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朵上」的羌族繡師:當老傳統碰撞新時尚

2020-12-09 中國新聞網

「雲朵上」的羌族繡師:當老傳統碰撞新時尚

2016-12-02 19:45:4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成都12月2日電 題:「雲朵上」的羌族繡師:當老傳統碰撞新時尚

  作者 賀劭清

  點綴著羌繡元素的電腦包、手機套、連衣裙……2日,看著自己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西南民大羌繡班的結業作品,腳踩云云鞋、身披彩色碎花坎肩的四川羌族繡娘吳小蓉笑著說:「原來只需要稍許改變,傳統羌繡也可以和現代時尚接軌。」

  羌族因為習慣把村寨建在高半山,又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在汶川特大地震之前,羌繡只是羌族婦女閒暇時的生活消遣。汶川地震後,為搶救這一瀕危的羌族非遺技藝,羌族繡師們對傳統羌繡進行了整理歸類,並藉助網際網路成立了羌繡公司。

  雖然羌繡離開被雲朵環繞的高半山,遠銷外地,但購買人群小眾、銷量不大一直是繡師們頭痛的問題。

羌族繡師的結業作品。 賀劭清 攝

  「以前我們技法是家中老人言傳身教,作品不外乎被套、傳統服飾、茶席等,顏色搭配也是隨心所欲,覺得越鮮豔越漂亮。」吳小蓉說,她們這些羌族女孩從記事起就會使用繡花針,可通過這次培訓才知道,傳統羌族刺繡在現代服飾中也可以靈活運用,色彩淡雅的羌繡更容易被都市白領接受。

  截至2015年8月,中國已經有250多位國家級的代表性非遺傳承人相繼去世,傳承人群的斷裂成為中國非遺傳承面臨的主要問題。為此,中國文化部、教育部共同部署實施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幫助非遺傳承人群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增強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力,提高中國傳統工藝的設計、製作及衍生品開發水平。

  四川平武縣明陽村大地社社長王曉兵是本次培訓班中唯一的男學員,也是羌族少有的男繡郎。「無論是男繡郎還是女繡娘,大家技法都一樣,只是擅長的地方不同。」王曉兵搖著手中的聽課筆記說,自己擅長鏈子扣針法和黑白顏色搭配,可以靈活運用到在培訓班學到的「當代設計要素與創意方法」和「傳統元素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運用」課程中。

點綴著羌繡元素的現代服裝。 賀劭清 攝

  四川綿陽羌繡非遺傳承人沈豔燕曾受邀在第七屆聯合國中文日活動展示羌繡藝術。「近年來不斷有高校教師、藝術工作者走進羌寨,引導繡師們將作品更好地融入市場。」她介紹,今天結業的學員在當地都是小有名氣的羌族繡師,這次培訓主要是開拓眼界、發散思維,讓大家領悟民族藝術的傳承不是一味守舊,也不是盲目創新。

  「如今寨子裡有熟練在都市潮流服裝上點綴羌繡元素的繡師,願意花費一年光陰縫製一套傳統羌族嫁衣的繡師也不少。」沈豔燕說,她希望通過羌繡技藝與現代藝術的結合,讓古老的羌文化走進千家萬戶,走進現代生活。(完)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民族文化】羌族,雲朵上的民族...
    【方志四川•民族文化】羌族,雲朵上的民族......生活在山腰高處的羌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羌族剪紙 羌族剪紙多為生活裝飾剪紙,以繡花底樣最多,也有節令時用來美化居室及禳災闢邪的巫術性的剪紙。所剪內容有花朵鳥獸、家畜神怪,多為不打畫稿剪成,圖案虛實對比強烈、單純明快,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羌繡 羌族婦女善繡,羌繡多以粗布、棉線綴成黑底白紋,再繡有各種圖案。
  • 【方志四川•民族文化】羌族,雲朵上的民族……
    悠悠羌笛聲緩緩揚起 穿過山林和河谷 吹綠了漫山遍野的草木 宛若朱雀般輕鳴 作為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 生活在山腰高處的羌族 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
  • 走進雲朵上的民族:羌族
    羌族為什麼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他們有什麼獨具特色的文化?……快隨民馬君來了解一下吧!雲朵上的民族羌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因為他們習慣把村寨住房建在河谷或山腰,佔據著高高的位置;還因為他們喜穿富有特色而繡有漂亮雲紋的精美繡花鞋「云云鞋」。
  • 雲朵上的名族-羌族
    羌族管家,羌繡,一針一線純手工繡鳳羌王羌族,是中國西部一個古老的民族。那首詩「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裡的羌笛就是這個名字所獨有的。羌族有四絕:羌繡,羌銀,羌笛,羌碉。目前羌族人已經很少了,他們本身住在山邊上,山體風化嚴重,凡遇大雨,都有危險,但是世代居於此處,不忍離去,每年都有很多人遇難。災後,國家修建古羌城用於旅行開發經濟,而且把羌族孤寡老人安置於此,讓他們安享晚年。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一針一線」繡出羌族刺繡魅力
    繡好一對鳳凰枕,放在新房等呀等情郎。炊煙飄在寨樓上,爾瑪喜慶跳薩朗。」羌族自稱「爾瑪」,這首《羌繡十二月》道出了羌族刺繡在羌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陳雲珍,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羌族傳統刺繡工藝
  • 非遺博覽會|「雲朵上的花蕾」之羌族刺繡
    羌族人民的挑花刺繡,有悠久的歷史。「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男女開始分工勞作。」明清時期,羌族的挑花刺繡十分興盛,羌族婦女從小訓練有素,常針挑線繡,製作出獨具風彩與特色的圍腰、云云鞋、尖尖鞋、朝鞋等。
  • 這位羌族姑娘,用一雙巧手,演繹雲朵上的斑斕線跡!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羌族刺繡,是農村婦女在勞動間隙完成的民間工藝品,在羌族地區,隨處可見穿著民族服裝的羌族人,衣服上漂亮的圖案,大多為手工刺繡,這些刺繡在羌族的歷史上可謂源遠流長。羌繡主要採用布料,有麻布、棉布等,配色和圖形豐富,100多種布料顏色和各種顏色的繡線。
  • 蘿蔔寨,被譽為「雲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遺都」
    也是鳥瞰岷江大峽谷風光最理想的場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黃泥羌寨,被譽為「雲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遺都」。考古學家說:蘿蔔寨早在3000—4000年前就有人類生存;地質學家說,在岷江大峽谷中阡的這片黃土地感覺是天外來物;民間傳說更是豐富多彩、委婉動人。
  • 「可愛的中國」之羌族:探訪「雲朵上的民族」
    原標題:「可愛的中國」之羌族:探訪「雲朵上的民族」光明網訊 羌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羌族人總是習慣把村寨住房建在河谷或半山腰,佔據著高高的位置,所以也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由於羌族沒有文字,其歷史文化除了世代口傳心授外,羌笛也成為交流、傳承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
  • 刀郎的學生,來自羌族的女孩「雲朵」
    提起雲朵有很多人都不認識,或許都沒聽說過。雲朵原名謝春芳,是羌族的一位歌手。200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這位羌族的姑娘遇到了刀郎老師。雲朵在第一見到刀郎時,在唱了一首羌族的《祝酒歌》時候,刀郎老師被震撼了。刀郎老師當時把雲朵留了下來,用了五年的時間來打造雲朵,帶雲朵見識了許多樂器,帶雲朵進行了專業的教導。
  • 羌族刺繡:美麗的羌族文化符號
    出生日期:1936項目名稱:羌族刺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刺繡,作為我國傳統美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尤其羌族刺繡工藝精湛,在我國眾多的少數民族刺繡工藝中獨樹一幟。當刺繡與羌族文化相結合,形成羌繡,則表現出羌族獨有的審美理念及文化內涵,羌族擁有民族獨特的語言及文化,羌繡便是羌族文化及羌族人民智慧的集中體現。羌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四川羌族地區,多為盆地,她們生活在高山峽谷中,常年見到煙雲變化的自然現象。
  • 十日談丨直播預告:飛針走線,雲朵上的羌繡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四川阿壩州理縣風情理縣川西高原一片雲朵上的吉祥地這裡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美麗的雜谷腦河蜿蜒盤旋孕育著世代藏羌兒女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寶藏伴著羌笛悠揚羌族的繡娘用一針一線 繡出旖旎的山水風光繡出綿延千年藏羌的風情
  • 雲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遺都——蘿蔔寨
    遠古時代,他們在甘肅一帶的戈壁大漠生存,勞作,放羊牧馬,可惜,後來,他們失去了大西北遼闊的土地,遷徙到川西高原的雪山草地邊緣,最後在岷江河谷的高山上建立自己的家園。汶川縣雁門鄉的蘿蔔寨村就是曾經的古羌王的遺都,雲朵上的寨子。又是羌族釋比文化的宣傳基地。
  • 12月20日,來茂縣看「雲朵上的五彩絲線」!
    同時,羌繡作為流傳於羌族聚居區的一種藝術符號,從側面記錄著不斷發展而日趨完善的羌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羌族沒有自己文字的缺憾。這一系列成果對于振興傳統文化,認識農耕文明手工藝的價值,促進傳統民族文化、民族工藝、民族藝術的保護與傳承都具有積極作用。 此次展覽將以巧手天工、碩果纍纍、記錄保存、溫故知新四個主題分別呈現羌族刺繡的區域特點、項目研究的豐碩成果、羌繡技藝的數字記錄與保存和回顧項目開展的過程。
  • 傳統與時尚碰撞,雲南彝繡成功走出大山,一場紐約「鄉村T臺秀」
    彝繡是來自於雲南彝族的刺繡,在當地備受喜愛,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彝繡和傳統的四大刺繡有所不同,顏色主要採用紅、黃、黑三種,色彩明亮鮮豔,展現出了彝族當地的特色風情。儘管如今的服裝潮流風向一直在改變,但是彝繡作為一項傳統藝術瑰寶,卻一直被當地人廣為流傳。
  • 「85後」羌族女代表:帶著「雲朵上」的民意而來
    「85後」羌族女代表:帶著「雲朵上」的民意而來 2017年3月5日,王安蘭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前接受記者採訪。    5年前,來自茂縣亞坪村的羌族質檢員王安蘭備受媒體關注,從那時起,她便開啟了自己人大代表的履職之路。    羌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作為四川團唯一的羌族全國人大代表,王安蘭幾年來的建議皆與保護羌族文化有關,而羌寨的交通建設更是她呼籲最多的,與此同時,她還把提高基層工人待遇和社會保障的意見帶上兩會。    「我來自基層,當然要為老百姓說話。」
  • 雲朵上的藝術之約——四川羌繡
    當地的羌族朋友告訴筆者,她們四川茂縣、汶川、理縣一帶的羌族姑娘多精於刺繡,其服飾上都繡滿了各種圖案。目前羌繡作為民族手工藝品越來越受到更多遊客喜歡。羌繡是羌族婦女運用各種彩線在織物上繡出的各種圖樣花紋,主要用於裝飾服裝、枕巾、手帕、香包等物品,其中尤以服飾上的羌繡紋樣最為豐富,成就最高。
  • 羌族,一個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
    如今天,只有在綠意盆然的四川才能找到羌族的蹤影,高聳的碉樓是他們聚居的標誌。民族風情人口分布羌族現有人口約30.6萬,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州的茂縣是最大的羌族聚居區。婦女服裝略有不同,其服裝的領邊、袖口、腰帶和鞋子上常挑有圓圈紋、三角紋等幾何花紋圖案,衣領上常鑲有一排梅花形圖案銀飾。居住環境羌族大多聚居於高山或半山地帶,三五十戶為一寨的居多。他們的傳統住房是碉樓。
  • 羌繡「邂逅」蘇繡 羌族繡娘南師學藝
    從種紅麻、紡線到織布,做成衣服後,還要在衣服上繡上圖案。 她的作品《雲朵·盤針繡》去年參加阿壩州手工藝比賽獲得一等獎,運用了柳繡、齊針繡、編針繡、挑繡、盤針繡、雙鉤繡等17種針法。 鞋子上的羊角花、蓮子,寓意吉祥與美好,這雙純手工的繡鞋,經過粘布、打樣、畫圖、繡花等工序,快些也要半個月。徐忠群十三歲拿起了繡花針學習羌繡,剛開始不知道手被針刺了多少下,憑著對羌繡的熱愛,已經掌握了盤針繡、挑繡、勾針繡、長短針等十幾種針法。平時主要繡一些蝴蝶、羊頭紋、雲朵紋等,喜歡在傳統的基礎上,做多種元素的結合。
  • 她們把生活中的美都繡在了身上——絢麗奪目的羌族刺繡
    如果你見過羌族姑娘,不難發現她們頭上戴的頭巾,身上系的圍裙,腳上的云云鞋,還有衣袖,衣領,褲角……等等,都繡上了美麗的圖案。再配上閃亮耀眼的銀飾,宛若行走在彩霞中的仙子。羌繡在傳統手工技法和色彩運用上有著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在四川民間刺繡工藝中有「南彝北羌」之說,已自成體系。2008年,羌族刺繡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