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頭的「禪」和「禪心」

2020-12-06 日行一善共修平臺

孟老頭是一個俗的不能再俗了的,扔在大街上沒人看一眼的俗人。俗人也嚮往著禪,嚮往著禪心。他不知道禪為何物,禪心為何物嗎?不過,沒關係,照著葫蘆畫個瓢,心既嚮往,就常常去「勤拂拭」。

孟老頭的家有一個前院,前院中有一個魚池,魚池上有一個草亭。孟老頭坐在空空的草亭裡,閉目靜思。亭外飄著細細雨絲,像把天地聯在了一起。不時,細雨在亭頂的乾草上凝聚成珠,滾落下來,砸在水池裡張開的荷花葉上,發出「啪」的一聲輕響。「啪,啪......」,並不急的點滴聲,很有節奏地在孟老頭的腦袋裡敲著,像從很遠的地方敲過來。這是禪嗎?是禪境嗎?孟老頭似乎像是在聽禪和參禪。

孟老頭聽著有節奏的雨滴聲,是聽禪了嗎?閉目靜慮,慮於空靈,心著著無,是否在參禪了呢?參到禪了嗎?頓悟了嗎?悟了什麼?孟老頭不知道。

何必知道,何需知道,知道了,就不是「禪」了。不著文字,不落實處才是「禪」,才是我們尋找的,或者不經意間覺悟的「禪心」。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個落魄書生,科考落第後搭一艘船回家。船至蘇州寒山寺外,該書生夜半醒來,正輾轉反側,滿肚愁腸,忽然空中傳來寒山寺裡敲響的清亮的鐘聲,他頓覺心頭一震,神清氣爽,張嘴吟出了千古名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寺的鐘聲在向這個落魄書生說禪,這個落魄書生也聽到了禪,參到了禪,進入了禪,寫出了禪意。

我們中國人無論信不信佛,都喜歡禪,喜歡悟禪參禪,喜歡禪心禪意禪境。中國人把「禪」理解為「靜」,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禪」是梵語「禪那」的音譯簡稱,它的意思就是「靜慮」,靜慮是一種悟,在寂靜中思悟。

思悟什麼呢?

我們在禪境中思悟著禪意, 在禪意裡思悟著禪心。禪心讓我們趨向空靈,我們靜靜地去「悟」的空靈。

中國禪宗的祖師爺六世主惠能就用禪心悟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大師悟出了空靈,又在空靈中悟出了「本來無」,就是說人在心性之源就「本來無」。就是說,只要普羅大眾中的我們參禪悟道而悟出了「無」,那我們的心性裡就是「無」了。無塵埃,無愁腸,無俗事,我們的心性就處於「空靈」中。「空」而「靈」,「靈」而「無」,「無」既「禪」,「禪」入「心」,我們得到了一顆「禪心」。

禪語云:清池皓月照禪心。

禪心就是如清清的池水、皓皓的明月,它是一顆空靈安靜的心,或者說,人在入禪時,懷了一顆空靈安靜的心。以禪心看世界,天上的浮雲,地上的花草,路邊的行者,手中的清茶,皆是空靈安靜的。反之,如果看天上的浮雲,地上的花草,路邊的行者,手中的清茶都是空靈安靜,就是入了禪心。

「禪心」是不落實處的悟,是「頓悟」。就是說在某一刻,我們悟到了禪心而具有了佛心。

我們是人世間裡的平常人,走著人間忙忙碌碌的路,走的快也罷,慢也罷,都懷一顆「爭」於世的心,「擠」在一條熙熙攘攘的路上。我們有時很累,想找個地方歇一歇;我們有時感覺自己裝的太滿了,想清理一下,讓自己空靈;我們常常會感到我們心裡的「世俗」太重了,想卸下一些而讓自己輕靈。於是,我們找到了「禪「,我們想安安靜靜地去悟我們的「禪心」。

這很功利。我們慚愧,我們普羅大眾本來就是世間的功利之人,只是想在「禪」上休息和修養一下我們這顆功利的心。

佛怎麼說?

佛說「佛光普照」。既照有「般若」智慧的高人,也照紅塵中功利的有緣人。於是就給了我們「禪」。讓我們去參禪、悟禪。當我們在參禪悟禪的那個時間裡,我們便把自己寂靜了,空靈了,把外緣(外在事物)摒棄了,不思維俗界裡的事,使心無外念,返回於自身的心性本原,此既「入禪」。在禪的境界中參禪悟禪,如果參到悟出了「禪」,則心就入佛了,心中有佛了,就可以是佛了,當然是在參到「禪」的那一刻是佛了,頓悟頓是。

那麼,以後呢?以後我們返回俗間,做我們人世間庸庸碌碌的事,當然佛就離開了我們。我們需要常常、時時去追隨禪,在禪境裡繼續參禪悟道。

禪宗裡還有一個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是從「有」上立證,這個證是內心的證,人在覺悟悟到禪之後,內心能亮如明鏡。但普羅大眾們行走於滾滾紅塵中,塵埃無處不在,要使我們心性向禪,就要「時時勤拂拭」我們的心,時時去參去悟去修我們的「禪」,從而使我們覺悟了「禪心」。

關於禪,星雲大師這樣告訴我們:「禪就是自然而然,禪與自然同在。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皆是妙諦。用慧眼來看,大地萬物皆是禪機,未悟禪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禪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前後的山水的內容不同了,悟禪後的山水景物與我同在,和我一體,物我合一,相入無礙。」

有一首禪歌叫《雲水禪心》裡面有一句歌詞:清風伴月移,禪茶飄香兮,六合濤聲動地搖,我心似菩提。

錢塘潮如萬馬奔騰,在人的禪心上也只是清風浮雲移月爾,因為「我心似菩提」。

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出了「空無」,宇宙間一切皆源於「空無」,也歸於「空無」。中國禪宗的事實創建人惠能則悟出「菩提本無樹」。所以,如果「我心似菩提」,菩提無樹,我心何在呢?我心寄於雲水之間,空靈之處,此既「禪心」。

「 禪心」 於雲水之間,看不見,摸不著,不著文字,不落實處,在這裡,我們可避塵瑣, 釋放俗氣,解套生命,在雲水間的禪境裡自由呼吸,空靈靈魂。

唐朝詩人王維寫過一首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禪詩: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菩提,

一水一心法,

一石一禪心。

所以,清風起處,花木也禪,禪心已在;禪心在時,花木皆禪,清風自來

相關焦點

  • 佛教故事:禪話,禪音,禪心
    從前有一位商人,非常富有,不論是他的財富、地位、學識、能力、權力,甚至他的外貌都是無人能比的,可是他並不快樂,每天都是鬱鬱寡歡,因為他連一個知心可以談話的朋友都沒有。應酬時雖見他縱橫全場,談笑風生,辦公時亦見他指揮若定,可是他真的一位朋友也沒有。於是他去請教一位禪師,如何才能具有魅カ,贏得別人的歡喜,交到好朋友。
  • 禪樂|《一片禪心》:煙雨禪意,雲水禪心
    探 索 音 樂 美 學 撫琴 | 焚香 | 品茗 | 聽禪
  • 佛教:禪話、禪音、禪事、禪心,學禪者這般生活,讓自己美在內心
    ,卻整天聚焦在佛教的形式和佛經上的文字之中,殊不知學佛修禪不是讓人們只專注在理論上,要知道禪是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禪。下面就為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讓我們學禪者這般說禪話、聽禪音、做禪事、用禪心,讓自己擁有幸福生活:02禪者美在內心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公子出生世家之中
  • 要修禪,要有一顆禪心
    禪心,要修禪,要有一顆禪心,首先我們要做到第一無憂,第二無悔希望我們記住這禪心「三無」。在平時經常反觀內照,現在心裡是不是有憂了?是不是有悔了?是不是有怨了?經常反照,經常的自淨其意。自淨其意就是不斷的反照,不斷地把自己心裏面憂、悔、怨淨化,轉化,放下。
  • 禪心悟語「105-109」兼贈夢中說禪大師
    一凡禪心悟語【105】禪心悟語【105】夢中說禪《無題》禪心悟語【106】無常世事有緣由,恰似村前碧水流夢中說禪《無題》禪心悟語【107】放空狀態本悠悠,蒼狗白衣翻未休夢中說禪《無題》禪心悟語【108】慎言堪稱是清流,誰掌心波不定舟
  • 棲為木,禪為韻,中式別墅的雲水禪心
    禪之道,謂大道,木之韻,含禪心當禪與木相碰撞,中式之居的雲水禪心,可見一斑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組以禪為魂、以木為靈的禪意中式設計。本案,以古樸木色為主調,以高級灰為導向,締造出中式空間的寂靜和清雅之姿態。餐廳設計 素雅古樸水墨字畫,仿佛有著與生俱來的風雅,而窗欞透過來的光線和天花上的萬字雕格,形成了明暗之間的對比,給整個餐廳帶來了古樸典雅的意境。
  • 夏日禪心,修身自持 柏廚新中式廚櫃新中國禪的智慧生活
    生活的複雜常常令人力不從心,但我們從未停止追尋簡單的腳步,並在這過程中逐漸參悟出許多生活的智慧,佛法將這些智慧叫作「禪」。禪是一種態度,是面對生活苦樂都能坦然接受且樂在其中;禪是一種意境,是修煉自身的旅程中歷經千帆亦不改初心。柏廚廚櫃新中國禪呈現修煉禪心的高遠心境,打造新中式家居的智慧生活。
  • 禪樂 |《雲水禪心》靜思禪慧,感悟清歡
    今天壹心為大家分享一首王珣老師的《雲水禪心》。何謂禪心?禪心是心底對世界的一種獨白。拈一顆淡然的素心,給生命一場花開,靜守一份安閒靜好,平淡中返樸歸真。潺潺流水伴清箏,雲水禪心染遐思,墨染指尖譜心曲,誰解禪心雲水意?「雲水禪心」其寓意在於,清逸逍遙,盡在雲水中;禪之意境,亦盡在雲水中。雲和水都是自然界最純淨輕柔的物質,它們本無禪心。
  • 每日一禪:煮一盞茶,方知自己有禪心
    每日一禪:煮一盞茶,方知自己有禪心 靜心的過程 方淨其心; 煮一盞茶,讓自己勞心, 在過程中嘗試各種滋味, 方可讓自己清心; 煮一盞茶,讓自己用心, 全然投入其中便會有情, 方知自己有禪心
  • 妙手寫禪心 動靜兩相宜——金申當代禪畫展盡顯獨特魅力
    (原標題:妙手寫禪心 動靜兩相宜——金申當代禪畫展盡顯獨特魅力)
  • 禪心是什麼?為什麼說擁有禪心的人能自由自在、幸福快樂?
    禪是可用的,也可以不用;禪是可度事的,也可以自在逍遙。一個人如果有禪心,或有清淨空冥的意願,就會活得自在一些、自由一些、快活一些、幸福一些。何謂禪心,林清玄先生總結出四種要求:第一:你我一體的心叫做禪心。人所以會有紛爭,就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如果將人與人互換立場,彼此將心比心,甚至把你或動物看成是一體的,之間的關係是榮辱與共、息息相關的,是同甘共苦、不分彼此的,其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從此就不會有人我的糾紛和不滿了。
  • 清池皓月照禪心
    「清池皓月照禪心」出自唐代詩人李頎 的:《題璿公山池》【全文】遠公遁跡廬山岑,開士幽居祇樹林。片石孤峰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指揮如意天花落,坐臥閒房春草深。【感悟】禪心:清空安寧的心,月照禪心,更是兩種意境的完美結合。禪,並非天上的雲彩,可望而不可及;禪,其實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 禪心之居,處處是禪,這才是最美禪意中式設計
    所謂禪心之居,大概便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心境所不同,所見之雅,亦是千般不同。本案禪式中式設計,不在於奢華,而在平靜頓悟之中,體悟質樸素雅之美。世界多變,而禪心之居,向來可平急躁,去不安。本案設計,以禪意為基調,加入水墨山水元素,輔以原木色調,將禪心之雅,揮灑到了極致。山為德,水為性,這種山水畫的性情之居,古典之中,揮灑中式情調,似不沾人間煙火,只剩萬千大雅。
  • 「禪心禪意」 ---香港畫家梁君度廣州書法展成功舉辦
    將禪詩、禪詞、禪語作為書法創作內容的書法家不少,但全部以「禪」為題材的書法作品做一個專題展覽的書法家,書壇上卻很少有。十月一日在廣州文化公園開幕的「禪心禪意—梁君度書法展」正是這樣的一個書法展覽。他創辦香港養生書法研究會後,醉心於「禪」文化,並將「養生」和「修禪」結合起來。在寫「禪」的過程中,他也學會了如何悟「書道」,由此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遼寧大學永惺佛學研究中心研修學苑院長、世界佛教論壇總編輯覺真長老形容他的書法「禪心和融,禪意四溢,入乎其內;純任天機,筆力千鈞,出乎其外。入乎其內,禪心傳神而見其善,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而現其美……」。
  • 文匯出版社推出《茶密禪心》
    繼去年3月陸續出版《茶密人生》《茶密功夫》後,文匯出版社再度推出茶密修養創始人悟義的新作《茶密禪心》。3月16日,在北京三聯書店雕刻時光舉行的該書發布會上,悟義向讀者講述了寫作茶密修養禪文化叢書的心路歷程。  據文匯出版社介紹,《茶密禪心》展現了15位禪宗大覺者的證道經歷,還原中國禪的正脈與心法。
  • 禪心入畫——趙春秋 新水墨作品欣賞
    當頃刻間布與水的交融,遠山近水的畫面躍然眼帘,就算再浮躁的情緒,也會隨著流動的墨色慢慢安靜下來,一份清爽一種渴望不經意間已佔據了心靈…… 春秋老師用執著與才情雕琢筆墨,以禪心入畫,營造一個如夢似幻、意境生動的水墨世界,真實而誇張的個性化的筆墨語言,像一首唯美的讚歌,穿透靈魂與時間、空間的距離
  • 茶禪一味是茶與禪心的結緣,茶賦之精神就潛藏在禪心的心悟自省中
    茶禪一味是茶與禪心的結緣,茶賦之精神就潛藏在禪心的心悟自省中茶葉不僅給人們帶來物質生活的享受,更提升了人們精神層面的境界。茶所體現出的精神文化,主要體現在人們對待茶葉的價值觀、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層面。
  • 《茶密禪心》啟發讀者自證自悟獲得安心
    茶密修養創始人悟義最近攜新作《茶密禪心》與讀者交流。她說,「禪」本質不重視儀式、身份,不重生死輪迴,禪是文化,是思想,是哲學,不是宗教。修養的原理至簡卻又至深,實過實修可以體會到成就功夫智慧的苦與樂。    《茶密禪心》展現了15位禪宗大覺者的證道經歷,還原中國禪的正脈與心法。本書涉及中國禪的思想哲理、實修體證、文化淵源、藝術表現、功夫修為、詩詞修養、調身養生等方面。
  • 智文法師:搬柴運水皆是禪 禪在生活中
    禪是一種生活(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坐落在山上的鼓山寺,一直秉承著佛教「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基本都以種菜和砍柴度日。大家砍柴的砍柴,搬柴的搬柴,運柴的運柴,堆柴的堆柴,不一會一個碩大如山的柴堆便堆積起來,那種團結合作的精神和勞動的成果,使每個人都充滿法喜。不由的使我深深體會到百丈禪師所說的「搬柴運水皆是禪」。佛教所說的禪不是只在蒲團上眼觀鼻,鼻觀心的打坐,也不是所謂的「老僧入定」才叫做參禪。禪是融合在生活工作當中,但凡搬柴運水、勞動作業,都是禪。
  • 淨慧法師在北大講述禪和生活,北大哲學系最頂尖的課題就有研究禪
    講座內容分兩大部分:禪,生活禪。在第一部分,淨慧法師首先提出「如何理解禪宗」的問題,接著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十分簡明的總結和闡釋——禪心、禪悟、禪境、禪用。法師說,禪宗這一法是心法,是心地法門,這是禪的核心。古代祖師說禪宗是心心相印的法門,我們從禪宗起源的公案來看,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都不說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