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異鄉、胃在故鄉。
你有多久沒吃過家鄉的早餐了?
中國地大物博,每一座城市,小到每一個區鎮,都有截然不同的早餐文化。
一天起來的醒神之作,吃好了才有元氣滿滿!
高分美食紀錄片《早餐中國》,又一次帶著家鄉早餐來打卡,第二季開吃播!
這一次延續了第一季劇組原班人馬,保持一如既往的高水準。
《早餐中國》第二季自開播以來好評不斷,僅播出一周豆瓣評分高達8.7,超越了前作。每天早8點更新的早餐盛宴,美食的香氣熱你一臉。
01
人生在世,全憑一張嘴吃遍天下。
從一座城到另一座城,美食勾連著我們生活的軌跡。
天下美食那麼多,卻唯獨鍾愛故鄉這一味。
在第二季第一集裡,家鄉味對新疆吐魯番朋友來說,是烤包子味的。
據說新疆人不可一日無饢,看著這家「闊希瑪克拉」早餐店,你就能明白了。
有客人為了吃上一份,改籤了車票;有「二十四孝」老公下樓為還在睡覺的老婆買愛心早餐;有的幼兒園小朋友心心念念吃包子......
食客們人均十個起買,上不封頂。
只怪太美味。
剛出爐的烤包子,表皮脆又薄,帶著面的誘人香氣,店老闆艾買提兄弟密不外傳的餡料配方,肉汁飽滿,緊實可口,鮮到掉眉毛。
兩千公裡之外,重慶渝北的小麵攤前同樣人滿為患。
小面對重慶人來說是續命般的存在,光頭大叔趙伍為了這份早餐。每天凌晨5點準時開業,買菜、備食材,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份面。
等到趕早班車的年輕人出來覓食,光頭大叔的「戰場」也如期而至。
一碗麵從下鍋到撩起一氣呵成,滾滾熱油攤上黃金煎蛋,配一碗免費大骨頭,巴適得很!
02
《早餐中國》把街頭無名小店的「城市匠人」們搬上熒幕,成就了充滿市井煙火氣的百味人生。
作為近年不錯看的美食短視頻紀錄片,《早餐中國》第1季在上半年開播之後就反響熱烈,除了「下飯劇」,這部形式創新的片子還有「溫情」、「搞笑」、「家鄉」的標籤。
每當一集的結尾,老闆們的歌單響起,畫面是充滿人情味的當地生活剪影,你知道,《早餐中國》又要來攪動你的心和胃。
這幾年的美食節目呼聲挺高,從《舌尖上的中國》到《人生一串》《風味人間》,從正統美食到深夜烤串,吸引了無數吃貨觀眾。
但題材好,不代表節目就會火。《舌尖上的中國》從神作到爛片,只用了三季的時間。
如何做到持續穩定創新,是每個紀錄片面對的難題。
而《早餐中國》另闢蹊徑,每集5分鐘的時長顛覆了傳統紀錄片。
內容上並不把美食雕刻的精緻上檔次,也不請流量美食家來點評,而是節目組親身走南闖北,與當地人嘮嗑嘮家常,探幾家本地人最愛的早餐店,通過老闆和食客們的歡聲笑語緊緊抓住了觀眾的思鄉情緒。
這是一部越看越有味的片子,一開始以為是美食紀錄片,後來發現是搞笑下飯劇,看到最後發現這是一部催淚作品。
早餐店是一個城市最有煙火氣的的地方,生活如果沒有煙火味,那只能叫生存。
終日兩點一線,焦慮和沮喪遲早會來。
不如挑個周末,起個大早,出門覓食,菜場湊湊熱鬧,人煙輻輳,喧譁鼎沸,感受一下你扎紮實實生活的地方。
一飲一啄,每一日的生活就該這麼腳踏實地。腦袋裡紛亂的想法,心中線團的情緒,都隨之理順起來。
生活,需要一個放空的出口,才能輕裝上路。
至於早餐嘛,「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END——
今日互動
你最愛的家鄉美食是什麼?
評論區說說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