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大鮮卑山遠古文明 —— 大興安嶺呼中區北山洞考古紀實

2020-12-05 神州記錄者

黑龍江大興安嶺,古稱大鮮卑山,是拓跋鮮卑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的龍興之地。大興安嶺呼中區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大興安嶺呼中區碧水鎮西北2公裡處北山天然洞穴內。通過近年來的考古清理挖掘和地層實物遺存,為研究大鮮卑山遠古文明提供了真實佐證。

出土的點狀疊加紋飾陶器復原圖

時任,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副部長曹國志與考古專家趙評春了解考古文化層情況。

時任,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部長王利文,主持召開北山洞遺址考古與大興安嶺巖畫學術研討會。

出土的瑪瑙珠子及瑪瑙質的箭鏃
遠眺北山洞

巖畫考古

引出萬年遺蹟

2011年前,在大興安嶺人跡罕至的山峰巖壁上陸續發現大量彩繪巖畫。2012年,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建「大興安嶺巖畫」考古隊,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評春任領隊,對大興安嶺地區所有「石砬子」上的巖畫開展全面普查。2013年9月,在巖畫田野調查中,發現位於呼中區碧水鎮北山的一個多年天然形成的石洞,洞內是否也會有?洞內除了巖畫還會有什麼?巖畫考古隊立即向地委宣傳部做了匯報,時任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王利文立即決定組織進洞勘察。2014年8月12日,地委宣傳部在分別與時任呼中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瑞傑;碧水林場黨委書記張澤新聯繫後,地委宣傳部副部長曹國志帶領考古隊員牟海軍、劉來軍及林場撲火隊12名隊員,登上伊勒呼裡山北坡陡峭的山腰處,抵達北山洞。該山洞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洞口山巖凸立裸露,屬地質時期自然形成,洞口朝向正南,直臨山崖十分陡峭,站在洞口可見碧水鎮全貌。洞口部前沿平頂南北進深長約3米,最大寬約5. 3米,海拔高程約554米,南距呼瑪河支流約250米,下臨呼瑪河面相對高度約93米。呼瑪河五條支流在此匯聚,東南隔河與碧水鎮遙遙相望。該山洞洞口被一座厚重的現代墳堆遮擋並樹立一座石碑,洞口已經被人填埋,只留下漆黑的小孔,在此洞口上面,新發現有古人彩繪巖畫遺蹟,通過鏡下觀察,洞口彩繪遺痕與其他已經調查過的巖畫彩繪顏料,微顆粒形態屬於同一類「赭石」物質,是古時期人工合成的自然礦產顏料,而非現代化工油漆產品。進入北山洞內,發現了三口近代木製靈柩,經了解,該墓為姜義功與付豔榮、厲樹芹兩位夫人的合葬墓。時任大興安嶺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王利文與呼中區委、區政府商定,由區政府出資為其在加格達奇購置墓地重新安葬。地委宣傳部副部長曹國志多次與姜義功兒子姜崇奇、姜崇文協商,同意以置換的形式將墓葬遷出北山洞,自此,拉開了舉世震驚的大鮮卑山考古序幕。

搶救挖掘

發現驚天秘密

2014年8月20日,地委宣傳部副部長曹國志與姜崇奇、姜崇文等家人在呼中區委宣傳部全體同志和碧水林場撲火隊隊員的積極配合下,北山洞靈柩順利遷出。在途中與考古隊長趙評春、考古隊員牟海軍匯合交流後,考古隊正式進入北山洞,進行考古清理及搶救性挖掘工作,北山洞這座古人類文化遺址也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北山洞洞穴狀似三角形,洞口較窄小,爬入後較寬敞,洞內長寬高各約16米、6米、3米,並呈階梯狀形成三個區域。洞口緩坡清理出有火坑、灶石和一石凳,適於圍坐烤火、用餐、曬暖;中層是護坡石和約10公分厚黃粘土墊起的平臺,平臺上覆有約兩三公分厚的褐色草木灰層,整個平臺可分兩排容納20餘人臥居;再往上是被先民們無數次手摸腳蹬後磨掉稜角的溫潤石帶,石帶上面是最高處的平臺,平臺正中、巖洞盡處赫然現出一把石椅,椅背呈三角形,椅上墊有黃土,椅寬約60公分,兩側扶手光滑圓潤,坐上去十分舒服,石椅兩側亦有石凳,適合圍坐議事、休息,洞頂有明顯的煙燻痕跡。環顧洞內,半圓形穹頂下三個平臺連接緊湊,結構巧妙。洞內所積的黃土是洞穴周邊環境中所沒有發現的,黃土的來源和石椅包漿的形成原因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後才能確定。

考古人員先在洞口右側清理出的一個探方區,探方區自上而下標記8個文化層,其中帶有毛砟石的第7層又可分上中下三層,斜壓到第8層上。此次考古共出土文物兩千餘件,第7層以上出土的文物分別有鐵鏃、鐵耳環、墨玉管飾、瑪瑙料珠、古玻璃飾品、陶片、骨錐等精緻器物以及石刃、石葉等磨製石器,時間推測約在兩千年前至一萬年以內;而第8層出土的石茅、石鏟、石斧等石器較為粗笨,帶有明顯的打制印記,初步判定為1.2萬年以上舊石器時代的工具。諸多文物中較為罕見的是從第8層出土的一枚青玉刃,該刃呈弧形,兩面起刃,方便抓握,帶有包漿,硬度在5.5度以上,輕劃玻璃即現裂痕,趙評春推測這是剝獸皮用的「尖端工具」,是非常罕見的遠古時代玉器,堪稱興安「鎮嶺之寶」。

專家把脈

科學測年鑑定

2015年9月3日,由黑龍江省文化廳主辦,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呼中區委宣傳部協辦的《大興安嶺巖畫與北山洞遺址考古成果研討會》在大興安嶺呼中區召開。參加論證會的專家有北京大學的夏正楷教授、崔劍鋒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魏堅教授、河北師範大學的湯惠生教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喬梁研究員。在聽取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大興安嶺巖畫及北山洞考古工作的詳細匯報後,綜合北山洞遺址現場考察情況,形成權威論證:

第一,通過北山洞遺址的發掘,確認遺址內至少包含鮮卑時期和新石器時代的兩大階段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確認新石器時代遺存在大興安嶺地區首次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對大興安嶺地區考古學文化編年體系的構建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第二,目前在大興安嶺地區發現的大量彩繪巖畫是對我國巖畫類型的新補充,反映了森林遊獵人群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北山洞遺存的發現,第一次將當地考古學文化遺存與巖畫之間的聯繫的研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通過巖畫題材分析和碳十四測年初步研究,雖然巖畫年代跨度較大,但北山洞巖畫為新石器時代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第三,根據野外實地考查,北山洞基巖為基性巖漿巖,所以不同於常見的石灰巖和花崗巖洞穴,可能代表了一種新的成洞類型。其演變過程與古人類利用方式值得進一步探討,也應當作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第四,北山洞碳十四測年數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於反映各時代的年代數據偏少,還需要測定更多的樣本,建立系列科學測年數據。通過對巖畫顏料進行的碳十四測年是對巖畫斷代手段的新探索,北山洞遺存的測年具有示範性的意義,在今後的工作中值得進一步探索。

第五,大興安嶺地區考古及巖畫研究具有國際性的意義,特別是在東北亞地區考古中更具重要的影響。有必要對北山洞遺存做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引入更精確的發掘方法和多學科的介入,特別是考古遺址微環境及多種測年手段的應用。將考古學文化遺存與巖畫的相互關係進一步明確。北山洞遺存及巖畫的發現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通過科學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及環境研究有助手接近既往大興安嶺地區的巖畫斷代問題,並將為東北亞同類型巖畫的研究提供科學的線索,因此北山洞遺存的考古工作應當持續進行。鑑於大興安嶺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狀況,還需加強考古學遺存與巖畫關係的研究,利用現代科學手段確定其年代序列,通過現代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確定它們之間的空間關係。

2015年9月15日,黑龍江省文化廳在哈爾濱召開「大興安嶺巖畫調查與北山洞遺址考古試掘取得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證明位於大興安嶺呼中區碧水鎮的北山洞在8000多年前有古人類活動,經省考古研究所搶救性考古,洞內文化遺存以洞口處較為豐富,地層堆積比較明確,共分8層:其中,第②層為鮮卑時期文化層,出土有夾砂黑褐陶片、鐵鏃、鐵針、料珠遺物;第③—⑥層為新石器時期文化層,出土大量石片、石核、石葉、石刃、石鏃、水晶料、瑪瑙珠、玉石管飾等遺物。考古專家根據碳十四測年,可以確定洞內洞外文化層堆積至遲從距今8000年開始;有一個木炭樣品(第8層)獲得距今11500年的結果,但因為只有一個樣品,是否一萬年左右的確有人類活動,需要進一步補充相關數據,這需要正式考古發掘才可以確定。二次發掘

再現重要遺存

為進一步明確該洞穴內各層堆積的文化內涵及年代,推進大興安嶺地區考古學及巖畫學的深入研究,2015年初,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國家文物局申請該遺址的主動性發掘計劃。2015年3月,該項目獲國家文物局審批通過。

2016年9月——10月間,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王長明任領隊,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吉林大學、北京大學、內蒙古大學等相關專家學者參加的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本次發掘根據洞穴走勢、採用北偏東20°方向布方,共布1×1平方米探方40個,發掘面積40平方米,發掘深度最深為3.5米。共清理灰坑3座,灶址16處,出土石器、陶器、骨器及動物骨骼等文物標本共計2000餘件,取得了豐碩成果。

發掘區地勢北高南低,呈斜坡狀。南部近洞口外部區域的堆積較厚,最厚處達2.3米,灰坑、灶址等遺蹟均分布於此。北部洞穴內部堆積相對較薄,最淺處約0.4米,無遺蹟分布。地層堆積自上而下分為10層,通過對地層、遺蹟中出土遺物的全面分析和比較後,可以將本次發掘所獲的文化遺存劃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期屬鮮卑時期文化遺存,年代為距今約2000年至3000年。第二期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年代為距今約4000至5000年。第三期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年代為距今約7000至8000年。第四期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年代鑑定為距今3萬年以上。

出土遺物分為石器、陶器、骨器3類,其中石器共出土1774件,器類包括石片、石葉、石刃、石鏃、刮削器、石核、斷塊、石珠、磨盤、石錘、石球等。陶器有可復原筒形罐1件(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口沿殘片5件(鮮卑時期1件、新石器時代早期4件)、器底2件以及陶器腹片100餘件。骨器3件,器類為鏃1(殘)、匕2件。另出土有動物牙齒、碎骨標本等30餘件。

此次考古發掘出10個不間斷的文化層,在整個東北地區極為罕見,進一步證明了大興安嶺是孕育黑龍江乃至中國遠古文明的搖籃,是早期人類繁衍棲息之地,對確立整個東北亞文化編年問題將起到重要作用。

大興安嶺是一個美麗、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是我國古代鮮卑、室韋、蒙古等多個民族的發祥地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歷史上同屬中華文化傳承地區,遺留有豐富的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保護北山洞出土文物及對遺址考古的深入研究,2017年3月,大興安嶺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劉洪久組織召開部長辦公會議,研究向省委宣傳部爭取「呼中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保護資金,在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60萬元建設面積為115.5平方米的「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為了保護好古人類文化遺產,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與呼中區委宣傳部編輯整理完成了北山洞考古檔案,並委託大興安嶺地區勘察設計院,設計了《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保護開發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設計完成《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宣傳冊》,讓世人更加明晰的了解神秘的大興安嶺古人類文化。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的發現,成為研究大鮮卑山遠古文化的又一裡程碑。來源:黑龍江經濟網,記者馬朝林

相關焦點

  • 碧水鎮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為研究大鮮卑山遠古文明提供真實佐證
    大興安嶺,古稱大鮮卑山,是拓跋鮮卑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的龍興之地。呼中區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大興安嶺呼中區碧水鎮西北2公裡處北山天然洞穴內,通過近年來的考古清理挖掘和地層實物遺存,為研究大鮮卑山遠古文明提供了真實佐證。
  • 走上中國最冷小鎮呼中大鮮卑山古人類文化遺址
    大興安嶺,古稱大鮮卑山,是拓跋鮮卑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的龍興之地。呼中區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大興安嶺呼中區碧水鎮西北2公裡處北山天然洞穴內,通過近年來的考古清理挖掘和地層實物遺存,為研究大鮮卑山遠古文明提供了真實佐證。中國最冷小鎮呼中碧水北山洞穴遺址景區,位於呼中區碧水鎮西北6公裡處,是一個天然的巖洞。
  • 大興安嶺伊勒呼裡山是因椻松「松子」而得山名
    確切地說,伊勒呼裡山在大興安嶺裡是一條「支脈」。伊勒呼裡山滿語叫順松子嶺,伊勒呼裡滿語」松子"的意思,「順」滿語裡有「這裡或這個地方」的意思,也就是在這個「嶺或山脈」裡有松子。「伊勒呼裡山」是大興安嶺地區北段主要山脈,山體橫臥呼中林業局境內,呈東西走向。
  • 大興安嶺巖畫概述
    、新林區碧州隧道巖畫、新林區碧州塔哈爾河巖畫、新林區碧州車站北山巖畫、新林區翠崗倭勒根河巖畫、新林區翠崗鐵路巖畫、新林區塔爾根二支線巖畫、新林區塔爾根巖畫、塔河縣西戈巖畫、韓家園金礦巖畫、十八站薩滿山巖畫、十八站瓦幹巖畫(塔河縣依西肯鄉瓦幹村境內)、呼中區蒼山巖畫、呼中區碧水巖畫、呼中區碧水山洞巖畫、呼中鎮巖畫、呼中區呼源巖畫、阿木爾林業局依西巖畫、阿木爾林業局依林巖畫(2處)、漠河巖畫(位於圖強林業局育英林場施業區
  • 黑龍江首次洞穴考古 出土遠古時代玉器青玉刃(圖)
    ,考古人員在大興安嶺地區呼中區碧水鎮西北7公裡處的一個天然巖洞內,發現上千件石器、骨器、玉器、陶器、鐵器、古玻璃、瑪瑙料珠等文物,並在洞口的一個探溝內發掘出8個疊壓緊密的文化層,這些文化層從東漢時期的鮮卑文化上溯到上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明。
  • 大興安嶺漁獵文明的遠古記憶
    考古報告公布:截止2019年,在東起呼瑪縣沿江鄉狐仙洞,西至漠河縣洛古河村仙人洞巖畫地點直線距離約430 公裡;北起塔河縣瓦幹村(十八站林業局施業區)黑龍江邊的綏安站小黑石砬子巖畫點,南至八 十 八嶺巖畫點約390 公裡,在約167000 平方公裡範圍內,共調查發現有30個巖畫點、60餘處、2000餘單幅巖畫。
  • 山河地理——鮮卑祖源 大興安嶺嘎仙洞
    在祖國的北部,坐落著大興安嶺。它北起黑龍江畔,南至西拉木倫河上遊谷地,與燕山相接。全長1400多公裡,均寬約200公裡。大興安嶺從西北往東南逶迤而來。在北部的山脈中,有一條道路,這條道路從嶺東的加格達奇到嶺西的額爾古納,是從松嫩平原到蒙古高原的孔道。
  • 晉江流域探秘考古遺址 觸摸沉睡的遠古文明
    晉江流域已探知的遠古遺址有近200處,包括庵山遺址、音樓山遺址、蟻山遺址等,多年來,泉州考古工作者孜孜不倦地進行調查探秘考古遺址 觸摸沉睡的遠古文明然而,泉州也有這樣一種歷史,它大多不曾以文字的形式刊刻於竹簡或紙張之上,不曾留下翔實的事件與紀年,但仍以各種實物形式在歲月中留下鴻爪雪泥,這就是深藏於地底各個堆積層間的人類遠古文明。多年來,泉州市的考古事業成績斐然,發掘出不少新舊石器時代及青銅器時代的遺址,這些遺址為探究閩南地區的文化發展序列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遠古文明遺址,了解其中發生過的故事。
  • 鮮卑人的《流浪歌》:"走啊走啊走,走出了多少榮耀與輝煌"
    讓大家耳熟能詳的鮮卑人就是其中的典型,鮮卑人為了擁有更好的生存條件,從山洞裡走出,邁過大澤,翻過高山,跨過長城,進入中原,箇中艱辛,只有他們自己清楚,然而他們一路上給歷史留下的深刻印記卻讓後世從中深刻感受到那專屬他們的榮耀與輝煌
  • 鮮卑人祖居嘎仙洞發現遠古彩繪巖畫長廊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2日電(勿日汗、崔越嶺)鮮卑文化研究學者近日在鮮卑人祖居嘎仙洞發現了遠古彩繪巖畫長廊。巖畫分布在嘎仙洞洞口及兩側的崖壁上,綿延近千米,共200餘幅,顏色呈現紅色。據初步分析,巖畫圖案文化表象為人類祖先早期的「祭祀禮儀」,有「朝拜圖」「祭祀舞蹈圖」「祭祀符號」等。
  • 鮮卑人是華夏子孫嗎?與匈奴人什麼關係?北魏拓跋氏走出大興安嶺
    《北史》記載「魏之先」是黃帝軒轅氏之後,「魏」就是指鮮卑北魏。黃帝生昌意,昌意少子受封於北國,有大鮮卑山,以此為號,後來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這裡說的「鮮卑」其實是指鮮卑中的「拓跋」部,「大鮮卑山」指大興安嶺北段。1980年大興安嶺北段頂端東麓發現了鮮卑先祖曾經生活的石室「嘎仙洞」。北魏太武帝拔跋燾曾經命人在這個石室裡祭祀,石壁上還刻了祭祀的祝文。
  • 鮮卑人的發源地嘎仙洞,在大興安嶺什麼地方?鮮卑人的祖先是誰?
    鮮卑人的發源地嘎仙洞,在大興安嶺的什麼地方?鮮卑人的祖先是誰?之前他們住在那裡了?鮮卑人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當中,一個創造過輝煌歷史,閃著光輝的民族,名揚四海的''嘎仙洞'',是''鮮卑人''的發源地,它位於大興安嶺西部,內蒙古阿里河鄂倫春自治旗鎮內,距離阿里河西北10公裡,距離黑龍江加格達奇40多公裡
  • 中國最北 漠河北極光 愛情小鎮 有沒有一個理由讓你愛上大興安嶺
    加格達奇神奇的巖畫、漠河神秘的北極光、呼瑪的鹿鼎山傳說、新林的愛情坐標點……莽莽的大興安嶺有沒有一個理由,讓你飛越萬水千山,尋找一個極點。「一路向北,興安最美」大興安嶺整體打包旅遊,來哈爾濱推介。防洪紀念塔下,盡情展示大興安嶺的魅力。
  • ...呼中區小分隊推進「大興安嶺人才周」活動進校園
    連日來,在區委副書記高文寶的帶領下,「大興安嶺人才周」活動呼中區小分隊積極與佳木斯大學溝通協調,大力宣傳大興安嶺人才政策,做好與招聘單位的接洽,同時與校方商榷活動時間安排、場地布置等事宜,未雨綢繆確保活動取得實效。
  • 揭開謎底 | 北魏開創者——拓跋鮮卑
    嘎仙洞——拓跋鮮卑先祖石室山洞,經常出現在武俠小說、尋寶電影當中洞口朝西南方向,南北長92米,高20米,寬27.8米,呈外大裡小狀,洞中可容數千人。洞內出土有石器和陶器等物,說明拓跋鮮卑的先人曾在此處長期居住。
  • 鮮卑歷史的千古之謎——嘎仙洞
    有一天嘎仙打獵回來,得知有個九頭魔鬼滿蓋搶佔了山洞,吃人放火,搶男霸女,無惡不作,鬧得大興安嶺上的人們不得安生。嘎仙帶著巨大神箭找芒蓋算帳。九頭魔鬼提出與嘎仙比武,誰把擋在洞門的大石頭扔得遠,誰就是山洞的主人。九頭魔鬼先舉起那塊大石頭,運足了力氣,扔在甘河邊上。嘎仙輕輕地把那塊巨石託回來,一跺腳,不偏不倚,扔到甘河對岸那座山嶺頂上,嘎仙站的石壁板上也踩出了一個大腳印。
  • 「中國最冷小鎮」呼中發現距今約7000年巖畫
    大興安嶺呼中區碧水鎮場轄區24號線一處沿河峭壁上發現3幅距今約7000年巖畫。 王平 攝中新網大興安嶺11月21日電(張培森 王平 姜輝)21日,「中國最冷小鎮」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呼中區發布消息,該區碧水鎮場轄區24號線一處沿河峭壁上發現3幅距今約7000年巖畫。
  • 中國首部考古探秘紀實叢書,從考古現場尋找消失的世界
    考古,一個看似冷門的領域,近日卻被確定為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的主題,可見其重要程度。今天,我們就為您推薦一套全面反映中國重大考古發現的紀實文學叢書,一起來聽作家嶽南講述中國考古工作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