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進於道」——庖丁解牛的生命境界

2020-12-04 獨視角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養生主〉

庖丁解牛的技術層次和藝術層次

莊子通過〈養生主〉第一段點出生命修養的總原則:「順生命感應的中道而行」之後,緊跟著第二段,便有了一則最膾炙人口的庖丁解牛寓言,來解說何謂「順生命感應的中道而行?」

這一次著名的解說,是從一次精彩的解牛表演開始的:

有一次,庖丁應邀為魏國的梁惠王表演牛隻的分解。只見他不管是手的碰觸牛,肩膀的靠著牛,腳的踩著牛,膝頭的頂著牛,乃至動刀解牛,發出霍霍的聲音,無不暗合音樂的節奏,動作也富有舞蹈般的美感。簡直就像是在表演知名的樂舞,如商湯時代的〈桑林〉、帝堯時代的〈鹹池〉一樣。

梁惠王看得目眩神馳,忍不住連連稱讚。庖丁聽就放下刀回話說:「我剛才表演的已經不止是技術,而是更進一步到了藝術的層次了。」

不過,莊子通過庖丁解牛所表達的「技進於道」(由技術層次提升到藝術層次)的「道」或「藝術」,和一般所謂的藝術如音樂舞蹈等又有什麼不同呢?

其實,在庖丁解牛的這則寓言中,雖也提到了音樂舞蹈(桑林之舞、經首之會),卻只是用來象徵道,而並不就等於道。或者說:所謂音樂、舞蹈等等藝術,其實也有兩層,就是表相、知識、技術一層和內涵、美感、境界一層。在此提到的桑林之舞、經首之會,顯然是指由如此聲音動作所透顯出來的美感境界,而非指聲音動作本身。那麼同樣的,庖丁解牛也可以有這兩層,關於那解牛動作的內涵美感境界,梁惠王事實上是感受到的,但在他的意識層面卻沒有技術與美感(道)這兩重區分,所以在詮釋上發生錯置,誤將他的美感解釋為技術的精良,而引來庖丁的糾正。

其次,所謂道、美感又是指什麼呢?其實就是一種因泯除物我間的距離、隔閡、對立、矛盾、緊張、防衛而呈現的一體和諧之感或物我兩忘的境界。這才是藝術活動應帶給人的感動,也得能引動人的這種和諧美感才配稱為藝術。我們說庖丁解牛是由技術提升到藝術層次,所指的也正在於此。

放下技心,重證真心

庖丁解牛,為什麼能技進於道,竟呈現出藝術性的美感境界呢?或者說:人之養生,如何才能超越保養形軀,延長壽命的層次,提升到精神悅樂、生命自由的層次呢?這就需要有一工夫論的解答了!

這工夫論的解答可以分兩層面來說。其一是時空層面的漸進量變,其二是境界層面的躍升質變。當然兩者是相關的,合言之就是量變導致質變。

對於這由量變進到質變的經驗,庖丁說:「我剛開始入行解牛的時候,面對那要解的牛,簡直就是龐然大物堵在眼前。這樣過了三年,跟牛的距離慢慢拉近了!所見到的不是龐然的整隻牛,而是能觀察到牛的局部肌理。到現在,我已經完全看不見牛了!我只是感受到牠與我同在。所以,我可以閉上眼睛,停止一切感官的運作,而純靠著精神的感應,完全進入牛生命的內部,和它融為一體,打成一片……」

首先討論時空層次的量變。庖丁為什麼開始所見的牛是龐然大物,三年後卻只見牛的局部肌理呢?在這一層,要義在於「專心」。雖同樣是使用肉眼,卻可因心志是否專一,注意力是否集中而所見便有精粗的不同。這一階段的工夫,可以名為訓練,而所改善的也僅在感官、技術的層面,即使提到專心,所謂心也實指大腦、情緒,而非心靈。

據說古代神箭手不但要練臂力,更要練眼力。在若干距離外懸一蒼蠅,初看只一小黑點,一段時日後主觀感覺卻似車輪般大,當然一射就中。他所練的眼力其實就是專注力,所謂氣定神閒,不慌忙不緊張,感官的效能自然能發揮到極致。

不過,有限的感官,再練依然有限。莊子工夫論的要義,實在於完全放下感官層面的物我對立關係與外求心態,讓物我自然相融為一體。他只是用距離無限拉近來逼顯出一種無距離、無分別的混然一體境界。而這最後一步從無限小的距離到無距離,其實是一種跳躍;此即由「專心」而「無心」,由無掉(取消掉)感官之心(大腦)而呈現出真心。這就是所謂「不以目視而以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

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其實就是生命存在的本來狀態,一切嬰兒初臨人間原都是如此人我不分。是人在成長中學會種種分析性的概念,才憑空增添了人我的隔閡與鬥爭。莊子的實義,無非是要我們放下這人為造作卻早已習焉不察的概念習氣,去重新體會生命自然實存的原始情境罷了!

心無掛礙,才能隨心所欲

當庖丁說明他解牛是技進於道,也就是由感官的專注提升為心靈、生命當下與所遇的外物(例如牛)相融為一體之後,遂繼續說明他這時的解牛動作,乃是「完全順著自然的感應,讓刀遊走在牛體的空隙之中,就把牛體本來可分解的部分一一分解了!刀甚至連筋肉相連的部分都根本沒碰,就更不用說盤根錯節的部分了!通常一個優秀的廚師都不免每年要換一把廚刀,因為他解牛基本是用切割的刀法。至於一般人呢?是每個月都要換一把廚刀,則是因為他們解牛大多是用砍的、斬的,刀刃哪能不快速折損呢?而我的這把刀已經使用十九年了,解過的牛也有好幾千頭了,但刀刃卻鋒利得象是剛出廠剛保養過一樣。為什麼呢?就因牛體的關節本來就有空隙,而我這把刀卻是薄得幾乎沒有厚度。用一把沒有厚度的薄刀去遊走在本來就有空隙的牛體中,當然是非常從容無礙!這就是我的刀為什麼用了十九年還鋒利如新的原因所在。」

說到這裡,一個疑點也是要點出現了:世上怎麼會有一把薄到沒有厚度的刀呢?原來這正是庖丁解牛這個寓言最重要的寓意所在。原來牛體是比喻我們所處的這個人間世,牛體有間是說我們生活在人間本來到處可通,沒有障礙。但關鍵在刀刃須是無厚,原來刀刃是比喻人心,無厚是說人心中不存任何成見。原來到處有餘地可供我們自由通行的世間,所以會變得障礙處處,荊棘滿途,根本就是由於我們心中有種種習慣、成見的堵塞、遮蔽所致。

所謂「只看到別人眼中有刺,卻看不見自己眼中有梁木。」人間的紛爭,小至於夫妻反目、朋友結怨,大至於國家、民族的戰爭,乃至冷戰時代兩大陣營的長期對立,本質都一樣無別。所以,要消弭鬥爭、疏通隔閡、導向和平,也該從每一個人自己做起,乃因本質一樣!怎麼做呢?就是嘗試放下一切仇怨,療愈一切內心的創傷。當生命健康了,心靈就自由了,同情悲憫心就起來了,原來不順的事也就奇妙地變得自然好轉了!

當然,這放下的工夫不是一蹴可成的,即使一度達到自由無累的境界,未來的考驗依然隨時會出現。所以長保警惕是必要的,不妨仍用解牛為喻,庖丁說:「雖然我解牛的工夫已經達到行雲流水的地步,但每遇到筋骨糾結的地方,我仍會意識到它的難處,而心存警惕,再一次放下對感官形體的習慣性依賴,而訴諸心靈的敏銳感應。讓刀找到該落刀的關鍵點,輕輕一挑,牛體就整個解開,像一堆土一樣垮在地上。當我再一次成功解牛,會提刀站起來,遊目四顧,快然自足,最後才將刀擦乾淨,收回刀鞘之中。」惠文王聽了這一席話,忍不住讚嘆說:「今天真是一次難得的饗宴呀!聽庖丁談論解牛,卻意外領悟了生命修養的道理!」

相關焦點

  • 《莊子》裡庖丁解牛的故事賞析
    莊子以庖丁解牛為喻,描述庖丁在牛體筋骨肌理的空隙下刀,方可使刀刃完好,解牛雖多而刀刃不傷。同理,人們處於複雜萬端的社會也當「以無厚入有間」。所謂「無厚」,就是對世上事物無所執著,那麼處世即可「遊刃有餘」了。就全篇結構言,文章開門見山,以「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引出庖丁解牛的場面。
  • 庖丁解牛是一種境界
    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 古詩詞文賞析之古文《庖丁解牛》莊子
    順應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進於「道」,達到爐火純青、技藝超群的地步。「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這十二字是對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繪,方法對頭,不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損害。
  • 用心若鏡——「道」無所不在,美也無處不在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在莊子心中,感覺無一不美,因為莊子「用心若鏡」,在〔知北遊〕篇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出於莊子筆下的萬物,無不生氣蓬勃,活活潑潑,美不勝收。二.解牛如跳桑林之舞〔養生主〕篇:一般人對於解牛者的印象,都是滿臉橫肉,動作粗野,但莊子的筆下〔庖丁解牛〕的主角描寫成:「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
  • 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的秘密?
    庖丁是一個殺牛的,但又是一個「技進乎道」的修煉士莊子描述的庖丁解牛場景:庖丁為文惠君宰牛,手觸肩頂、足踩膝抵等各種動作,牛的骨肉分離所發出的砉砉響聲,還有進刀解牛時譁啦啦的聲音,都無不符合音樂的節奏,與《桑林》舞的節拍,《經首》曲的韻律相和諧
  • 由技入道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座寶山,進山尋寶的路有很多,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我根據個人的切身體驗,幾十年走過的路,向大家推薦一條我認為比較殊勝的路:下學上達,由技入道。《莊子》裡舉了不少技進乎道的例子:庖丁解牛,傴僂承蜩,大匠運斤···民間自古以來也流傳著許多技藝通神的故事:魯班祖師,神筆馬良,李廣射石···有個郭記者採訪我時曾問,為何能夠由技入道?我大學畢業的哲學論文論述工具。
  • 筆記 || 庖丁解牛
    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 庖丁解牛是莊子的道,避實擊虛是《孫子兵法》的道,二者一也
    一是從過程上來講,庖丁解牛境界之高,讓人讚嘆,他解牛一氣呵成,他手所接觸的,肩所依靠的,腳所踩踏的,膝所抵住的,無不譁譁作響;刀插進去,則霍霍有聲,無不切中音律;其動作如《桑林》之舞步,聲音如《經首》之樂章。這讓在旁邊觀看的文惠君稱讚不已,他說:你的技術怎麼達到了如此之境界?庖丁則說:我所喜好的是道,已經遠遠超越了技術。
  • 《莊子 庖丁解牛》鑑賞
    原邊註:蘇軾讀了庖丁解牛,體悟到藝術創作和經驗累積的關係,從而說出了這樣富有哲理的話:「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書吳道子畫後》)點評:「庖丁解牛」從宰牛之方喻養生之理,由養生之理喻處世之道。這則寓言尤引人注意的是它由技入道所蘊含的哲學和藝術的涵義。
  • 古文賞析| 庖丁解牛!!
    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 老子為什麼會用「道」字,表示他思想境界中「道」的內涵?
    再加之王弼版《道德經》把所有的「無為」改成「無為」,「弗」改成「不」,這就給後世坐實了一個很大的誤解:道,是不可知,不可說的。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將用甲骨文的字義分析一下,老子為什麼要用「道」字來表示他思想境界中「道」的內涵。上圖左邊這個是金文「道」字,甲骨文「道」字還沒找到。右邊的兩個字都是甲骨文「德」字。從「道」、「德」對比來看,我們能感受到老子為什麼要選這個「道」字,來表示在他思想中的「道」的內涵。
  • 《莊子》:以生動的語言抒發人生見解,「庖丁解牛」生動形象
    庖丁是梁惠王的廚師,當他解牛時,手觸肩頂、腳踩膝抵等各種動作,牛的骨肉分離所發出的聲響,還有進刀解牛時發出的響聲,都無不像音樂的節奏那樣輕鬆流暢,無不像舞蹈的節拍那樣令人陶醉。這一切讓在一邊觀看的梁惠王看得心花怒放,如醉如痴,情不自禁地讚嘆道:「啊,妙極了!你的技術怎麼會高超玄妙到這種地步?」
  • 關於「庖丁解牛」……
    關於庖丁解牛…不誇張滴說,我反覆聽【庖丁解牛】這段,聽了三次,才敢動手寫此文。一直以來,以為庖丁解牛,課本裡講的就是庖丁對牛很熟悉,他的解剖技術很純屬,熟能生巧。這講到的進退自如,是一種節奏感,是一種感知力,也是自己安靜下來,與牛血脈的溝通,自己與生命的聯繫,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不用做什麼,聽自己的!【注意,主語是自己】讓我想起了《走進魔法店》的主人公在進行重大手術前,分秒必爭之前,入定,去定住自己,找節奏感的重要。更讓我想起了靜坐,冥想。
  • 莊子「庖丁解牛」典故,蘊藏著實現人生價值的學問
    很多學者解讀說莊子的意思是說人生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這是徒勞的。其實,這完全是對莊子思想的誤解。如果這樣解釋,跟後面的幾個寓言故事內涵就是矛盾的、毫不相干的,尤其是與緊接著莊子舉例的「庖丁解牛」典故具有相當的矛盾:如果庖丁不追求知識,他怎麼知道牛的身體結構,從而能使刀15年不碰到牛骨呢?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在高中階段,其代表作《逍遙遊》和《庖丁解牛》被選入教材,成為學生學習和背誦的經典古文篇目。在《逍遙遊》中,莊子提出了「學鳩」「鯤鵬」「逍遙」三個境界;而在《庖丁解牛》中,莊子又提出了「全牛」「非牛」「無牛」三個境界。這幾個「境界」是什麼含義?有何關聯?今天我們就來重讀經典,講解一下莊子的所謂「三個境界」吧!
  • 每日讀經典——庖丁解牛
    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悟」的境界
    心之復明:「拂拭」與「無心」觀乎「上」及「下」,「拂拭」實是「放空自己」,捨棄所謂的「大智慧」,接受「卑微」的自己,「能伸能縮」,「無欲無求」,便能為「自大」、「偉大」作出「分界」,不為形相迷惑,發現萬物的「共相」(共同本質),了解萬物齊一,做到「化色為空」,成就「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
  • 年度感悟之四:庖丁解牛 大道三千,皆出一門
    年度感悟之四:庖丁解牛大道三千,皆出一門。庖丁解牛講的是養生和境界。有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出神入化,但是他們教出的弟子卻不怎麼樣,這的確是可以解釋的。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道和術。道是個很玄的東西,很難解釋。老子說聖人得一而萬事畢,這個「一」就是庖丁解牛的技藝境界。庖丁解牛真的是在說宰牛麼?
  • 《庖丁解牛》讀後感
    就得象《庖丁解牛》一樣,牛是複雜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鬆簡單的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樣的,不管它多麼複雜,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充分認識和掌握事情的內在規律,處理起來就遊刃有餘了。庖丁順利解牛後「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是一種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種對於追求充滿自信的境界。這也是人生希冀的境界。
  • 禪宗十境界,你在哪一境?「禪宗智慧」
    你在哪個境界呢?所謂「心牛」,就是真實的自己,是生命的本體,也就是臨濟和尚所講的無位真人,這一階段是立志求道的階段。不過,實際上心牛(無相的自己)從未失去。真人總是在我們的面前,是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中出入。僅僅由於缺乏正確的自覺,而與本來的自己疏遠了。根本沒有必要從外從他而求。只要照顧好自己腳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