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才是重點

2020-12-04 風雨滄桑幾千年

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蘊含勸人向善的意味在裡面,語出自《三字經》,雖然時至今日,《三字經》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應麟還存在爭論,但絲毫不影響它是一部被世人公認的經典傳統啟蒙讀物。

「人之初,性本善」源自於孟子的「性善論」,作為與孔子並稱「孔孟」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亞聖」孟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可謂尊崇無比,他的名篇《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廣為熟知。

因為孟子認為人的本性又或者是天性是善良的,因此才有了《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一說,其中「初」指的是剛出生的嬰兒,也就是人生命的開端,而「善」按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品質好,心地良好,若結合《三字經》來看,應該理解為指的是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畢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嘛。

而正是因為這句話的存在,一直以來給人造成一個誤區,以至於很多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善良的,沒有壞心眼,即便小的時候經常做出格的事,也不加以管教,反而是任其所為,總認為孩子還小,天性不壞,等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不然,可能很多人都只記住了「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話—— 「苟不教,性乃遷」,而這句話才是重點,那麼,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苟不教,性乃遷」的意思是說,如果孩子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因此而改變(壞),因此,「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因,而「苟不教,性乃遷」才是果,一個人的本初雖然是善良的,但是如果後天不加以教育,再善良的天性,最終也難免會變成為非作惡的人,給自己,給家人乃至給社會帶來難以想像的傷害。

不說遠的,可能很多人身邊的親戚朋友就有這樣的人,對孩子的溺愛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真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不管自家孩子做什麼令人討厭的事,從來不加以管教,反而是聽之任之,如果別人說兩句,還滿臉不樂意,總拿「他還是個孩子」當藉口,更有甚者從此和你恩斷義絕,老死不相往來。

寵溺孩子到了這個地步,真是令人無語,不難想像,在這樣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日後會有什麼樣的是非觀,現實中的列子也比比皆是,比如前些日子網上報導的某位女星,對孩子便是從小溺愛的不得了,結果怎麼樣了呢?最後因為查出私藏數量驚人的軍火武器,被美國警方逮捕入獄,而在此之前,他更是揚言要射擊學校,給他人造成了極大的恐慌。

由此不難看出,「人之初,性本善」真正的含義只是告訴我們,人與生俱來都帶有善的因子,但這並不代表一個人從此就會一直懷著善念成長,如果沒有後天正確的教導,再善良的孩子也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走向歧途,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到時便悔之晚矣。

相關焦點

  • 人之初性本善,對嗎
    人之初性本善,因為你要知道,本人信宗教,但是能夠投人的人,至少都受過五戒: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和不偷盜,這五條戒律是善道的根源,天上修行也要遵守這五條戒律,所以人之初都是有善根的,叫人之初性本善。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誤解了!
    《三字經》裡有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就是開篇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正因為大家都太熟悉這句話,所以就不求甚解了,都拿這句話當成教小孩子的話了。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很深,絕大多數的人都誤解了。很多人理所當然的認為,「善」不就是善良的意思嗎?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今天我們討論一下這個話題,人之初,到底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有人說人之初,性本惡,是因為環境和經歷的事情,讓惡變成了善,其實也覺得有點道理的。我的觀點是,人的出生其實都是一張白紙,來到這個奇妙的世界,然後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從而形成了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俗稱三觀。善和惡都是後天形成的。沒人天生是惡人,他肯定是經歷了什麼才會使他變惡的。所以還是和環境有很大關係的。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造就人。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對於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認為人性還是本善的。再說《三字經》是啟蒙讀物,它也適合「人之初,性本善」來教孩童。若一上來就教孩子「人之初,性本惡」,恐怕不太好吧。2、性惡論。孟子是認為 「人性本善」的,另一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則與他看法相反。
  • 人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古時孩童啟蒙讀物《三字經》開篇第一句。也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句子。這句話出著儒家亞聖孟子的人性本善論。而中國古代又一位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荀子卻是說:人性本惡。先說人之初,性本善。學校老師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本性是善良的。可人天生就是善良的嗎?不管是人還是動物,來到這個世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活著,這是隱藏在身體裡的本能。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我信人之初性本無。
    人之初性的善惡之爭是儒家思想內部學派的認知問題。孟子說人性本善,他學生荀子說人性本惡。但道家思想跟本無此之爭,道家思想說人之初性本無,無善惡之分。人剛生下來,如果不吃東西,那就會死掉人在小的時候,如果不學習,就會變得很愚笨 ,指人的知識的獲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通過後天的學習使人的認識不斷得到擴充。知識的擴充過程與飲食滋養身體的過程在道理上是一致的,都是來自於後天的,吃健康的東西身體就會好,吸收正能量的知識人性就會變善。
  • 「人之初,性本善」,論當今善思善為
    「人之初,性本善。」善思善行,乃我中華民族之傳統優良品德。人本性為善,善思善行,是人之本性,非善思善行,善本就存在人心之中。為何惡思惡行不滅,處處存在。乃私心所至,私心即名利也。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有名和利的驅使,才導致無止境。名與利的追求,與善思善行,難道真是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嗎?世人皆認為,名和利越大越多越好。豈不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不可違也。我們一方面求生存,有了生存,即要釋放本性,要善思善行。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得·弗洛伊德,把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即人類最原始的思想,如飢餓,口渴等原始的欲望。餓了想吃飯,渴了想喝水,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
  •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對還是錯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對還是錯是對的。人之初性本善。是指的人人具備向善向好心。所以長期的道德堅持感化,會對一個地方的德政產生影響。這並不是說,這其中沒有反覆,沒有低谷。五代十國時期如人間地獄,宋開國是不是興仁,正法又興旺了一段時間。宋滅之後,後來也不是沒有興旺的。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否正確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就是說一個人剛出生時,內心充滿善良,而沒有惡念。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啟蒙第一篇必學的課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人懷疑這句話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本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錯誤,而且錯了幾千年。
  • 電影《湄公河行動》: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
    看完《湄公河行動》,我想很多人的感受是:「哇塞,中國警察這麼厲害啊」,「彭于晏怎麼那麼帥,太帥了吧」。我想對於彭于晏的帥,只要是沒有審美偏差的Boy和Girl,都不會有任何的質疑,那麼,我們就把重點放到「中國警察到底有多厲害上去吧」。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守初心,得始終
    這裡提到「人之初,性本善」觀點的人,是孔老夫子說的,而成為三字經流傳下來,卻是清代的王應麟寫的。其意思是說,人出生的時候,稟性都是善良的,天性也差不多,只是後天由於所處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提到性本善這個觀點,在古代還有一種觀點叫「性惡論」之說,這是荀子提出來的。他認為人的本性具有惡的道德價值,從而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 人之初性本善這就話真的對嗎
    我們中國人都熟悉《三字經》,更熟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老話。但是,對於這句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老話,我卻有不同的看法。當然,我也並不完全支持古代思想家荀子的性惡說。我竊以為,人的本性的形成,有先天遺傳的因素,也有自身形成的原因。有的人,有生以來就善良,而有的人有生以來就不夠善良。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和性本惡的說法,都過於絕對了。如果人之初,都性本善,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呢?其實,每個人出生到人世間,善與惡的程度都不是完全一樣的。有的人,可能善良的本性多一些,而有的人,可能不善良的基因多一些。
  • 【傳統文化】人之初,性本善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白話譯解】人剛出生的時候,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這種善良的本性並沒有很大的差別,但長大過程中,每個人因為生活環境以及受教育情況的差異,各人的習性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生活習慣及個性的差距就越來越大了。如果生活在孩子周圍的人,都懷有仁義之心,安分守己,那孩子也會成長為知書達理、與人為善的人。
  • 人之初性本善(深度好文)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的一句話流傳至今,其中道出了人的根本,佛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心地善良的人,臉上決不會出現兇神惡煞之相,讓人看了心生懼怕,每個人一出生,都擁有一顆至純至善的心,而有些人長大後之所以會變成壞人,丟了善良的本性,是因為受社會環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影響所導致
  • 「人之初,性本善」與「人之初,性本惡」,對此有什麼想法呢?
    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的觀點,當然很武斷,目的是為了宣揚自己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所以變壞是受壞的環境的影響,失卻了本心。不失本心,是修養的根本。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作者 | 書友kw泰山玉書屋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們從小就背的三字經,可是每個人都是性本善嗎?這需要看你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如果你身邊都是善良、純真的人,擁有美好的事物、環境,那麼你是善良的,如果你的身邊都是粗鄙之人、處處勾心鬥角,那你就很難成為善良的,就像下面我要說的故事一樣:瑪絲洛娃原是一個農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誠地愛上聶赫留朵夫。
  •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我有不同意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關於這句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有個叫周處的人,父母在他年少時就去世了,因為平時沒人教導,本來心性善良的周處性情變得十分暴烈,經常欺負村民,時不時就把村民打得頭破血流。
  • 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對的嗎?荀子有不同看法
    歡迎大家來到大學有術,關注博博,和博博一起淺談哲學在我們的小學課本中學過這樣的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國古代儒家亞聖孟子所說的話。圖為孟子的簡介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除此之外,孟子認為人人生來都有的天賦本性還有「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就是孟子說明天賦道德觀念和論證人性本善的根據。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就是孟子的「四端」。孟子認為這些道德品質,並不是由外面強加給我們的,而是人生來本身就固有的。
  • 千年之爭: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本惡,這個問題爭論了幾千年了!性本善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性本惡的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說: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論據:人天生都有自私的本能,一個小孩手裡拿著吃的,如果你去搶,他肯定不會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