學家。1987年,鄭重、顧學民夫婦設立了 「重學獎學金」,以表彰品學兼優、成績突出的廈大優秀學生。2001年,鄭蘭蓀向該獎項增資。父子兩代人在廈大貢獻才幹,捐資助學,薪火相傳,廈大情深!
情溶「江蘇」,共創未來
廈大百年歷史中,多位江蘇籍學者到廈大任教,例如教育學家孫貴定、中國近代物理學事業奠基人之一胡剛復、水生生物學家陳子英、植物學家何景、歷史學家顧頡剛、經濟學家錢伯海、會計學家常勳·······廈大也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江蘇學子,例如航空學家張啟先、企業家朱伯舜、詩人余光中······建校以來,廈大共招收江蘇籍學生8300多人。眾多廈大學子也在江蘇幹事創業,例如1921級教育系校友、南京長江大橋副總工程師戴爾賓,1953級物理系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居衍······2010至2012年,廈大共選派三批共15位教師作為「科技鎮長團」成員、2名教師作為「科技鎮長團」團長,赴南京、蘇州、南通、鎮江等地進行為期一年的掛職,通過掛職幹部的橋梁紐帶作用,廈大與上述掛職所在地就人才和科技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良好的合作。
同心同行開新局,融合聚力譜新篇
新中國成立後,廈大與江蘇的交流邁上了新臺階,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成效顯著,拉開了新時代校地共建的序幕。
1952年我國開始進行高校院系第一次大調整。1953年,廈大工學院無線電通訊與廣播、熱力發電廠裝置兩個本科專業及機械系二年級學生調入南京工學院,即後來的東南大學;廈大水利技術建築專修科及其他高校水利專業合併,成立了華東水利學院,即後來的河海大學;1954年,廈大俄語專業合併到南京大學外文系;1986年,南京工學院支援廈大籌辦建築系及聯合籌辦建築設計院。
廈門大學與南京大學兩校情誼根深葉茂,物理學科交流更是源遠流長。1956年,教育部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和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的有關教師,部分優秀的四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集中到北京大學,創辦五校聯合半導體專門化,北京大學黃昆任主任,廈門大學1942級數理系校友、復旦大學謝希德任副主任,在廈大建立中國第一個電致發光實驗室的吳伯僖也作為優秀中青年教師參與教學。兩年間培養出畢業生200多名,包括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鄭有炓,從廈大物理系轉至半導體專門化學習的陳辰嘉教授與許居衍院士······這些畢業生成為我國新興半導體事業的第一批骨幹力量,對我國從無到有地建立和發展半導體科學技術和工業體系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廈門大學與南京大學兩校領導對雙方合作高度重視,2017年起兩校物理學科在重大課題科研攻關方面互動更加頻繁,校際合作蓬勃發展。兩校聯合課題組在光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 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被編輯選為推薦論文。時光如水,情誼依舊,2019年紀念黃昆先生百年誕辰暨「五校聯合半導體物理專門化」學術研討會在北大召開,南大、廈大等高校物理學科學者參會並發表研究成果,承先人之志,傳學術之風!
▲1950年代,吳伯僖(右一)在廈門大學發光物理教研室
2016至2019年,廈大與江蘇在化學化工、能源材料、智能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海洋科學等各方面開展較廣泛的產學研合作,共承接江蘇省企事業單位委託項目超60項;在考古勘探、高等教育、規劃設計等為江蘇省有關單位提供決策諮詢服務,共承接江蘇省企事業單位委託項目近60項。
江蘇校友會是各地校友會中非常活躍的校友會之一,自1986年時任南京化工學院院長魏寶明校友等組建南京校友會並擔任創始會長之後,陸續在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鎮江設立了6個分會,校友5000多名。廈大氣勢宏偉、高聳入雲的「頌恩樓」,就是由生於江蘇揚州的泰國愛國華僑丁政曾先生與其夫人蔡悅詩女士捐資興建。江蘇校友為廈大發展積極獻策獻力,體現了對母校的深情厚誼。
▲2017年,廈門大學江蘇暨南京校友會聯誼與迎新大會舉行
▲校友丁政曾、蔡悅詩伉儷捐建的頌恩樓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旖旎風光秀。畫卷剛剛展開,史詩還在續寫。江蘇是一方不斷創造奇蹟的熱土,廈大是一所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百年學府。放眼未來,廈大將繼續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江蘇心手相牽,齊頭並進。共同的心願凝聚成雙方發展的強大力量,在廈門大學百年校慶來臨之際,相信廈大與江蘇的校地情緣會歷久彌新,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