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之後《早餐中國》成新寵 導演王聖志:換種腔調定義美食...

2020-12-14 封面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 記者 李雨心

你,有多久沒吃過早餐了?

清晨路邊的早餐店,炊煙順著老舊的屋子嫋嫋升起,熱騰騰的食物散發出誘人的香氣,熙攘的食客擠滿小店。他們有的面色睏倦,有的行色匆忙,但一碗帶著暖意的早餐下肚後,每個人的神色已經變得滿足而幸福。這樣的畫面,就出現在前不久開播的美食紀錄片《早餐中國》中。

在這個高速奔流的時代,都市生活愈發忙碌,早餐似乎已經成為了一日三餐中,最可以省略的那一頓。但在紀錄片《早餐中國》中,光拍早餐就能拍一百多集。當長沙米粉、貴州凱裡酸湯粉、汕頭豬血湯、西安油茶麻花……一道道充滿地域特色的早餐接踵而至,畫面每一幀都看得網友口水直流。這部每集時長不過5分鐘的紀錄片,不僅頻登微博熱搜榜,更是在網絡上勾起了曬早餐的熱潮。

疑惑 年輕人遺忘早餐了嗎?

「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播出後就登上微博熱搜,被多個「大V」轉發安利,在微博上掀起「曬早餐」的熱潮……《早餐中國》從橫空出世,再到迅速走紅,不過短短幾天的時間。所以,當封面新聞記者對話到該紀錄片的導演王聖志,他用這句話表達了內心的詫異。《早餐中國》的走紅。不僅出乎了主創團隊的意料,連其播出平臺也沒想到。

「好像在城市之中,人們都非常忙碌。像我們主創團隊大多數是90後,對早餐也是十分敷衍,甚至不吃早餐。我當時就在想,難道這一代年輕人已經忘記早餐了嗎?」王聖志透露,其實想做早餐這一題材,是來源於自身的真實感受。但是《早餐中國》的走紅,讓人們明白,早餐並沒有被遺忘。「國人骨子有早餐的情節和對故鄉早餐的懷念,我們的作品不過將其激發了出來。」

湖南長沙的一家肉絲粉小店,老闆把用土罐煨制了5小時的碼子澆到粉面上;貴州凱裡的酸湯粉,當地市民6點就來排隊;廣東汕頭的豬血湯,用最新鮮的材料做成……在《早餐中國》中,每集不過5分鐘的時長,講好一家早餐店和店中的美食。並且片中的早餐店沒有花裡胡哨的擺盤,也沒有「網紅」的氣質,都是些稀疏平常的街邊小店。

「我們選擇早餐店,是有標準的。」王聖志透露道,在拍攝的過程中,主創團隊形成了一套「小準則」,而普通平凡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條。「我們要拍的不是『網紅店』,再來,我們要求這家店只做一到兩樣的經典菜式,而且希望店裡有兩代人以上的經營。最後,這家店一定是當地社區的民眾每天都要去吃的,是組成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也許是因為這套「小準則」,紀錄片中每一幀畫面都顯得溫馨而日常,透露出生活的忙碌與悠閒,所以「煙火氣」,也是網友在評價紀錄片時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

改變 美食片不能「千篇一律」

從早年的《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再到《深夜一串》。近年來,美食已經成為了紀錄片中的「爆款」領域,被無數的影視人深挖。而題材也從早期的泛泛而談,愈發垂直細分到了地域、形式等不同板塊。並且在無數美食紀錄片的視覺轟炸中,觀眾早已被養刁了口味和審美。

「現在是一個物質爆炸的時代,全社會對於美食的熱情被最大激發。從自媒體到傳統媒體都在做美食節目,確實壓力非常大。觀眾對美食節目的品鑑力上升到了一定高度,形成了美食氛圍共識。」在這樣的環境中做美食紀錄片,作為總導演的王聖志壓力可想而知。

但與大眾印象中的美食紀錄片不同的是,《早餐中國》每集的時長才5分鐘,且只講一種美食。一不解讀食物背後的秘密,二不談論片中人物的情感,也不說美食區域文化,只老老實實就說美食。「我們的團隊其實是做綜藝出身,我當時就在思考,紀錄片能不能放下原本面孔,放下身段、變得輕鬆?」王聖志說道。

還有一個原因,當下迎來了美食紀錄片的熱潮,雖然拍攝題材不同,但大多是一種腔調。「動不動就『秋天又來了,大地又慷慨地獻出了……』,為什麼現在的美食節目,都只剩這一種腔調了呢?我們可以換一種腔調出現。」而對於《早餐中國》,王聖志也還在疑惑,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形式來定義?「我更願意用短視頻節目來稱呼,它打破人們對於紀錄片的認知。」

值得一提的是,《早餐中國》由美食家沈宏非、陳曉卿擔任總顧問,和《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都有不淺的淵源。「這兩部紀錄片呢,更像是一道豐盛的宴席。相比之下,《早餐中國》更像是家常菜,煙火氣十足,溫暖而日常。」

相關焦點

  • 腦洞問答——國慶如何打卡「非網紅」美食店?《早餐中國》導演獨家...
    在旅行中,除了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看秀麗風景,還有一點,自然是「打卡」旅遊地的美食了。在網際網路發達的當下,不少美食店鋪通過網絡宣傳、刷屏,成為了新晉的「網紅店」。如若想要吃到正宗、接地氣的當地特色美食,不如來聽聽「爆款」紀錄片導演怎麼說吧。
  • 王聖志:早餐深似海 「親密」煙火氣是熱愛生活的依據
    2020-12-09 10:22:49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你了解你所在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早餐嗎?紀錄片《早餐中國》第三季收官後,總導演王聖志、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和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做了一件頗有煙火氣的事:領著一群人在福州城大街小巷裡走,尋覓理想的「一日之食」。
  • 跟著陳曉卿和《早餐中國》導演去吃早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我看過多少集《早餐中國》、刷過多少遍《風味人間》啊,對吃的熱愛、對美食的知識,相信自己絕不在人下。直到硬糖君遇到了「正主兒」——《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早餐中國》總導演王聖志。12月3日-12月4日的騰訊視頻紀錄片2020冬季溝通會有點特別,以至於硬糖君差點以為這就是個美食打卡之旅。
  • 一檔美食紀錄片暴露了早餐店老闆的私藏歌單
    美食紀錄片《早餐中國》第二季自上線以來,評分8.8分,超越了第一季的7.9分。和第一季相比,第二季《早餐中國》有繼承也有變化:同樣的選店標準、同樣五分鐘左右的時長、同樣以南方人為主的製作團隊,甚至同樣因為片尾打出早餐店地址引發的「帶貨」質疑,但第二季加重了北方早餐的比重,首次到中國的一線大城市北京拍攝…… 兩季《早餐中國》的總導演王聖志、監製朱樂賢接受新京報專訪時表示,第二季的改變是對第一季播出後觀眾建議和需求的回應,甚至有的店就是根據觀眾留言找到的
  • 繼蟹黃湯包後,南京這家皮肚面又上《早餐中國》
    》總導演:拍出中國人的詩意早餐,導演組要讀汪曾祺美食短紀錄片《早餐中國》第3季在騰訊上線,就拿下豆瓣評分9.0分。還是原來的味道,每集七八分鐘,介紹一家街頭早餐店,帶觀眾體味早餐美味背後的煙火人生。今天,聚焦南京皮肚面的節目將上線,揚州的長魚面也在後面排隊守候。繼上一季節目推出南京蟹黃湯包、無錫鹹豆漿之後,這一季,關於江蘇的美味早餐又上新了。
  •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終於對早餐下手了……明天早飯吃撐預警
    因為《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推出了新的美食紀錄片,這次他開始對早餐下手了:這個紀錄片叫《早餐中國》,名字非常好懂,每集介紹國內一個城市的早餐,而且才5分鐘,抽零碎時間看完全無壓力......-----我是光看截圖就胖了十斤的分界線-----美食紀錄片完全不給人留「活路」啊,誰能想到早餐還能吃出這麼多花樣......陳曉卿果然還是陳曉卿。大部分人還是通過《舌尖上的中國》系列認識他的。
  • 跟《舌尖》導演陳曉卿逛吃一整天,福州好吃的都在這裡
    這兩天疏於寫稿,是因為我們借工作之名,在騰訊視頻紀錄片2020冬季溝通會,AKA跟著陳曉卿、朱樂賢、王聖志老師吃空鵝廠預算的活動上,實實在在體驗了兩天一夜的福州當地美食。風味獨特的太平燕、扁肉拌麵,《早餐中國》裡的鍋邊糊、蝦煎,還有《風味人間》中的蟛蜞醬,我們都替你嘗過了。
  •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十年間吃遍美食,告訴你什麼是人間美味
    02導演眼中的美味陳曉卿,中國內地導演、製作人。2012年,執導中華美食文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火遍全網。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優點才拍出了《舌尖上的中國》。03舌尖上的中國靈感來源《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之後,導演陳曉卿出了一本書,叫《至味在人間》。
  • 早餐深似海:煙火氣是「親密」,是熱愛生活的依據
    紀錄片《早餐中國》第三季收官後,總導演王聖志、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和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做了一件頗有煙火氣的事:領著一群人在福州城大街小巷裡走,尋覓理想的「一日之食」。為了深入體驗老福州的早餐檔口,一大早,陳曉卿、王聖志和朱樂賢分別帶隊,以三條路線進行探店,其中包括「尚幹依心拌麵扁肉」「老福洲」和《早餐中國》拍攝的小店「福清滑」。他們與附近居民一起排隊,坐在露天的桌椅上,品嘗當地傳統早餐,近距離觀看這些極具特色美食的手工製作過程。
  • 你了解你所在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早餐嗎?
    你了解你所在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早餐嗎?紀錄片《早餐中國》第三季收官後,總導演王聖志、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和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做了一件頗有煙火氣的事:領著一群人在福州城大街小巷裡走,尋覓理想的「一日之食」。
  • 實地親測,豆瓣高分美食紀錄片裡的食物真的好吃嗎?
    作為美食紀錄片的深度愛好者,E姐這兩天受邀去福州參加了一場很特別的團建。領隊者是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和幾大頂級美食紀錄片導演(《早餐中國》王聖志、《風味人間》導演、騰訊視頻副總編輯陳曉卿、《向著宵夜的方向》韓經國、《風味人間》美食顧問陳立等),核心內容就是——吃。
  • 它是北方最著名的早餐,卻被舌尖上的中國拒絕2次,只因太難看!
    它是北方人最愛的早餐,卻被舌尖上的中國拒絕2次,只因不上鏡!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特別是早餐,每個地方都不一樣,有些地方喜歡喝粥,有些地方喜歡吃米粉,有的地方喜歡吃麵條,有的地方喜歡吃包子,有的喜歡吃餃子,早餐可以說是最具特色的地域美食。
  •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早餐中國,煙火氣是人間最好的治癒
    你有多久沒吃過家鄉的早餐了? 中國地大物博,每一座城市,小到每一個區鎮,都有截然不同的早餐文化。每天早8點更新的早餐盛宴,美食的香氣熱你一臉。 作為近年不錯看的美食短視頻紀錄片,《早餐中國》第1季在上半年開播之後就反響熱烈,除了「下飯劇」,這部形式創新的片子還有
  • 專訪《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導演陳曉卿:「人情比美食更有嚼...
    原標題:專訪《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導演陳曉卿:「人情比美食更有嚼頭」 中國經濟周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周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孫冰 | 北京報導 (本文刊發於
  • 最有名的中國美味早餐,卻被《舌尖上的中國》拒絕了兩次
    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流行好幾年了,我相信每個美食家都看過這個節目,一個關於中國食物的紀錄片,每一集都有一個主題,每一集都是視覺和語言的碰撞,三分鐘的舞臺表演,十年的工作,那些在節目中呈現的美味,都是經過無數人的精心挑選,品嘗,文案,拍攝等,終於呈現在人們面前。
  • 從《早餐中國》看網生化紀錄片的「破圈」:下個,路口,見?
    連價格、路線都很貼心的標好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些原本就被很多當地人認可的早餐店,之後會迎來一波遊客打卡。 「早餐」是當下不論是美食節目還是美食類影視作品,沒有關注或者關注很少的一個點,且極符合5分鐘左右的時長設定,在短劇短視頻正流行的當下,其上線時機特別對。   此外,透過這一載體呈現出來的不同城市的人文風貌,也讓《早餐中國》擁有一波純天然的觀眾。為本家鄉的美食打call,大部分人是絲毫不吝嗇的。
  • 陳曉卿領隊騰訊視頻紀錄片美食之旅,釋放「了不起的煙火氣」
    本次活動以沉浸體驗的形式,由騰訊視頻副總編輯陳曉卿、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早餐中國》總導演王聖志帶隊,與來自全國六個城市的品牌、媒體、行業嘉賓深入福州市街頭小巷,在早餐、午餐、宵夜一日三餐中面對面交流美食心得,探店打卡本地美食,切身感受活動主題「了不起的煙火氣」。
  • 河南人離不開的早餐,曾登上《舌尖》,外地人卻表示太重口味
    河南人離不開的早餐,曾登上《舌尖》,外地人卻表示太重口味。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而且區域比較廣泛,所以說每個區域其實都有各自極具特色的美食,並且每個地方的人他們的口味也有所不同,所以說可能我們每到一個地方就會發現,當地的食物有可能是我們吃不太習慣的。
  • 中原排名第一的早餐,卻被舌尖連拒兩次,聽到原因後:難以接受
    它是中原排名第一的早餐,卻被舌尖連拒了兩次,聽到原因後:難以接受《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美食紀錄片,我想不少吃貨都是看錯的,這讓很多人了解到了祖國各地還有這麼多美食和花樣繁多的小吃。不管是早餐午餐或者晚餐。
  • 邊吃邊看,越吃越香的美食電視劇和紀錄片!
    (本篇名言——吃不到豬肉,還沒見過豬跑)NO.1:早餐中國一日三餐之中最重要的便是早餐,而這部由我國所製作的紀錄片《早餐中國》,非常適合早餐只能啃著燕麥片和白粥的你(並無惡意,因為我也在變相說我自己,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