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廈大與長汀縣的校地情緣——抗戰烽火煉就的不朽情緣

2020-12-17 廈門大學

長汀

廈門

一個是具有一千多年歷史,地處崇山峻岭的小縣城;一個是瀕臨海濱,第一所由愛國華僑創辦的高等學府,由於各自的自然和社會條件,在抗戰的烽火中緊密聯結起來,相依相存,同甘苦共患難,一起度過了艱難卓絕的抗戰歲月。在戰火中煉就的這種情緣,不僅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中,促進了彼此的發展,而且在此後的漫長歷史洪流中愈加發出耀眼的光輝,譜寫了中國教育史上燦爛的篇章。

鳳凰展翅,浴火重生

1937年7月1日廈門大學改歸國立,7月6日國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著名的機電工程學家、留美理學博士、清華大學教授薩本棟為國立廈門大學校長。

薩本棟接掌廈大的第二天,「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國內的大部分高校都先後遷往西南內地。處於東南沿海的廈大遷往何處,就成為事關廈大命運的重大問題。

薩本棟認為「東南半壁的高等教育,還需要維持,所以決定不隨流遠徙」。根據薩校長的意見,經過多方比較和慎重選擇,最後確定了內遷長汀的決定。

經過緊張的籌劃和準備,1937年12月24日,廈大師生渡過鷺江、九龍江及十幾條溪流,越過多座崇山峻岭,長途跋涉八百裡,於1938年1月抵達閩西的長汀,1月17日廈大即開始複課。

廈門大學十七周年校慶在長汀留影

廈大內遷得到了長汀人民的竭誠支持。遷校之初,長汀就騰出了駐汀行署一部分和孔子廟,以及大批民房作為校舍,使廈大師生有了一個較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後來,為了適應廈大發展的需要,長汀縣又撥出虎背山南麓舊中山公園土地共57畝,在兩三年間興建了各類教室、閱覽室、實驗室、圖書館、實習工廠、男女生宿舍,以及籃球場、大膳廳、蓄水池、發電廠等設施。之後,長汀又撥出東門外及臥龍山麓的大片土地及房屋,建成了10多座教職員宿舍,並擴建了廈大醫院。經幾年努力,廈大的校舍連成一片,幾乎佔據了半個長汀城。

廈門大學在長汀的校園平面圖

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不僅喚醒了長汀人民,同時也教育了廈大師生,使他們開始走上了與工農民眾相結合的正確道路,思想感情和世界觀發生了深刻變化。可以說,正是長汀時期的艱苦環境及長汀優秀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和鍛鍊了廈大師生,使他們有機會從城市校園深入到山區農民之中,從而思想作風都發生了驚人的轉變,形成了抗戰時期優良的校風。

在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裡,廈大不僅在長汀站穩了腳跟,而且得到了重大發展,朝著陳嘉庚在創校之初提出的「南方之強」的目標奮進。

學科建設卓有成效。在薩校長「面向未來」教育觀指導下,廈大把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基本使命,對學生實施全面發展的「通才教育」。學校從抗戰建國和自身優勢出發,創辦了工科,復辦法科。1940年又對原有科繫結構進行了調整,已由原文、理、商3學院9學系,擴展為文、理工、法、商4學院13學系。1944年又增設航空工程系。

廈大在長汀的艱苦年代中,成為學科齊全、科研成果顯著,培養了大批各方面優秀人才的著名大學。

教育質量顯著提高。學校一直把提高教育質量放在全部教學工作的首位,為此在薩本棟校長領導下,全校師生殫精竭力,採取了各種有效措施。

學校加強師資力量,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薩本棟校長任職後,廈大邀請到一批曾在國內外一流大學讀書,深受多種文化薰陶,精通外語,學有專長的知名教授。如:有後來任校長的汪德耀、王亞南、訓導長彭傳珍、李培囿、文學院長周辨明、傅鷹、蔡鎦生等。

從薩校長帶頭,全體教授都集中全力為學生授課;加強基礎課程,安排最優秀的教授、副教授擔任基礎課程教學;推行文理科基礎課程相互滲透,實行《語文特殊實驗辦法》,把語文課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不斷增設專業課程,建立了較完備的專業課程體系;實行嚴密的學制,允許學生在主系之外增修輔系;重視提高課外學術活動,活躍研習風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增強專業能力;建立嚴格的考試制度等等。

在一個戰火紛飛的艱苦年代,遷至山城的廈大能夠堅持執行這些改革措施,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廈大在長汀幾年中教學質量很快提高,聲譽日漸上升。在1940年和1941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行的全國大專以上學生的學業競賽中,廈門大學參賽學生連續兩屆蟬聯全國第一,國民政府教育部全國通令嘉獎。

抗戰時期在長汀的廈大,克服了重重困難,實施了高水平的教育教學,弦歌不輟,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學界翹楚、政界名流、商界精英。如:當選國家兩院院士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校友有鄧從豪、林紡堃、謝希德、林尚安、曾融生、張存浩、葛文勳、張乾二、艾興、蘇林翹、張啟先、田昭武等人。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知名學者有陳詩啟、裘宗舜、潘懋元、江舉謙、餘緒纓、韓國磐、葛家澍等。

還有一批校友在港澳臺地區及海外成為各界的領軍人物,如:臺灣新竹科技園區創始人何宜慈,香港實業家黃寶欣,臺灣工業企業家沈祖馨,菲律賓實業家邵建寅、莊漢水,《紐約時報》董事長朱伯舜等。

這些優秀校友真是不勝枚舉,充分表現了抗戰時期廈大卓越的教育成果。美國地理學家葛德石1944年訪問長汀廈大後,對廈大的辦學極為讚揚,認為「廈大為加爾各答以東第一大學」。廈門大學在國內和國際上獲得了自己應有的地位和聲譽,實現了「南方之強」的理想。

山城巨變,面貌一新

在抗戰烽火中,長汀給廈大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良好環境。同樣,廈大的內遷,給偏僻的長汀提供了發展的強大動力,山城面貌為之一新。

《長汀人民革命史》說:「長汀抗日救亡運動興起之日,正是廈門大學內遷之時,這樣,長汀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廈門大學進步師生的支持、幫助和倡導下,緊密團結,密切配合,共同掀起了長汀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

在組織上,成立了以廈大薩本棟為名譽會長的「長汀抗敵後援會」,組成了最廣泛的抗日救亡統一戰線,而廈大則是其中堅力量。

1938年初,廈大學生組織成立了「廈門大學學生救亡服務團」(後改為「戰時後方服務團」),發動全校學生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廈大師生運用各種文藝武器,走上街頭,深入農村,採用演講、教唱救亡歌曲、演出話劇、搞漫畫展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深入地宣傳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所造成的慘痛,中國人民實行全面抗戰的意義。

廈門大學學生開展抗日救亡宣傳

除了文藝宣傳外,廈大還出版了報紙、刊物,廈大學生救國服務團的旬刊《唯力》,旅汀廈大畢業同學會主編《廈大通訊》月刊,成為長汀抗日宣傳的喉舌。

廈門大學在長汀期間出版的刊物《唯力》

此外,廈大師生還深入到最廣大的民眾之中,在長汀偏僻的山村點燃了抗日救亡的火種。最初他們主要在城關進行街頭宣傳。後來改進方式,採用演劇和家庭訪問的形式,聯繫群眾最切身的生活問題,「把中國民生疾苦、產業落後、農村破產的癥結簡要地告訴他們,然後再把中日戰爭的起因和意義逐漸向他們解釋,談到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和中國民眾無端地被慘殺」。

這種「切於實際」的深入民眾的談心訪問,起到了巨大的喚起民眾的效果。這些封閉的山村,被廈大師生掀起了救亡的波浪。

文教發展,民風一新。抗戰前長汀只有一所中學,教職工20多人,200多個學生,辦學條件很差。廈大遷汀後,許多廈大的教師和學生到中小學兼課,大大充實了教學力量。廈大還在圖書、教學儀器設備上大力支持汀中,而且廈大勤奮學習的學風也深刻影響了中學,學生求學熱情高漲,顯著提高了教學質量,使長汀中學成為福建省水平最高的名牌中學之一。

同時,在廈大支持下新辦了一所初級中學,由廈大畢業生潘茂鼎任首任校長。原來農村大量存在的私塾,在廈大的幫助下改為現代小學。廈大教育系和商學系還創辦了民眾夜校。

這些都使長汀一改教育落後的面貌,一時間讀書上學蔚成風氣,偏僻的山村也出了不少大學生,影響至為深遠。

文化體育事業勃然興旺。抗戰前汀城很少現代文化氣息。廈大遷汀帶來了現代科學文化,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廈大率先出版旬刊《唯力》,成為長汀歷史上第一份期刊。在廈大支持下,1938年創辦了《汀江日報》(1939年2月更名為《中南日報》),由廈大畢業生羅翰主持,成為閩贛兩省主要報紙之一。

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在廈大支持下,長汀成立了「抗日劇團」,接著又成立了汀中劇團、縣中劇團、商工劇團等。這些劇團與廈大劇團相互競賽和學習,爭相演出一批現代名劇,這些戲劇的公演,教育了民眾,使整個汀城沉浸於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同時廈大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如音樂、書畫、攝影等,都搞得豐富多彩,特別是體育活動,每年重大賽事不斷。

不忘初心,再創輝煌

歷史進入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廈大與長汀的友誼在新的時代再創新的輝煌。

2011年廈大與龍巖市人民政府籤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在發展研究、科技合作、教育培訓、文化建設、對外交流、環境治理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其中廈大與長汀縣的合作是一大重點。

廈大團委與龍巖團市委又籤訂了「框架協作協議」,其中規定在長汀縣汀州鎮設立「廈門大學傳統教育實踐基地」,每年都有大批新教師、大學生及研究生、入黨積極分子、黨及行政的各級幹部等到長汀參觀學習,深受革命傳統教育。

2019年11月,廈門大學新進教職工到長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為了支援長汀的全面發展,廈大每年還組織師生成立「服務實踐隊」,到長汀縣各個農村進行實地調查研究,為長汀縣的建設發展提供方案。

從2013至2019年,廈大團委共組織了44支服務隊,參加師生共計629人。這些服務隊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及長汀發展的需要,一方面深入到農村進行調查研究,如紅色旅遊、客家建築及美食、生態保護、農村電商服務網等課題,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方案。另一方面深入農村直接為民眾服務,如到農村小學支教、對小學教師進行計算機培訓,為居民檢查身體醫治疾病,發放一些常用藥物等。

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長汀與廈大的歷史情緣,而且對新一代廈大師生也是深刻而生動的教育。

長汀縣河田鎮過去是水土嚴重的地方,連綿山嶺都是光禿禿的紅色砂石。從2010年開始,時任黨中央副主席的習近平曾兩次來到河田,對長汀的水土保持工作進行了深入調研並作出重要指示,還親自在河田三洲種下一株樹。

廈大積極響應習主席的號召,在河田三洲建立「廈門大學水土保持實踐基地」,開展各項水土保持的研究活動。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河田的水土保持取得了顯著成績,2014年建成了長汀三洲溼地公園,到處出現了閃靈蔥翠,流水清澈,鳥語花香的新景象。

為了進一步開展校縣的協作,2017年12月廈大與長汀縣又籤署了合作協議,雙方在科技合作、醫療幫扶、學生實踐、教育培訓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在科技創新和項目合作方面,廈大緊緊圍繞長汀發展的需求,在新材料、環境生態等領域加強科研項目的合作,如廈大材料學院與長汀金龍稀土有限公司開展有關課題研究。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與福建省古韻汀州旅遊發展公司開展長徵第一村旅遊景觀提升測繪工程合作等。

在醫療幫扶方面,2019年5月廈大附屬翔安醫院與福建省汀州醫院開展對口幫扶協議籤約儀式,兩院將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教學科研、醫院建設與管理等方面進行資源共享。

在人才培養方面,廈大根據長汀縣需要,以扶貧形式積極為長汀開設各種實用技術的培訓班,每年選派10多支實踐隊到長汀開展實踐活動和幫扶工作,如人文學院實踐隊每年赴長汀伯湖小學開展支教活動,廈大現代教育中心積極支持長汀縣中小學的教學設施建設,贈送電腦等設備。

歷史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廈大與長汀在抗戰烽火中煉就的不朽情緣,猶如鷺江滔滔浪和汀江潺潺水,永續不斷,必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中放射出更絢爛的光輝。

相關焦點

  • 廈大與遼寧的校地情緣——百年南北相望 路遠海闊情長
    創校伊始,便有遼寧學子來廈求學,亦即開始了廈大與遼寧綿延不絕的百年情緣。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廈大師生同仇敵愾,與遼寧人民、全國人民奮起開展抗日活動。廈大師生700多人加入抗日義勇軍和救護隊,部分師生懷抱愛國熱忱,自發北上抗日,其中不乏為國捐軀者。廈大閩海學會選出15名會員組成「抗日救國委員會」,號召全校師生「一致向前奮鬥」。
  • 廈大與江蘇的校地情緣——吳韻漢風翰墨香 鳳凰花開江南岸
    廈門大學自建校初始,就與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江蘇風雨兼程,在百年歷史進程中譜寫出校地情緣的華麗篇章。江蘇先賢助力廈大籌辦廈門大學與江蘇的情緣始於廈大籌備之時。教育家黃炎培,江蘇省川沙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曾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江蘇教育會會長。
  • 白鷺悠悠落天山|廈大與新疆的校地情緣
    廈門大學與新疆大地也註定有著綿延萬裡,縱橫數代的校地情緣。「白鷺戀紅柳,浩海望天山」,一代代廈大人紮根新疆,用青春和赤誠在天山南北譜寫著一篇篇精彩華章。感人佳話,陳嘉庚的新疆情上世紀40年代,避居印尼的陳嘉庚在撰寫《南僑回憶錄》時,屢屢流露出對新疆的關注和牽掛。
  • 廈大與安徽的校地情緣——徽風皖韻傳情千裡 南強鐘聲響徹江淮
    迎客松前胸襟展,鷺江邊上文化揚,安徽和廈門大學雖相距千裡,但卻在四季輪轉的歷史長河裡縱橫交織、送往迎來,留下一個個精彩的瞬間,串聯成一段醇香悠揚的校地情緣。2020年2月,廈門大學校黨委通報表揚第一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進個人,來自安徽臨泉的周丙東作為廈大附屬翔安醫院第一批馳援廈門市抗擊新冠肺炎的醫務工作者,榜上有名。
  • 廈大與重慶的校地情緣——廈渝相攜手 河梁造通途
    多次勸誡未果,陳嘉庚毅然絕然,提案獲得了多數通過,極大地鼓舞了抗戰士氣,形成輿論洪流,打擊了汪精衛等投降派的氣焰,被鄒韜奮稱為「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陳嘉庚痛斥汪精衛提案)為進一步加強全民族抗戰決心,陳嘉庚還組織慰勞團回國,力促團結戰線。
  • 廈大與臺灣的校地情緣——一灣海峽 萬千情誼
    兩地彼此命運緊密相連,翻開這百年校地篇章,萬千往來中的故事淵源深厚,萬般不易間的情緣更是盪氣迴腸。 一方石錛,萬年光景廈大校園內、芙蓉湖畔旁,有棟嘉庚風格三層建築,白色花崗巖牆體、紅色琉璃瓦,上書「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這是我國首個人類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國際著名博物館之一。
  • 一灣海峽 萬千情誼——廈大與臺灣的校地情緣
    兩地彼此命運緊密相連,翻開這百年校地篇章,萬千往來中的故事淵源深厚,萬般不易間的情緣更是盪氣迴腸。廈門大學思明校區鳥瞰圖。臺北市西北方之觀音山系產石之地,餘曾數赴其處探尋,只得二塊。」這是廈大首屆學子、人類學家林惠祥1929年赴臺採集文物時的記錄。出生於泉州蚶江的林惠祥,其先祖在道光年間就赴臺從事航海經商,後人多居於臺灣鹿港街,至其父親仍在臺經營生意。此行林惠祥深入臺灣高山族聚集區,帶回文物標本一百餘件,寫成《臺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一書,成為我國首位系統研究臺灣高山族的學者。
  • 廈大與重慶的校地情緣——廈渝相攜手 河梁造通途(二)
    余光中,富有重慶情緣的廈大人。他曾在重慶生活了7年,就讀於從南京遷到重慶「大後方」的南京青年會中學,經歷了重慶大轟炸,艱難的抗戰歲月使他對重慶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與妻子生活的60多年,重慶話成為他們之間的溝通方式。
  • 刺桐花映鳳凰紅 廈門大學與泉州市的百年校地情緣
    明年4月,廈大將迎來百年校慶。泉州和廈大的百年情緣,如刺桐,如鳳凰,絢麗多姿,情濃似火,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共同構成了泉州和廈大的難忘記憶。捐資興學 泉州赤子的家國情懷泉州人有濃厚的愛國愛鄉情結,當他們在外奮力打拼,取得一定成就的時候,經常會選擇回報祖國和家鄉。
  • 廈門大學的「臺灣情緣」
    翻開這百年校地篇章,萬千往來中的故事淵源深厚,萬般不易間的情緣更是盪氣迴腸。一方石錛,萬年光景廈大校園內芙蓉湖畔,有棟嘉庚風格三層建築,上書「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這是我國第一所人類博物館。館中文物8000多件,其中有一塊看似普通的石頭,名為「有段石錛」,採集地:「臺灣」。
  • 巴山蜀水鷺島情|廈門大學與四川省的校地情緣
    」同仇敵愾 抗戰烽火中的川海情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封鎖沿海交通要塞,阻礙我軍運輸物資,而當時唯一一條國際運輸通道滇緬公路急需大量熟練司機和修理工。廈大創辦人、時任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發起號召,組建起「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著名女機工白雪嬌便是其中一員。
  • 情系南方之強 花開福廈之濱——廈門大學和福州市的校地情緣
    榕城鷺島1920年10月的上海,廈門大學籌備委員會在這裡開會,擬訂《廈門大學組織大綱》,推舉福州人鄧萃英為廈門大學首任校長……從此拉開了南方之強的廈門大學和享有「海濱鄒魯」美譽的有福之州之間歷經百年之久的校地情緣。
  • 廈大與臺灣的校地情緣——一灣海峽 萬千情誼(二)
    1947年,赴臺工作的廈大校友黃子錚給母校寄信寫道。地緣相近、文化同根,光復後的臺灣與廈大往來密切。廈大是最早招收臺灣學生的高校之一,1946年至1949年間招收臺灣學生近百名。臺灣學生對廈大也青睞有加,第一批「臺灣省升學內地大學公費生」中,志願選擇廈大的最多。廈大畢業生也滿腔熱情地赴臺參與光復重建。
  • 廈門大學的「臺灣情緣」
    翻開這百年校地篇章,萬千往來中的故事淵源深厚,萬般不易間的情緣更是盪氣迴腸。一方石錛,萬年光景廈大校園內芙蓉湖畔,有棟嘉庚風格三層建築,上書「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這是我國第一所人類博物館。館中文物8000多件,其中有一塊看似普通的石頭,名為「有段石錛」,採集地:「臺灣」。「臺灣之有石器時代遺物,餘久已聞之,抵臺後即注意於此。」
  • 吳建宏與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30年的不解情緣
    吳建宏與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30年的不解情緣  【解說】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1945年8月,日軍降使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在湖南芷江向中國無條件投降,歷時8年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就此劃上句號。為了紀念這場正義之戰,1985年,芷江在受降原址修建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也是從那時起,一位小夥子與紀念館結下了30年的不解之緣。
  • 一路梨花一生芳香——追記作家彭荊風的三段情緣
    7月24日上午,《驛路梨花》作者、作家彭荊風去世,在他那飄滿梨花的89載的人生路上,留下了31部嘔心瀝血凝成的文學作品,留下了他與光明日報、與文學創作、與雲南邊疆的三段情緣。  光明情緣報墨香  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彭荊風與光明日報梨花情緣的40年。
  • 廈門大學與臺灣的情緣
    兩地彼此命運緊密相連,翻開這百年校地篇章,萬千往來中的故事淵源深厚,萬般不易間的情緣更是盪氣迴腸。一方石錛,萬年光景廈大校園內、芙蓉湖畔旁,有棟嘉庚風格三層建築,白色花崗巖牆體、紅色琉璃瓦,上書「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這是我國首個人類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國際著名博物館之一。
  • 不朽浪漫突然好難打是什麼情況?不朽情緣怎麼玩容易滴血
    今天小王就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MG不朽浪漫的中一些爆獎經驗。趕緊做好筆記,這些技巧可能會讓你更加暢快的玩遊戲小玉先說說一些基礎的遊戲規則,畢竟新手朋友們對這個還是不清楚的。不朽情緣怎樣卡免費,不朽的浪漫免費旋轉選哪個好 不朽的浪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得分點就是卡免費,轉出3個獅子頭以上(最多5個)就可以進入免費旋轉殿堂,有四個人物可以選擇,每個人物附帶不同的免費旋轉次數以及獎勵功能。不朽的浪漫怎麼卡免費:在遊戲中觀察大概旋轉多少次會出免費旋轉,然後在免費旋轉到來之前適當加大分數,這樣才能將免費旋轉的收益最大化。不朽的浪漫免費旋轉選哪個好?
  • 《修真情緣》夏汐琴情緣考驗答案匯總 夏汐琴情緣考驗大全
    導 讀 修真情緣是一款角色扮演類手遊,遊戲裡玩家可以體驗各種修仙玩法,比如情緣玩法,玩家可以其他角色進行情緣修煉
  • 秦記老潼關肉夾饃投資費 蜀湘情緣創業成本高嘛
    就像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美食一樣,重慶的火鍋,天津的餅,浙江人的糖醋美食,廣東人的煲仔飯,陝西人的秦記老潼關肉夾饃。今天小編特別介紹地方特色美食老潼關肉夾饃,為什麼這麼多創業者都來蜀湘情緣餐飲集團選擇加盟它,食客們都對它情有獨鍾?  項目簡介  秦記老潼關肉夾饃傳承8味中藥材配料熬製,搭配秘制滷肉配方,肉質細膩,獨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