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廈大隱秘五十八:姚一葦再回母校

2020-12-17 鄭啟五茶話與郵話

姚一葦,臺灣著名戲劇家、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本名公偉,字一葦。視野廣闊而勇於探索,他的劇作從內容到形式,都不斷地探索、追求一種融會中西戲劇精髓的藝術表現。他經常在一個純粹中國式的故事框架中,鑄入一些現代的、嶄新的思想或意念。他不但從我國古老的戲劇傳統、民間歌舞、皮影、鼓書、彈詞、雜耍等民間藝術中汲取藝術表現力,而且大膽地借鑑了外國面具、啞劇、歌隊、象徵手法等各流派的戲劇技法,從寫實到抽象,無不成功地拿來為體現內容服務。他的作品清晰可喜,意蘊無窮,深受讀者喜愛。

「金橋·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於2012年10月27日至10月31日在廈門隆重舉行。藝術節的重頭戲是姚一葦先生劇作展演,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和臺北藝術大學聯合演出的《西廂記外傳》、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演出的《我們一同走走看》,以及我們廈門大學中文系演出的《一口箱子》;另外還有姚一葦先生生平與著述展;紀念姚先生誕辰90周年學術研討會和姚一葦戲劇講座等等多項涉及姚一葦先生的紀念活動。

姚一葦是廈門大學銀行系1946級的畢業生,畢業後即前往臺灣任教,後成為臺灣美學界和話劇界大師級的人物。姚一葦先生是我的父親和母親在廈大讀書時的同學,課餘一起參加學生社團「筆會」(見照片,攝於1944年廈大長汀校區,後左5為姚一葦先生,後左4為姚夫人範筱蘭,後左3為我的母親,前左3為我的父親)。

1990年6月26日,姚一葦重返母校廈門大學,首先來到我們家裡,拜會分別了44年的老同學,大家見面的瞬間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我為他們留了影(見照片,中間者為姚一葦,兩邊分別為我的父母親)。

1997年姚一葦因心臟手術病逝臺北,我的父親母親寫了長篇悼念文章《難忘的友情》,刊發北京《新文學史料》季刊,並被臺北《暗夜中的掌燈人——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一書全文收入。

2012年10月28日在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舉行的「姚一葦學術研討會」會上, 我以特殊的廈大土著身份並代表我去世的父親母親出席並發表即席演講,歡迎姚一葦學長再回母校,並與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和臺北藝術大學等姚大師的弟子們分享了我的一家子與姚先生難忘的友誼。

相關焦點

  • 啟五書話:個性化的專題書展——把一切獻給廈大
    2012/4/3書信文化助力書展廈門大學圖書館的四樓是特藏部,這裡珍藏著這所歲月滄桑的高等學府的「鎮校之寶」:陳嘉庚、薩本棟、林語堂、姚一葦、盧嘉錫等校主校友著作籤贈本和手稿,歷屆校友捐贈的紀念品,以及從1924年到1949年的1600多本的畢業生的論文
  • 百年廈大隱秘99:真人版的《長汀往事》
    為慶祝百年校慶,廈大創作並上演了大型話劇《長汀往事》,再現了抗戰時期薩本棟校長帶領廈大內遷長汀艱苦辦學的輝煌業績。我因為父母親雙雙都是長汀時期的廈大學子,自己又對那段歷史飽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榮膺《長汀往事》文史顧問。
  • 廈大與臺灣的校地情緣——一灣海峽 萬千情誼(二)
    1947年,赴臺工作的廈大校友黃子錚給母校寄信寫道。地緣相近、文化同根,光復後的臺灣與廈大往來密切。廈大是最早招收臺灣學生的高校之一,1946年至1949年間招收臺灣學生近百名。臺灣學生對廈大也青睞有加,第一批「臺灣省升學內地大學公費生」中,志願選擇廈大的最多。廈大畢業生也滿腔熱情地赴臺參與光復重建。
  • 一灣海峽 萬千情誼——廈大與臺灣的校地情緣
    1921年,在民族危難之間,懷抱「教育為立國之本」的陳嘉庚在海峽西岸的福建,選定了廈門演武場,也是昔日鄭成功的練兵場,建起了百年學府——廈門大學。「海峽不是一把無情刀,終會變成一座交流橋」。兩地彼此命運緊密相連,翻開這百年校地篇章,萬千往來中的故事淵源深厚,萬般不易間的情緣更是盪氣迴腸。
  • 廈大與臺灣的校地情緣——一灣海峽 萬千情誼
    1921年,在民族危難之間,懷抱「教育為立國之本」的陳嘉庚在海峽西岸的福建,選定了廈門演武場,也是昔日鄭成功的練兵場,建起了百年學府——廈門大學。「海峽不是一把無情刀,終會變成一座交流橋」。兩地彼此命運緊密相連,翻開這百年校地篇章,萬千往來中的故事淵源深厚,萬般不易間的情緣更是盪氣迴腸。
  • 廈大與遼寧的校地情緣——百年南北相望 路遠海闊情長
    百年風雨同舟路,情若比鄰有相知。廈門大學與遼寧南北相望,在歷史變遷中攜手共進,譜寫了一段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時代樂章。1921年,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民族危難之際,胸懷「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崇高理想,傾資創辦了廈門大學。創校伊始,便有遼寧學子來廈求學,亦即開始了廈大與遼寧綿延不絕的百年情緣。
  • 廈大校友舉辦「南強興鷺」第一場專題直播,響應「聚群力而廣造勢」
    2021年4月6日,廈門大學將迎來百年華誕,為了傳承廈大嘉庚精神,助力廈大新百年建設,2020年10月17日廈門市委、廈門市政府、廈門大學、廈門大學校友會聯合發出「南強興鷺」計劃倡議書。
  • 廈大100周年校慶標誌、吉祥物發布!現場獲贈近2億元!
    陳嘉庚與百年廈大》系列紀錄片,會上舉行了紀錄片啟動儀式。發布校慶吉祥物廈門大學100周年校慶吉祥物「小百」「小廈」吉祥物造型選用白鷺和鳳凰花的形象白鷺「小百」(諧音「小白」)是廈門市鳥,鳳凰花「小廈」是廈大師生校友的青春記憶。「小百」「小廈」並肩而行,寓意百年廈大。
  • 近九百名廈大校友重回校園 為何一定要吃巴浪魚
    滿懷對母校的摯愛和對同學的眷念,10月26日、27日,近900名廈門大學1989級校友們三十年後重返母校,歡聚一堂。10月26日早上,在廈大上弦場,當年入學時的25個系搭起帳篷,迎接身穿紀念T恤、佩帶印有本人名字胸牌的校友們的到來,留下美好的影像。
  • 林文慶,鼓浪嶼女婿,百年廈大奠基人之一
    明年(2021年)就是廈門大學建校百年。比較遺憾的是,在廈大的百年歷史中,林文慶在很長的時間裡是被刻意遺忘的。其中的緣由,很大程度跟魯迅有關。四、林文慶和魯迅1926年8月,因和許廣平的戀情曝光,魯迅受到了不小的輿論壓力,又因為當時北京的政治環境已不適合魯迅再呆下去,思慮之下,他和許廣平分頭南下。許廣平回廣州出任廣東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訓育主任,魯迅則應林語堂之邀到廈大任教。
  • 「嘉庚精神」傳承民族品格 捐贈文化凝聚廈大力量
    追憶那段苦難輝煌的歲月,「廈大人」不會忘記漳州校友勇力護持,江河阻絕,關山難越,廈大龍溪同學會全力做好母校師生中轉接待和物資轉運,功不可沒;「廈大人」不會忘記長汀人民無私幫助,捐校舍、獻寢室、送米菜,與廈大師生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結下深厚情誼;「廈大人」不會忘記一批學高身正的碩彥鴻儒奔赴廈大,奮發圖強,共創榮光。
  • 廈大1986級校友歡聚一堂 校方為校友準備巴浪魚
    晨報記者 許蔚菡昨晚,一場由廈大1986級校友演繹的「再逢青春」聯歡會在上弦場拉開帷幕:一位郵遞員騎著自行車,把一封錄取通知書送到舞臺上,接著,1986級23個系的學生代表舉著系旗入場,帶大家回到那個青春洋溢的年代
  • 百年廈大隱秘六十八:留有林語堂墨跡兩部書
    2013年12月,「把一切獻給廈大——鄭道傳、陳兆璋教授贈書展」 在廈門大學圖書館總館四樓「玉堂·廈大文庫」展廳落下帷幕後,「猶是諄諄一片心——黃典誠教授贈書紀念展」又虔誠開展。該展還特設了「紀念周辨明專櫃」,專櫃裡有兩部林語堂先生的贈書極為引人注目。
  • 廈大老教授,緣何多長壽
    我生在廈大校園,一輩子住在廈大校園,對生活在廈大校園裡的老人抬頭不見低頭見,久而久之,我發現當今校園老人越發地長壽。常言道「人過七十古來稀」,如此俗話越發名不副實,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力的增強,國人的人均預期壽命大有提高,「人過八十」是發展的基本盤,比比皆是,「人過九十」也不足為奇,似乎唯有跨越百歲,方能引發驚嘆!
  • 小學母校百年校慶感言
    臥牛帶溪之畔,恰是母校騰蛟小學之故址。多少英才從這裡起步,多少創意從這裡萌芽。故鄉先賢、母校創辦拓業者曾題校聯云:「騰飛千裡於斯發仞,蛟潛百年至是雲興」。言為心聲,故鄉的教育先輩們當年辦學展現了何等的遠大抱負、深邃目光和熱烈期盼!    百年的光陰漫長而厚重,百年的磨礪深沉而雋永。歷經一世紀的風雨洗禮,而今迎來母校的百年華誕。
  • 廈大原副校長吳世農因情人問題被老婆潑硫酸
    在天涯社區上的一條廈大原副校長吳世農被潑硫酸帖子驚爆眼球,帖子上說「廈門大學前任副校長吳世農因情人問題被老婆潑濃硫酸,慘遭毀容」,發帖者署名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副教授謝靈。昨天,記者聯繫上了發帖者謝靈,隨後也向警方證實了此事。
  • 跟西北大學一樣倒黴,百年頂尖名校,卻因為「她」背負罵名
    每個大學都希望他們培養出的學生能夠為校爭光,將來成為母校的驕傲。不說是為母校揚名,但至少不能給母校抹黑啊。但是之前的這所名校,就因為一個女生損壞了學校名聲。大家都知道,馬蓉畢業於西北大學,是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當時被評為西北大學校花,這個評選結果真實與否我們不知道,但是因為她後來和王寶強結婚後又劈腿王寶強的助理宋喆,讓大家不僅罵馬蓉,還挖出了她的母校西北大學,批評這個學校的教育。
  • 廈大原副校長吳世農個人簡歷
    廈大原副校長吳世農,祖籍福建泉州,男,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計劃統計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1984年7月赴加拿大留學,1986年5月獲加拿大達爾豪西(Dalhousie)大學MBA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