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技術還不如當年的蘇聯嗎?

2020-12-14 環球時報評論

從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12月1日降落在月球風暴洋開始,它接下來面臨的各種挑戰都在開創中國航天史的第一次:

第一次無人取樣封裝

第一次探測器從月球起飛

第一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

第一次攜帶樣品返回地球

……

正如中國航天局所言,嫦娥五號任務的技術難度之大,在中國航天史上是空前的。

我們在驚嘆嫦娥五號創造這些「第一次」的同時,也應該感嘆它背後體現的中國航天「環環相扣」的長遠規劃。

且不論中國早期的探月論證,從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啟動開始,在長達16年的時間裡,中國無人探月項目「繞落回」三大步一直不受影響地穩定推進。

如今嫦娥五號有底氣接連應對空前挑戰,也是建立在這16年中逐步落實的諸多技術驗證的基礎之上。

例如嫦娥五號之選擇在月球正面風暴洋著陸,就參考了2013年嫦娥三號落月時緯度基本相當的虹灣著陸點;它以第二宇宙速度重返地球大氣層時所面臨的極端挑戰,也早在2014年就進行過技術驗證。

同樣的,嫦娥五號又在為後續月球任務「探路」。

航天專家告訴刀哥,嫦娥五號將在人類航天史上首次進行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技術難度很大。

但20世紀70年代的蘇聯無人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中,探測器從月球起飛後就可以直接返回地球了。經過40多年的發展,難道如今中國航天技術還不如當年的蘇聯嗎?當然不是這樣。

仔細對比就知道,嫦娥五號的探月步驟,其實與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船的步驟是一樣。換句話說,嫦娥五號的這次任務,同時也在為將來的載人登月進行可行性探索。

如果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未來的嫦娥探測器將依託這些得到驗證的技術,探索人類尚未踏足的月球南極地區,並探索建立月球科研基地。

擁抱太空,被公認是人類的未來發展方向。已故物理學家霍金甚至認為,太空探索不僅是科學發展的需要,它還可能關係到人類的存續。

但讓世人感嘆的是,如今在探索太空領域擁有宏偉規劃並堅定執行的,只有中國。

傳統航天強國俄羅斯國力衰退,在航天領域罕有大作為;歐洲和日本在部分領域保持領先,但整體水平尚有不足;原先執全球航天發展牛耳的美國,卻長期陷入「政治掛帥」的怪圈,導致航天規劃一變再變。

諷刺的是,當2004年中國開啟探月工程時,美國布希政府也提出耗資高達2300億美元的「重返月球」計劃,規劃在2020年左右讓美國航天員重返月球,並以月球為基地向火星進發。

然而歐巴馬政府上臺後以耗資過大為由,最終於2010年徹底終結該項目,轉而提出2025年登陸小行星、2030年將人類送上火星的規劃。

等到川普政府上臺後,又於2017年重提「重返月球」,規劃在2022年發射小型月球空間站「門戶」,並嚴厲要求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必須在2024年將第一名女航天員送上月球。

然而就連好萊塢都知道,航天規劃必須擁有連貫性和前瞻性。只有這樣,《火星救援》裡的馬特·達蒙才能藉助原本為下次任務準備的戰神四號火箭逃離火星。

但現實中美國政府因政治因素而反覆修改未來航天規劃,直接導致集美國舉國之力的登月項目陷入「重啟-廢棄」的循環怪圈。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最新審計報告明確表示,反覆修改的決策導致項目成本倍增和計劃拖延,「門戶」月球空間站無法按期提供服務,載人登月關鍵的SLS火箭和承載太空人的「獵戶座」飛船研發進度出現嚴重滯後。

美國《國會山》網站認為,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他更關注氣候變化對地球的影響,對登月項目的重視程度肯定有所下降,或許美國航天規劃將再有變動。

最後刀哥還想多提一句的是,雖然美國航天「國家隊」表現不給力,但美國私營商業火箭發射巨頭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公司)近年卻被反覆拿出來與中國航天進行比較,尤其是該公司提出的自行載人登月和火星移民計劃吸引不少媒體關注。

不過業內專家告訴刀哥,SpaceX公司的成就主要集中在火箭發射領域,這是建立在NASA向其敞開提供過去數十年間積累的技術優勢,並結合創新火箭設計而取得的商業性成功。

但要實現載人登月甚至火星移民這等規模的超級航天項目,需要的不僅是吸引眼球的重型火箭和載人飛船,還包括深空通信網絡、外層空間宇宙射線防護乃至航天員生理和心理保障等一系列更細緻的研究。

這些耗資巨大、關係項目成敗卻又不起眼的基礎研究項目,是一家私營航天公司無力也不可能承擔的。

以深空通信網絡為例,它需要協調分布在全球多地的衛星站乃至太空軌道的中繼衛星,甚至可能需要取得其他國家的太空資源,這只能依託於國家力量。

NASA對此看得很清楚,載人深空探測項目想要取得成功,「必須得到總統、國會和NASA強有力的、持續的領導,以及穩定及時的資金支持」。

這讓刀哥想起當年俄羅斯海軍詢問如何才能讓「瓦良格」號航母完工時的那句經典答覆:「需要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它。」

刀哥再強調一次,「如今在探索太空領域擁有宏偉規劃並堅定執行的,只有中國」。大家對這個判斷還有疑惑嗎?

圖片來自網絡

原創 補刀客 補壹刀 執筆/斬馬刀

相關焦點

  • 蘇聯早期航天宣傳海報
    在太空領域,蘇聯曾經是唯一一個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甚至在某些方面,前蘇聯的的航空航天技術走在了美國的前面。這樣的一個航空航天大國,也有著厚重的太空文化。雖然現在曾經輝煌的聯盟已經解體,但是它留下的太空文化將是全人類共有的財富。讓我們來一起欣賞一組蘇聯航天時代最早期的宣傳畫。
  • 俄羅斯引以為傲的兩大軍工領域被中國反超:前蘇聯的老本吃盡了!
    而中國的軍工實力卻大大提高,有些領域已經超越了俄羅斯,特別是俄羅斯引以為傲的造船領域和航天科技領域。蘇聯解體後,其造船工業四分五裂。俄羅斯繼承了潛艇工業,而水面艦艇工業被烏克蘭繼承。如今俄羅斯不僅製造水面艦艇十分困難,就連保養維護這些戰艦也面臨重重壓力。俄羅斯的經濟問題是制約造船工業的的主要原因。該國船廠很少拿到海軍的訂單。
  • 戚發軔:新中國航天史的譜寫者與見證者(上)
    他是當之無愧的新中國航天史的譜寫者與見證者。作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宙學院的名譽院長,戚發軔幾乎沒有錯過我國航天事業的每個重要節點。從飛彈到運載火箭到人造衛星再到試驗飛船最後到載人飛船,他或參與或設計或主導,是當之無愧的新中國航天史的譜寫者與見證者。「靠人不如靠自己!」
  • 當年蘇聯挖到地底12262米,是否發現什麼?又為何停止?
    在當時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競爭也是牽動了許多的利益糾葛,可以說周邊的許多國家都被牽扯了進去,當時的中國也是被夾在中間,處於一種兩難的境地。不過中國也是在夾縫當中生存,可以說如今中國的崛起。也是離不開我們一直以來的隱忍。
  • 我國航發技術不如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穩拿世界第三沒話說
    但長久以來卻還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國防軍工業,我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因為起步較晚,一直落後於西方先進世界,由此給大家留下了我們中國航空發動機領域還存在很大技術短板的印象。但事實上,我們中國的航發技術真的技不如人嗎?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穩拿世界第三沒話說。
  • 中國能造航母殲20為何造不出太空梭?原因只有三個字
    日前,俄羅斯網友曝光了前蘇聯末期製造的「暴風雪」號太空梭現狀,這艘象徵著當時蘇聯最高科技的「飛天巨獸」在俄羅斯博物館中「重生」:為了紀念蘇聯探索宇宙的努力,俄羅斯方面日前復原了暴風雪號太空梭的舊貌,讓遊客能一睹當年蘇聯太空梭的風採,實際上真正的暴風雪號早已在2002年在一次廠方倒坍事故中被砸壞
  • 中國航天事業費錢、無用?聽說過阿爾忒彌斯協議嗎
    ,嫦娥五號任務階段,這些怪話再次出現】 每當中國航天取得重大進展,國內輿論中總會適時出現一些雜音,一些奇談怪論,比如航天費錢說,中國還很窮,發展航天還不如把錢用於改善民生;無用論,航天根本沒有太大用處,這麼多年了一直在浪費錢等等。
  • 楊利偉當年飛向太空,為何要攜帶手槍?都是因為蘇聯的前車之鑑
    中國一直在致力於航天事業的發展,一直在堅持不懈的對探索太空做出努力。眾所周知,神舟五號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船,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次日返回。神舟五號的成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取得巨大突破的一個裡程牌,也標誌著中國成功成為了第三個有太空人登錄太空的國家。
  • 中美航天技術差距只有10年?院士回應:真實差距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將目光移向太空,而美國在航天領域的成就顯然要遠超世界上其他國家。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也意識到了航天研究的重要性,於是我國也開始在航天領域投入大量的精力以及資源。在幾十年的努力下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航天大國,不過與美國相比我國還需要繼續努力。美國由於在航天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早,這使得它在該領域的領悟頗深。
  • 核心技術被美封鎖,全球僅中國研發成功,俄羅斯想用國寶技術交換
    只是伴隨著蘇聯解體以及中國的迅速發展,原本親密無間的兩個國家關係變得越來越微妙,甚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俄羅斯也對我國實行過一段時間的技術封鎖,不過隨著近年的發展,我國的軍事力量逐漸強大,經濟實力以及科技力量也在緊跟世界前沿,甚至在某些領域,我國的技術實力已經超越了當今世界強國居於世界第一的位置。
  • 新世紀第一年航天技術進展如何--2001世界航天大盤點
    在這一年中,世界各國都競相發展和應用形形色色的航天技術,力爭在新千年伊始一炮打響,帶動本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各個領域的全面飛躍。  1.中國航天開門大吉  新世紀升空的第一個太空飛行器是2001年1月10日中國發射的「神舟」2號宇宙飛船。這次發射非同尋常。它是中國第一艘按載人要求系統配置的正式飛船,即雖未載人,但其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 俄媒:中國加快發展航天與美競爭 促進飛彈突破
    這是俄羅斯專家就中國「玉兔號」月球車開始研究月球表面給出的評價。  12月14日晚,「嫦娥三號」登月探測器順利在月球著陸,並於次日成功釋放出月球巡視器「玉兔號」。「玉兔號」的照相機已經拍下了運動的最初幾步並把這些照片送回了地球。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專家亞歷山大 拉林認為,這是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他說:「它表明中國已在最新航天領域技術發展方面做出突破。
  • 1972年蘇聯登月失敗,尼克森預感到,美國航天領域的地位終於穩了
    這是否意味著蘇聯人打算登陸月球並取回樣本尚不能確認,但這種任務並未超出蘇聯的技術能力範圍」。蘇聯火箭發生大爆炸的最初信息,來自中央情報局秘密部署在拜科努爾附近的聲學或地震傳感器。後來美國偵察衛星拍下的照片顯示,蘇聯拜科努爾發射設施嚴重損毀。這則PDB消息讓尼克森明白,蘇聯在載人航天活動中遭遇了重大挫折。
  • 戚發軔:讓航天精神薪火相傳
    戚發軔近照 本報記者 劉宇航攝/光明圖片在位於北京中關村南大街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舊址,記者見到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一位重要親歷者和見證人——戚發軔。這個名字在中國航天領域叫得很響。當時,因中國與蘇聯關係惡化,蘇方拒絕接收中方參加飛彈研製的戚發軔等人前去學習。「你想學,人家不讓你學,就只能靠自己。」現實令戚發軔等人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於是,在一窮二白且面臨技術封鎖的嚴峻形勢下,他們咬緊牙關,堅持自主研發,攻克了眾多難以想像的難關。
  • 戚發軔:一部簡寫版的新中國航天史
    因為我是學總體的,其他搞強度的、搞工藝的、搞材料的、搞氣動的都可以去,只有搞總體技術的人不能去——怕獲取核心技術。」  所謂「總體技術」,在航天技術裡是指用最可靠的技術、最少的代價、最有利的配合、最有遠見的前瞻性,制定出最可行方案的一種系統工程方法。通俗地說,學總體的人就是準備幹總設計師的人。飛彈技術涉及國家核心利益,蘇聯人怎麼會讓一個中國人去觀其全局,然後再研製出自己的系統呢?
  • 中國航天引美國登門拜訪,要求分享成果
    文/白夜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迅猛,一系列的載人航天計劃,北鬥組網計劃,行星探測計劃不斷開展。北京時間11月24日4時30分,文昌航天發射場利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將用於探月工程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正式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之旅,並且將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世界第三個實現月球採樣的國家。得到消息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也就是NASA當即坐不住了,立即在推特發文開始點評。其中提到,隨著嫦娥五號的發射升空,中國開始努力加入美國和前蘇聯獲取月面樣本的行列。
  • 中國航天突飛猛進,但其實預算並不算多,不到美國三十五分之一
    航天工程是人類擴張認知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引領技術發展的重要來源。儘管航天事業目前仍然顯得比較稚嫩,但航天對於人類的技術進步以及對地球的控制仍然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幫助。我們的大量新材料、新技術很多可以在航天工程上找到最早的應用源頭,而各類人造衛星在太空中的活動則幫助人類及時預報了天氣、分析氣候、探查地球資源、導航定位、即時通訊等。而目前看不到直接收益的深空探測,事實上將幫助我們在更遙遠的未來獲得更為廣泛的資源。因此,各個主要大國都積極投身於航天工程中。
  • 當年蘇聯要挖穿地球,為何在12263米突然停下了?究竟挖出了啥
    雖然它帶給我們的是向前探索,但是還是要理智的,並不能盲目的行動,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當年蘇聯要挖穿地球,為何在12263米突然停下了?究竟挖出了啥。在二戰後,美蘇的冷戰確實是當時全球關注的重點,美國與蘇聯為了不落後於對方,加快了研製速度,在那時,戰鬥機、核武器、發動機等領域都獲得不少成果,尤其是在航天事業上。
  • 中國優秀郵票:特25:蘇聯人造地球衛星
    蘇聯這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的成功,開闢了人類徵服宇宙的道路,標誌著世界將跨入航天的新時代在毛澤東"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下,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裡程碑
  • 英媒:其實中國這項技術已經僅次於美國,只是沒人願意承認
    曾經有英媒表示:其實中國這項技術已經僅次於美國,只是沒人願意承認,這項技術正是航天技術,人類的航天夢探索宇宙從二十世紀就已經開始了,越來越多的航天設備被發明出來,各國都在爭相的發展,當然中國也不例外。在12月17日這天,中國的航天史上又要增添濃厚的一筆了,因為嫦娥五號在凌晨的時候已經完成了屬於自己的任務「回家」了,此次嫦娥五號歷經24天的太空旅程,到達了美國都沒有去到的月球另一面,成功帶回了2公斤的月壤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