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態」、「要點」、「方法」等方面,解說一下如何做好初升高語文學習的銜接、過渡工作。
一、心態調整。
首先,熟知盲點。即了解初高中語文課標的要求差異及變化,做到心中有數,明確銜接過渡的著力點。
無論你是高一高二還是高三,我們高中三年那麼拼命的去學習,都是為考上我們理想的大學,可以和我一樣學習《瘋狂600》裡面涵蓋高中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錯題分析,以及知識考點,快速提分必備。有更多更好的學習方法和答題技巧,以及各個科目的知識考點,錯題分析等等!都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的!
初、高中語文,考查的重點基本上聚焦在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詩歌鑑賞、語言運用和作文這五個方面。
與初中語文相比,高中語文學習的難度明顯在增加了。其具體變化情況簡要歸類如下:
①語法修辭進考查要求。初中對語法、修辭、文言文詞法、句法等知識,側重於了解,教學中淡化且不作為考查內容;而在高中則重在運用,對語言知識的要求較高,教學中強化且作為重要的考查內容。
②詩歌閱讀增加了難度。從初中的了解到高中的學習,從初中的重在考查積累,到高中強化理解分析,體現了初高中詩歌學習的變化。
③文言文閱讀要求提高。初中強調「理解文言文基本內容」,淡化詞法、句法考察;而高中則要「掌握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讀懂課文,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思想傾向」,並力爭在實踐中一反三,能力要求明顯增強。
④新增精讀的閱讀要求。初中現代文閱讀僅僅要「熟練運用略讀、瀏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而高中則要能根據閱讀的不同目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法,「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並從不同角度評價、質疑。
⑤課外練筆要求數量陡增。初中要「課外練筆不少於一萬字」;高中則要「課外練筆不少於二萬字」。課外練筆新增一萬字。
總之,「文言詞法與文言句法」、「現代漢語語法、修辭知識」,是制約初高中語文學習銜接的「瓶頸」、「盲點」。為此,在初高中語文學習銜接時,同學們要加以重視。
其次,擺渡自我。
記得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天,徒弟們懇請大師表演「移山大法」。大師欣然應允,開始打坐。可是數個時辰過去,山仍巋然不動。面對疑惑不解的弟子,大師不慌不忙地說:「山不過來,我就過去。」世上本沒有什麼「移山大法」,面對瞬息萬變的客觀現實形勢,「刻舟求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此時,需要適時改變我們自己。「不用揚鞭自奮踢」。較為常見且實用的做法有:
⑴做好心態「擺渡」,提前「上崗」。作為剛剛從中考戰場上走下來的初三同學,大都會產生「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思想,認為中考已經過去了,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陣啦!這種思想或現象的產生屬於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同學們也應該更為清醒地認識到,中考既是一個「中轉站」,同時也是一個「加油站」。它承前啟後,是高中學習生活的「前奏」或「序幕」。同學們可以利用中考後的暑假時間,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儘早實現角色轉變。
⑵依據差異「擺渡」,有的放矢。高一語文學習既是初中語文學習的延續與跨越,又是高中語文學習的起跑線,起著初中語文學習向高中語文學習過渡、銜接的橋梁作用。所以,同學們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初高中語文學習的特點差異,並在此基礎上,初步摸索到適合自己的語文學習方式、方法,牢牢把握住高中語文學習的主動權。「不打無準備之仗」。
初高中語文學習存在四個方面的明顯差異:①初中側重於「識記」,高中側重於「理解」;②初中強調知識考查立意,高中強調能力考查立意;③難度不同。中考是水平性考試,語文試題難度低,高考是選拔性測試,語文試題難度大;④學習方法不同。初中教師的教學方法與高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差異,初中語文學習主要是「接受式」學習,而高中語文學習則強調「自主學習」。
⑶強化預習「擺渡」,轉變學習方式。初中語文學習是以獲得知識為主,屬於「被動」學習;高中語文學習則以探究性獲取為主,屬於「主動」學習。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這對即將進入高一學習的同學來說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高中語文教學,立足於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思想,教師的教學職能發生了轉變,他們不再是簡單地「奉送真理」,而是教給學生「發現真理」的方法、途徑和規律。這是一個從「授魚」向「授漁」轉變的質的飛躍。為此,同學們應儘早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預習是訓練閱讀的最主要的階段」。預習以「定向預習」為主,切忌「遍地撒網」。暑期預習更要針對薄弱環節,運用「勾畫圈點」「看注釋」等方法來培養自學能力。如,文言文的預習,要做到字字實,句索要旨,預習重點應放在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理解及翻譯等雙基知識上。
⑷瞄準盲點「擺渡」,完善知識儲備。配備《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成語詞典》、《語文基礎知識手冊》等語文學習等工具書。養成正確使用字典、辭典的好習慣。
畢達哥拉斯說:「自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和財富。」離開了「自主學習」的學生,既走不遠,也學不好。同學們要重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實現初高中語文學習擺渡自我,順利適應高中語文學習而奠定良好的堅實的心理與技能基礎。
二、要點。
本著提高「聽、說、讀、寫」語文綜合素養的思想,關注主幹知識要點。主幹知識:知識範圍涉及語言運用、文言文閱讀、小說散文閱讀、詩歌鑑賞和作文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語言運用,著重於成語、語病、標點、對聯等最為基礎的語文知識;語法知識,重點關注文言詞法、句法和常見常用修辭;閱讀理解,重點關注文言文的「意譯」,散文閱讀側重分析結構和梳理思路,小說閱讀側重人物形象分析;關注新聞,主要包括新聞播報和新聞閱讀;詩歌鑑賞,側重意象把握及鑑賞角度;作文方面,重點解決審題立意和素材料理等關鍵問題。
下面僅以成語為例子,解說如何學習掌握「要點知識」,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1. 梳理成語知識
正確使用成語,是語言表達的基本要求。「萬辨義為先」。現實生活中因不明成語特性而誤用的現象隨處可見。成語也有「脾氣」,也有「生活習性」,需要同學們去熟悉、理解、把握。成語的「脾氣秉性」呈現為以下方面:
成語有謙敬。成語也有謙詞和敬詞之別。有些成語是謙詞,只適用自己;有些成語是敬詞,只適於別人。如果辨析不清,就會導致謙敬錯位。如「拋磚引玉」謙辭;「不恥下問」敬辭。
成語有感情。成語本身具有褒貶之意,講究「喜、怒、哀、樂」等人之常情。其感情色彩分為褒義、中性和貶義三方面,其中「貶詞褒用」或「褒詞貶用」是訓練、考查的重點。
成語有性別。即成語有性別歧視,也講男女授受不親。有些成語只用於男性,或只用於女性,或用於夫妻之間。如果把握不準,就會造成誤用。如「舉案齊眉」,適用於夫妻之間。
成語表數量。即成語也有「集體」與「個體」之分。如「莘莘學子」,指眾多的學生,其前面不能再用數量詞修飾限制,其後面,也不能再用「們」來表示多數。
成語有兼職。即成語具有多個義項,多種色彩,身兼數職。如「燈紅酒綠」,①多用來形容尋歡作樂的腐化生活(用此意時為貶義詞);②也形容都市或娛樂場所夜晚的繁華熱鬧的景象(用此意時為中性詞)。
常見的「兼職成語」集錦可圈可點,秀色可餐,數米而炊,燈紅酒綠,平鋪直敘,潔身自好,淋漓盡致,想入非非,貪多務得,乘風破浪,百花齊放,不翼而飛,美輪美奐,呆若木雞,左右逢源,陳陳相因,分道揚鑣,劍拔弩張,另眼相看,若即若離,作繭自縛,拖泥帶水,粉墨登場,另起爐灶。
2. 熟知誤用類型
成語誤用常見類型:「望文生義」,「誤用褒貶」,「疊床架屋」,「謙敬錯位」,「前後矛盾」,「不合邏輯」,「搭配不當」,「不合語境」,「以偏概全」。
3. 總結規律方法
造成成語誤用的根本原因是不熟悉成語意思及使用特性,造成「詞義」理解、「語境」判定「失真」。可採用「猜謎語」、「成語接龍」、「成語對聯」、「分類整理」等方法,豐富積累成語,在關注成語的整體意義的基礎上,細心弄清成語中某些字的「古義」,如「屢試不爽」的「爽」(差錯)等,紮實強化詞義理解;經常做些成語題目,提高識別語境的能力。
4. 遷移訓練鞏固。可採用「猜謎語」、「成語接龍」、「成語對聯」、「分類整理」等方法,豐富積累成語;經常做些成語題目,提高識別語境的能力。
三、方法措施。
俗話說:「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孟子云:「事必有法,然後可成。」這裡所說的方法,主要是指學習方法。作為一名提前上崗的「高考預備役戰士」,不妨從以下方面做好初升高臨近開學前的語文學習準備工作:
⑴制訂學習計劃,確保語文銜接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高中語文共有五本必修教材,其中高一四本,佔必修的80%。不論是從知識的廣度還是深度來看,高
中語文知識都明顯多於初中,單純的想把學習重心放在高二或高三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而且還會給以後的語文學習造成很大的負擔。
為此,同學們可採取「四定法」制定個人暑期學習計劃。所謂「四定法」,即定向、定量、定時、定法。「四定」之中要特別強調「定量」與「定時」,此兩點是落實「循序漸進」複習策略,提高暑期補習效率的關鍵因素。
「定向」,即補什麼。補漢語語法知識。漢語語法知識包括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兩類語法知識。即補初中語文教學中被淡化的「文言詞法與文言句法」、「現代漢語語法、修辭知識」等內容,使弱化了的語法知識重新被我們重視起來,並加以修補和強化。
「定量」,即補多少。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學要求,針對《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教學所欠缺的知識進行增補訓練時,要立足於基礎性運用的原則,尤其是因初中與高中的要求不同而對高一新生高中語文學習造成困難的語法知識等內容。從現代漢語的詞、短語、句子、修辭等內容補起,明確梳理短語的結構、句子成分及結構類型、常用修辭手法等內容。
「定時」,即用多少時間完成。針對補習的漢語語法內容和數量多少,結合自身學習需要,科學設計補習時間安排表。因人而異,重在有效。
「定法」,即如何補。相傳,古代有一中醫為病人看病,一直不得其法。有一次無意中按到病者患處,病者隨即大聲呼喊「啊!」中醫對此加以針灸,痛症果然得以緩解。於是這些特殊的痛點便被稱為「阿是穴」。在此,我們不妨借鑑中醫看病的做法,尋找同學們的知識缺陷這一「阿是穴」,對症下藥。即「頭疼治頭」、「腳疼治腳」,不搞「一刀切」,以便使同學們的語文知識補習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⑵鋪「路」搭「橋」。有人曾說:「初高中語文是個『同心圓』,只是半徑大小不同。」此話道出了初高中語文的聯繫與差別。其實,高中語文學習並不可怕,「溫故」而「知新」,即可輕鬆搞定。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從初中語文知識的結構層次來看,六冊教材的每個單元、每篇課文前面都有簡明的內容介紹和預習提示,課後的研討與練習設計較為全面,且富有層級;課文之間穿插介紹了閱讀、寫作、語法知識;每個單元後面設計有「口語交際」「寫作」「綜合性學習」,很好地體現了初中語文教學對語文基礎知識及「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視與培養。
同學們可以利用開學前的時間,借閱高一上學期語文教材尤其是必修一教材,翻看目錄,按照文體和知識點的分布來繪製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知識樹」;同時,做好初高中語文教材中相關文章及作者的專題「對位」工作,以便更好地溫故知新,學以致用。如,初中階段學過魯迅先生的小說《社戲》《故鄉》《孔乙己》、散文《雪》《風箏》《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議論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等文章,通過這樣的「對位」複習,既熟悉了小說、散文、議論文等文體知識,了解了文章布局寫法,又為高中語文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一石多鳥」。
⑶掌握科學的語文學習銜接過渡方法。
一要重視閱讀記誦之功,增厚語文積澱。「胸有萬卷詩書,筆下才有錦繡辭章」。「天才出於勤奮,知識在於積累」。沒有「量」的積累,怎會有「質」的飛躍?同學們在日常的生活或學習過程中,要養成勤讀、善讀、精讀的好習慣,運用科學的閱讀方法,「提起要,鉤其玄,悟其理,品其味」,課內課外有機結合,在閱讀中學會借鑑與消化吸收。要儘量把自己所背誦的古代詩文及名言名句,合理地融入到自己閱讀寫作之中,以便更好地提高「課外練筆」的質量。
二要抓住老師的手,學會聽課。初高中語文老師講課風格存在明顯的不同,尤其是同學們剛剛升入高一的前一、兩個月,會普遍感到不適應。為此,同學們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入鄉問俗,「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及早適應高中語文老師的教學方法。
三要上好開學第一堂語文課。第一堂語文課是升入高中後師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語文老師精心準備,介紹語文學科特點、課程教學計劃和自己講課風格。老師們使盡「渾身解數」,把自己認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或竅門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同學們要用心傾聽老師的講解,以便讓自己跟隨老師的思想「登堂入室」,把握高中語文的學習的「脈搏」。
⑷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儘早融入新的集體。從初中進入高中,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將會面對新的環境和許多陌生的面孔,同學之間比較生疏,此時,應主動參加些語文課外活動,這樣,既熟悉了新的環境,減少了陌生感,又展示了個人才華,提高了自身語文學習實踐能力,進而為順利跨過「初升高」這道人生門坎奠定良好的語文基礎。何樂而不為呢?
每逢新生入校,一般都要舉行自我介紹、「我愛我家」、「慶祝教師節」等活動,同學們要積極參加,並做好充分準備。「自我介紹」,是同學們進入高一後的第一次登臺「亮相」,大家務必高度重視,用心準備。
⑸注重會話交流,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同學們在注重自我外在形象時應主動與父母、老師、同學、師兄、師姐交流,收集學習初高中語文的經驗體會,提高自己說話、傾聽的能力。
下面僅以文言文「猜讀詞義」為例子,解說如何掌握學習方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所謂「猜讀」,即指在讀書的過程中,依據已知的信息內容,去推斷未知的信息內容。猜讀,絕不是信馬由韁,更不是胡思亂想,而是一種合乎情理的推理過程。正確使用猜讀法,有利於促進閱讀與思考的深入結合,給你的閱讀插上聯想、想像的翅膀,幫助我們擺脫「山窮水復」的窘境,邁向「柳暗花明」的前景,進而提高閱讀的技能。猜讀的「八個錦囊」如下:
⑴利用字形猜讀詞義。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每個漢字都是由一些零部件(形旁)按一定的組合規律構成的。漢字的形旁都具有明確的意義指向。如,「貝」與財物有關,「戈」與兵器有關,「訁」(即「言」)與人的說話行為有關。這就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具體憑藉。如「水中藻、荇交橫」。(《記承天寺夜遊》)「荇」字屬於合體字,「艹」是形旁,據此可知「荇」是一種草,再看前面的語境,「荇」應是一種「水草」。
⑵利用「而」字猜讀詞義。虛詞「而」有一種用法,表並列關係,我們可以利用「並列結構」來猜讀詞義。如,「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而」表並列關係,「多髯」意思是長著很多鬍子,是動詞短語,據此可知,「而」前面的「峨冠」應是名詞活用為動詞,解釋為「戴著高高的帽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並且長著濃密鬍鬚的人是蘇東坡」。
⑶利用語法猜讀詞義。這裡說的語法是就句子成分而言的。現代漢語主語、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一般由動詞或形容詞充當,定語一般由名詞、代詞或數量詞充當,狀語一般由副詞充當。利用這些知識也可以猜讀陌生實詞的詞義。如,「是日更定,餘拏一小船,獨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餘拏一小船」是主謂結構,「餘」是主語,「小船」是賓語,「一」是賓語的定語,「拏」是謂語,據此可知該詞為動詞,解釋為「劃、撐(船)」。
⑷利用語位猜讀詞義。閱讀文言文時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緊鄰的句子兩兩相對,結構相同,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捕蛇者說》)處在對應位置上(語位相同)的詞語常常在意義方面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殫」與「竭」意義相同,「出」與「入」意義相反,「號呼」與「饑渴」相關,「觸」與「犯」意思相同。
⑸藉助語境猜讀詞義。任何一個文言實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一定「生長」在具體的「土壤」中,即語境中。藉助語境,瞻前顧後,也可猜讀出詞義。如,「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核舟記》)「了了」常見義項為:數量少;聰明、機靈;明白、清楚。上文「題名」寫文字數量,下文寫字的顏色,從這些「已知」信息中,這些內容都被看得清清楚楚,可見「了了」應指「清楚、明白」。
⑹藉助舊知猜讀詞義。有兩種形式:課內前後結合和課內外遷移。如,「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嶽陽樓記》)「鱗」字便可藉助「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記承天寺夜遊》)中「鱗」字來解釋,都使用了借代的修辭,這裡指「魚」。
⑺藉助成語猜讀詞義。有很多成語來源於文言文,並且有些字還保留著古代的意思。據此也可猜讀陌生實詞詞義。如,「興素與從兄嵩不相能」。「能」字可以藉助成語「素不相能」來解釋,意思是「友好、和睦」。
⑻利用通假猜讀詞義。利用以上方法猜讀,某詞語的常見意義無法講通時,這時就得考慮該字是否有「通假」現象。如,「昂首視之,項為之強」。(《童趣》)「昂首視之」寫抬頭觀看,「項」(由「曲項向天歌」可知)指脖子,因看的時間較長而使脖子僵硬,可見「強」讀「jiāng」,通「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