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聚焦沙市非遺傳承:活態非遺紮根社區煥發生機

2020-10-03 文明荊州

沙市區是湖北省荊州市的中心城區,自古就被譽為「三楚名鎮」「荊州要會」。三千年的厚重歷史,為沙市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截至2019年底,轄區內已被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65項,其中國家級4項、省級11項、市級26項、區級24項;正在發掘、整理、準備申報的項目就更多了。

  

  躍進路社區展室


  凝聚合力,政府、社會和傳承人一個都不能少

  為了讓豐富的非遺資源「活」起來,推進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沙市區文旅局積極開展「非遺在社區」工作,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主管、基層主責的工作運行體系。

  今年4月,成立了由沙市區委副書記、區長任組長,區委宣傳部長和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的沙市區「非遺在社區」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沙市區2020年「非遺在社區」工作實施方案》和《沙市區「非遺在社區」2020-2025年規劃》,出臺了《沙市區關於建立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機制的通知》《沙市區「非遺在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認定和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確定區財政每年列支5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扶持項目建設。6月10日,沙市區「非遺在社區」工作推進會召開,首批15個非遺項目完成對接,正式入駐鳳臺、興盛、躍進路、陳龍村等13個社區(村)。

  沙市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社區「非遺」陣地建設,明確街道(鎮)文化站肩負起「非遺」工作站責任,社區(村)黨群服務中心要落實讓「非遺」安家落戶的要求。截至目前,以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為主要依託,已建立鳳臺社區「漢繡」、黃家塘社區「淡水貝雕」等非遺工作站13個、民間工藝大師工作室18個;全區80%以上的社區(村)都成立了非遺或民間手工技藝工作室,並配備了專兼職管理人員。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力量和核心主體是非遺傳承人,他們是特定意義上的專業人才。荊州市100多位非遺傳承人中近四成是沙市人。區與長江大學、長江藝術工程職業學院等本地高校建立起廣泛聯繫,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會,把專家教授與非遺傳承人集結在一起,集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交流、推廣、保護、傳承和創新轉化工作。

  

  漢劇表演


  深度融入社區生活,市民家門口體驗傳統文化

  非遺項目如何植入社區?總原則是因地制宜。興盛社區是沙市的老社區,土生土長的居民多,漢劇群眾基礎好,且曾是漢劇社團駐地。該社區針對這一優勢築巢引鳳,打造了一處面積達200平方米的非遺活動室,內設非遺文化展示室、漢劇舞臺、教學課堂等,引進省級非遺項目「漢劇」及其傳承人李書珍在社區落地生根。開設了公益性「周末漢劇課堂」,邀請李書珍和一批漢劇演員進行漢劇教學,擴大漢劇在社區的影響。定期組織非遺傳承人與社區居民互動,開展有聲有色的舞臺節目表演,極大地豐富社區居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如今,李書珍在社區招收了20多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創作出《沙市老姨媽精神贊》等富有時代氣息的漢劇作品。興盛社區的漢劇學員更是多次帶著《坐宮》等傳統劇目和新作品,參加市內文藝表演、群眾納涼晚會等活動,讓漢劇以更貼近時代的方式呈現在市民面前。

  

北湖路社區荊州魚糕培訓


  北湖路社區則選擇了在荊州廣有影響的省級非遺「荊州魚糕」作為社區傳承項目。荊州魚糕具有荊楚古代文明的顯著特色,主要在江漢平原尤其是荊沙地區流傳,百姓婚喪嫁娶、節慶宴會都須以烹製魚糕做席,因而民間有「無糕不成席」之說。「非遺在社區」工作啟動以來,荊州魚糕傳承人魯昌媛帶著魚糕的文化歷史和製作技藝課程數次走進北湖路社區。社區則開闢場所、製作展板,和魯昌媛共同打造魚糕課堂。魚糕課堂因為接地氣在社區廣受歡迎,已有30多位居民成了魯昌媛的忠實粉絲。

  2012年至2020年,沙市區連續舉辦九屆章臺梅藝術節暨文化惠民月活動,非遺元素的荊河戲、喇叭調、九蓮燈、挑擔圍鼓等民俗民歌小調則是歷屆藝術節中的經典保留節目。近幾年,該區陸續推出荊州元素廣場舞的創作與普及工作,創作了《幸福歌》《嘚嘚調》《杵餈粑》《火燒粑》《隔山隔嶺隔個巖》《郎望妹妹望郎》等一批具有荊州元素的廣場舞曲目。如今,在沙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以見到荊州元素的廣場舞,隨處可以聽到荊州特色的歌謠。這些非遺元素和荊州元素的節(曲)目,深得市民青睞。2019年,依託傳承站,在鳳臺社區舉辦了漢繡展示體驗周活動,在張溝村開展了挑擔圍鼓文娛周活動,在濱湖、白雲橋等社區開展了五蝦鬧鯰文娛活動,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五蝦鬧鯰在文化和遺產日表演


  同時,該區對社會免費開放轄區內所有的非遺傳承展示場館。社區居民通過與項目實物、圖片、文字、影像零距離接觸,可充分感受民間傳統技藝的內涵與精髓。在體驗區,有國家級、省級、市級工藝大師和能工巧匠在現場傳授技藝、釋疑解惑,愛好者、使用者、傳承者都能夠在這裡直接學習感受,親身體驗,實際操作。截至目前,場館已接待社區居民參觀體驗達5萬人次。

  2012年,位於沙市區北京東路的長江藝術工程職業學院建成建築面積13500平方米的荊楚非遺技能傳承院。該院聚集包括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在內的省市級非遺項目20餘個,成為集展示、體驗、宣傳、創意設計、研發於一體的非遺活化轉化平臺。區文旅局積極開展與荊楚非遺技能傳承院的合作,並將非遺進社區納入重點合作項目。近三年,雙方以「身邊的非遺」為主題,相繼在黃家塘、章華臺、九曲橋、北湖路、蛇入山、東嶽等多個社區開展非遺展示展演、科普宣傳和互動等活動,社區累計參與人次過萬。同時,區文旅局組織多個社區的居民和中小學的師生到荊楚非遺技能傳承院開展「非遺科普一日遊」「感悟一次傳統工藝+體驗一次傳統工藝」等活動,受到廣泛好評。

  鳳臺坊社區漢繡培訓


  非遺傳承人是決定非遺得以傳承延續的關鍵。幾年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遺項目「漢繡」傳承人張先松先生有個心病,擔心荊楚漢繡這門發源於沙市、深受楚文化影響的湖北地方民間刺繡在他手上失傳。因為他是荊楚漢繡唯一傳承人,且年逾古稀。2017年,沙市區啟動「社區非遺文化傳承工作站」建設,鳳臺社區抓住這一契機,以「公園+社區」的模式率先建成張先松漢繡社區非遺文化傳承工作站+工作室。從此,張先松先生有了大展拳腳的舞臺。他藉助社區陣地開辦漢繡培訓精英班和普及班。精英班收徒授藝,已培養傳承人15人;普及班每周六、周日免費授課,普及漢繡知識,已培訓漢繡愛好者100餘人。張先松師徒還應邀走進了省、市多所院校舉辦講座,傳授傳播漢繡的知識和技巧。2019年,荊州園博園荊楚文明體驗館展出了張先松師徒30多幅漢繡作品,精美的構圖、精湛的繡功和栩栩如生的動植物形象讓遊客們嘆為觀止。

  區級非遺項目「楚地插花技藝」傳承人雷湘,熱愛楚地插花技藝達到了痴迷的地步。談起楚地插花的淵源、掌故、傳承脈絡、技藝特色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化宮社區支持她在社區打造了一處 「閒處花文化工作室」,常態化開展楚地插花技藝演、講、示、教等公益傳承傳播活動,吸引來一大批有共同愛好的女同胞,身邊聚集的鐵粉就有300多個。

  據統計,今年1至8月,全區首批15個入駐項目傳承人就開辦培訓,開展演、講、示、教公益傳承傳播活動近300班次,參與學習、互動的社區居民和學生達6000人次。

  發掘價值,探索可持續的非遺傳承發展之道

  工農村社區的非遺項目「點茶」,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技藝,盛行於宋代。其製作考究、過程繁複,宋以後日漸式微,被操作簡便的泡茶所替代。非遺傳承人王治成卻從喧囂的現代城市生活中看到了「點茶」的價值和商機,將其作為一種高檔休閒產品進行開發。利用社區工作室培訓學員,宣傳點茶文化;利用自辦的茶社進行點茶及其衍生產品經營,以茶會友,亦茶亦樂,深受茶道愛好者和市民歡迎。

  點茶展示


  岑河鎮陳龍村,過去有木匠之鄉、瓦匠之鄉、篾匠之鄉的美譽。其蔑貨曾聞名於周邊縣、市數百年。區鎮兩級黨委政府認為,這是一筆喚醒鄉愁的寶貴文化資源,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經過反覆研判,確定以推進 「陳龍篾匠技藝」 非遺項目建設為龍頭,發展鄉村傳統工藝新業態,打造「荊楚工匠第一村」。區文旅局將「荊楚工匠第一村」作為「沙市鄉村一日遊」景點,納入旅遊地圖,設立旅遊指示牌,設置最美鄉村旅遊接待點。積極與旅行社聯繫,將陳龍村的唐家灣設為鄉村旅遊示範居民點,帶動鄉村旅遊,每年接待來自周邊遊客近萬人。截至目前,陳龍村已建設完成竹文化廣場、蔑器館、百竹園、竹製涼亭、百姓大舞臺、旅遊廁所等一系列的文化旅遊設施。聚合現有的手藝人,建立了手工製作作坊,並專門配備了講解員,通過文化旅遊、線下訂單開展相關的經營性活動,以匠人致富帶動村民增收,集體年收入近40萬元,初步形成了文旅融合發展的模式。

  湖北省文旅廳非遺處負責人來沙市區調研,在走訪了多個社區,觀看了15個非遺項目的精彩展示和傳承活動後,認為「非遺在社區」是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利用的新嘗試、新實踐、新探索。沙市區在全省率先把非遺引入社區進行保護傳承,現已完成初步布局,取得良好開端,發揮了宣傳傳播作用、參與保護作用、就業扶貧作用。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非遺在社區」荊州市沙市繩結技藝進社區 讓市民結緣非遺項目
    每次,帶著繩結作品進社區,沙市繩結技藝傳承人張群英都能收穫許多社區居民讚嘆。「沙市繩結技藝源於民間,升華於宮廷,再流布民間,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對繩結技藝走進蛇入山社區,張群英信心十足。當下,這種能鍛鍊動手能力的技藝十分受大眾歡迎,且應用廣泛,在日常生活中,小如繫鞋帶、結蝴蝶扣、吊花籃,大如運動員登山救援,繩結技藝都能有所使用。
  • 荊州市沙市區:讓非遺項目「活」起來,15個項目已進駐社區
    為了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讓非遺資源「活」起來,今年6月,沙市區文旅局啟動「非遺在社區」工作。目前,沙市區共有15個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已「紮根」社區,並常態化開展演、講、示、教等公益傳承傳播活動。、村,進行了文化「結對」,按照有陣地、有項目、有計劃、有活動、有教案、有成果的「六有」標準,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非遺傳承活動,使非遺真正紮根社區。
  • 15個非遺項目「紮根」社區
    10月20日,省非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一行到我市調研「非遺在社區」試點工作推進情況,交流探索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中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調研組一行先後到沙市區朝陽街道躍進路社區、中山街道文化宮社區非遺工作室,現場觀摩了五蝦鬧鯰、楚簡製作技藝、楚地插花技藝等非遺項目,詳細了解了社區非遺保護傳承情況、課程教學計劃、受眾效果等,並對沙市區「非遺在社區」工作的探索與創新表示肯定。
  • 省非遺保護中心調研荊州「非遺在社區」工作,15個非遺項目已「紮根」社區
    20日上午,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一行到荊州調研「非遺在社區」試點工作推進情況,交流探索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中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現場觀摩了五蝦鬧鯰、楚簡製作技藝、楚地插花技藝等非遺項目,詳細了解了社區非遺保護傳承情況、課程教學計劃、受眾效果等,並對沙市區「非遺在社區」工作的探索與創新表示肯定。
  • 李傳英:傳承活態非遺 以鼓子秧歌賦能鄉村產業振興
    在昨天的報到現場,濟南市人大代表、中國秧歌古村發起人、商河大酒店總經理李傳英告訴大眾網記者,他今年關注的是傳承活態非遺,以鼓子秧歌文旅名牌賦能鄉村產業振興。據了解,鼓子秧歌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先後六次代表山東參加全國大賽,五次榮獲最高獎。「中國秧歌古村連續三年舉辦山東秧歌文化節,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
  • 非遺在社區 紮根百姓家
    10月27日,武漢市「非遺在社區」活動再次來到了江漢區花樓水塔街前進社區。現場非遺傳承人,社區幹部,居民學員,一起見證非遺走進社區居民日常生活,非遺回歸社區、回歸生活。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武漢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泥人胡」胡作林先生現場教授大家塑泥像。
  • 湖南衡陽紮實開展"非遺進校園" 孕育非遺傳承保護沃土
    周密部署助非遺項目紮根校園   在年初的工作計劃中,市非遺中心就「非遺進校園」工作提前作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將非遺項目、開展學校和傳承人列出了詳細的清單,制定了時間表和責任書,及時對活動的進展和實效進行評估和驗收。
  • 非遺傳承人直播帶貨 探索非遺活態傳承
    非遺傳承人直播帶貨 探索非遺活態傳承 2020年05月12日 10:20 來源:廊坊傳媒網 作者:張泰源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臨夏市2020年非遺保護工作綜述——非遺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臨夏市2020年非遺保護工作綜述——非遺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2021-01-05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北民族師範學院:活態傳承滿族非遺文化
    疫情防控停課期間,河北民師範學院靈活運用本校「滿族非遺大學內活態教學傳承」成果,點燃了本校學生居家防疫的學習樂趣和生活激情。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承德的河北民族師院,是河北唯一一所民族類本科院校。多年來,該校首打民族牌,聚焦滿族非遺,逐漸凝聚成「師範底色、民族特色、應用型新色」「三色」辦學理念。
  • 內地與香港共續非遺傳統 中華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新華社發,王璽 攝)新華社香港6月29日電(記者丁梓懿)香港這座現代化都市具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這些文化瑰寶的過程中,內地為香港非遺保護樹立良好典範,內地和香港也在不斷交流合作中共續非遺傳統,並讓中華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
  • 「活態傳承」的浙江之路:動靜結合引民眾走近非遺文獻
    主辦方提供中新網杭州6月9日電(童笑雨)流傳於民間,行走在村野,穿越千百年的民間文學,如今齊聚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館(下稱「浙江省非遺文獻館」),並在90名少年的講述下,重新煥發光彩。6月9日,「『少年非遺說』——浙江傳說故事講述大賽半決賽」在浙江杭州舉行,也勾勒出浙江省非遺文獻館「動靜結合」的「活態傳承」之路。
  • 非遺傳承如何出新?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聚焦熱點建言獻策
    原標題:非遺傳承如何出新?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聚焦熱點建言獻策   12月1日,2020廣東文化和旅遊
  • 紅河州非遺中心到石屏檢視活態傳承戰果 共敘保護佳話
    來自哨衝鎮莫測甸村、慕善村、竜黑村的6位省級非遺傳承人、2位州級非遺傳承人及10餘位學員代表匯報了保護傳承成果。州非遺中心負責人對哨衝鎮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所取得的戰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希望哨衝鎮繼續加強保護力度,創新傳承形式,積極開展對外展演,讓非遺傳承永葆生機活力。
  • 如何讓非遺旅遊活態延續?
    」的獨特保護方式是生產性方式保護,為的是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所謂的「活態」,是指「非遺」技藝不僅僅存在於極少數傳承人的身上,而是能夠通過生產實踐,使技藝得以真正施展,並轉化成可流通的物質產品,產生價值。但不是所有的「非遺」項目都適合採取生產性方式保護。國家鼓勵採取生產性方式保護的「非遺」項目僅限於原先是以生產實踐的方式存在的,有著商品經濟屬性的這一部分「非遺」項目。
  • 西藏以「活態傳承」促唐卡非遺保護(圖)
    13日,唐卡畫師澤仁曲扎認為參加「第三期西藏唐卡傳承人群普及培訓班」後,自己加深了對唐卡的理解。學員澤仁曲扎以不同的色彩代表慈悲、力量、智慧三種元素。 孫翔 攝  當日,包括澤仁曲扎在內的37名唐卡畫師結束為期一個月的培訓。培訓課程既包含藏族美術史略、宗教藝術常識、西藏當代藝術等理論課程,也有國畫技法和素描技法等專業技能。學員其美次仁關注環境保護題材。
  • 把活態文化遺產傳下去 贛縣區非遺傳承保護工作走筆
    把活態文化遺產傳下去——贛縣區非遺傳承保護工作走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贛縣區位於江西省南部,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縣,至今2200多年的歷史,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贛縣區秉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
  • 「傳承非遺 民俗益康」——堤口路街道積極開展傳統文化進社區
    為弘揚傳統文化,宣傳非遺傳承人物,豐富社區文化生活,7月31日上午,堤口路街道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積極開展非遺進社區「傳承非遺 民俗益康」公益展示活動,天橋區文化館館長吳國華及相關科室人員、堤口路街道辦事處人大工作室主任李連臣、堤口路街道辦事處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任吳娜參加。
  • 非遺技藝「雲」上煥發生機
    父女倆共同雕刻完成的八抬鑾轎四角均為《琴棋書畫 童叟透雕》小雕件掛幅局部「我現在做的是東山金木雕,這是一門傳承600餘年的非遺技藝。許燕玲是省級非遺保護項目金木雕技藝傳承人許慶石的小女兒,14歲起她便開始學藝。「看到父親在做雕刻,自己很感興趣,但是只敢偷偷摸摸地學,怕被父親罵。」沒想到,許慶石發現後,不僅沒有反對,反而傾囊相授。許慶石常教導她,只有用心地一刀一刻,才能保留這門古老手藝獨有的韻味。許慶石說,在技法上,東山金木雕多採用浮雕、鏤空雕、通雕、立體雕等,最具代表性的是穿透、鏤空、多層次的通雕。
  • 傳統非遺技藝:在「雲」上煥發生機
    新華社記者宋瑞攝新華社天津5月26日電(記者宋瑞、慄雅婷)架起手機支架,打開補光燈,設置好背景音樂……身著傳統中式旗袍的呂敏與直播平臺裡的百餘位「粉絲」開始了互動。只見她十指聯動,上下翻飛,將紅線相互交織,斜卷結、搭扣結、雙聯結、萬字結……一個個精美的中國結轉瞬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