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舌尖上的中國到早餐中國,煙火氣是人間最好的治癒

2020-11-29 騰訊網

人在異鄉、胃在故鄉。

你有多久沒吃過家鄉的早餐了?

中國地大物博,每一座城市,小到每一個區鎮,都有截然不同的早餐文化。

一天起來的醒神之作,吃好了才有元氣滿滿!

高分美食紀錄片《早餐中國》,又一次帶著家鄉早餐來打卡,第二季開吃播!

這一次延續了第一季劇組原班人馬,保持一如既往的高水準。

《早餐中國》第二季自開播以來好評不斷,僅播出一周豆瓣評分高達8.7,超越了前作。每天早8點更新的早餐盛宴,美食的香氣熱你一臉。

01

人生在世,全憑一張嘴吃遍天下。

從一座城到另一座城,美食勾連著我們生活的軌跡。

天下美食那麼多,卻唯獨鍾愛故鄉這一味。

在第二季第一集裡,家鄉味對新疆吐魯番朋友來說,是烤包子味的。

據說新疆人不可一日無饢,看著這家「闊希瑪克拉」早餐店,你就能明白了。

有客人為了吃上一份,改籤了車票;有「二十四孝」老公下樓為還在睡覺的老婆買愛心早餐;有的幼兒園小朋友心心念念吃包子......

食客們人均十個起買,上不封頂。

只怪太美味。

剛出爐的烤包子,表皮脆又薄,帶著面的誘人香氣,店老闆艾買提兄弟密不外傳的餡料配方,肉汁飽滿,緊實可口,鮮到掉眉毛。

兩千公裡之外,重慶渝北的小麵攤前同樣人滿為患。

小面對重慶人來說是續命般的存在,光頭大叔趙伍為了這份早餐。每天凌晨5點準時開業,買菜、備食材,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份面。

等到趕早班車的年輕人出來覓食,光頭大叔的「戰場」也如期而至。

一碗麵從下鍋到撩起一氣呵成,滾滾熱油攤上黃金煎蛋,配一碗免費大骨頭,巴適得很!

02

《早餐中國》把街頭無名小店的「城市匠人」們搬上熒幕,成就了充滿市井煙火氣的百味人生

作為近年不錯看的美食短視頻紀錄片,《早餐中國》第1季在上半年開播之後就反響熱烈,除了「下飯劇」,這部形式創新的片子還有「溫情」、「搞笑」、「家鄉」的標籤。

每當一集的結尾,老闆們的歌單響起,畫面是充滿人情味的當地生活剪影,你知道,《早餐中國》又要來攪動你的心和胃。

這幾年的美食節目呼聲挺高,從《舌尖上的中國》到《人生一串》《風味人間》,從正統美食到深夜烤串,吸引了無數吃貨觀眾。

但題材好,不代表節目就會火。《舌尖上的中國》從神作到爛片,只用了三季的時間。

如何做到持續穩定創新,是每個紀錄片面對的難題。

而《早餐中國》另闢蹊徑,每集5分鐘的時長顛覆了傳統紀錄片。

內容上並不把美食雕刻的精緻上檔次,也不請流量美食家來點評,而是節目組親身走南闖北,與當地人嘮嗑嘮家常,探幾家本地人最愛的早餐店,通過老闆和食客們的歡聲笑語緊緊抓住了觀眾的思鄉情緒。

這是一部越看越有味的片子,一開始以為是美食紀錄片,後來發現是搞笑下飯劇,看到最後發現這是一部催淚作品。

早餐店是一個城市最有煙火氣的的地方,生活如果沒有煙火味,那只能叫生存。

終日兩點一線,焦慮和沮喪遲早會來。

不如挑個周末,起個大早,出門覓食,菜場湊湊熱鬧,人煙輻輳,喧譁鼎沸,感受一下你扎紮實實生活的地方。

一飲一啄,每一日的生活就該這麼腳踏實地。腦袋裡紛亂的想法,心中線團的情緒,都隨之理順起來。

生活,需要一個放空的出口,才能輕裝上路。

至於早餐嘛,「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END——

今日互動

你最愛的家鄉美食是什麼?

評論區說說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三餐四季」廚房裡的人間煙火氣,最是治癒
    ——《舌尖上的中國》所謂生活,無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謂幸福,不過一日三餐,一起吃飯。為生活奔走的你我,不管過多久,不管走多遠,都能感受到家中飯香對我們的引力。順著這份引力,我們回家吃飯;順著這份引力,我們連接到治癒一切的幸福。廚房,作為承載這份幸福的地方,鍋碗瓢盆在這裡碰撞,柴米油鹽在這裡交融。所以,在生命的任何階段,我們都對廚房充滿期待與敬意。
  •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十年間吃遍美食,告訴你什麼是人間美味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擁有最豐富多元的自然景觀。穿越四季,我們即將看到美味背後人和自然的故事。每當《舌尖上的中國》背景音樂響起,主持人濃厚低沉的嗓音開始念稿,我就不由自主的舔了舔舌頭,防止自己的口水流下來。
  • 最有名的中國美味早餐,卻被《舌尖上的中國》拒絕了兩次
    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流行好幾年了,我相信每個美食家都看過這個節目,一個關於中國食物的紀錄片,每一集都有一個主題,每一集都是視覺和語言的碰撞,三分鐘的舞臺表演,十年的工作,那些在節目中呈現的美味,都是經過無數人的精心挑選,品嘗,文案,拍攝等,終於呈現在人們面前。
  • 早餐深似海:煙火氣是「親密」,是熱愛生活的依據
    紀錄片《早餐中國》第三季收官後,總導演王聖志、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和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做了一件頗有煙火氣的事:領著一群人在福州城大街小巷裡走,尋覓理想的「一日之食」。為了深入體驗老福州的早餐檔口,一大早,陳曉卿、王聖志和朱樂賢分別帶隊,以三條路線進行探店,其中包括「尚幹依心拌麵扁肉」「老福洲」和《早餐中國》拍攝的小店「福清滑」。他們與附近居民一起排隊,坐在露天的桌椅上,品嘗當地傳統早餐,近距離觀看這些極具特色美食的手工製作過程。
  • 專訪《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導演陳曉卿:「人情比美食更有嚼...
    原標題:專訪《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導演陳曉卿:「人情比美食更有嚼頭」 中國經濟周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周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孫冰 | 北京報導 (本文刊發於
  • 《舌尖》之後《早餐中國》成新寵 導演王聖志:換種腔調定義美食...
    在這個高速奔流的時代,都市生活愈發忙碌,早餐似乎已經成為了一日三餐中,最可以省略的那一頓。但在紀錄片《早餐中國》中,光拍早餐就能拍一百多集。當長沙米粉、貴州凱裡酸湯粉、汕頭豬血湯、西安油茶麻花……一道道充滿地域特色的早餐接踵而至,畫面每一幀都看得網友口水直流。這部每集時長不過5分鐘的紀錄片,不僅頻登微博熱搜榜,更是在網絡上勾起了曬早餐的熱潮。
  •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終於對早餐下手了……明天早飯吃撐預警
    因為《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推出了新的美食紀錄片,這次他開始對早餐下手了:這個紀錄片叫《早餐中國》,名字非常好懂,每集介紹國內一個城市的早餐,而且才5分鐘,抽零碎時間看完全無壓力......大部分人還是通過《舌尖上的中國》系列認識他的。陳曉卿,1965年出生,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系攝影專業,2017年10月從央視離職。他自己就是一個知名吃貨,完全可以從之前的美食紀錄片感受到他對食物的愛意。
  • 它是北方最著名的早餐,卻被舌尖上的中國拒絕2次,只因太難看!
    它是北方人最愛的早餐,卻被舌尖上的中國拒絕2次,只因不上鏡!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特別是早餐,每個地方都不一樣,有些地方喜歡喝粥,有些地方喜歡吃米粉,有的地方喜歡吃麵條,有的地方喜歡吃包子,有的喜歡吃餃子,早餐可以說是最具特色的地域美食。
  • 錦州最美人間煙火氣——凌河之戀
    錦州最美人間煙火氣——凌河之戀 最美人間煙火氣——凌河之戀 春時雨,夏時暑
  • 這部紀錄片每集5分鐘,卻畫出了全中國的早餐地圖!
    一個城市的早餐店和夜宵店可以說是一個地方最有煙火氣的地方了。就連陳曉卿也曾在一個節目中說過:」我在北京不吃早餐的,能夠保存餐飲精華,最原始外貌的,只有(當地的)早餐和最末尾的宵夜。」拍完《風味人間》之後,又拍了《風味原產地》的騰訊好像開了掛一樣,在美食紀錄片這條路上走得越來越遠。
  • 《碗淨福至》:一蔬一飯,最美人間煙火氣
    或許,人間最美的愛,就藏在一個小小的飯碗裡。蔡瀾先生曾說:熱愛生命的人,一定早起,像小鳥一樣,他們得到的報酬,是一頓又好吃又豐盛的早餐。《碗淨福至》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瀾先生對各地美食的悉心記錄,他是舌尖上中國的總顧問,會生活,有趣味,真灑脫是他的標籤。他用幽默瀟灑的筆觸,寫風味美食,記錄風物人情,講述對生活的眷戀。
  • 《舌尖上的中國》團隊美食新作《風味人間》,領略山海美味
    《舌尖上的中國》把美食節目做到了登峰造極,大家觀看美食節目也像品味美食一樣挑剔。近日《舌尖上的中國》團隊再出新作,《風味人間》帶你領略另外一番美味世界。與《舌尖》系列不同,《風味人間》在全球範圍內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增加了對國外美食的探索研究,讓觀眾領略中西方美食不謀而合的奇妙碰撞。節目組希望《風味人間》開啟的這場美食之旅,更多的來探討中國人與美食的關係。《風味人間》第一集主題是「山海之間」,從新疆高原高山到大海,遼闊的疆域讓一切事物變得渺小。
  • 「舌尖上的中國」都推薦的杭城早餐店!明早去吃吧!
  • 跟著陳曉卿和《早餐中國》導演去吃早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我看過多少集《早餐中國》、刷過多少遍《風味人間》啊,對吃的熱愛、對美食的知識,相信自己絕不在人下。直到硬糖君遇到了「正主兒」——《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早餐中國》總導演王聖志。12月3日-12月4日的騰訊視頻紀錄片2020冬季溝通會有點特別,以至於硬糖君差點以為這就是個美食打卡之旅。
  • 海創廚房涼風扇——拒絕悶熱,重拾「人間煙火氣」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隨著地攤經濟的火熱,讓沉寂許久的城市又熱鬧起來。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聽著各式各樣的吆喝聲,一起尋找「舌尖上的美味」。圖片源自網絡,侵刪海創涼風扇,專為中國家庭廚房設計,不怕油煙,無懼熱量,守護清新自然的烹飪環境。
  • 廚房裡的三餐四季: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把食物和情感交織在一起,會有治癒人心的力量。說到吃,就想到了汪曾祺老先生,想到全國人民都知道的高郵鴨蛋。他研究吃,懂吃,寫的作品大多與吃有關,將美食與藝術做了很好的融合,被譽為「最後一位文人美食家」。他筆下的食物,看似隨意,卻流露出淡雅博學的文化氣息,令人百讀不厭。
  • 原《舌尖上的中國》團隊新作,《風味人間》播出,依舊讓人嘴饞
    如果你看過《舌尖上的中國》,不可能不知道陳曉卿這位導演、節目出品人。在執導的《舌尖》第一二季收穫大量好評,觀眾日夜「催更」《舌尖 3》之時,陳曉卿宣布離開央視。2017 年年底,這位萬千吃貨心中的男神,宣布加入騰訊,擔任騰訊視頻副總編輯,並將執導騰訊自主研發的「風味 IP 」,包括《風味人間》、《風味原產地》、《風味實驗室》等。
  • 生活裡,那點值得深愛的煙火氣
    如果要準確形容武夷巖茶的味道,每個人一定會有許多不同的詞彙,而十三夷會送給武夷巖茶一個特別的形容詞,叫做「煙火氣」。《深夜食堂》裡說:食物是能量,是治癒,是珍貴,人間的味道叫做煙火氣。詩人川西說:「人間煙火是好聞而令人流淚的」。在十三夷心中,煙火氣真的是非常美妙的一個形容詞,白色嫋嫋的煙霧,大概是想像裡最接近煙火氣的顏色了,無論是村莊人家灶臺升起的煙火,還是茶人杯中氤氳而起的霧氣,都讓人感到生活的踏實與真切,正是這點人間的煙火氣,才讓生活能夠活色生香起來。
  • 一餐一食的人間煙火氣,才是最治癒人心靈的溫暖良藥
    有句話說的好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什麼才是最能治癒人心的良藥呢?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都有自己能夠開解的方式。是那些流傳已久的心靈雞湯,抑或是一些出自身邊人的真心勸慰,這些或許在某一時刻,會讓我們醒悟和感動。
  • 地攤經濟:生機盎然,最愛人間煙火氣
    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於是,一夜之間,10萬人就業,湖北的夜市又熱鬧起來了。地攤相比較於富麗堂皇的飯店和商場,有著獨特的煙火氣,它也許沒有那麼乾淨整潔,但是地攤更隨意、更熱鬧,也更親民。在地攤上,你想划拳就划拳,想喝酒就喝酒,想光膀子就光膀子,你可以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而不必在意形象。你可以隨便找家地攤落座,外帶其他地攤的小吃,也不會有人對你說:不好意思,本店禁止外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