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CCTV-10
2020.8.30 23:26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梓潼篇
梓潼篇 預告片
梓潼自古便是軍事重鎮。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梓潼就已經置縣。
梓潼七曲山南麓的這座送險亭重建於1986年,它所處的位置正是險路與坦途的臨界點。
梓潼七曲山往北,有一段古蜀道被稱為「翠雲廊」,兩側古柏鬱鬱蔥蔥,高拂雲天。「三百裡程十萬樹」,翠雲廊以劍閣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抵閬中。
這棵巨柏經鑑定樹齡已有2300餘年。早在秦朝,秦始皇下令以鹹陽為中心,修築通達全國的馳道,並在道路兩旁種上成排的松柏,因此翠雲廊又名「皇柏大道」。
文昌祖庭 孕育千秋文脈
七曲山大廟始建於東晉。
梓潼是蜀地出川,北上中原的必經之地,文人進京趕考,常會在七曲山祭拜,以求金榜題名。
最初,七曲山大廟供奉的是被稱為梓潼神的張亞子。自唐代以來,梓潼神多次被加封,元延祐三年(1316年),梓潼神被朝廷加封為文昌帝君,與文昌星合而為一,被賦予護佑天下學子的重任,成為天下共祀的大神。
數百年櫛風沐雨,七曲山大廟至今仍有23座古建築保存完好。整個建築群匯集元、明、清等多個朝代不同風格的廟宇樓閣,具有很高的建築研究價值。
兩彈城 鐫刻家國情懷
1999年,23位為國家「兩彈一星」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這其中有8位都在梓潼的這個小山溝裡工作生活過。
以鄧稼先、王淦昌為代表的一大批科學家們經過多年奮鬥、刻苦鑽研,我國的核武器在兩彈城完成了重要突破。一批守護祖國和平安寧的國之重器也誕生於此。
如今,兩彈城已成為「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文昌洞經古樂:虔誠莊重 音韻高雅
文昌洞經古樂,起源於七曲山大廟,是祭祀文昌帝君的音樂,虔誠莊重、音韻高雅,是極富儀式感的演奏樂曲。
2008年,文昌洞經古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和文昌洞經古樂一道誕生於南宋年間的還有梓潼木刻年畫,它發源於文昌經誥中的畫像。
明洪武二年,梓潼木刻年畫藝人楊伯達為躲避戰亂,遠遷山東濰州,也就是今天的濰坊。數百年間,楊氏家族在傳承梓潼木刻年畫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了著名的楊家埠木版年畫。
梓潼三絕:鑲碗、片粉和酥餅
梓潼有三絕——鑲碗、片粉和酥餅。
梓潼片粉,綠瑩瑩的光澤,如同倒映了青山碧水。澆上紅油辣椒,質樸的食材便成就出屬於「天府之國」的地道滋味。
梓潼酥餅,入口化渣,餘味無窮。當旅人們離開梓潼,酥餅則是陪伴他們新一段旅程的美食。
梓潼鑲碗,葷素搭配,口感豐富,是「梓潼三絕」中接待貴客的特色大菜,其豐富的味道總會讓四方賓客感覺十分可口,能夠驅散一路的疲憊。
推動全域旅遊 發展生態循環產業
2019年農曆二月初三,第四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在七曲山大廟拉開序幕,主題是「盛世文昌,福澤中華」。
文昌祭祀、文昌出巡、文昌洞經古樂、馬鳴陽戲、梓潼木刻年畫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交流活動中展演,超過三萬名遊客前來朝拜祈福。這場盛會也成為梓潼推動全域旅遊的重要契機。
梓潼是川北地區最大的蜜柚種植基地,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形成了蜜柚種植、生態循環農業產業模式,蜜柚遠銷海內外,成為當地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
潼水邊,輕煙嫋嫋,萬畝平疇,
梓潼,如蒼龍蜿蜒,奮力騰飛。
用影像記錄當下
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志
《梓潼篇》
播出時間:2020.8.30 23:26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央視科教 原標題:《梓潼:梓林森森,潼水潺潺,文昌祖庭孕育千秋文脈,兩彈城鐫刻家國情懷》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影像】中國影像方志| 梓潼:文昌祖庭孕育千秋文脈 兩彈城鐫刻家國情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