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8月8日晚,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湖北省群眾藝術館承辦的「藝術溫潤心靈」——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雲演季第五場非遺專場演出在湖北省群眾藝術館微信公眾號、騰訊新聞客戶端、一直播、鬥魚等多家網絡直播平臺與觀眾準時見面,吸引了291萬人次點擊觀看。
本次非遺專場邀請了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資深專家、研究館員鄧小羊走進直播間,與大家分享非遺知識,共同感受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據他介紹,我國的非遺保護始於2003年,經過18年努力,已經建立起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分別評選了四個級別的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其中我省的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27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02人,省級代表性項目603個,省級代表性傳承人671人,成果不俗。此次雲上演出的8個節目,集中展示了我省非遺表演藝術類項目,包括舞蹈、音樂、戲劇、體育。這些節目與大家經常在各種非遺展覽看到的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項目形成互補,給人耳目一新的藝術感受。
演出在舞蹈《肉連響》中拉開序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肉連響」是流行於湖北省西南角利川市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因舞者以手掌擊打額、肩、臉、臂、肘、腰、腿等部位發出有節奏的響聲而得名,舞姿剛勁有力,熱情奔放,深受土家兒女喜愛。領舞者劉守紅是這個項目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他一直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讓更多人見識「肉連響」的魅力。為了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和需求,劉守紅琢磨將原來的肉連響動作拆分成十幾個片斷,在網上進行短視頻教學,收穫了不少忠實粉絲。這次的雲演出更是一次難得的推廣展示機會,他表示讓更多人知道「肉連響」,更好地了解土家文化,是他的責任和使命。
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張輝帶來黃梅戲《李時珍》的選段《蘄州美》,其唱腔純樸清新,細膩動人,極富舞臺表現力。黃梅戲是我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它發源於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作為傳承人,張輝嘗試以男性為主角演繹民族英雄人物。《李四光》《活字畢昇》《李時珍》等原創劇目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蘄州美》《採藥》等唱段在全國黃梅戲觀眾中廣為流傳。張輝由此塑造了以男生挑梁的陽剛之風,形成「鄂派」黃梅戲的藝術風格。
武當武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把武術和修身、健身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節目中,傳承人楊群力在雲端給大家帶來「武當九勢太極拳」,一招一式以身帶手,行雲流水,盡顯太極神韻。
楚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是我省具有最廣泛群眾基礎的地方劇種。當晚,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優秀演員帶來極具韻味和民俗風情的楚劇《劉崇景打妻》;「五蝦鬧鯰」是省級非遺項目,由荊州市群眾藝術館選送的舞蹈《五蝦鬧鯰》演繹出湖北江漢平原魚米之鄉的唯美畫面;民間器樂小合奏《嗚嘟·提琴·腳盆鼓》,運用鄂東南地區三種民間樂器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音調表演,演奏出質樸文雅、抒情優美的旋律;武當神戲是目前較完整地保存於我省丹江口市習家店鎮青塘村的民間戲曲劇種,丹江口市人民藝術劇院帶來武當神戲《月映山鄉》,唱腔優美,百轉千回,具有濃鬱地方特色;滾龍連廂入選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舞蹈《連廂打出幸福來》就是在土家族傳統舞蹈滾龍連廂的基礎上挖掘、整理、推廣的,表演節奏鮮明和諧,動作靈活多變,極具觀賞性和感染力。
一曲一戲聽楚音,一招一舞展漢韻。這些荊楚大地上孕育出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雲舞臺」的藝術方式呈現給大家,不僅溫潤了心靈,更體現了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觀眾朋友紛紛留言表示:「非遺專場演出很有特色,傳承人過硬的技藝成功傳遞了民間藝術的精妙,也讓我們見識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具有觀賞性的非遺項目喚起了我們參與、保護、傳承非遺的熱情。」
自今年7月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雲演季開播以來,堅持「每周一演」,在線上通過歌曲、小戲、小品、曲藝、舞蹈及名家名段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以文藝作品溫潤心靈,鼓舞人心,獲得良好的社會反響,前五場在線觀眾累計1500萬人次。接下來,還有流行音樂、舞蹈、文旅融合等五場更加精彩的演出期待與您「雲上」相約。(通訊員:王永娟)
編輯/楚小遊
來源/省文化和旅遊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