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流程的低學習成本,能看出 Robotaxi 離真實用戶更近了
本著把所有自動駕駛計程車都體(bai)驗(piao)個遍的心態,我再次來到了上海的自動駕駛主力測試區——嘉定安亭。
這一次體驗的,是剛剛宣布對公眾開放測試的 Auto X。
AutoX 於 2016 年在矽谷成立,是一家無人駕駛技術平臺公司。2020 年 7 月,AutoX 獲得中國唯一一張、全球第二張加州全無人牌照。而在國內,AutoX 已在全國多個城市建設了無人駕駛車隊。在 8 月份,AutoX 宣布在上海嘉定進行面向普通用戶的 Robotaxi 測試。
不久前,我在嘉定體驗了滴滴提供的 Robotaxi 服務。但和 AutoX 相比,兩者還是有不少的區別。
更真實的預約機制
其中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預約機制。滴滴採用了公眾號預約審核,固定點位上車體驗的模式;AutoX 則採取了更開放的方式,通過高德地圖 App,用戶可以在運營區域內直接選擇 AutoX 的車型。
換句話說,這種方式也更接近 Robotaxi 實際運營的狀態,AutoX 的工作人員在這個流程中不會有任何可感知的幹預。
所以,確實如標題所說,很「隨緣」。
至於原因,還是在於 AutoX 的預約機制比較看人品。雖然官方宣稱,在特定運營區域內打開高德打車 App 之後,就能在舒適型車型中看到 AutoX 的車輛選項。
但實際體驗下來,用高德打車時 AutoX 選項出現的概率並不高。在經過大概十幾次的嘗試之後,我終於看見了這個選項,簡直讓人激動(可以關注一下我截圖的時間)。
當然,這和 AutoX 在嘉定投放的車輛不多有關,隨著車輛的增加情況肯定會有好轉。
即便是看到了 AutoX 的可選項出現之後,叫車的過程也並沒有那麼順利。在經過了半個多小時的無人接單之後,我的訂單才被大約 3km 之外的一輛運營車輛響應。
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雖說畫面顯示車輛和我的實時距離和時間,但車輛並沒有按照顯示的規劃路線過來接我,而是全程進行了幾次迷之轉向和掉頭之後才來到我預設的上車點。
根據車裡的安全員介紹,他在接我的全程中並沒有對車輛進行幹預。路線規划算法還是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略顯粗糙的乘坐體驗
來接我的車是老牌測試車型林肯 MKZ,頂部有一個雷射雷達和若干攝像頭以及 GPS 定位模組,整個模塊體積相對較小。隨著傳感器的體積和成本的減少、Robotaxi 的前裝定製化的發展,未來這樣的模組也會越來越不可感知。
緊接著說說乘坐體驗。相比滴滴需要掃碼確認行程,AutoX 的方式更簡單:用戶只需要系好安全帶之後大聲呼出叫車手機的四位尾號,就能啟動行程。
在這個環節,熱心的安全員直接在前排幫我完成了確認的流程,聲控啟動的快樂就這麼被奪走了。
在後排,大屏實時顯示車頂傳感器感知的四周情況。但實際感受下來,畫面比較粗粗糙,雷達掃描的畫面明顯沒有進行二次加工,會顯得有些凌亂。
另外,大屏還會顯示實時車速、加速度以及方向盤角度、紅綠燈狀態(暫時是通過攝像頭識別而非 V2X 技術)等等信息。和用戶乘坐更相關的費用、計時以及裡程信息則是缺失的。
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讓我覺得 AutoX 在用戶可視化層面還有很多提升空間。期待儘快能看到新的版本,展示更成熟的 UI 界面。
緊接著的行駛表現沒有太多新意,只能說達到了我體驗過的 Apollo 以及滴滴等產品的同等水準,簡短的體驗很難進行量化比較。
測試區域主要集中在博園路沿線,中午的時候路況相對簡單且車輛不多。全程安全員接管一次,場景是有卡車右轉進入對向車道時,距離 Robotaxi 行駛車道過近但系統沒有及時反應。
體驗的路程是從上海汽車城地鐵站到汽車創新港,路程不長。車輛全程按照道路的限速規定行駛,加速時會有稍許急促,最後到達時的剎車也有些突然。這些在細節上的優化,可能是未來迭代的重點。
另外,位於後備箱位置的自動駕駛域控制器發出的風噪有些明顯,希望會在之後有改進。
還是回到標題的結論。在預約環節,AutoX 給到了我更接近實際用車的體驗,用戶可以延續一貫的打車方式來呼叫 Robotaxi。即便是測試,用戶也需要一種更真實的流程來體驗 Robotaxi。這對於從本質上提高用戶的接受度,拉近距離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和「最好的設計就是沒有設計」理念不謀而合。
而在實際的乘坐體驗上,除了持續的算法優化之外,開發者其實也需要更多的考慮用戶的實際需求,無論是舒適度、人機互動以及整體體驗流程等等,這些都是 Robotaxi 真正變成「商業化運營」時必須完善的問題。
我們會對 Robotaxi 進行持續的關注,期待每次都有更好的體驗。
本文作者:大白
作者提問
問:你覺得 Robotaxi 的體驗何時才能真的普及到普通用戶?
每篇 GeekCar 原創文章的作者會向大家提出一個相關的問題,GeekCar 也很想知道大家的想法,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歡迎大家踴躍回答!
End
實地體驗滴滴自動駕駛計程車:我們離告別「測試感」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