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社區」荊州市沙市繩結技藝進社區 讓市民結緣非遺項目

2020-09-25 文明荊州

「這個繩結像翱翔的鳳凰,真漂亮啊!」「繩結真神奇,一根繩子,能編出形態各異的物件。」每次,帶著繩結作品進社區,沙市繩結技藝傳承人張群英都能收穫許多社區居民讚嘆。

「沙市繩結技藝源於民間,升華於宮廷,再流布民間,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對繩結技藝走進蛇入山社區,張群英信心十足。當下,這種能鍛鍊動手能力的技藝十分受大眾歡迎,且應用廣泛,在日常生活中,小如繫鞋帶、結蝴蝶扣、吊花籃,大如運動員登山救援,繩結技藝都能有所使用。

一根繩子,充滿靈氣,能編織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圖案。為了讓這一技藝更好在社區落地,社區正開闢場所,搭建非遺課堂,並將常態化開展演、講、示、教等公益傳承傳播活動,以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非遺活態傳承,讓非遺真正融入群眾生活,豐富群眾生活。(來源:荊州日報)

相關焦點

  • 新華社聚焦沙市非遺傳承:活態非遺紮根社區煥發生機
    6月10日,沙市區「非遺在社區」工作推進會召開,首批15個非遺項目完成對接,正式入駐鳳臺、興盛、躍進路、陳龍村等13個社區(村)。  沙市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社區「非遺」陣地建設,明確街道(鎮)文化站肩負起「非遺」工作站責任,社區(村)黨群服務中心要落實讓「非遺」安家落戶的要求。
  • 荊州市沙市區:讓非遺項目「活」起來,15個項目已進駐社區
    為了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讓非遺資源「活」起來,今年6月,沙市區文旅局啟動「非遺在社區」工作。目前,沙市區共有15個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已「紮根」社區,並常態化開展演、講、示、教等公益傳承傳播活動。據了解,漢劇、荊州魚糕、漢繡、淡水貝雕、五蝦鬧鯰、磨鷹風箏等項目已進駐沙市區各社區
  • 省非遺保護中心調研荊州「非遺在社區」工作,15個非遺項目已「紮根」社區
    20日上午,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一行到荊州調研「非遺在社區」試點工作推進情況,交流探索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中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現場觀摩了五蝦鬧鯰、楚簡製作技藝、楚地插花技藝等非遺項目,詳細了解了社區非遺保護傳承情況、課程教學計劃、受眾效果等,並對沙市區「非遺在社區」工作的探索與創新表示肯定。
  • 15個非遺項目「紮根」社區
    10月20日,省非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一行到我市調研「非遺在社區」試點工作推進情況,交流探索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中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調研組一行先後到沙市區朝陽街道躍進路社區、中山街道文化宮社區非遺工作室,現場觀摩了五蝦鬧鯰、楚簡製作技藝、楚地插花技藝等非遺項目,詳細了解了社區非遺保護傳承情況、課程教學計劃、受眾效果等,並對沙市區「非遺在社區」工作的探索與創新表示肯定。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這些年,我在社區、學校、殘疾人協會、貧困戶、展會開展科爾沁繩結技藝普及和教授,有幾百場了吧。」11月15日,於雲飛對記者說。2018年,繩結技藝入選通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70後」於雲飛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繩結技藝的第四代非遺傳承人。她是年輕的手藝人,更是老練的匠人,能獨立編制繩結上百種,擅長科爾沁草原的馬具用品、蒙古服飾盤扣、室內掛飾的編織。綰、結、穿、纏、繞、編、抽……於雲飛告訴記者,傳統科爾沁繩結技藝技術性很高。
  • 非遺文化 | 繩結技藝裡的「民族情懷」
    2018年《結繩技藝》確定為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大眾對於「中國結」的關注,科爾沁繩編又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科爾沁繩編技藝傳承人經過多年的研習和挖掘,創造了很多經典作品,使這門古老的技藝煥發出新的光彩。
  • 非遺在社區 凌雲展示「紙中精彩」
    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各省市文化和旅遊廳(局)及相關試點城市、上海市各區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以及專家代表圍繞「非遺在社區」展開研討。調研考察環節中,與會成員一行走進凌雲街道社區學校,參觀了凌雲街道傳承貴州皮紙製作技藝的社區實踐,收穫諸多好評。
  • 「非遺進社區」 譜寫文化新篇章
    2020年9月9日,科爾沁區文化館組織科爾沁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雕手工技藝傳承人白玉娟老師和鉤織家居傳承人李瑛娜老師走進東方社區,舉行了一場「非遺」手工公開課。本次培訓活動是全市非遺進校園、景區、社區(嘎查村)主題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2020年全市「非遺進社區」活動的第一場。
  • 麵塑撕紙剪紙,社區居民不亦樂乎!這個項目把非遺帶到我們身邊……
    昨天下午2時,上海市「非遺在社區」(第二片區)工作現場指導會在長寧區天山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舉行,來自長寧、閔行、普陀、靜安、金山、青浦六區的非遺保護工作者們共同調研了長寧區「非遺在社區」極具代表性的項目,並就「非遺在社區」項目的開展情況進行了交流互動。
  • 非遺文化進社區活動之走進南開區萬興街三潭西裡社區
    本次民生非遺進社區活動是由中國民生銀行天津分行和萬興街三潭西裡社區共同主辦;南開人民文化宮協辦的。演出現場​ 8月14日下午,非遺文化進社區活動在南開區萬興街三潭西裡社區開展,現場邀請了南開文化宮的社團老師們現場演唱
  • 「我們的節日——中秋節」非遺進社區展示活動
    為了做好中秋節、國慶節的文化宣傳活動,增強人民群眾保護非遺的意識,讓非遺走進社區,走進群眾,深入人心,9月22日由南開區王頂堤街道辦事處、南開區文化館、南開區文化遺產和旅遊服務中心聯合主辦,南開區王頂堤街保山南裡社區居委會承辦的「歡慶兩節曬幸福 文化非遺進保南『我們的節日——中秋節』非遺進社區展示活動」在保山南裡社區成功舉辦。
  • 愛上內蒙古丨 非遺文化繩結技藝裡的「民族情懷」
    科爾沁繩結技藝是通遼市科爾沁區一項傳統民間技藝,它是從中國古老的繩結技藝發展而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體系,產生了《蒙古馬鞭》、《蒙古捕夢網》等代表作品。作品主要來源於遊牧民族生活中的日常實用,比如馬龍套,馬鞭,固定蒙古包的綁繩,蒙古服的扣子等。2018年《結繩技藝》確定為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非遺進社區 「高冷」接地氣
    (常魁星 郝月霞)9月11日上午,北京市通州區定海園二裡社區與北京市通州區春曉心理社會工作事務所攜手開展了「非遺進社區,文化永傳承」活動,剪紙、毛猴、豆塑和麵塑藝術豐富了社區文化生活,提高了社區居民對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區生根發芽傳承。
  • 老字號走進社區 北京市民近距離體驗351年非遺技藝
    圖為老字號王致和非遺文化進社區公益活動,小朋友在體驗腐乳釀造技藝「磨豆」工序。(央廣網發)央廣網北京11月15日消息(記者紀樂樂)11月14日,中華老字號王致和非遺文化進社區公益活動走進北京市海澱區翠微西裡社區,磨豆、點漿、擺塊、搓毛、直到最後的裝瓶,一瓶腐乳的製作過程讓居民大開眼界,老字號的匠心工藝引來大家點讚。記者了解到「非遺文化公益活動」計劃走進北京市多個社區,讓更多居民與老字號「零距離」接觸。
  • 「民生·非遺文化進社區」夜市活動完美落幕
    對於此次「民生·非遺文化進社區」活動,天津市河西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宋楊表示,河西區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豐厚的歷史底蘊。非遺傳承就要「見人、見物、見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利用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發展天津優秀特色文化,促進文化傳承,弘揚民族精神,建設和諧天津,具有重要作用。
  • 青島市即墨區:非遺進社區 「鞭鼓」舞起來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6日訊 為豐富社區的文化生活,展現新時代文明實踐,提高社區居民對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青島市即墨區環秀街道佳源都市社區邀請即墨區舞蹈家協會開展「走進佳源都市社區,傳授非遺鞭鼓技藝」公益培訓。
  • 清涼季 非遺集———民生•非遺進社區活動走進萬福生活廣場
    本次民生•非遺進社區活動是由河北區文化和旅遊局作為指導單位;河北區文化館、中國民生銀行天津分行主辦;河北區鐵東路街道辦事處、萬福生活廣場·北寧灣共同協辦。 7月31日下午,在萬福生活廣場·北寧灣一樓中庭舉辦了非遺進社區活動。
  • 非遺在社區 紮根百姓家
    10月27日,武漢市「非遺在社區」活動再次來到了江漢區花樓水塔街前進社區。現場非遺傳承人,社區幹部,居民學員,一起見證非遺走進社區居民日常生活,非遺回歸社區、回歸生活。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武漢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泥人胡」胡作林先生現場教授大家塑泥像。
  • 非遺傳承從「悶頭搞」到進社區是築基之舉
    今年下半年,除了繼續舉辦的「燕京八絕承恩文化傳習大講堂」,還會有「藝韻西山——燕京八絕工美大師及非遺傳承人創新作品石景山特展」「燕京八絕國粹精品街道社區巡展」等多項文化惠民的系列活動,把非遺文化帶到更多人身邊。
  • 北京市通州區非遺文化傳承進社區
    本網訊(常魁星 郝月霞)9月11日上午,北京市通州區定海園二裡社區與北京市通州區春曉心理社會工作事務所攜手開展了「非遺進社區,文化永傳承」活動,剪紙、毛猴、豆塑和麵塑藝術豐富了社區文化生活,提高了社區居民對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