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區是湖北省荊州市的中心城區,自古就被譽為「三楚名鎮」「荊州要會」。三千年的厚重歷史,為沙市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截至2019年底,轄區內已被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65項,其中國家級4項、省級11項、市級26項、區級24項;正在發掘、整理、準備申報的項目就更多了。
躍進路社區展室
凝聚合力,政府、社會和傳承人一個都不能少
為了讓豐富的非遺資源「活」起來,推進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沙市區文旅局積極開展「非遺在社區」工作,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主管、基層主責的工作運行體系。
今年4月,成立了由沙市區委副書記、區長任組長,區委宣傳部長和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的沙市區「非遺在社區」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沙市區2020年「非遺在社區」工作實施方案》和《沙市區「非遺在社區」2020-2025年規劃》,出臺了《沙市區關於建立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機制的通知》《沙市區「非遺在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認定和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確定區財政每年列支5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扶持項目建設。6月10日,沙市區「非遺在社區」工作推進會召開,首批15個非遺項目完成對接,正式入駐鳳臺、興盛、躍進路、陳龍村等13個社區(村)。
沙市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社區「非遺」陣地建設,明確街道(鎮)文化站肩負起「非遺」工作站責任,社區(村)黨群服務中心要落實讓「非遺」安家落戶的要求。截至目前,以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為主要依託,已建立鳳臺社區「漢繡」、黃家塘社區「淡水貝雕」等非遺工作站13個、民間工藝大師工作室18個;全區80%以上的社區(村)都成立了非遺或民間手工技藝工作室,並配備了專兼職管理人員。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力量和核心主體是非遺傳承人,他們是特定意義上的專業人才。荊州市100多位非遺傳承人中近四成是沙市人。區與長江大學、長江藝術工程職業學院等本地高校建立起廣泛聯繫,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會,把專家教授與非遺傳承人集結在一起,集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交流、推廣、保護、傳承和創新轉化工作。
漢劇表演
深度融入社區生活,市民家門口體驗傳統文化
非遺項目如何植入社區?總原則是因地制宜。興盛社區是沙市的老社區,土生土長的居民多,漢劇群眾基礎好,且曾是漢劇社團駐地。該社區針對這一優勢築巢引鳳,打造了一處面積達200平方米的非遺活動室,內設非遺文化展示室、漢劇舞臺、教學課堂等,引進省級非遺項目「漢劇」及其傳承人李書珍在社區落地生根。開設了公益性「周末漢劇課堂」,邀請李書珍和一批漢劇演員進行漢劇教學,擴大漢劇在社區的影響。定期組織非遺傳承人與社區居民互動,開展有聲有色的舞臺節目表演,極大地豐富社區居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如今,李書珍在社區招收了20多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創作出《沙市老姨媽精神贊》等富有時代氣息的漢劇作品。興盛社區的漢劇學員更是多次帶著《坐宮》等傳統劇目和新作品,參加市內文藝表演、群眾納涼晚會等活動,讓漢劇以更貼近時代的方式呈現在市民面前。
北湖路社區荊州魚糕培訓
北湖路社區則選擇了在荊州廣有影響的省級非遺「荊州魚糕」作為社區傳承項目。荊州魚糕具有荊楚古代文明的顯著特色,主要在江漢平原尤其是荊沙地區流傳,百姓婚喪嫁娶、節慶宴會都須以烹製魚糕做席,因而民間有「無糕不成席」之說。「非遺在社區」工作啟動以來,荊州魚糕傳承人魯昌媛帶著魚糕的文化歷史和製作技藝課程數次走進北湖路社區。社區則開闢場所、製作展板,和魯昌媛共同打造魚糕課堂。魚糕課堂因為接地氣在社區廣受歡迎,已有30多位居民成了魯昌媛的忠實粉絲。
2012年至2020年,沙市區連續舉辦九屆章臺梅藝術節暨文化惠民月活動,非遺元素的荊河戲、喇叭調、九蓮燈、挑擔圍鼓等民俗民歌小調則是歷屆藝術節中的經典保留節目。近幾年,該區陸續推出荊州元素廣場舞的創作與普及工作,創作了《幸福歌》《嘚嘚調》《杵餈粑》《火燒粑》《隔山隔嶺隔個巖》《郎望妹妹望郎》等一批具有荊州元素的廣場舞曲目。如今,在沙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以見到荊州元素的廣場舞,隨處可以聽到荊州特色的歌謠。這些非遺元素和荊州元素的節(曲)目,深得市民青睞。2019年,依託傳承站,在鳳臺社區舉辦了漢繡展示體驗周活動,在張溝村開展了挑擔圍鼓文娛周活動,在濱湖、白雲橋等社區開展了五蝦鬧鯰文娛活動,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五蝦鬧鯰在文化和遺產日表演
同時,該區對社會免費開放轄區內所有的非遺傳承展示場館。社區居民通過與項目實物、圖片、文字、影像零距離接觸,可充分感受民間傳統技藝的內涵與精髓。在體驗區,有國家級、省級、市級工藝大師和能工巧匠在現場傳授技藝、釋疑解惑,愛好者、使用者、傳承者都能夠在這裡直接學習感受,親身體驗,實際操作。截至目前,場館已接待社區居民參觀體驗達5萬人次。
2012年,位於沙市區北京東路的長江藝術工程職業學院建成建築面積13500平方米的荊楚非遺技能傳承院。該院聚集包括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在內的省市級非遺項目20餘個,成為集展示、體驗、宣傳、創意設計、研發於一體的非遺活化轉化平臺。區文旅局積極開展與荊楚非遺技能傳承院的合作,並將非遺進社區納入重點合作項目。近三年,雙方以「身邊的非遺」為主題,相繼在黃家塘、章華臺、九曲橋、北湖路、蛇入山、東嶽等多個社區開展非遺展示展演、科普宣傳和互動等活動,社區累計參與人次過萬。同時,區文旅局組織多個社區的居民和中小學的師生到荊楚非遺技能傳承院開展「非遺科普一日遊」「感悟一次傳統工藝+體驗一次傳統工藝」等活動,受到廣泛好評。
鳳臺坊社區漢繡培訓
非遺傳承人是決定非遺得以傳承延續的關鍵。幾年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遺項目「漢繡」傳承人張先松先生有個心病,擔心荊楚漢繡這門發源於沙市、深受楚文化影響的湖北地方民間刺繡在他手上失傳。因為他是荊楚漢繡唯一傳承人,且年逾古稀。2017年,沙市區啟動「社區非遺文化傳承工作站」建設,鳳臺社區抓住這一契機,以「公園+社區」的模式率先建成張先松漢繡社區非遺文化傳承工作站+工作室。從此,張先松先生有了大展拳腳的舞臺。他藉助社區陣地開辦漢繡培訓精英班和普及班。精英班收徒授藝,已培養傳承人15人;普及班每周六、周日免費授課,普及漢繡知識,已培訓漢繡愛好者100餘人。張先松師徒還應邀走進了省、市多所院校舉辦講座,傳授傳播漢繡的知識和技巧。2019年,荊州園博園荊楚文明體驗館展出了張先松師徒30多幅漢繡作品,精美的構圖、精湛的繡功和栩栩如生的動植物形象讓遊客們嘆為觀止。
區級非遺項目「楚地插花技藝」傳承人雷湘,熱愛楚地插花技藝達到了痴迷的地步。談起楚地插花的淵源、掌故、傳承脈絡、技藝特色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化宮社區支持她在社區打造了一處 「閒處花文化工作室」,常態化開展楚地插花技藝演、講、示、教等公益傳承傳播活動,吸引來一大批有共同愛好的女同胞,身邊聚集的鐵粉就有300多個。
據統計,今年1至8月,全區首批15個入駐項目傳承人就開辦培訓,開展演、講、示、教公益傳承傳播活動近300班次,參與學習、互動的社區居民和學生達6000人次。
發掘價值,探索可持續的非遺傳承發展之道
工農村社區的非遺項目「點茶」,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技藝,盛行於宋代。其製作考究、過程繁複,宋以後日漸式微,被操作簡便的泡茶所替代。非遺傳承人王治成卻從喧囂的現代城市生活中看到了「點茶」的價值和商機,將其作為一種高檔休閒產品進行開發。利用社區工作室培訓學員,宣傳點茶文化;利用自辦的茶社進行點茶及其衍生產品經營,以茶會友,亦茶亦樂,深受茶道愛好者和市民歡迎。
點茶展示
岑河鎮陳龍村,過去有木匠之鄉、瓦匠之鄉、篾匠之鄉的美譽。其蔑貨曾聞名於周邊縣、市數百年。區鎮兩級黨委政府認為,這是一筆喚醒鄉愁的寶貴文化資源,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經過反覆研判,確定以推進 「陳龍篾匠技藝」 非遺項目建設為龍頭,發展鄉村傳統工藝新業態,打造「荊楚工匠第一村」。區文旅局將「荊楚工匠第一村」作為「沙市鄉村一日遊」景點,納入旅遊地圖,設立旅遊指示牌,設置最美鄉村旅遊接待點。積極與旅行社聯繫,將陳龍村的唐家灣設為鄉村旅遊示範居民點,帶動鄉村旅遊,每年接待來自周邊遊客近萬人。截至目前,陳龍村已建設完成竹文化廣場、蔑器館、百竹園、竹製涼亭、百姓大舞臺、旅遊廁所等一系列的文化旅遊設施。聚合現有的手藝人,建立了手工製作作坊,並專門配備了講解員,通過文化旅遊、線下訂單開展相關的經營性活動,以匠人致富帶動村民增收,集體年收入近40萬元,初步形成了文旅融合發展的模式。
湖北省文旅廳非遺處負責人來沙市區調研,在走訪了多個社區,觀看了15個非遺項目的精彩展示和傳承活動後,認為「非遺在社區」是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利用的新嘗試、新實踐、新探索。沙市區在全省率先把非遺引入社區進行保護傳承,現已完成初步布局,取得良好開端,發揮了宣傳傳播作用、參與保護作用、就業扶貧作用。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