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風雨同舟路,情若比鄰有相知。廈門大學與遼寧南北相望,在歷史變遷中攜手共進,譜寫了一段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時代樂章。
1921年,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民族危難之際,胸懷「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崇高理想,傾資創辦了廈門大學。創校伊始,便有遼寧學子來廈求學,亦即開始了廈大與遼寧綿延不絕的百年情緣。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廈大師生同仇敵愾,與遼寧人民、全國人民奮起開展抗日活動。廈大師生700多人加入抗日義勇軍和救護隊,部分師生懷抱愛國熱忱,自發北上抗日,其中不乏為國捐軀者。廈大閩海學會選出15名會員組成「抗日救國委員會」,號召全校師生「一致向前奮鬥」。
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6月新政協籌備會議結束後,廈大校主陳嘉庚隨即啟程前往他尤為關心的遼寧等地考察,「到處所見擴大繁榮,大異以往」,並寫下《東北觀感集》,為遼寧等地發展建言獻策,奠定了廈大與遼寧情緣「志懷祖國、希圖報效」的主旋律。
陳嘉庚著《東北觀感集》
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鷺江北上的興遼英才
摧傷雖多意愈厲,直與天地爭春回。新中國成立後,創新實幹、奮鬥自強的遼寧在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上迅速建成為新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被譽為「共和國長子」。
1955年,陳嘉庚先生再赴遼寧等地考察,不禁感慨「從東北看全中國,國家建設的前途是一片光明」。
一批批廈大人秉承嘉庚之志,從東海之畔、鷺江之濱北上遼瀋大地,為祖國建設和遼寧振興事業傾力奉獻。
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存浩院士於1940年秋至1944年夏在福建長汀廈大度過了這段難忘的時光。
《南強記憶—老廈大的故事》收錄張存浩院士文章
《長汀情懷——憶長汀廈大的一段難忘的美好時光》
1940年,年僅12歲的張存浩跟隨應薩本棟校長邀請來廈大任教的姑父傅鷹、姑母張錦從重慶南開中學轉到福建長汀中學(當時廈大為躲避戰火,內遷閩西長汀),並居住在廈大校園裡。1943年,正在長汀中學讀高二的張存浩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次年隨姑父姑母轉入重慶中央大學化工系。
就讀廈大時,張存浩得到了使他終生緬懷的薩本棟校長的培養和特別敬佩的蔡啟瑞教授手把手的指導。在一次化學實驗中,他被濃硫酸噴進雙眼,所幸急救得法,幾天內就痊癒了。
回憶在廈大難忘的美好時光,他不無感慨地說:「我仍然衷心感謝幾位老師的幫助和廈大極為過硬的、有效的運作系統」。
「從青年時代起,為自己樹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就是報國。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1951年春天,張存浩謝絕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單位的邀請,隻身一人來到東北科研所大連分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前身),開始了他紮根遼寧、報效祖國的科研人生。
他總是急國家之所急,為祖國需要多次「改行」;不負國家所期,作為我國化學雷射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雷射、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成果,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
遼寧也是中國「飛豹之父」陳一堅院士的飛機設計生涯真正起步的地方。
1948年,陳一堅得知廈大航空系開始招生,當機立斷報考並被錄取。在1951年全國高校院系第一次調整中,廈門大學和清華大學航空系合併,陳一堅隨後從廈大轉入清華學習。
1956年,陳一堅調入剛剛組建的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瀋陽飛機製造廠飛機設計室,參與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的殲擊教練機——殲教1的研製,實現了自行設計飛機零的突破。
201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飛豹」飛機總設計師陳一堅回廈大做專題報告
1961年,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簡稱601所)成立,陳一堅同年由專業組長升任601所機身室主任。在這裡,陳一堅先後幹過總體、氣動、強度、結構、系統等專業的設計,為他熟悉各專業情況、統攬全局工作,直至後來擔任「飛豹」飛機的型號總設計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屆廈大畢業生共有199人,他們在東北招聘團鼓勵下紛紛報名參加東北經濟建設,曾任遼寧電力設計院副院長的陳慰慈、廈大中文系教授石文英(1957年調回廈大)都在其中。
據今年92歲高齡的石文英回憶,除了法律系畢業生被留在福建,其他文、理、工各系的超半數畢業生奔赴東北。當時福建省內交通十分不便,沒有鐵路,奔赴東北的大隊人馬乘坐八、九部舊貨車前往鷹潭。
2018年90歲高齡的廈大中文系教授石文英與77、78級學生共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沿途道路泥濘顛簸,不時需要下車步行,卻無一人叫苦,無一人掉隊。到遼寧後,他們被分配到鞍山、瀋陽、遼陽、撫順、本溪等地,立即背起行囊在各地不同的崗位上投入工作,為新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博士畢業於廈大教育研究院的張德祥教授一生勤耕在教學、研究和管理的領域。自1969年5月正式成為一名鄉村教師算起,50多年來,他當過小學、中學教師,也當過大學教師;雖然經歷了很多職務的變化,但從沒有離開過教育,他對一直給學生上課引以為傲。
他曾表示,「自1969年成為教師以來,一直在做教育工作。不管是在瀋陽師範學院當院長,在遼寧省教育廳當廳長,在大連理工大學當黨委書記,還是在大連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當院長,我一直堅持給學生上課。」
從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激情燃燒、建設時期的忠誠擔當,到改革開放時期的勇於探索,再到老工業基地振興時期的實幹自強,懷揣報國夢想的一代代廈大人始終牢記校主陳嘉庚的囑託和希冀,積極活躍在遼寧各行各業,在遼瀋大地上譜寫厚重精彩的自強樂章。
致知無央、充愛無疆
——來自遼瀋大地的廈大人
「自饒遠勢波千頃,漸滿清輝月上弦。學海無涯願無盡,鷺門歲歲衍薪傳。」百年來,遼寧學子4000餘人先後求學於廈大。近年來,廈大每年高考招收遼寧籍學生近百人。「愛國、革命、自強、科學」這「四種精神」代代相繼的廈門大學,成為越來越多遼寧英彥砥礪前行的夢想之地。
廈大附屬翔安醫院院長陳洪鐸院士的學醫報國理想在遼瀋大地的沃土上生根、發芽、生長。
1950年,18歲的陳洪鐸放棄上海所學的專業,選擇到中國醫科大學學醫。畢業後,他先後任中國醫科大學醫師、講師、研究室主任,中國醫科大學教授兼主任醫師,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名譽院長,幾十年如一日地在科研一線奮鬥。
他是遼寧省醫療領域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我國皮膚性病學界首位院士,在皮膚免疫、皮膚性病防治以及醫學美容方面有著高深造詣,是我國朗格漢斯細胞研究的奠基人。
2017年,陳洪鐸院士受聘廈大附屬翔安醫院院長。在他的帶領下,廈大附屬翔安醫院於2019年4月6日(廈大建校98周年校慶日)正式對外開業運營,目前正朝著「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目標大步邁進。
在他的主持下,廈大附屬翔安醫院皮膚科與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和紐約Ackerman Academy of Dermatopathology共建皮膚病理國際診療平臺,形成穩定的診療模式,為廈門和遼寧的人民群眾提供國際頂尖水平的醫療服務。
陳洪鐸院士坐診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
曾任廈大藝術學院副院長、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的著名雕塑家李維祀教授,籍貫遼寧黑山,生涯早期曾遭遇創作瓶頸。
1984年,李維祀調入廈大後,便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在廈大,他拿出的第一件作品《林則徐紀念像》便讓他一舉成名,此後的雕塑作品《媽祖》《鄭成功》《施琅》《屈原》《孔子》《陳嘉庚》《魯迅》《林語堂》等,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力。
廈大原副校長鄔大光教授,籍貫遼寧錦州,1990年從廈門大學博士畢業,是我國自己培養的首批高等教育學博士。他數十年耕耘在教育研究領域,投身於高等教育實踐,在高等教育理念與制度、高等教育大眾化、民辦高等教育、高等學校貸款、高等學校教育資源整合等研究領域均提出獨到見解。
像這樣一批優秀的遼寧籍師資已成為廈大一道亮麗風景線。他們來到廈大的時間各有不同,研究領域各異,但都始終牢記廈大「養成專門人才、研究高深學術、闡揚世界文化、促進人類進步」的辦學宗旨,將才智和力量貢獻於這座南方學府,奮力推動廈大向著一流大學目標前行。
同頻共振、砥礪奮進
——譜奏時代新聲的校地情緣
「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大連):我校化學專業物理化學即將開設《化學動力學》選課,以催化機理研究作為重點……你所在催化研究方面有豐富實際經驗,我校物理化學與物質結構兩個教研組擬逐步與你所開展工作聯繫。倘蒙同意,具體事項容後詳細商議……」
這是廈大檔案館珍藏的1957年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大連)與廈門大學人員往來的函件。
1957年,廈門大學與中科院石油研究所(大連)實習往來函件
新中國成立後,廈門大學便與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大連)(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前身)、大連海運學院(後更名為大連海事大學)等科研院所、高校、遼寧省機關單位進行深度的交流合作,互派人員實習進修培訓,開展聯合科研攻關。
早在1958年,廈大的蔡啟瑞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郭燮賢等人一同赴莫斯科進行催化方面的參觀訪問,便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改革開放以來,蔡啟瑞院士等推動組建了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廈大催化團隊,郭燮賢院士等則推動了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團隊的組建。「一南一北」兩個催化研究團隊從成立起就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林勵吾院士、李燦院士、包信和院士、張濤院士等人先後擔任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或顧問委員。廈大蔡啟瑞院士、萬惠霖院士、王野教授先後擔任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或顧問委員。「八五」期間,郭燮賢院士與蔡啟瑞院士等聯合策劃「煤、石油、天然氣優化利用的科學基礎」項目併入選國家「攀登計劃」。
2014年10月,由廈大、復旦、中科大和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發起成立的「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獲得教育部、財政部認定,成功躋身國家隊的「協同創新中心」(「2011計劃」)。
廈大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又在新的起點開始了全面戰略合作,一道肩負起「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重擔。雙方圍繞能源材料相關領域開展合作研究;聯合發起並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學科發展戰略研究項目「能源化學學科發展戰略研究」;突破人事制度壁壘,首創研究人員全時異地組建研究團隊。2014年起,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青年研究員鄧德會全時在廈大組建了16人的研究團隊,在二維催化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方向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
廈門大學與大連海事大學淵源深厚。福建素有航海傳統,也是近代航海學校匯集區。1946年,廈大成立中國第一個海洋學系,成立伊始即設立航海組,開設有航海課程。1951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廈門大學航務專科與福建私立集美水產商船專科學校合併成立國立福建航海專科學校。1953年,福建航海專科學校、上海航務學院整建制遷往大連,與東北航海學院合併成立大連海運學院(後更名為大連海事大學)。
大連海運學院來廈大進修往來函件
自上世紀50年代始,廈大與大連海事大學便在人員往來與學術交流等方面開始了緊密互動、合作。廈大檔案館至今珍藏著一份1957年兩校來往的函件:「大連海運學院:關於你院吳景榮、施超、鮑啟勳三位同志至我校旁聽《理論力學》課程擬請改為進修一點,我校可以同意……」
2010年,廈門大學與大連理工大學籤署本科生合作培養協議,雙方安排本科生進行交換培養,迄今數十位畢業生依託兩校的優勢學科學成後,在各自崗位上綻放光彩。
廈大與遼寧協同合作,將地方、國家需求融入學科建設,成為廈大與遼寧校地情緣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2015年以來,廈大為遼寧的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開展幹部能力提升培訓班、高級研修班等30多個班次,這些學員運用廈大所學正日益成為各行業的中流砥柱;廈大承接遼寧省及相關市區有關單位委託的各類科技研究及課題諮詢項目40餘項,這些集成性成果正在為遼寧營商環境等相關領域的提升發揮重要的智力支撐作用,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廈大的學科影響力。
廈大遼寧校友會於1988年開始籌備,在1993年正式成立。校友會成立後積極團結在遼校友,宣傳母校,開展了許多頗有影響的活動,促進了遼寧校友之間、遼寧校友與母校之間的聯絡與溝通,為推動遼寧與廈大的交流做了許多貢獻。校友會正成為新時期廈大與遼寧的橋梁,讓鳳凰花開滿盛京,讓白鷺在渤海岸邊飛翔。
2018年,廈門大學遼寧校友會在遼陽清風寺竹影堂舉辦紀念余光中詩文朗誦會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家國情懷代代相傳的廈門大學和有著「長子情懷、忠誠擔當」精神的遼寧相向偕行,在愛國擔當的激揚旋律中攜手奮進,共譜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新時代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