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老頭是一個俗的不能再俗了的,扔在大街上沒人看一眼的俗人。俗人也嚮往著禪,嚮往著禪心。他不知道禪為何物,禪心為何物嗎?不過,沒關係,照著葫蘆畫個瓢,心既嚮往,就常常去「勤拂拭」。
孟老頭的家有一個前院,前院中有一個魚池,魚池上有一個草亭。孟老頭坐在空空的草亭裡,閉目靜思。亭外飄著細細雨絲,像把天地聯在了一起。不時,細雨在亭頂的乾草上凝聚成珠,滾落下來,砸在水池裡張開的荷花葉上,發出「啪」的一聲輕響。「啪,啪......」,並不急的點滴聲,很有節奏地在孟老頭的腦袋裡敲著,像從很遠的地方敲過來。這是禪嗎?是禪境嗎?孟老頭似乎像是在聽禪和參禪。
孟老頭聽著有節奏的雨滴聲,是聽禪了嗎?閉目靜慮,慮於空靈,心著著無,是否在參禪了呢?參到禪了嗎?頓悟了嗎?悟了什麼?孟老頭不知道。
何必知道,何需知道,知道了,就不是「禪」了。不著文字,不落實處才是「禪」,才是我們尋找的,或者不經意間覺悟的「禪心」。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個落魄書生,科考落第後搭一艘船回家。船至蘇州寒山寺外,該書生夜半醒來,正輾轉反側,滿肚愁腸,忽然空中傳來寒山寺裡敲響的清亮的鐘聲,他頓覺心頭一震,神清氣爽,張嘴吟出了千古名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寺的鐘聲在向這個落魄書生說禪,這個落魄書生也聽到了禪,參到了禪,進入了禪,寫出了禪意。
我們中國人無論信不信佛,都喜歡禪,喜歡悟禪參禪,喜歡禪心禪意禪境。中國人把「禪」理解為「靜」,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禪」是梵語「禪那」的音譯簡稱,它的意思就是「靜慮」,靜慮是一種悟,在寂靜中思悟。
思悟什麼呢?
我們在禪境中思悟著禪意, 在禪意裡思悟著禪心。禪心讓我們趨向空靈,我們靜靜地去「悟」的空靈。
中國禪宗的祖師爺六世主惠能就用禪心悟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大師悟出了空靈,又在空靈中悟出了「本來無」,就是說人在心性之源就「本來無」。就是說,只要普羅大眾中的我們參禪悟道而悟出了「無」,那我們的心性裡就是「無」了。無塵埃,無愁腸,無俗事,我們的心性就處於「空靈」中。「空」而「靈」,「靈」而「無」,「無」既「禪」,「禪」入「心」,我們得到了一顆「禪心」。
禪語云:清池皓月照禪心。
禪心就是如清清的池水、皓皓的明月,它是一顆空靈安靜的心,或者說,人在入禪時,懷了一顆空靈安靜的心。以禪心看世界,天上的浮雲,地上的花草,路邊的行者,手中的清茶,皆是空靈安靜的。反之,如果看天上的浮雲,地上的花草,路邊的行者,手中的清茶都是空靈安靜,就是入了禪心。
「禪心」是不落實處的悟,是「頓悟」。就是說在某一刻,我們悟到了禪心而具有了佛心。
我們是人世間裡的平常人,走著人間忙忙碌碌的路,走的快也罷,慢也罷,都懷一顆「爭」於世的心,「擠」在一條熙熙攘攘的路上。我們有時很累,想找個地方歇一歇;我們有時感覺自己裝的太滿了,想清理一下,讓自己空靈;我們常常會感到我們心裡的「世俗」太重了,想卸下一些而讓自己輕靈。於是,我們找到了「禪「,我們想安安靜靜地去悟我們的「禪心」。
這很功利。我們慚愧,我們普羅大眾本來就是世間的功利之人,只是想在「禪」上休息和修養一下我們這顆功利的心。
佛怎麼說?
佛說「佛光普照」。既照有「般若」智慧的高人,也照紅塵中功利的有緣人。於是就給了我們「禪」。讓我們去參禪、悟禪。當我們在參禪悟禪的那個時間裡,我們便把自己寂靜了,空靈了,把外緣(外在事物)摒棄了,不思維俗界裡的事,使心無外念,返回於自身的心性本原,此既「入禪」。在禪的境界中參禪悟禪,如果參到悟出了「禪」,則心就入佛了,心中有佛了,就可以是佛了,當然是在參到「禪」的那一刻是佛了,頓悟頓是。
那麼,以後呢?以後我們返回俗間,做我們人世間庸庸碌碌的事,當然佛就離開了我們。我們需要常常、時時去追隨禪,在禪境裡繼續參禪悟道。
禪宗裡還有一個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是從「有」上立證,這個證是內心的證,人在覺悟悟到禪之後,內心能亮如明鏡。但普羅大眾們行走於滾滾紅塵中,塵埃無處不在,要使我們心性向禪,就要「時時勤拂拭」我們的心,時時去參去悟去修我們的「禪」,從而使我們覺悟了「禪心」。
關於禪,星雲大師這樣告訴我們:「禪就是自然而然,禪與自然同在。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皆是妙諦。用慧眼來看,大地萬物皆是禪機,未悟禪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禪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前後的山水的內容不同了,悟禪後的山水景物與我同在,和我一體,物我合一,相入無礙。」
有一首禪歌叫《雲水禪心》裡面有一句歌詞:清風伴月移,禪茶飄香兮,六合濤聲動地搖,我心似菩提。
錢塘潮如萬馬奔騰,在人的禪心上也只是清風浮雲移月爾,因為「我心似菩提」。
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出了「空無」,宇宙間一切皆源於「空無」,也歸於「空無」。中國禪宗的事實創建人惠能則悟出「菩提本無樹」。所以,如果「我心似菩提」,菩提無樹,我心何在呢?我心寄於雲水之間,空靈之處,此既「禪心」。
「 禪心」 於雲水之間,看不見,摸不著,不著文字,不落實處,在這裡,我們可避塵瑣, 釋放俗氣,解套生命,在雲水間的禪境裡自由呼吸,空靈靈魂。
唐朝詩人王維寫過一首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禪詩: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菩提,
一水一心法,
一石一禪心。
所以,清風起處,花木也禪,禪心已在;禪心在時,花木皆禪,清風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