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幾乎每個姓氏,都能尋到代表人物。哪怕凡間的人物不滿意,還可天上去找——比如張姓,在人間沒出過帝王,卻是天上的玉帝。所謂「玉帝姓張」。
但筆者卻更欣賞這句話: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因此雖有些姓氏一度風光無限,卻最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歸根復命?
那麼曾有哪些姓氏,堪稱史上最牛?還真不是大名鼎鼎的「王謝」兩家,而是全盛於唐朝時期的「五姓七望」,不但敢鄙視李世民,無視李治,以至於到了後來,連大唐皇帝都沒資格跟人家聯姻了。
所謂「五姓七望」中的五姓,是指:李氏、崔氏、盧氏、鄭氏、王氏。而七望則是基於這五姓基礎上,又分化出來的七大郡望。其中,李氏和崔氏,各分化出來一支,分別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也許人們會奇怪:這不李氏排第一嗎,為何還遭鄙視?這就要從李淵的一句話說起了。據《新唐書》載,李淵對自己開國大唐非常得意,但他參照的對象,卻是劉邦。
帝嘗從容誇語曰:前王多興細微,間關行陣而後成功。我家隴西舊族,世姻婭帝室,一呼倡義,不三月有天下,公復華胄,職宦光顯,非劉季亭長、蕭曹刀筆吏比也。我與公無愧焉。
這句最直白的翻譯就是:原來的皇帝,幾乎都是尋常人家出身。可我隴西李氏,卻牛逼得不得了,一直是貴族。因此一呼百應,三個月就定了天下(入主長安),啥劉邦、蕭何,怎麼跟我老李家相提並論?
結果很快這句話,就遭打臉了。因為事實是,這就是李淵自我吹噓,崔氏、盧氏、鄭氏、王氏這四姓,根本就不認可。李淵對此沒啥好辦法,但當李世民坐了帝王寶座時,就發飆了。
李世民道:崔、盧、李、鄭四姓,雖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好自矜大,稱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財,以多為貴,論數定約,同於市賈,甚損風俗,有紊禮經。
最後,李世民迷茫說道:我就奇怪了,這四大姓氏有啥傲嬌的?比得過我李姓皇帝嗎?可偏偏民間卻那麼認可他們。不行,這事必須要改!(吾不解山東四姓,為何自矜,而人間又為何重之?)
於是本在《氏族志》中,排第一的博陵崔氏,在李世民的幹預和龍顏震怒下,被迫排在了第二,而隴西李氏則一躍排在首位,並公開「詔令天下李姓,皆以隴西為郡望」。
由此,這才形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這個排序。故而在當時,這個排序如何能被那四大姓氏認可?自然各個鄙視李世民。通俗說就是,你這麼耍賴,我們就不跟你玩了!結果,引發了李世民大範圍的開科取士,讓天下寒門士子,通過科舉 「魚躍龍門」,衝擊他們!
那麼效果如何,不怎麼好!因為這種對門閥望族的認知,自三國時期就開始了,經晉朝的強化和固化,早已根深蒂固。所以公認的,真正對五望七姓造成致命打擊的,是唐末黃巢起義。
但不論怎樣,顯然李世民是敗下陣來了。於是乎李治登場,他比李世民做得還過分,採用的是頒布法律打擊: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範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婚姻。
既,禁止你們五姓七望,互相間通婚!當然這條主要的作用,其實還是為了加強皇權。可惜,卻引發了更大的反彈。因為寒門認可五姓七望,所以想娶他們的女兒,那彩禮該給多少?且一旦跟他們聯姻,就等於又替這五姓七望,擴大了影響力。
這下明白,為何李世民大範圍科舉,想用寒門衝擊的設想為何失敗了吧。就是被李治給玩偏了。因為寒門上來的人,自然削尖腦袋,想法設法跟五姓七望聯姻。如李義府。
他是大唐宰相,曾想讓自己的兒子,跟這五姓七望聯姻。結果卻沒人搭理他。搞的李義府跑到李治面前哭鼻子:老大啊,我也姓李,雖是出身寒門,但別管怎麼說,也一筆寫不出兩個李字,卻被他們無視。這不是打我的臉,是打老大你的臉啊!
堂堂的大唐宰相,只因出身寒門,都被打臉成這種地步,還用說其他寒門士子嗎?所以五姓七望,對大唐皇帝的鄙視可謂貫穿始終。以至於到了唐文宗時期,都出現了這樣匪夷所思的事件。
唐文宗時期,有個宰相叫鄭覃,出自滎陽鄭氏,他有個孫女到了婚配年歲。唐文宗就想讓自己的孫子,娶其孫女為妻。但哪料鄭覃卻二話沒說,把孫女嫁給了一位姓崔的小縣令!唐文宗得知後,悲哀說道:「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所以,若論史上最牛姓氏,毫無疑問就是這「五姓七望」。可謂「專業鄙視」李唐兩百年,雖幾遭打擊,卻非但沒事,反而更加牛逼了。
當然如今這一切,都是塵歸塵土歸土,成了歷史過往雲煙,但卻不妨礙人們依照自己的姓氏,來個尋根問祖。畢竟祖上的榮耀,往往更能激發出,如今子孫的奮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