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書筆記是非常重要的,簡單來說,不會寫讀書筆記就是不會讀書。就像是一個人到了寶山,遍地是寶,但是卻空手而歸。
即使是帶著寫讀書筆記的想法去閱讀,最後的效果也是比泛泛而讀的效果好太多。
這樣你閱讀的時候,是一種主動的狀態,而不是被動的狀態。
通過主動的思考,鍛鍊我們多種思維能力,包括歸納、分析、總結、評價、聯想、理解、記憶甚至創造性。
從多種角度,把書裡面的知識串聯起來,散落的知識變成體系,這才是讀書高手。
閱讀和寫讀書筆記,其實是輸入和輸出的同時鍛鍊。
老話很有藥:不動筆墨不讀書。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學會寫讀書筆記就很有必要了。
隨著我們認知的升級,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變得比古人更會讀書,更會寫讀書筆記了,寫讀書筆記其實是一個技術活。
寫好讀書筆記,有兩個重要的技術:
第一個很重要的技術:畫出思維框架。
下面的這幅圖,就是我構思這篇文章的思維框架:同心圖。
(同心圖構思)
有了這張同心圖,我可以快速的構思出這篇文章的大概內容。
同樣,你閱讀這篇文章,能不能也歸納出像我這樣類似的內容呢?就像是逆向技術一樣。
利用這樣的思維工具,我們在分析文章架構的時候變得無比的簡單。
當然,同心圖怎麼使用,另外的文章我再給大家來講解。
字詞句那是細胞和肌肉等組織,文章的框架,也是文字的骨頭。你說一個人的骨架重不重要?
曾老師就是骨架分量少了一點,如果骨架是一米八以上的話,那就人生巔峰了。
文章的框架,就像是大樓的架構一樣,它是支撐文章柱子。我們說一個人是頂梁柱,那就表示這個人在這個家中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文章的邏輯,文章的框架那是非常重要的東西。
第二個技術:寫出你的感悟。
寫出你的感悟這叫做讀後感,就是讀了之後的感想。寫感想相當於在和作者交流,討論,辯解。是一種主動思考的過程。
我們知道,毛爺爺讀書就是非常喜歡在書裡面直接批註自己的感想,經常寫很多自己的感想,密密麻麻的,甚至比作者寫得還要多。如果把這些都整理出來,那就是非常好的讀書筆記。寫出感悟可以使用這些方法:
①旁批法,就是效法毛爺爺的方法,最簡單,最粗暴---唯一的缺點就是,書看起來沒那麼美觀了。
②卡片法,你可以使用卡片,非常方便快速的記錄對書中哪一部分的感悟。之後把這些卡片整理好,那就是非常棒的讀書筆記。這個方法很多大咖都有在使用,比如錢鍾書。錢大師一開始的時候,自恃有照相記憶,過目不忘的本事,對記筆記不屑一顧。結果後面寫書的時候發現,好像真的不如爛筆頭。才開始在讀書的時候大量採用卡片筆記的方式,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卡片累積那是以麻袋來計算,據說寫《管錐篇》就記錄了五麻袋卡片。有了那麼多的素材,寫文章自然輕鬆快樂,好像呼吸。
③筆記本法,也就是直接寫在本子上,可以一邊看,一邊寫。有時候即使是看了幾頁,不一定是看完也是可以寫的,並不一定要看完。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感受、思考的內容。俄國的文學大師託爾斯泰,規定自己隨身攜帶筆記本和筆,每次出門的時候,口裡面大概就在嘮叨:筆記本,筆,菸斗,錢包,鑰匙。他跟人交流的時候,時刻準備把一些好的語言記錄下來。以其幻想要變大師,還是要學大師的做法呢?
這種讀書的樂趣,要你做了才能體會得到。有時候,你看了一句話,甚至就會寫出好幾百的文字來---這才叫讀書。筆記本法做記錄的時候,一定要在開始的時候,就建立分類的系統。比如可以把筆記分成幾種類別:
第一種筆記的類別:好的詞彙,超級詞彙,你喜歡的詞彙,金句等等記錄的筆記,可以起名叫做金句筆記。這其實是原始素材筆記本。可以按照時間來記錄,也可以按照內容來分類。
第二種筆記的類別:感悟、感想筆記。就是專門記錄你對哪些內容的感悟感想的筆記。不單是讀書,還要和書進行交流,這才是讀書的正確姿勢,把書讀進去了,還要讀得出來,就是這麼一招。
第三種筆記的類別:導圖筆記法,就是使用思維結構圖,將文章的內容整理出來,這是最好不過的做法,把厚的書讀薄就是這麼一招。從思維的橫向,縱向,發散和聚斂各個角度去觀察作者大腦內部的思考路徑,窺探他內心隱蔽的活動,讀書皮也要讀書肉,吃皮又能吃肉,營養全吸收了。
當然,有些人也喜歡使用電腦來整理讀書的內容,這個也沒有問題。分類可能更加方便。
好啦,大概寫這麼些內容,夠用就行,關鍵是開始行動。
動一下筆墨,把書變成自己的,何樂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