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蘊含勸人向善的意味在裡面,語出自《三字經》,雖然時至今日,《三字經》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應麟還存在爭論,但絲毫不影響它是一部被世人公認的經典傳統啟蒙讀物。
「人之初,性本善」源自於孟子的「性善論」,作為與孔子並稱「孔孟」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亞聖」孟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可謂尊崇無比,他的名篇《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廣為熟知。
因為孟子認為人的本性又或者是天性是善良的,因此才有了《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一說,其中「初」指的是剛出生的嬰兒,也就是人生命的開端,而「善」按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品質好,心地良好,若結合《三字經》來看,應該理解為指的是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畢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嘛。
而正是因為這句話的存在,一直以來給人造成一個誤區,以至於很多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善良的,沒有壞心眼,即便小的時候經常做出格的事,也不加以管教,反而是任其所為,總認為孩子還小,天性不壞,等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不然,可能很多人都只記住了「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話—— 「苟不教,性乃遷」,而這句話才是重點,那麼,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苟不教,性乃遷」的意思是說,如果孩子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因此而改變(壞),因此,「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因,而「苟不教,性乃遷」才是果,一個人的本初雖然是善良的,但是如果後天不加以教育,再善良的天性,最終也難免會變成為非作惡的人,給自己,給家人乃至給社會帶來難以想像的傷害。
不說遠的,可能很多人身邊的親戚朋友就有這樣的人,對孩子的溺愛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真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不管自家孩子做什麼令人討厭的事,從來不加以管教,反而是聽之任之,如果別人說兩句,還滿臉不樂意,總拿「他還是個孩子」當藉口,更有甚者從此和你恩斷義絕,老死不相往來。
寵溺孩子到了這個地步,真是令人無語,不難想像,在這樣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日後會有什麼樣的是非觀,現實中的列子也比比皆是,比如前些日子網上報導的某位女星,對孩子便是從小溺愛的不得了,結果怎麼樣了呢?最後因為查出私藏數量驚人的軍火武器,被美國警方逮捕入獄,而在此之前,他更是揚言要射擊學校,給他人造成了極大的恐慌。
由此不難看出,「人之初,性本善」真正的含義只是告訴我們,人與生俱來都帶有善的因子,但這並不代表一個人從此就會一直懷著善念成長,如果沒有後天正確的教導,再善良的孩子也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走向歧途,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到時便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