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楚音展漢韻 荊楚非遺顯魅力

2020-08-23 湖北旅遊

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8月8日晚,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湖北省群眾藝術館承辦的「藝術溫潤心靈」——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雲演季第五場非遺專場演出在湖北省群眾藝術館微信公眾號、騰訊新聞客戶端、一直播、鬥魚等多家網絡直播平臺與觀眾準時見面,吸引了291萬人次點擊觀看。

本次非遺專場邀請了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資深專家、研究館員鄧小羊走進直播間,與大家分享非遺知識,共同感受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據他介紹,我國的非遺保護始於2003年,經過18年努力,已經建立起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分別評選了四個級別的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其中我省的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27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02人,省級代表性項目603個,省級代表性傳承人671人,成果不俗。此次雲上演出的8個節目,集中展示了我省非遺表演藝術類項目,包括舞蹈、音樂、戲劇、體育。這些節目與大家經常在各種非遺展覽看到的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項目形成互補,給人耳目一新的藝術感受。

演出在舞蹈《肉連響》中拉開序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肉連響」是流行於湖北省西南角利川市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因舞者以手掌擊打額、肩、臉、臂、肘、腰、腿等部位發出有節奏的響聲而得名,舞姿剛勁有力,熱情奔放,深受土家兒女喜愛。領舞者劉守紅是這個項目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他一直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讓更多人見識「肉連響」的魅力。為了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和需求,劉守紅琢磨將原來的肉連響動作拆分成十幾個片斷,在網上進行短視頻教學,收穫了不少忠實粉絲。這次的雲演出更是一次難得的推廣展示機會,他表示讓更多人知道「肉連響」,更好地了解土家文化,是他的責任和使命。

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張輝帶來黃梅戲《李時珍》的選段《蘄州美》,其唱腔純樸清新,細膩動人,極富舞臺表現力。黃梅戲是我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它發源於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作為傳承人,張輝嘗試以男性為主角演繹民族英雄人物。《李四光》《活字畢昇》《李時珍》等原創劇目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蘄州美》《採藥》等唱段在全國黃梅戲觀眾中廣為流傳。張輝由此塑造了以男生挑梁的陽剛之風,形成「鄂派」黃梅戲的藝術風格。

武當武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把武術和修身、健身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節目中,傳承人楊群力在雲端給大家帶來「武當九勢太極拳」,一招一式以身帶手,行雲流水,盡顯太極神韻。

楚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是我省具有最廣泛群眾基礎的地方劇種。當晚,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優秀演員帶來極具韻味和民俗風情的楚劇《劉崇景打妻》;「五蝦鬧鯰」是省級非遺項目,由荊州市群眾藝術館選送的舞蹈《五蝦鬧鯰》演繹出湖北江漢平原魚米之鄉的唯美畫面;民間器樂小合奏《嗚嘟·提琴·腳盆鼓》,運用鄂東南地區三種民間樂器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音調表演,演奏出質樸文雅、抒情優美的旋律;武當神戲是目前較完整地保存於我省丹江口市習家店鎮青塘村的民間戲曲劇種,丹江口市人民藝術劇院帶來武當神戲《月映山鄉》,唱腔優美,百轉千回,具有濃鬱地方特色;滾龍連廂入選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舞蹈《連廂打出幸福來》就是在土家族傳統舞蹈滾龍連廂的基礎上挖掘、整理、推廣的,表演節奏鮮明和諧,動作靈活多變,極具觀賞性和感染力。

一曲一戲聽楚音,一招一舞展漢韻。這些荊楚大地上孕育出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雲舞臺」的藝術方式呈現給大家,不僅溫潤了心靈,更體現了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觀眾朋友紛紛留言表示:「非遺專場演出很有特色,傳承人過硬的技藝成功傳遞了民間藝術的精妙,也讓我們見識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具有觀賞性的非遺項目喚起了我們參與、保護、傳承非遺的熱情。」

自今年7月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雲演季開播以來,堅持「每周一演」,在線上通過歌曲、小戲、小品、曲藝、舞蹈及名家名段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以文藝作品溫潤心靈,鼓舞人心,獲得良好的社會反響,前五場在線觀眾累計1500萬人次。接下來,還有流行音樂、舞蹈、文旅融合等五場更加精彩的演出期待與您「雲上」相約。(通訊員:王永娟)

編輯/楚小遊

來源/省文化和旅遊廳

- END -

相關焦點

  • 楚音漢韻 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非遺專場震撼上演
    「非遺專場演出很有特色,傳承人過硬的技藝成功傳遞了民間藝術的精妙,也讓我們見識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一位觀眾留言表示:「這些具有觀賞性的非遺項目喚起了我們參與、保護、傳承非遺的熱情。」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雲演季第5場非遺專場8月8日晚,記者了解到,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湖北省群眾藝術館承辦的
  •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韻實踐隊赴省美術館與省博物館
    2020年8月10日,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韻」社會實踐隊赴湖北省美術館與湖北省博物館進行參觀,通過當地文化窗口感受美,以尋找本次傳承主題「麵塑」的素材,發揮自己的作用,為非遺傳承出力。在上午十點三十左右,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韻」實踐隊共8名隊員成功抵達湖北省美術館,大家激情高漲,古人的智慧一次又一次的驚豔我們的眼球,作為新時代新青年,更應該學習和了解,一起為非遺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非遺購物節來了!荊楚非遺好物第二波來襲(匠心美物篇)
    今天的推薦同樣不容錯過,荊楚非遺好物第二波重磅登場,瀰漫楚風楚韻的匠心美物薈萃。一起感受有氣場、有魅力、有底蘊的最炫荊楚風吧! 郢人善歌,楚人尚樂在戰「疫」音樂作品中不論是《黎明的編鐘聲》英文版還是《武漢十二鑼》雲演奏的引子都迴蕩著楚地獨有的編鐘聲聽,那悠揚清脆的鐘聲飽含著中外和鳴、共渡難關的祝願也是對武漢及全球抗疫勇者的頌歌
  • 漢韻花香醉 雲鬢連荊楚 峨髻動江城
    荊楚文化厚重廣博、源遠流長,千年來依託奔流的長江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而吳越文化擷芳溢彩、婉約浩渺,隨著錢塘江的漲落沁潤進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歷久彌新。如今兩種文化在國潮的推動下,在穿越了數千年的因緣際會下悄然邂逅。
  • 鐘鼓齊鳴,盡顯楚風漢韻,漢劇飛歌,唱出盛世花開
    長江日報-長江網訊(記者萬旭明 黃麗娟)鐘鼓齊鳴,從遠古傳來荊楚的樂聲;水袖飄飄,舞出楚地的浪漫和禮儀;漢劇飛歌,凝結著世代傳承的文化遺產;街市燈火,那是吉慶街上武漢人的煙火人生。在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閉幕式中,千百年楚風漢韻在舞臺上流轉。
  • 湖北荊州,一場古風穿越之旅讓你夢回楚都感受非遺無窮魅力
    9月20日上午,荊州萬達6周年慶「將軍護駕 非遺大賞」活動正式上演,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古風穿越之旅,讓大家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荊州市荊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傳承院學生張文宇: 今天我們主要的是表演,拜師典禮,我們現在也需要一些尊師重道的精神,我們不是完完全全模仿古代,但是我們要傳承古代給我們那種精神信仰。
  • 文旅爆款《楚樂》展荊楚文化璀璨畫卷
    8月7日,《楚樂》升級回歸首演啟幕式在荊州方特東方神畫舉行,省市兩級政府單位領導、70多家媒體以及《楚樂》粉絲代表參加了當天的活動,並率先體驗了全新升級後的《楚樂》魅力。升級回歸後的《楚樂》在原先版本的基礎上精雕細琢,進一步加強了燈光效果與演員表演的貼合度,「編鐘陣」因技術力的提升更顯震撼,舞蹈編排上也融入了更多文化元素。
  • 新華社聚焦沙市非遺傳承:活態非遺紮根社區煥發生機
    2012年,位於沙市區北京東路的長江藝術工程職業學院建成建築面積13500平方米的荊楚非遺技能傳承院。該院聚集包括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在內的省市級非遺項目20餘個,成為集展示、體驗、宣傳、創意設計、研發於一體的非遺活化轉化平臺。區文旅局積極開展與荊楚非遺技能傳承院的合作,並將非遺進社區納入重點合作項目。
  • 非遺楚香文化進校園,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楚天都市報12月10日訊(通訊員曉月)12月9日,金地格林社區、武漢市武珞路小學金地分校攜手非遺楚香文化,開展楚香文化進校園活動。讓非遺文化進入校園,用非遺文化給予學生精神滋養,用楚香文化讓學生能夠踏香而行。
  • 六聲音韻和樊楚方言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樊氏文化大講堂,隨時獲取文化資訊今天給大家介紹樊楚方言。
  • 漢繡《楚風》展現荊楚圖騰鳳凰風骨(圖)
    漢繡《楚風》展現荊楚圖騰鳳凰風骨(圖) 2015-06-25 16:52:0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荊楚圖騰鳳凰為創作題材的漢繡精品《楚風》
  • 絲路遺韻·朝聖敦煌——敦煌非遺作品藝術交流展第二站在安徽阜陽開展
    9月22日,由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敦煌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阜陽市文化旅遊體育局共同主辦;敦煌市文化館、阜陽市文化館、敦煌市美術館、敦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阜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敦煌文化學院、敦煌市美術家協會、民進敦煌開明畫院聯合承辦的「絲路遺韻·
  • 風騷皆出荊楚,楚都紀南城
    其中南方文化以「楚文化」為宗源,楚——曾經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創造出當時世界第一大強國,疆域、經濟、文明都是其他國家無法超越的,然而歷史在前進中,如雲夢澤一樣浩瀚廣大不可思議的大楚卻已漸漸被世人忘卻,楚歌絕,秦腔起。
  • 乘漢韻之風,傳漢韻之美!漢韻佳人,是你嗎?
    乘漢韻之風,傳漢韻之美!漢韻佳人,是你嗎?除此之外,還設置有最佳身材獎、最佳才藝獎、最佳氣質獎、最佳魅力獎、最具人氣獎、最具活力獎、最具潛質獎等多項單項獎。總決賽前十名選手,還可推薦到漢韻佳人首席推薦官「嶽老闆」的抖音號做女主角,擁有更多的出鏡機會,更大的出彩舞臺。
  • 荊楚發源地 盛世襄陽的開端
    荊楚發源地 盛世襄陽的開端襄陽是一座融自然山水與歷史文化為一體的魅力城市,地理特質和歷史考證均符合楚文化發源地本質。襄陽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經歷了楚國500年歷史,這裡孕育了楚賦開山鼻祖宋玉,「下裡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傳至今。這裡留下了穿天節、端公舞、牽鉤戲、鎖吶巫音、苞茅縮酒等楚風遺俗,留下了樊城鄧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棗陽九連墩等楚文化遺址。
  • 「荊山楚水——王明澤水墨藝術展」即將隆重開展
    「荊山楚水——王明澤水墨藝術展」即將隆重開展由中共襄陽市委宣傳部、榮寶齋(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主辦,襄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國畫家》雜誌社、安徽省旅遊集團徽州唐模景區協辦的「荊山楚水——王明澤水墨藝術展」將於2018年12月29日在北京榮寶齋美術館隆重開展
  • 枝繁葉茂百花盛 荊楚戲曲魅力新
    「京、漢、楚、花、黃」5個劇種同臺上演,展示各自的藝術魅力,既藝術直觀,又寓教於樂。展演中,多部廉政主題的原創劇目受到觀眾好評。該劇從戲曲表現形式、音樂創作等方面進行創新,進一步融入了地域特色文化,並在繼承山二黃傳統聲腔特色的基礎上,採用現代音樂的表現手法,推動國家級非遺品牌「竹溪山二黃」劇種呈現新的氣象。提琴戲是湖北省崇陽縣別具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因以提琴為主奏樂器而得名。11月18日,由崇陽縣提琴戲傳承發展中心創作的廉政提琴戲《一錢誅吏》上演,以提琴戲唱廉傳廉。
  • 重頭戲:楚文化實景演出、電音狂歡派對
    首屆湖北雲霧山荊楚文化藝術節大型山水實景演出《鐘鳴楚天》雙節開演!豐富的樂律銘文以及所呈現的「一鍾雙音三度音程」音響,被學者們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文藝演出一直是我國不可或缺的文化觀演形式,它承載著歷史,傳承著文明,是刻在骨子裡的印記,展於眉宇間的風情
  • 「楚漢神韻」中國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亮相波蘭
    新華社華沙5月26日電(記者韓梅 陳序)「楚漢神韻」中國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26日在波蘭首都華沙開幕,展覽系湖北「荊楚文化絲路行」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湖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郭忠致辭時說,本次展覽將湖北文化的精彩、豐富和深邃之處展現給波蘭民眾,加深了湖北與波蘭之間的文化交流,也將促進中波兩國各領域的交往與合作。
  • 師友酬唱題贈楚成詩詞集錦
    楚 成 本名塗運橋,祖籍江西臨川。系解放軍紅葉詩社培訓部導師兼《紅葉》特邀編委。曾出席2005年度《中華詩詞》雜誌社舉辦的第三屆「青春詩會」、獲2010年度暨首屆《詩刊》詩詞獎、首屆荊楚聶紺弩詩詞評論獎、中國公安2014年度詩人獎等。公安詩詞開拓者,著有《楚成詩詞集》《映月樓集》等,有「詩警」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