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慶,鼓浪嶼女婿,百年廈大奠基人之一

2021-01-21 裂光

重述鼓浪嶼的故事 | 重溫鼓浪嶼的光芒

上一篇:殷承宗和許斐平,兩位愛「較勁」的鋼琴大師


一、「南洋橡膠之父」林文慶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兩位愛「較勁」的鋼琴大師殷承宗和許斐平。

文中提到,殷承宗小時候學習用的鋼琴是他的姑父林文慶從歐洲定製的,林文慶是誰?是廈門大學實質上的創校校長。他和校主陳嘉庚一起,開創了廈門大學的百年基業。

林文慶和陳嘉庚都是新加坡華僑,1869年出生,祖籍今天的廈門海滄區鰲冠村(當時屬漳州海澄縣)。

算起來,林文慶是「僑三代」,他的祖父林瑪彭於1839年從老家下南洋到馬來西亞,後定居於新加坡。

林文慶出生之後,父母先後不幸過世,在祖父的安排下,他先是在福建會館的學堂讀四書五經,然後才到新加坡萊佛士書院接受英語教育。

由於聰穎過人,林文慶畢業時獲得英國女皇獎學金,是獲得該項獎學金的第一個中國人。

他也由此被英國愛丁堡大學錄取,在大學期間,他主修醫學,先後獲得內科學士和外科碩士,畢業後受聘劍橋大學研究病理學。

1893年,林文慶回到新加坡,除從事醫生工作外,他對經商也頗有興趣,並對參與社會事務熱情很高。

東南亞的橡膠產業,是林文慶最先開拓的,他第一個從巴西引種橡膠到東南亞,所以有「南洋橡膠之父」之譽。

後來被稱為「南洋橡膠大王」之一的陳嘉庚,就是在他的影響下涉足橡膠產業。

林文慶還跟當時的華僑巨富之一黃奕住在新加坡一起創辦「和豐銀行」與「華僑保險公司」,成為東南亞華僑進軍金融業的先驅。

他也是新加坡第一所女子學校的創辦者,在他的社會履歷表上,新加坡立法院華人議員、內務部顧問、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副會長等都是十分光鮮的頭銜。

此時的林文慶,是新加坡華僑最舉足輕重的領袖之一,如果不是後來出任廈門大學校長,他完全可以在東南亞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

二、康有為改變了林文慶

在林文慶的理念中,他一直堅持兩點,一是尊孔,二是反對暴力革命。

所以對當時流亡海外,已經淪為「保皇派」的康有為,林文慶十分尊重,在活動經費上給予了很多資助。對孫中山革命和起義的主張,他並不贊同。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林文慶。1900年7月,支持中國革命的日本友人宮崎寅藏到新加坡,當年戊戌變法失敗時,宮崎寅藏曾幫康有為東渡到日本避難。

算起來,宮崎寅藏是康有為的救命恩人。不過,由於宮崎寅藏後來全力支持孫中山,這讓康有為產生了嫉妒心理,為此竟向新加坡的英國殖民政府舉報說宮崎寅藏是刺客,導致宮崎寅藏被抓。

得知宮崎寅藏入獄之後,孫中山馬上趕往新加坡營救。出於公義,林文慶也出手相助,最後在他的斡旋下,宮崎寅藏被釋放出獄。

這件事對林文慶的觸動很大,他對康有為的人格徹底失望,轉而支持孫中山。

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林文慶應孫中山之邀出任他的機要秘書兼個人保健醫生,多次在東南亞華僑中為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籌款籌物。

1921年,林文慶接到陳嘉庚的邀請,希望他出任廈門大學校長。此時,正好孫中山也對林文慶有新的委任,要他出任民國政府外交部長。

兩難選擇之下,林文慶主動徵求孫中山的意見,請他幫自己定奪。

在一番考量之後,孫中山建議林文慶接受陳嘉庚的邀請,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後備人才。

林文慶就這樣成為廈門大學校長,一幹就是16年。

三、林文慶和廈門大學

林文慶和廈門的淵源,早在出任廈門大學校長之前就已經很深了。他的第二任妻子殷碧霞就是廈門鼓浪嶼人。

1896年,林文慶迎娶自己的首任妻子黃端瓊。

黃端瓊是我國著名華僑領袖、民主革命家黃乃裳的女兒,他為林文慶生了四個兒子。

大兒子林可勝後來成為我國現代生理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北京協和醫學院首位華人系主任,抗戰勝利後一度兼任衛生部長。另外三個兒子也都十分出色。

可惜黃端瓊因病於1905年去世。3年之後的1908年,在好友,也是合伙人的殷雪村親自介紹下,林文慶和他的妹妹殷碧霞結婚,他就此成為鼓浪嶼的女婿。

由於和鼓浪嶼有這樣的因緣,出任廈門大學校長之後,林文慶就把家安在了鼓浪嶼。

今天的鼓浪嶼筆山路5號,就是他當年的住家,這幢今天被稱為「林文慶別墅」的老別墅,是林文慶在鼓浪嶼的幾處產業之一。

後來去世前,林文慶把自己五分之三的遺產連同這幢老別墅捐給了廈門大學。可見他對廈門大學用情之深。

只不過,廈門大學帶給林文慶的更多是挑戰,以及後來的遺忘。

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原來選定的首任校長是汪精衛,後來汪精衛因選擇追隨孫中山,陳嘉庚只好退而求其次請鄧萃英(福州人)出任。

但鄧萃英捨不得放棄他在北洋政府中的職位,只答應掛名,不願意到廈門就任。甚至後來連掛名都不肯,直接辭職了。

此時陳嘉庚想到了長他5歲的好友林文慶,於是火速發出邀請。

對於林文慶接受邀請,陳嘉庚曾不無感慨地說:

林文慶在南洋之事業,如數十萬元之家產,與任數大公司之主席,按年酬金以萬數,可他為了廈大,將其全部放棄。

1921年7月4日,林文慶就任。第一次校務會議,他就立下誓言,要把廈門大學「辦成生的非死的、真的非偽的、實的非虛的大學」。

第二節已經說過,在林文慶的理念中,他堅持兩點,一是尊孔,二是反對暴力革命。

後來因為對康有為的人格失望,他改變了反對暴力革命,轉而支持孫中山。但他尊孔的理念,則一直沒變。

廈大「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校訓,其中「止於至善」是他提議的。在教學中,林文慶經常組織尊孔、祭孔活動,孔子的生日被列為重要節日,每年的這一天全校都放假。

1924年,在廈門大學校慶三周年的紀念活動上,林文慶演講時號召學生「讀孔孟之書,保存國粹」。

沒想到這一倡議引發學生抗議,學生會喊出了林文慶立即退出校長之位的口號。

當時的當權者因政治需要也對林文慶有所不滿,遂加以利用,把一次單純的學生與校長之爭演變成一場學潮。

在陳嘉庚的力挺之下,幾名帶頭鬧事的主事者被開除,林文慶度過了這次危機。

不過廈門大學也受到了傷害,有300多名師生出走上海,另起爐灶成立大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

這並沒有減弱林文慶對孔子的尊崇和對國學的重視。1926年,廈大成立國學研究院,他親自兼任院長。

教學之餘,他還注重把經典國學著作翻譯成英文向西方推介,比如1929年,他就完成《離騷》的英譯,並由英國著名漢學家翟理斯和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作序出版。

時間來到了1934年,因為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陳嘉庚在南洋的生意開始走向低谷,用於維持廈門大學的經費已經很難準時籌措到位。

此時林文慶挺身而出,他不但捐出一年的薪水,甚至將他為人診病所得以及夫人殷碧霞的私房錢都捐了出來,還隻身回到新加坡沿街沿戶為廈門大學募捐

再後來陳嘉庚的事業更加艱難,實在支撐不起廈門大學的日常運營了。不得已之下,他只好把廈門大學交給國家,由私立改為國立。

此時是1937年,林文慶出任廈門大學校長的第16個年頭。在廈門大學改為國立之後,他也結束自己的校長任期,重新回到新加坡。

這16年,林文慶在各種挑戰下積極作為,使廈門大學不論在院系組織、課程設置還是教授的延聘上都參照歐美大學而設,成為全國聞名的大學。

明年(2021年)就是廈門大學建校百年。比較遺憾的是,在廈大的百年歷史中,林文慶在很長的時間裡是被刻意遺忘的。其中的緣由,很大程度跟魯迅有關。

四、林文慶和魯迅

1926年8月,因和許廣平的戀情曝光,魯迅受到了不小的輿論壓力,又因為當時北京的政治環境已不適合魯迅再呆下去,思慮之下,他和許廣平分頭南下。

許廣平回廣州出任廣東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訓育主任,魯迅則應林語堂之邀到廈大任教。

在廈大,魯迅領的是500大洋的月薪,是他在北洋政府薪資的將近3倍。

不過魯迅在廈門大學只呆了四個多月時間,這四個多月,他在廈大除了必要的教學,寫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及整理書稿外,剩下的大概就是和人吵架。

一是和化學教授劉樹杞(後來成為武漢大學校長)的矛盾。當時劉樹杞是廈門大學教務長兼理科主任,據說由於教育經費的安排問題,劉樹杞扣減了一部分魯迅的費用,甚至強迫他把宿舍搬到地下室,還以省電的名義摘掉魯迅房間裡的一個燈泡。

這讓魯迅十分憤怒,他在給許廣平的信中說:我是不與此輩共事的……我本想做點事,現在看來,恐怕是不行的,能否到一年,也很難說。

二是和顧頡剛的矛盾。因學術歧見,魯迅和顧頡剛本來關係就不好,此時兩人都受聘於廈大,有一次顧頡剛私下跟另一教授陳源說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抄襲了日本學者鹽谷溫的著作。

沒想到陳源把這事寫在了文章中,結果引起魯迅極大的憤怒,他為此不惜對顧頡剛進行人身攻擊。彼此鬧得非常不愉快。

不過要說魯迅在廈大和誰矛盾最大,肯定是校長林文慶。兩個人理念不同,林文慶尊孔,認為學生應該重視學習傳統文化;魯迅正好相反,提倡「五四精神」的他,一直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

關於魯迅和林文慶的矛盾,流傳的版本很多,而且其中的立場幾乎都偏向魯迅。箇中緣由,相信大家都知道,簡單一點地說:支持魯迅才是政治正確,支持林文慶則是政治立場有問題。

這種是非原則,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市場。

事實上,關於魯迅和林文慶的矛盾,在當時他們生活的時空,只是學術之爭。

後來他們的矛盾被拉高到意識形態的站隊問題,甚至成為學術向政治獻媚的行為,相信就算他們活著,再怎麼想像也肯定想不出為什麼他們單純的學術之爭會變成那麼複雜的宏大政治敘事。

從1926年9月份到1927年1月份,魯迅在廈大僅僅停留了4個多月時間,後來廈大對魯迅的回報是給他塑了雕像,建了一個紀念館,連校名都得從他的書信中摳出字來組合。

而為廈大奉獻16年的林文慶,有幾十年的時間是完全被廈大忽略的。

16年抵不過4個月,時間的力量肯定不會這麼單薄。只能說,是時間之外那種你只能順從的力量主導了這一切。

這跟魯迅無關,魯迅要是活過1949,他也未必好過。這話對林文慶同樣適用,他要是留在國內沒有回新加坡,1949之後,他也得受罪。

從這個意義上說,魯迅和林文慶都算「躲」過了一劫,同時代許多和他們一樣傑出的大師級人物,很遺憾都沒有躲過。正好前幾天我們推薦了一本這方面的書籍,大家可以點擊進去看一看:

南渡北歸——一場聲勢浩大的永別

後來,魯迅在離開廈門大學之前,林文慶一次在廈門,一次在鼓浪嶼專門設宴餞別,魯迅為此在日記裡都做了記錄。

兩個人的私人關係,顯然超越彼此的學術堅持,只是後來被人為扭曲了。

五、回新加坡之後的林文慶

1937年,卸任廈門大學校長回到新加坡的林文慶已經68歲,已近古稀之年,所以沒再出任公職,平時只應邀出席一些宗教、藝術、教育等活動。

1941年,林文慶已屆72歲高齡。此時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佔領了新加坡。

佔領新加坡的日本人,把拉攏當地知名人士協助他們管理地方作為一種手段。為了逼林文慶出面組織「華僑協會」,他們讓他的妻子殷碧霞在烈日下跪著,如果林文慶不答應,殷碧霞就跪到死為止。

迫於這種殘忍的壓力,林文慶答應了日本人出任「華僑協會」會長,並負責籌集5000萬元的「奉納金」獻給日軍。

這成為後來林文慶一直無法原諒自己的一段經歷。廈門大學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幾乎不提林文慶的貢獻,大概多少也與此有關。

但事實上,在擔任「華僑協會」會長期間,林文慶利用身份掩護,解救了不少愛國華僑,比如「南僑總會」負責人之一李振殿被日本憲兵逮捕後,就是林文慶籤具保證書才被釋放的。

據說當李振殿被放出來時,當即對林文慶跪下去,兩位歷盡滄桑的老人,相對無言,老淚橫流。

2005年,在各方呼籲下,廈門大學終於為林文慶塑了像,修建了「文慶亭」紀念這位已經被遺忘了幾十年的校長,亭上寫著對聯:禾山巍巍懷師德;鷺水泱泱見道心。

PS:

這一串,我們介紹了鼓浪嶼女婿,廈門大學實質上的創校校長林文慶,並提到了魯迅當年和他在學術上的分歧。當年魯迅雖然只在廈大呆了四個多月,不過對於當地的熱點事件,他還是很關注的,比如對當時鬧得很大的「黃仲訓霸佔公地」,他就在文章裡專門提及過。當年黃仲訓霸佔公地之所以會引發那麼大的反對聲浪,是因為他佔的是當年鄭成功操練水師的地方,這還得了,你佔誰的便宜都可以,佔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便宜,那不是自己找罪受嗎?

鼓浪嶼的故事,是可以串起來的

我們正在「串」作中……


1串:鼓浪嶼廖家:撿來的金龜婿和偷拍來的好兒媳

2串:鼓浪嶼,逼回來的金龜婿和蹭課蹭成了大師助教

3串:鼓浪嶼黃家花園:中國第一別墅裡的中國第一遺囑

4串:卓全成,鼓浪嶼真不二價的布業巨頭

5串:鼓浪嶼林屋,一幢和水有關的老別墅

6串:2億元起拍,一場拍賣吵醒了鼓浪嶼老別墅

7串:鼓浪嶼楊家園,一把鋤頭打出一片天

8串:八卦樓和八角樓,鼓浪嶼兩幢殊途不同歸的老別墅

9串:林祖密,為了恢復中國國籍,他寧願被抄沒家產

10串:鼓浪嶼老別墅:春草堂裡的寸草心

11串:鼓浪嶼諜報奇才張聖才: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情報是製造出來的

12串:鐵血報人許卓然和他的後代

13串:鼓浪嶼民宿,最有民國範的旅行體驗

14串:殷承宗和許斐平,兩位愛「較勁」的鋼琴大師

15串:本文

16串:鼓浪嶼西林別墅,一位梟雄對一位英雄的致敬之作


推薦閱讀:話說閩南三兄弟,漳州老實,泉州刺頭,廈門呢?


相關焦點

  • 林文慶,一位被廈大遺忘幾十年的校長
    陳嘉庚當年曾不無感慨地說:「林文慶在南洋之事業,如數十萬元之家產,與任數大公司之主席,按年酬金以萬數,可他為了廈大,將其全部放棄。」從上任到後來去職,林文慶當了廈大16年校長,這16年,奠定了廈門大學的百年根基。
  • 【校園人物】廈大校長林文慶:極富爭議的曲折一生
    在新加坡,他被一些人當作「聖人」,逝世時舉國哀悼;然而在國內,有數十年的時間內,廈大官方都不願意提起此人。這位曾被「抹去」的校長,就是林文慶。 10月21日,是廈門大學校主陳嘉庚先生的誕辰紀念日。翻閱史料時,我們想起了他任命的廈大第二任校長林文慶。這篇文章,便是從林文慶切入,談談歷史,兼著說說陳嘉庚和廈大。
  • 報考廈大,勿忘校主愛婿李光前功勞,還有捐贈鼓浪嶼別墅的林校長
    報考廈大的學子,勿忘校主愛婿李光前功勞,還有一個捐贈鼓浪嶼別墅的林文慶校長。廈大校園裡,排資論輩,建南大禮堂的資格,遠沒有建校初期的「群賢樓」來得有歷史;論高度與規模,建南大禮堂也沒有「嘉庚樓群」來得頂天立地,「建南大禮堂」居然搶在了廈大一百年校慶之前,率先登上了「國家名片」,背後有啥來歷?建南大禮堂建成於1954年,由陳嘉庚督造,由他的女婿李光前捐資的。
  • 林文慶:不平凡的一生
    日前,回看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下南洋》,我仿佛穿越了百年時光,被影片中一位傳奇式的歷史人物豐富多彩的一生所深深吸引,他就是著名僑領黃乃裳女婿、防疫專家伍連德
  • 林文慶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自強不息、止於至善」是廈門大學的校訓,旨在激勵廈大師生積極進取、努力開拓、追求至善至美的目的。其中「止於至善」四字便是由新加坡華人史上傳奇人物、廈門大學第二任校長林文慶取自於《大學》而提出。
  • 林文慶:創校與尋根
    1957年1月1日,林文慶在新加坡逝世,享年88歲。他臨終遺囑,將五分之三的遺產和鼓浪嶼別墅捐給廈大。21世紀初,廈大在校園內修建了文慶亭和雕像,勉勵所有廈大人牢記林校長的功勳。《亭序》寫道,「傾其睿智才學,運籌操勞」,促使「學校事業蒸蒸日上,碩彥鹹集,鴻才疊起,聲名遠播海內外,與公辦名校並駕前驅」。
  • 林文慶:被誤會的大教育家
    「(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三日,林校長(即林文慶)邀集教授借鼓浪嶼大東旅社餞別魯迅君……林校長滔滔的說,說到廈門大學上頭來。他的意思,以為陳嘉庚君拿出錢來,興辦學校,為國育材,是最慷慨盡義的了。廈門擁有數千萬的資本家不少,何以他人盡不出來做這些事業呢。
  • 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築之林文慶別墅
    鼓浪嶼筆山路5號,有一幢依山而建的歐式別墅,香樟掩映,清幽靜雅。是為廈門大學第一任校長林文慶的別墅。林文慶先生本是新加坡華僑,祖籍福建,曾任孫中山先生的秘書。一生提倡中華復興,既是一代名醫,又是勇於開拓的政治家,也是移風易俗的教育家。
  • 大學校長林文慶
    在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史上,林文慶絕對是一個重要人物。他是廈門大學第二任校長,第一任校長不到一個月就被學生轟走了。魯迅曾在廈大教過100多天書,廈大至今懷念他,為他立了雕像。當過廈大16年校長的林文慶反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忽略了。在魯迅筆下,林文慶是一個尊孔的人,在那個年代尊孔就是保守派,想要復古是壞蛋。    林文慶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歷史人物——林文慶(簡介)
    1899年,他作為新加坡第一所女子學校——中華女校的創辦人之一,率先捐獻了建校舍的土地。他的夫人黃端瓊也親自到女校任教,黃端瓊系老同盟會員黃乃裳之長女,受到良好的中英文教育,又曾遊歷、考察過英、美等國。1896年與林文慶結為伉儷後,積極支持並參與丈夫的社會改革事業。為了在華僑中推廣普通話,林文慶首先在自己的家裡開辦華裔普通話學習班。後來,由於學生多起來,不得不借用「威基利俱樂部」上課。
  • 林文慶與林可勝
    1911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之時,林文慶被孫中山任命為內務部衛生司長,兼任孫中山先生私人秘書、私人醫師和北京西醫醫院總監督,並作為中國代表赴歐洲參加國際衛生會議。  1921年7月,林文慶先生接受陳嘉庚先生邀請,出任廈門大學校長。由於廈大首任校長鄧萃英就任僅一周餘就辭職回京,林文慶成為廈大實質上的首任校長。
  • 鼓浪嶼女婿洛夫昨在臺北病逝 曾為愛妻寫下名篇
    (廈大中文系教授俞兆平供圖)(廈門日報 記者 林路然)據新華社報導,臺灣著名詩人洛夫昨日凌晨在臺北「榮總」醫院去世,享年90歲。洛夫的夫人陳瓊芳生於鼓浪嶼,5歲前生活在廈門,後來隨家人遷居金門,洛夫也稱自己是鼓浪嶼的女婿,他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之一《因為風的緣故》就是為夫人所作。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離鄉數十載後,已過花甲之年的洛夫再次回到大陸,感慨良多。
  • 15年前,我拍過一群畫鼓浪嶼的油畫大家的樣子
    鼓浪嶼由於其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底蘊,一直吸引著海內外藝術家前來這裡採風創作。15年前,我就曾參與組織過一批國內頂級油畫大家到鼓浪嶼寫生創作,這批畫家,相信只要稍微了解美術圈的人,一看就能知道他們的份量。
  • 從馬約翰到舒婷,從鼓浪嶼走出的傑出人物
    在之前的文字中已經介紹過的林巧稚、何碧輝、廖承宗等,只是從鼓浪嶼走出的傑出人物的極小部分而已,下面再介紹一些鼓浪嶼走出的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上世紀上半葉的鼓浪嶼,就像是一個儲量豐富的人才礦,不斷輸出各行各業的精英。比較可惜的是到了今天,這個人才庫好像慢慢枯竭了。
  • 著名教育家、百歲廈大教授潘懋元講述鼓浪嶼解放故事
    之後在廈大的生活和鼓浪嶼解放的場景,我至今依然記憶猶新。  回憶動蕩年代的廈大  在演武場廣場上,一字排列群賢、囊螢、映雪、集美、同安五座大樓,因為淪陷期間,日寇將之作為海軍前線司令部,得以保存下來。但這些大樓只夠遷回的大學生作為上課與生活之用,遷回的職工除少數外,只能散居在華僑建造的大南新村和當地農民居住的東邊社農舍。
  • 從林語堂到鍾南山,他們都和鼓浪嶼這個家族有關
    2、廖家是鼓浪嶼當年的顯赫人家之一,從東南亞發家致富後到鼓浪嶼安家立業,培養下一代。廖家在鼓浪嶼的祖宅位於漳州路44號和48號,通常這處祖宅被叫做廖家別墅,但流傳更廣的一個叫法是「林語堂新娘房」,當年林語堂就是在這裡和妻子廖翠鳳成婚的。
  • 廈大與江蘇的校地情緣——吳韻漢風翰墨香 鳳凰花開江南岸
    他精心謀劃,先在鼓浪嶼設立新生院,一年級新生於1945年12月率先在鼓浪嶼上課,廈大成為全國最早在收復的淪陷區複課的大學。1946年6月1日舉校開始回遷廈門。彼時,國民黨忙於內戰,無暇顧及教育。廈大復員經費一再縮減,獲撥教育經費更是嚴重不足,而在國民黨的腐敗統治下,地處國統區的廈門物價飛漲,經濟崩潰。
  • 廈門之行,鼓浪嶼建築物風格各異,廈大書香氛圍濃鬱
    廈門之行,鼓浪嶼建築物風格各異,廈大書香氛圍濃鬱來到廈門,除了去廈大感受濃鬱的書香氛圍,還有一件令人期待的事情就是去鼓浪嶼了。雖然正值高溫酷暑,但擋不住我們行走的腳步,大家很開心地來到乘船的碼頭。這十天之旅讓我學到了在家中體會不到的東西。
  • 廈大與遼寧的校地情緣——百年南北相望 路遠海闊情長
    百年風雨同舟路,情若比鄰有相知。廈門大學與遼寧南北相望,在歷史變遷中攜手共進,譜寫了一段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時代樂章。1921年,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民族危難之際,胸懷「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崇高理想,傾資創辦了廈門大學。創校伊始,便有遼寧學子來廈求學,亦即開始了廈大與遼寧綿延不絕的百年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