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王國維先生說:「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則古人之詩,雖有不能解者,寡矣。」古代詩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能夠反映出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風氣和時代精神。
眾所周知,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生活的上層建築,但很少有人知道,社會生活除了經濟、政治以外,還有文化。
在任何一個朝代的社會生活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則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個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能夠決定這個社會的文化形式和特點,反過來,一個社會、一個朝代的文化主流又能體現出這個社會、這個朝代的社會發展進度和狀況。
所以,我們將通過對我國古代不同時期、不同朝代的主流文化形式和特點的總結,來分析每個朝代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社會風尚以及時代風貌。
「文化」來源於生活!我們可以通過某個時期主流文化的深層解析,來看出某個時期人們生活狀態最真實的一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如詩詞、小說、書法、繪畫、戲曲等,異彩紛呈,絢麗多姿,不勝枚舉。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體、多民族融合、吸收外來文明成果、雅俗共賞等特徵,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時代風貌和作者心聲,它們是中華民族奉獻給世界文化寶庫的瑰寶。
中國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寶庫中最為輝煌燦爛的文化,思想、科技、文學、藝術全面繁榮,長期發展,經久不衰。
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中華文化發展歷經數千年誕生了多種文化形式,各個朝代也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獨特風格的主流文化形式。像戰國時的楚辭、兩漢的賦、唐朝的詩、宋朝的詞以及明清時期的小說。它們都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卻又有著屬於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這些各個朝代不同的主流文化,也恰好揭示了不同朝代不同的社會風尚和時代風貌。接下來,就讓我們細細來看。
先秦時期:《詩經》和楚辭
《詩經》: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詩經 周南 關雎》
春秋末年,我國出現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中收錄了西周至春秋的三百多首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經》後來經過孔子整理編訂,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
楚辭:浪漫主義開端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創作了一種新的詩歌題材——楚辭。楚辭採用楚國方言,想像奇特,具有浪漫主義風格。
《詩經》與楚辭揭示的社會背景
《詩經》的詩,均可配樂而歌,流行於今陝西中部和山西、河南、山東是北方民族的歌;楚辭的發生地約在今湖北、湖南,是誦讀的韻文,是南方民族的歌。
由此可見,在中華文化發展的萌芽時期,各個地區、各個王國的文化形式與特點存在的差異很大。從而映證了在春秋戰國時期,未形成大一統局面的情況下,王國與王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尚未形成或者說是尚未成熟。
在「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紛爭不斷,各門派的思想核心也在鬥爭。所以,相對而言,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形式就會略顯單一·。反過來講,單調的文化形式也映證著相對複雜的社會背景。人們苦於戰爭,生活得不到安寧,所以,也就不會有時間去創作文化和藝術了。
漢賦:半詩半文的綜合文體
時間從紛亂的春秋戰國到達了大一統的漢朝,其主流文化形式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漢朝時期,楚辭盛行。文學家們以楚辭為基礎,創作出了半詩半文的綜合文體——賦。
於是乎鮫龍赤螭,漸離,鰅鱅鰭鮀,禺禺魼鰨,揵鰭掉尾,振鱗奮翼,潛處乎深巖,魚鱉讙聲,萬物眾夥。——司馬相如《上林賦》
這是由漢朝著名的辭賦家司馬相如所做的《上林賦》中的一小部分,可以看出,漢賦的文筆手法已經遠遠超出楚辭,實現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漢賦相對於楚辭而言,詞藻更加華麗,手法誇張,內容更加豐富。
「漢賦」下的漢朝
漢賦是漢朝的階段性文學形式,它的誕生於得益於大一統局面的形成以及楚辭的進階。漢賦詞藻話華麗,內容豐富揭示了大漢王朝形成的統一局面,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漢賦的新興則又體現出了大漢王朝的經濟發達,國力強盛。
從漢賦內容上來看,漢賦主要內容: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遊獵等等,這兩項是漢賦內容的代表。由此看出,漢賦的主要描寫內容已經由先秦時期的平民百姓逐漸轉向了王公貴族尤其是皇帝,這揭示了在大一統的局面下,君主專製得到了加強。同時,也映證了漢朝作為封建專制主義的初期階段,其封建社會的發展正欣欣向榮。
唐詩:貫穿大唐的一面「文化」鏡子
如果說「詩」這種文化形式是一條銀河的話,那麼唐詩便是這銀河上最為璀璨的一顆明星。唐朝時期,詩歌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科舉考試以詩賦為主,大大促進了詩歌的繁榮。
更為重要的是,唐詩還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縱觀整個唐朝,無論是哪個階段,似乎總有那麼幾首唐詩能將你帶回那個時代,讓你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接下來,就讓我們從不同時期的唐詩中,去體會那個時期唐朝的時代風貌。
一,初唐詩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 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
這首詩是「初唐四傑」之一,陳子昂所作。我們能夠看出淺顯一點的是這首詩注重「比興」,也就是對仗工整,且沉著剛健。(說實話,再深刻一點的我也看不出來,畢竟水平有限)一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讓人望而生畏,頗有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感覺。表現出了初唐時期,繁榮昌盛的氣魄。
詩歌下的初唐:風神初振,意氣風發
這首詩僅僅是初唐詩人之一的其中一首作品,還有許多詩人和他們的作品能讓我們感受到初唐的生機勃勃。那麼初唐是指唐朝的哪個階段呢?在這個階段,唐詩又能讓我們知道些什麼呢?詩人有為什麼會這樣描繪這個新生的大唐呢?
初唐,泛指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前後約九十四年。唐朝在這個階段裡,度過了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太宗的威武神勇和文治武功,武后的雄姿英發和精明幹練,宮廷劇烈的鬥爭,關隴與山東及東南集團之間的利益紛爭,南北文化觀念的急劇碰撞交融,都引起詩人心靈的急劇波動和人生價值的多元發展。
二,盛唐詩歌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 王昌齡 《出塞》
這首由王昌齡所作的邊塞詩《出塞》是盛唐時期的詩歌代表,其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心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句,更是喚起了人們心中的雄壯情懷。
盛唐詩歌大都精美華麗,雄健清新。更為突出的,便是盛唐時期的邊塞詩,高昂雄渾,闊大恢宏之勢令人敬畏!那麼盛唐詩下揭示的盛唐時期的社會風貌會是什麼呢?
詩歌下的盛唐:政治開明,經濟繁榮
盛唐,是指唐玄宗開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前後五十二年的時間。也恰恰是在這五十多年的時間裡,唐詩的繁榮興盛到達了巔峰。
在這段時間裡,唐朝的各項「指標」都到達了巔峰。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盛唐不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
三,中晚唐詩歌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唐 白居易 《賣炭翁》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唐 李商隱 《無題》
這兩首詩分別是中唐和晚唐時期的代表。那為什麼要將這兩個時期並在一起來講呢?我個人認為,安史之亂後的唐詩,主流已經由盛轉衰,不復初唐的生機,全無盛唐的豪邁,儘是些晚唐的悲歌與蒼涼。而中唐也僅僅是由盛轉衰的過渡階段,與晚唐詩歌差別不大,所以才將中唐與晚唐放在一起來講。
第一首詩,白居易的《賣炭翁》,白居易的詩注重寫實,反映現實,通俗易懂。「心憂炭賤願天寒」一句,我們能夠看出當時那些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生活有多苦,寧願天氣冷一點,也要讓碳的價錢漲一點。可見,安史之亂對當時唐朝的衝擊已經觸及社會頂層了。
第二首詩,李商隱的《無題》,自我感覺,李商隱的詩都有些隱匿,就是有點看不懂的意思。但明顯的是,李商隱的詩沒有了初唐的朝氣,也沒有盛唐的霸氣,也看不出什麼描寫人間疾苦的意境。反而有點不問世事,歸隱山林的感覺。重點就在這裡,恰恰是政治生涯的不得志,造就了晚唐詩歌的落日餘暉。
詩歌下的晚唐:英氣不在,落日餘暉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晚唐詩的衰落,也應證了唐朝的衰敗。唐詩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氣象,詩人也沒有了徵戰沙場的血氣,只剩下對江河日下的唐王朝的憂慮。晚唐詩人對國事日非深感憂慮,對唐王朝的中興無望感到失落,對君主的無所作為感到憤慨……。
自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由盛轉衰,一蹶不振。自唐代宗大曆初年到唐朝覆滅,一系列矛盾相繼爆發。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僅是中央政府都內亂百出,更別說地方了。兵連禍結,百姓們都快到了易子而炊的地步,民不聊生,世人苦不堪言。可以說,這時的唐王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唐詩 小結
唐詩作為唐朝的主流文化形式,相對於漢賦、宋詞等其他朝代主流文化形式來講,其對社會背景和時代風貌的揭示更為全面和深刻。雖然,在本文中只選用了幾首唐詩,但也足以讓我們通過唐詩感受到唐朝社會的各個階段的不同社會背景。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更加細分下的唐朝各個時期,都有其最具代表性的詩歌與其他文化形式作品。反過來講,在當代通過不同詩人,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唐詩,我們也能看出這首詩所對應的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不同社會風氣。我想這也是唐詩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貢獻。
宋詞與元曲:文學「世俗化」的產物
詞誕生於唐朝,而最終盛行於宋朝;曲誕生於宋朝,而最終盛行於元朝。看到這裡,不要奇怪,因為任何事物的誕生到成熟都需要一段時間,文學形式亦是如此,所以不用大驚小怪。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宋 柳永《雨霖玲》
這首詞是由北宋柳永所作,其創作特點為變雅為俗,頗具婉約派的特點。在北宋開國初期,由於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文化空前繁榮,各種創作層出不窮。再加上北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享於太平,詞人於是將創作重點轉向了社會市民階層。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宋 辛棄疾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這首詞有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作,其創作特點為善用典故,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雅豪邁。在南宋那個多苦多難的時代,詞作風格大多如此。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 馬致遠 《天淨沙 秋思》
元曲相對於唐詩宋詞而言,其表達形式更加世俗,不似前者文雅深奧,易於常人解讀。元曲大多通俗生動,豪放飄逸。
宋詞,元曲下的「世俗化」時代
對比宋詞,元曲與之前的唐詩,漢賦,你會發現,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高雅和世俗的轉化。漢賦與唐詩注重辭藻華麗,宋詞與元曲更注重雅俗共賞。
唐朝覆滅後,中原經過五代十國大混亂時代,最終並於宋朝。在這之間,中原各族與少數民族經歷了民族大融合迸發出了文化的輝煌火花。宋詞與元曲的更加平民化、世俗化,則揭示了北宋與元朝中市民階層的崛起。
市民階層興起促使了宋詞、元曲朝著世俗化發展。所謂市民階層,主要是指平民等級中的商人與手工業者。與其他等級相比,「市民階層」在經濟基礎與政治地位上有其相對的獨立性,他們的社會地位則相對低下。
總而言之,宋詞與元曲的一大特點就是表現形式更加世俗化,相對應之下的宋朝與元朝,則是市民階層快速崛起的時代。而市民階級的快速崛起,又代表著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
明清小說:小說的蓬勃發展得益於市民階層需求的擴大
四大名著:羅貫中 著《三國演義》 、施耐庵 著《水滸傳》、 吳承恩 著《西遊記》 、曹雪芹 著《紅樓夢》。
小說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其蓬勃發展卻在明清之際。用現代眼光來看,影響一部小說從創作到傳播的關鍵因素無非兩樣,一是創作素材、二是閱讀市場。這樣一來,我們就能透過小說在明清之際快速發展繁榮的情況來分析明清之際的社會發展大趨勢。
明清小說下的市民階層快速擴張
從創作素材這個角度分析,明清小說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大量的創作素材,而創作素材的主體又能是誰呢?總不能是皇親國吧,所以,就只能是普通老百姓,也就是宋朝時期正在崛起的市民階層。這樣看來,明清小說的發展映證著明清時期市民階層的快速擴大。
從閱讀市場來看,小說的發展需要有足夠的閱讀群體。不然你寫的再好,沒人看還不是無用功?所以,明清時期小說的快速發展,說明有穩定且數量龐大的閱讀市場。
那什麼人會去讀小說呢?王公貴族不會,他們會覺得低俗。那就只能把目光再次轉向市民階層,這群人,有點文化,識字;有經濟基礎,買得起書;世俗,不會高高在上。所以,市民階層再一次充當了明清小說發展的墊腳石。
總的來說,明清小說的快速發展主要揭示了明清時期經濟領域出現的一些新氣象。例如手工業、商業的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最主要,最根本的是市民階層的擴大。這些都是促進小說發展的要素。
結語:
詩歌文化
歷朝歷代的主流文學形式,歷經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一系列變化,向我們揭示了古代社會發展的一些規律。也就是說,主流文學不僅僅是文化產物,更重要的是,它們還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時代風氣。
從宏觀歷史角度來看,主流文學形式一直在朝著平民化、世俗化的方向發展。
也就是說,主流文學服務的主體正在由貴族特權階層轉變為市民階層。這恰恰也證明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步步沒落,貴族階層的一步步腐朽,以及市民階層的一步步擴大等一系列發展趨勢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