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名學之姓氏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姓氏制度的起源與發展,中國姓名學之姓氏的起源和發展;
姓名字號是人生的符號,也是一種文化,作為「符號」,姓名字號是社會構造中一種血緣關係和差別個人的標記,這種特別的「符號」,只要人類存在,就會世世代代永遠存在下去。
姓名學家,謝詠老師整理收集;
姓名字號的發生和延續,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裡程碑,這已成為人們的共鳴。由于姓名字號不僅有自己發生、發展的長久歷史,而且它有自己的構造、內容、禮節、法規等奇特的特色,具有自身演化和形成「制度」的內在規律,儘管歷史的歲月在不斷更替,滄桑迭經變遷,但歷史的潮水卻永遠衝洗不掉姓名字號所打上的神話傳說的烙印,也無法抹去它所暗藏的各個歷史時期政治制度、經濟生涯、宗教信仰、風氣習慣,乃至地區環境、民族回屬等眾多因素的深入影響,因此,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姓名制度已成為各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
……………….
中國事世界上姓氏發生最早的國度之一,姓氏的來源要追溯到遠遠的神話傳說時期,清人顧炎武《日知錄》上說:「言姓者,本於五帝,見於年齡者,得二十有二……自戰 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而五帝以來之姓亡矣。」分析顧氏的這段話,至少可以解釋以下三點問題
(1)姓,起源於五帝。如《史記。五帝本紀》中有云:「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帝明德,故黃帝為有熊,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2)早期的姓,只有22個。從「姓」字組成看,是由「女」與「生」構成,會心兼形聲。《說文》云:「姓,人所生也。」段注云:「因生認為姓。若下文神農母居姜水,因認為姓黃帝母居姬水,因認為姓舜母居姚虛,因以為姓是也。感天而生者母也,故姓從女生會心。」由是可知,「姓」是從母系社會開端,它是母權社會的產物。
(3)氏湧現于姓之後,「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這個變更是由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的標記。《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鄭玄注云:「姓者,所以位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以此闡明姓與氏之間的區別。後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貴者有氏,賤者無氏,形成一種制度,直到秦同一中國以後才逐漸將姓氏「合二而一」了。
凡是學過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始終維繫著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在姓名制度方面,從東漢到唐中期倡行門閥制度,將姓分為國姓、郡姓、州姓、縣姓等高下不同的「姓」級別。例如,唐朝天子姓李,李是國姓,最高尚,一些人以賜姓李為光榮。這種以國姓為榮的影響,一直到近現代還在某些人腦筋中縈迥著,自視為「高尚」的本錢。宋朝以後,科舉制度取代了門閥制度,姓氏等級逐漸失去了它的社會位置。
如今,人們的姓氏既無高下之別,也無貴賤之分,真正成為一種「差別」人的「符號」了。中國人的姓畢竟有多少,至今還難於說出個準確的數字。據《中華姓府》的統計,從古至今多達6363個,其中單姓3730個,複姓2498個,三個字的姓127個,四個字的姓有6個,五個字的姓2個4.這些姓是經過五千餘年的發展逐漸積聚起來的,每個姓都有其起源,都有一篇美好的故事可陳述。
例如,齊、魯、宋、衛四姓,是以國為姓,而瑕丘、苗、旗思、高堂則是以地名為姓。又如,司馬、司徒、司寇、司空等是以官為姓,王、公、伯、爵、侯等是以爵為姓。
再如,城、郭、園、池等是以居地為姓。此外,有些人是以名、號、事、諡為姓,或是以簡化古氏、數字為姓。假如將上面的姓氏起源略加分類,中國人(主要是漢族)的姓至少可分為十二、三大類,盡不止《百家姓》上所列的「百姓」。由此可見,中國人的姓不僅數目大,而且起源也十分龐雜,充足體現了中華民族疆域廣闊、人口眾多的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