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12月2日電 題:「雲朵上」的羌族繡師:當老傳統碰撞新時尚
作者 賀劭清
點綴著羌繡元素的電腦包、手機套、連衣裙……2日,看著自己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西南民大羌繡班的結業作品,腳踩云云鞋、身披彩色碎花坎肩的四川羌族繡娘吳小蓉笑著說:「原來只需要稍許改變,傳統羌繡也可以和現代時尚接軌。」
羌族因為習慣把村寨建在高半山,又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在汶川特大地震之前,羌繡只是羌族婦女閒暇時的生活消遣。汶川地震後,為搶救這一瀕危的羌族非遺技藝,羌族繡師們對傳統羌繡進行了整理歸類,並藉助網際網路成立了羌繡公司。
雖然羌繡離開被雲朵環繞的高半山,遠銷外地,但購買人群小眾、銷量不大一直是繡師們頭痛的問題。
羌族繡師的結業作品。 賀劭清 攝
「以前我們技法是家中老人言傳身教,作品不外乎被套、傳統服飾、茶席等,顏色搭配也是隨心所欲,覺得越鮮豔越漂亮。」吳小蓉說,她們這些羌族女孩從記事起就會使用繡花針,可通過這次培訓才知道,傳統羌族刺繡在現代服飾中也可以靈活運用,色彩淡雅的羌繡更容易被都市白領接受。
截至2015年8月,中國已經有250多位國家級的代表性非遺傳承人相繼去世,傳承人群的斷裂成為中國非遺傳承面臨的主要問題。為此,中國文化部、教育部共同部署實施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幫助非遺傳承人群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增強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力,提高中國傳統工藝的設計、製作及衍生品開發水平。
四川平武縣明陽村大地社社長王曉兵是本次培訓班中唯一的男學員,也是羌族少有的男繡郎。「無論是男繡郎還是女繡娘,大家技法都一樣,只是擅長的地方不同。」王曉兵搖著手中的聽課筆記說,自己擅長鏈子扣針法和黑白顏色搭配,可以靈活運用到在培訓班學到的「當代設計要素與創意方法」和「傳統元素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運用」課程中。
點綴著羌繡元素的現代服裝。 賀劭清 攝
四川綿陽羌繡非遺傳承人沈豔燕曾受邀在第七屆聯合國中文日活動展示羌繡藝術。「近年來不斷有高校教師、藝術工作者走進羌寨,引導繡師們將作品更好地融入市場。」她介紹,今天結業的學員在當地都是小有名氣的羌族繡師,這次培訓主要是開拓眼界、發散思維,讓大家領悟民族藝術的傳承不是一味守舊,也不是盲目創新。
「如今寨子裡有熟練在都市潮流服裝上點綴羌繡元素的繡師,願意花費一年光陰縫製一套傳統羌族嫁衣的繡師也不少。」沈豔燕說,她希望通過羌繡技藝與現代藝術的結合,讓古老的羌文化走進千家萬戶,走進現代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