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一葦,臺灣著名戲劇家、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本名公偉,字一葦。視野廣闊而勇於探索,他的劇作從內容到形式,都不斷地探索、追求一種融會中西戲劇精髓的藝術表現。他經常在一個純粹中國式的故事框架中,鑄入一些現代的、嶄新的思想或意念。他不但從我國古老的戲劇傳統、民間歌舞、皮影、鼓書、彈詞、雜耍等民間藝術中汲取藝術表現力,而且大膽地借鑑了外國面具、啞劇、歌隊、象徵手法等各流派的戲劇技法,從寫實到抽象,無不成功地拿來為體現內容服務。他的作品清晰可喜,意蘊無窮,深受讀者喜愛。
「金橋·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於2012年10月27日至10月31日在廈門隆重舉行。藝術節的重頭戲是姚一葦先生劇作展演,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和臺北藝術大學聯合演出的《西廂記外傳》、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演出的《我們一同走走看》,以及我們廈門大學中文系演出的《一口箱子》;另外還有姚一葦先生生平與著述展;紀念姚先生誕辰90周年學術研討會和姚一葦戲劇講座等等多項涉及姚一葦先生的紀念活動。
姚一葦是廈門大學銀行系1946級的畢業生,畢業後即前往臺灣任教,後成為臺灣美學界和話劇界大師級的人物。姚一葦先生是我的父親和母親在廈大讀書時的同學,課餘一起參加學生社團「筆會」(見照片,攝於1944年廈大長汀校區,後左5為姚一葦先生,後左4為姚夫人範筱蘭,後左3為我的母親,前左3為我的父親)。
1990年6月26日,姚一葦重返母校廈門大學,首先來到我們家裡,拜會分別了44年的老同學,大家見面的瞬間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我為他們留了影(見照片,中間者為姚一葦,兩邊分別為我的父母親)。
1997年姚一葦因心臟手術病逝臺北,我的父親母親寫了長篇悼念文章《難忘的友情》,刊發北京《新文學史料》季刊,並被臺北《暗夜中的掌燈人——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一書全文收入。
2012年10月28日在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舉行的「姚一葦學術研討會」會上, 我以特殊的廈大土著身份並代表我去世的父親母親出席並發表即席演講,歡迎姚一葦學長再回母校,並與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和臺北藝術大學等姚大師的弟子們分享了我的一家子與姚先生難忘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