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出現
讓大家開始對文物修復者們
以及他們巧奪天工的技藝
有了更多的了解
其實在廈門
也有一群這樣的人
在為古籍「看診把脈」
廈門大學的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昨天揭牌,這所高校的7位古籍修復人員當場拜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傳習導師杜偉生為師。
這也意味著廈大古籍修復進入國家隊。
杜偉生(中)講授古籍破損緣故的鑑別方式。
2013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國家圖書館成立「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聘請著名古籍修復專家擔任導師,採用民間「師帶徒」模式,實現技藝傳承。2014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陸續在全國各地部署成立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培養更多古籍修復師,留住國家記憶。
為什麼能落戶廈大?
這也是廈門第一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將在廈門開展古籍修復、字畫修復裝裱技藝等傳習工作。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代表說,全國目前有三十多家。
去年,廈大圖書館致函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申請成立「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廈門大學傳習所」,經過專家組考察評審,今年六月終獲批准。同期獲批的還有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等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古籍修復人員細心修復古籍上的破損。
為什麼廈大能獲批?
廈大圖書館有個通俗說法:
有書、有人、有場地、有經費
在業界,對古籍的定義,指的是成書於1912年以前、具有古典裝幀形式的書。廈大圖書館現有中文古籍13萬餘冊,其中14部明刻本(明代雕版印刷的古籍)總計135冊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據介紹,2008年起,廈大圖書館持續投入古籍保護經費,改善古籍存藏環境、增設古籍修復設備及場地,目前古籍修復室總面積佔地300多平方米,擁有7名專職修復人員。2009年,廈大圖書館獲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去年與廈大人文學院歷史系合作成立「古籍修復實習基地」,聯合培養古籍修復應用型人才。
古籍庫善本室藏書 / 圖片來源廈門大學
如何傳習修復技藝?
在昨天的揭牌儀式上
廈大7名專職古籍修復人員按照古禮
向師父杜偉生恭遞拜師帖,遞上茶
68歲的杜偉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有人說,全國古籍修復行業的扛鼎人物,兩隻手能數得過來,杜偉生是其中一個。1991年至2002年的敦煌遺書修復項目就是在他主持下完成的,他也參與過《永樂大典》、西夏文獻等珍貴古籍修復。
1974年,杜偉生從軍隊轉業到北京圖書館(1988年改稱國家圖書館)圖書修整組。杜偉生昨天說,當時學手藝主要靠觀察,「師父在做,我在旁邊看,也拿著一本書修」。不是說師父不願意教,而是當時的師父大多連小學都沒有畢業,經驗豐富,但是表達能力不行,你問他「為什麼」,他說「哪來的那麼多為什麼,我師父就是這樣教我的!」
不過,現在不一樣了。昨天拜師儀式前,廈大圖書館拿出了這次準備和杜偉生一起修復的十幾本清代古書,本本千瘡百孔。根據傳習所規定,杜偉生每年要來廈大三周,手把手教徒弟,「他們修,我看,然後告訴他們一些方法」,不過杜偉生告訴徒弟們,要博採眾長,還要與時俱進。
要學的肯定不只是技藝。杜偉生在這行裡幹了46年,走路說話都練得很輕。他說,進入工作狀態,身體自然就服從,譬如說,修書時,他進入忘我狀態,身邊有人說話,走過,渾然不知,而且,不能說話,不能大喘氣。
杜連生說,完成一天工作,你甚至不能鬆一口氣,那樣的話,薄如蟬翼的古書可能就飛了。
而說到修復
大家最關注和好奇的
肯定是古籍醫生們的修復技藝
一雙妙手連古今
毫釐之間補光陰
廈大圖書館修復古籍的地方叫「文獻保護與修復工作室」,藏在圖書館一樓的一個角落。它說不上隱秘,隔著一個小花圃,就是校園小道,人來人往。
上周的一個早上,古籍修復師張育梅開始工作,她小心翼翼地託起一張泛黃的書葉,上面散布密密麻麻的蟲洞,每個像芝麻那樣大小。
和窗外那些匆匆要去追趕最先進的科學的年輕人相比,這裡似乎是另外一個世界,古籍修復師們是往回走——日復一日和千百年前的時光打交道。
修復古籍
第一步是學會打糨糊
昨天的揭牌儀式
將張育梅和她的同事拉到聚光燈下
廈大圖書館古籍特藏與修復部主任劉心舜說,其實,廈大一直都有修書人,2009年,廈大圖書館獲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古籍修復從此走向規範。
廈大傳習所目前七位古籍修復師中,只有90後張竹悠具有文獻保護與修複方向專業背景——在中國,古籍修復和書畫裝裱一樣,是一項傳承了千百年的手藝活,成為大學裡的一門學科,也是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之後的事。其他人都是半路出家,有學中文、歷史、圖書館學的,也有學美術的。劉心舜說,古籍修復師不只是修書,他們還要根據文獻價值、載體特點等做出判斷,制訂適宜的修復計劃等,因此多學科背景也很重要。
文獻修復中心最年輕的成員在古籍室內整理藏書。
這些年
廈大陸續把古籍修復師送出去學技藝
讀中文的張徐芳到中山大學圖書館
參加古籍修復培訓
她的第一課是打糨糊
而且,單是打糨糊,就學了幾天
張徐芳說,古籍修復的大忌是化學添加劑及含酸材料,因此,古籍修復的糨糊,都是修復人員親手調製,連調糨糊的水,也都講究到只用蒸餾水或純淨水。糨糊有不同的調配方式,廈大是用小麥澱粉和過濾後的純淨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隔水加熱並不停攪拌,直到呈透明糊狀。
這一步驟看似簡單,其實不容易:要掌握原料的比例、水的溫度、衝水的高度、時間、力度……而對溫度與濃度的精準把握全在經驗。
有專門紙庫
存儲不同的修復用紙
被送到修復室的書病因各種各樣
被蟲蛀、鼠齧、黴蝕、酸化、磨損後
有的脆弱不堪
它們需要古籍修復師的妙手來延續生命
古籍怎麼修復?
大部分都靠手工
傳統手工修復書葉的方法是在破損處粘貼補紙,即先用毛筆在破損邊緣刷上適量的稀糨糊,粘上補紙,再撕去多餘的補紙。廈大圖書館古籍修復師陳志梅強調:要撕,不能用刀裁,這樣可以儘可能地保留補紙的纖維。
上周,張育梅展示的是手工紙漿修復技法,它很適用於補蟲洞——把手工紙撕成碎片後再用攪拌機攪拌成紙漿,調配不同濃稠度,用滴管滴入蟲洞,這相當於補洞,不託裱。
紙張也是古籍修復的一個看點
無論是補紙還是手工紙漿
紙張都必須是手工紙
廈大圖書館有專門的紙庫,存儲不同的修復用紙,而且價格不菲,譬如說,一張69釐米×139釐米的手工紙,價格有可能三位數。廈大用在補紙的費用上已有幾十萬元,而且,隨著生產手工紙的作坊越來越少,各種類型的修復用紙再貴也得買,也得儘量囤貨。
「粘連」
是古籍修復師們經常會遇到的頑症
陳志梅說,根據前輩經驗
對付的辦法就是——揭
將書葉與書葉分開,根據粘連程度不同,有幹揭、溼揭、蒸揭等不同方法,其中以蒸揭技術最令人瞠目——古籍的書葉本來就脆弱無比,居然還能蒸?
陳志梅說,蒸的核心就是火候的把握——在古籍外面包上舊紙、裹上毛巾,隔水蒸,火候的掌握全靠經驗,蒸的時間長了,蒸汽衝擊書葉會對古籍的纖維造成破壞;蒸的時間短了,又起不到作用。總之,時間一到就得趕緊取出來,剝開包裹的毛巾和舊紙,用竹起子小心地將紙張與紙張分開,力道重了會傷紙,下手慢了又會錯過熱乎氣兒,讓分離難度加大。
快與慢,輕與重
都在毫釐之間
都在修復師的手裡
修復這個行當有一些規矩,修舊如舊是頭一條,還有一些規矩可能出乎人意料,例如,不是修得天衣無縫,而是必須能體現修補過的痕跡,所以,補紙顏色不能和原紙完全相同,遵循「寧淺勿深」的原則,此外,要遵守最小幹預原則,防止過度修復,補紙不補字,殘缺字跡不補全。
圖片來源廈門大學
挑戰「酥皮點心」
把小至米粒的碎片拼接歸位
古籍所有病症中
絮化、脆化屬於危症
得了這兩種病
古籍的書葉就像「酥皮點心」一樣
摸不得碰不得
兩年前,廈大古籍修復師曾在杜偉生老師的指導下,挑戰「酥皮點心」——一份記錄福建安溪李光地一家被劫經歷的手稿《至誼堂實紀》,大約完成於300年前。
李光地是安溪人,清代康熙理學名臣,協助平定三藩之亂。廈大歷史系的師生在做田野調查時,在李光地的二伯李日燝的後代手裡,發現了《至誼堂實紀》,被認為兼具文史價值和文物價值,為研究清初安溪縣乃至閩南地區社會狀況,提供翔實史料依據。
《至誼堂實紀》被送到廈大時,就是慘不忍睹的「酥皮點心」——已經脆化為很多細小的碎片,有的寸許,有的也就大米粒兒一般。為了這道「點心」,廈大圖書館七位修復師全部上陣,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至誼堂實紀》十九件(頁)字畫藝術品的修復。
《至誼堂實紀》修復前後。/ 廈大圖書館供圖
怎麼修?陳志梅說,就好像拼圖高手,把裱件拆開,小心翼翼揭開每一層,兜住它的碎片,再耐著性子,付出幾倍、幾十倍於普通修復的時間,把這些碎片拼接歸位。她說,拼碎片的時候需要平心靜氣,有可能你吹一口氣,碎片就飛了。
古籍修復師們
喜歡「古籍醫生」這個說法
殘缺的書就好像一個人缺手、缺腳
古籍修復師修完之後
要使它手腳齊全,重新站立
28歲的張竹悠說
原本不能看的書,現在能看了
古籍修復就是為了讓這些文化遺產得到延續
讓它們的壽命得到延長
然後讓以後的人能夠看到這些東西
而存在的一種工作吧
來源: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