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影像方志,從歷史烽煙映射中國巨變
這是一部中華文明「大典」,也是一場中國文化「盛宴」。
浙江安吉、河南靈寶、貴州黎平、廣西寧明、湖北赤壁、四川富順……這些靈動的山水,廣蘊的人文,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文明,在精妙絕倫的光影變幻中,仿佛一軸軸壯美的畫卷,盈盈展現在億萬觀眾面前。
在這個粽香飄溢的端午節,大型電視文化工程《中國影像方志》第一批六期節目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間播出。超乎意料,這部大型紀錄片,剛開播就收視「火爆」,儼然一檔現象級節目。
一組數字,印證了《中國影像方志》的「火爆」程度。
截至6月5日12:00,《中國影像方志》在央視網多終端(包括央視網、央視影音、CCTV手機電視、中國廣電IPTV、中國網際網路電視、CCTV移動傳媒等)覆蓋人數超過10億;全網收視次數超過1億,其中央視網多終端收視次數超過5000萬、收視人數超過3500萬;央視網兩微矩陣瀏覽量超過300萬;節目內容在海外社交平臺總瀏覽量近300萬,獨立瀏覽人數近200萬。聯合傳播效果良好,主流商業網站瀏覽量超過5000萬,微話題閱讀量約650萬。首播便取得如此佳績,可以預見,隨著該片持續熱播,必將創下新一波收視高潮。
盛世修志,順應中國發展之勢。當前,「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立足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用影像展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用鏡頭見證中國巨變,既是對地域文明全方位「存檔」,也是為時代謳歌、為人民立傳。正是由於《中國影像方志》立意深遠,使其極易與觀眾的家國情緣共鳴,而這份共鳴,就是收視的保證。
影像方志,滿足時代發展之需。「最古之史,實為方志。」從前,各地方志主要以文字呈現,目的是為存檔,而非傳播。如今,隨著時代發展,人們越來越習慣於光影世界,以影像手段和全新視角,傳承方志文化、記錄當代中國,就顯得尤為必要。「井水甜,泥土香;長江美,黃河壯」,在《中國影像方志》裡,聲、光、色、效的加入,使中華大地的歷史與文明、風土與人情更加飽滿,更顯韻味。
鴻篇巨製,體現中央電視臺的責任和擔當。紀錄片以縣和縣級市為拍攝主體,按每地拍攝1集推算,便是2300集以上,如此鴻篇巨製,非一般主體所能承擔。從《大國崛起》到《一帶一路》,從《舌尖上的中國》到《航拍中國》,央視的雄心與實力,使其成為《中國影像方志》這部「古今大典」的「執棒者」。深耕中華大地的千年沃土,全方位展現當今中國的巨變,以影像為各地存志,是中央電視臺「作為國家媒體的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
好作品自帶流量,廣傳播需媒體融合。為使這部紀錄片更大範圍到達觀眾,央視網結合端午節的文化特點,制定出全網傳播策略。除整片放送外,還策劃了60秒短視頻等融媒體產品;突出「小切口、高立意」,提煉出古絲綢之路、侗族大歌等文化亮點;利用「金剪刀」等融媒體工具,推出「文武赤壁」、「洞茶飄香」等精彩微視頻,實時向全網各平臺、各終端、各渠道分享推送。正是基於如此完善的傳播策略,才有了前面提到的一組組收視佳績。
用影像表達當下,以方志展現古今。一部《中國影像方志》,宛如一條奔騰不息的華夏之河,仿佛一座雄偉壯闊的九州之川,書寫著我們的歷史與文明,賡續著我們的文化與血脈。千年方志的歷史烽煙,映射出千年中國的時代巨變。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當下中華民族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鬥創新,亦可以體會到華夏兒女勤勞智慧、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