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的秘密?

2020-09-10 開心打告告


道教基於對修煉術理論的完善,將「養生主」斷句為「養,生主」,「生主」繼而被解讀為「真君」、「真宰」、「真性」等。

《莊子·養生主》的核心思想:緣督以為經

在《養生主》一章中,開宗明義講到了養生的宗旨是「緣督以為經」,「緣」就是「順著」,「督」是中醫所說的脈絡,「緣督」二字本義是順著脈絡,引申出順應萬物自然之道理。


《莊子》養生主篇講了一個很傳奇的人物:庖丁。

庖丁是一個殺牛的,但又是一個「技進乎道」的修煉士

莊子描述的庖丁解牛場景:庖丁為文惠君宰牛,手觸肩頂、足踩膝抵等各種動作,牛的骨肉分離所發出的砉砉響聲,還有進刀解牛時譁啦啦的聲音,都無不符合音樂的節奏,與《桑林》舞的節拍,《經首》曲的韻律相和諧。

殺牛殺出了節奏和韻律來,讓人賞心悅目如同觀賞舞蹈一般,這真是一種極深的境界。

因為我們是在養生,而庖丁是在養他那把刀。

庖丁說: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在割牛;一般的廚師每個月就得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在砍牛;而我的刀,用了十九年,宰殺的牛也有數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好像在磨刀石上剛磨好的一樣。

如果你以為庖丁解牛隻是在展示一種極高明的養生之術,那麼你又錯了,它事實上展示的是如何由「技」入「道」之法。

庖丁說:「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這才是關鍵之處。《莊子》一書,整體都在強調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如何突破這個局限性。「不以目視,而以神行」,這就是井底之蛙跳脫出井的不二之法。

其所闡述的正確的生活之道,那就是「至誠專一於道中,放棄非道的一切幹擾,便可保全生命,乃至成其神技(或可獲得大成功)」


每一個生命,同樣的年限,有的沒幾年就把身體毀壞了,而有的十五年好像如初一樣,這又對應了道家人活幾百年不是問題的邏輯;此外,其實那把刀,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一張好牌,有的因為不識道,而打了爛牌,就好比我們本來有很好的天賦,但因為我們陷在「自以為是」中,所以沒有發現,就像換工作一樣,不停的換來換去,而這個過程就消耗。而有的人,因為追求道,從道認識了自己,所以知道如何讓自己活在道中,而減去不必要的折騰,這就是養生的基本道理。


相關焦點

  •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
    》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一、成語解釋編輯庖丁解牛  【成語解釋】庖丁解剖了全牛。二、成語典故【出處】先秦·莊周《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三、詞語辨析【正音】庖:不能讀作「pāo」或「bāo」。  【辨形】庖:不能寫作「皰」。
  • 庖丁解牛,莊子的這個小故事,難道只是說養生嗎?
    庖丁解牛,這大概是我們最早了解莊子的一個成語。因為這個故事我們大部分人都在課本上學過。它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通過庖丁殺牛十九年,刀刃還如新的一樣,說明凡事若「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取其中虛「有間」,方能「遊刃有餘」,並且能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 莊子·養生主
    ·養生主莊子首先來個「養生主」養性為主。我們來欣賞莊子的庖丁解牛。莊子大約生於公元前369年,死於公元前286年。戰國時宋國蒙人、蒙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這一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們看莊子一書。其寓言故事比重是非常大的,前人稱作是寓言。我們來欣賞的庖丁解牛就是他的寓言作品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如果單從文句上看,從字面上來看這篇文章。
  • 莊子《養生主》繼承了老子哪些養生思想
    《養生主》是《莊子》書中很著名的一篇文章,它包含了莊子的養生思想。莊子的養生思想和老子相似,都提倡順其自然,不強求。莊子筆者總結了莊子《養生主》中繼承自老子的五條養生思想。能夠懂得知足做到適可而止的人,才能做好養生長壽。莊子繼承了老子這一養生思想。《養生主》中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就是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掌握無限的知識,是很疲倦的。所以,對知識的探求應該適可而止。
  • 《莊子》裡庖丁解牛的故事賞析
    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順應自然,逍遙無為。他認為人世錯綜複雜,只有迴避矛盾衝突,方可達保身、養生、全性的目的。莊子以庖丁解牛為喻,描述庖丁在牛體筋骨肌理的空隙下刀,方可使刀刃完好,解牛雖多而刀刃不傷。同理,人們處於複雜萬端的社會也當「以無厚入有間」。
  • 莊子「庖丁解牛」典故,蘊藏著實現人生價值的學問
    作者:餘雲開「庖丁解牛」典故來自莊子一書中的《養生主》篇。《養生主》是《莊子》一書繼《逍遙遊》、《齊物論》名篇之後,又一名篇。一直以來,眾多學者對莊子解讀都呈現一個趨向:只認可莊子思想的一半價值,因為他們認為莊子的另一半是消極避世的。同樣,在對《養生主》篇的解讀上也有這樣的情況。
  • 《養生主》:養生之所主——「緣督以為經」
    而「生之主」,即莊子所謂「真君」、「真宰」、「真性」,大致相當於精神、心神的概念。如有清代學者解釋「養生」二字說:「真性者,生之主也;養生者,養此而已。世人但知養其形骸,而不知養其真性。」(高秋月集說《莊子釋意》)當代學者也有持此觀點者,如陳鼓應認為:「《養生主》篇,主旨在說護養生之主——精神,提示養神的方法莫過於順任自然。」
  • 《莊子 庖丁解牛》鑑賞
    人身前的中脈為任脈,人身後的中脈為督脈,任、督二脈為人體奇經八脈的主脈,主呼吸之息。 [7]以下四句是說,可以保護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養護身體,可以盡享天年。養親,養身。原邊註:莊子關心如何在一個無限的「知」的範圍內來安頓有限的生命。這裡的「知」可能指外在的知識,更可能是指心智,以有盡之身隨無盡之思,「終身役役」而不知所止。
  • 《莊子·養生主》學與術
    以前以為養生主是講養生,因為題目名就叫養生主,但文中只有一句話提到"養生"這個詞。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那能不能分開解釋,養生,作為一個動賓結構來解釋?據《說文》中有養:供養也。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屬皆從生。主:鐙(燈)中火主也。
  • 讀《養生主》看莊子教你如何養生
    《養生主》的養生之道生而為人,我們共存天地之間,出生和死亡僅僅是一瞬間的事情,出生做不了主,男精女血,媾精而成,不想來也得來,死亡同樣如此,到了一定時候,不想撒手也得撒手。拿佛教和道教比較,二者同樣看到了人生的無常,卻走了不同的路子。佛教重來世,世事無常,看開放下,種下善因,希冀於來世求得善果。
  • 莊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為我們揭示了道家養生的五大秘訣
    莊子從《養生主》一篇,開始講解道家養生的奧妙。他用一句千古名言作為故事引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莊子提出來養生的概念。莊子說:既然如此,就不要不停的去追求所謂的知識了,因為這是十分危險的。非但追求知識危險,追求名聲,追求實際利益,都是危險的,對自身有害而無益。莊子提出,人要想養生惜命、頤養天年,就得遵循自然中道。什麼是自然中道?「莊子故事會」開場了,這個故事叫做「庖丁解牛」。
  • 名人養生——莊子養生理論與應用
           闡明其養生之要則,在於只有遵循客觀規律,奉行中庸之道,才能維護健康、頤養天年。在養生態度方面,莊子認為,生死本來就是一種自然現象,所以只能在「依乎天理」的同時,做到「安時而處順」,而反對刻意人為地追求長壽。
  • 「至誠專一」,莊子《養生主》思想,原來講的是這個道理
    莊子在寫《逍遙遊》之後有《齊物論》,這是應當的;那麼《齊物論》之後有《養生主》,那也肯定是理由的。所以,我認為,要正確的領會《養生主》的思想,那麼就要從前兩篇的思想開始。那麼緊接著出現的《養生主》具有什麼有的思想邏輯,以及使命呢?一直以來,眾多學者對莊子解讀都呈現一個趨向:只認可莊子思想的一半價值,因為他們認為莊子的另一半是消極避世的。同樣,在對《養生主》篇的解讀上也有這樣的情況。
  • 《莊子諵譁》: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
    《莊子諵譁》是根據南懷瑾的講解錄音整理成書,也是現代讀者閱讀、理解《莊子》的最好讀本。今天就來講講其中《莊子·養生主》篇裡的「庖丁解牛」。庖丁解牛是一篇寓言故事,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再由庖丁闡述他的解牛之道。
  • 莊子寫「庖丁解牛」僅僅是為了宣揚養生之道嗎
    由於「庖丁解牛」的故事被收入《莊子·養生主》一章,一直以來,歷代註解多以為庖丁是借解牛為喻,來闡述個人順應自然、養生長壽的道理。如清人郭慶藩《莊子集釋》說:「夫養生非求過分,蓋全理盡年而已矣。」陳鼓應《莊子今譯今注》認為「養生主」篇「主旨在說護養生之主——精神,提示養神的方法莫過於順任自然」,而庖丁解牛的故事則「以喻社會的複雜如牛的筋骨盤結,處理世事當『因其固然』、『依乎天理』(順著自然的紋理),並懷著『怵然為戒』的審慎、關注的態度,並以藏斂(『善刀而藏之』)為自處之道」。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則認為全篇是從「循乎天理,依乎自然」出發,「使精神不為外物所傷,最後達到享盡天年的目的」。
  • 維舟:莊子寫「庖丁解牛」僅僅是為了宣揚養生之道嗎
    由於「庖丁解牛」的故事被收入《莊子·養生主》一章,一直以來,歷代註解多以為庖丁是借解牛為喻,來闡述個人順應自然、養生長壽的道理。如清人郭慶藩《莊子集釋》說:「夫養生非求過分,蓋全理盡年而已矣。」陳鼓應《莊子今譯今注》認為「養生主」篇「主旨在說護養生之主——精神,提示養神的方法莫過於順任自然」,而庖丁解牛的故事則「以喻社會的複雜如牛的筋骨盤結,處理世事當『因其固然』、『依乎天理』(順著自然的紋理),並懷著『怵然為戒』的審慎、關注的態度,並以藏斂(『善刀而藏之』)為自處之道」。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則認為全篇是從「循乎天理,依乎自然」出發,「使精神不為外物所傷,最後達到享盡天年的目的」。
  • 讀《梁冬說莊子·養生主》——歲月不是殺豬刀,你才是!
    而關於養生,幾千年前的莊周已經給出了完美的回答——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 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養生主》出自《莊子·內篇》,是全面講解「養生」這一生活概念的文章,其中的《庖丁解牛》中「遊刃有餘」的思想觀念更是人盡皆知。
  • 莊子養生 | 莊子究竟對「養生」怎麼看的呢?
    就現有資料可知,「養生」一詞首見於《莊子》,而深入探究可得,《莊子》中所謂的「養生」莊子究竟對「養生」怎麼看的呢?但是,莊子並不被「神全」所羈絆,將「神全」作為生命的目標。《養生主》中說:「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被豢養在籠子裡的飛禽,吃喝不愁,精神狀態很好,卻「不善」,這不是好的生命狀態。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在高中階段,其代表作《逍遙遊》和《庖丁解牛》被選入教材,成為學生學習和背誦的經典古文篇目。在《逍遙遊》中,莊子提出了「學鳩」「鯤鵬」「逍遙」三個境界;而在《庖丁解牛》中,莊子又提出了「全牛」「非牛」「無牛」三個境界。這幾個「境界」是什麼含義?有何關聯?今天我們就來重讀經典,講解一下莊子的所謂「三個境界」吧!
  • 如何才能養生?莊子說聽我講個故事
    庖丁解牛。文惠君感嘆:從你的話裡我領悟到了養生的道理。庖丁解牛跟養生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來看那把刀。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