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 記者 李雨心
你,有多久沒吃過早餐了?
清晨路邊的早餐店,炊煙順著老舊的屋子嫋嫋升起,熱騰騰的食物散發出誘人的香氣,熙攘的食客擠滿小店。他們有的面色睏倦,有的行色匆忙,但一碗帶著暖意的早餐下肚後,每個人的神色已經變得滿足而幸福。這樣的畫面,就出現在前不久開播的美食紀錄片《早餐中國》中。
在這個高速奔流的時代,都市生活愈發忙碌,早餐似乎已經成為了一日三餐中,最可以省略的那一頓。但在紀錄片《早餐中國》中,光拍早餐就能拍一百多集。當長沙米粉、貴州凱裡酸湯粉、汕頭豬血湯、西安油茶麻花……一道道充滿地域特色的早餐接踵而至,畫面每一幀都看得網友口水直流。這部每集時長不過5分鐘的紀錄片,不僅頻登微博熱搜榜,更是在網絡上勾起了曬早餐的熱潮。
疑惑 年輕人遺忘早餐了嗎?
「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播出後就登上微博熱搜,被多個「大V」轉發安利,在微博上掀起「曬早餐」的熱潮……《早餐中國》從橫空出世,再到迅速走紅,不過短短幾天的時間。所以,當封面新聞記者對話到該紀錄片的導演王聖志,他用這句話表達了內心的詫異。《早餐中國》的走紅。不僅出乎了主創團隊的意料,連其播出平臺也沒想到。
「好像在城市之中,人們都非常忙碌。像我們主創團隊大多數是90後,對早餐也是十分敷衍,甚至不吃早餐。我當時就在想,難道這一代年輕人已經忘記早餐了嗎?」王聖志透露,其實想做早餐這一題材,是來源於自身的真實感受。但是《早餐中國》的走紅,讓人們明白,早餐並沒有被遺忘。「國人骨子有早餐的情節和對故鄉早餐的懷念,我們的作品不過將其激發了出來。」
湖南長沙的一家肉絲粉小店,老闆把用土罐煨制了5小時的碼子澆到粉面上;貴州凱裡的酸湯粉,當地市民6點就來排隊;廣東汕頭的豬血湯,用最新鮮的材料做成……在《早餐中國》中,每集不過5分鐘的時長,講好一家早餐店和店中的美食。並且片中的早餐店沒有花裡胡哨的擺盤,也沒有「網紅」的氣質,都是些稀疏平常的街邊小店。
「我們選擇早餐店,是有標準的。」王聖志透露道,在拍攝的過程中,主創團隊形成了一套「小準則」,而普通平凡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條。「我們要拍的不是『網紅店』,再來,我們要求這家店只做一到兩樣的經典菜式,而且希望店裡有兩代人以上的經營。最後,這家店一定是當地社區的民眾每天都要去吃的,是組成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也許是因為這套「小準則」,紀錄片中每一幀畫面都顯得溫馨而日常,透露出生活的忙碌與悠閒,所以「煙火氣」,也是網友在評價紀錄片時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
改變 美食片不能「千篇一律」
從早年的《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再到《深夜一串》。近年來,美食已經成為了紀錄片中的「爆款」領域,被無數的影視人深挖。而題材也從早期的泛泛而談,愈發垂直細分到了地域、形式等不同板塊。並且在無數美食紀錄片的視覺轟炸中,觀眾早已被養刁了口味和審美。
「現在是一個物質爆炸的時代,全社會對於美食的熱情被最大激發。從自媒體到傳統媒體都在做美食節目,確實壓力非常大。觀眾對美食節目的品鑑力上升到了一定高度,形成了美食氛圍共識。」在這樣的環境中做美食紀錄片,作為總導演的王聖志壓力可想而知。
但與大眾印象中的美食紀錄片不同的是,《早餐中國》每集的時長才5分鐘,且只講一種美食。一不解讀食物背後的秘密,二不談論片中人物的情感,也不說美食區域文化,只老老實實就說美食。「我們的團隊其實是做綜藝出身,我當時就在思考,紀錄片能不能放下原本面孔,放下身段、變得輕鬆?」王聖志說道。
還有一個原因,當下迎來了美食紀錄片的熱潮,雖然拍攝題材不同,但大多是一種腔調。「動不動就『秋天又來了,大地又慷慨地獻出了……』,為什麼現在的美食節目,都只剩這一種腔調了呢?我們可以換一種腔調出現。」而對於《早餐中國》,王聖志也還在疑惑,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形式來定義?「我更願意用短視頻節目來稱呼,它打破人們對於紀錄片的認知。」
值得一提的是,《早餐中國》由美食家沈宏非、陳曉卿擔任總顧問,和《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都有不淺的淵源。「這兩部紀錄片呢,更像是一道豐盛的宴席。相比之下,《早餐中國》更像是家常菜,煙火氣十足,溫暖而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