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詩》原文和譯文

2021-01-15 初中語文助手

《桃花源詩》原文和譯文

這篇《桃花源記》文末還有一首《桃花源詩》。「記」是「詩」的序言,「詩」是「記」的補充,併集中表達了對桃花源的嚮往和讚頌。

  桃花源詩

  【晉】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諄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我們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值得與《桃花源記》參照閱讀。現將《桃花源詩》轉錄如下: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高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曰入所從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草茶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第一段,敘述、說明桃花源中人的來歷,跟《桃花源記》中所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綺(綺裡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實例,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或者說,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寫桃花源裡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說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稅」,是說到了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用不著向官府繳納賦稅,說明沒有封建剝削和壓迫。接著寫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仍然保持著古代的禮儀,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由自在地遊樂。最後寫那裡的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怡然自得。隨著季節的自然變化調節生活和勞作,所以連曆法也用不著,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

  第三段,詩人發表議論和感慨。「奇蹤隱五百」,是說從秦到晉,桃花源中人隱居了五百年(概數,實際是約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說桃花源被漁人發現,洩露了這個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復還幽蔽」,是說桃花源剛敞開又立即與外界隔絕,也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說的「遂迷,不復得路」。人們讀到這裡,往往會想,既然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已「處處志之」,那麼,怎麼會再也找不著呢?如果細讀《桃花源詩》就會發現詩人對這個問題是已經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異源」,意思是說,世俗生活的淺薄與桃花源中民風的淳樸,是格格不入,絕然不同的。試想,如果真在那麼一個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給劉子驥他們找到了,那麼,它還能獨立存在嗎?東晉末期,戰亂頻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詩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寫得那麼安寧、和諧,這正是對黑暗現實的一種否定。千餘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對桃花源的有無進行過探討。有人說,避亂逃難時,確實有許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窮鄉僻壤去過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據此而把這個理想與桃花源等同起來呢?顯然不能,因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詩人理想化了的。「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遊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塵囂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這是詩人抒發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駕起輕風,騰飛而起,去追求那些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們(其中顯然包括詩的開頭所說的古代賢者和桃花源中人)。

  據蕭統《陶淵明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無弦琴是彈奏不出聲音的,撥弄它是為了「寄其意」,描寫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雖然超塵脫俗,無法實現,卻也正是為了「寄其意」。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來看,《桃花源詩》在有些方面確比《桃花源記》寫得更為具體、詳細。《桃花源記》局限於寫漁人的所見所聞,漁人在桃花源逗留時間不長,見聞有限。而《桃花源詩》顯得更為靈活自由,也便於詩人直接抒寫自己的情懷,因此我們讀《桃花源記》不可不讀《桃花源詩》。

  需要說明的是有人認為《桃花源詩》讚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種消極、倒退的表現。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詩人寫作的本意。所謂「古法」,雖是一種寄託,表示嚮往古代社會的淳樸,而並非是要開歷史的倒車;所謂「於何勞智慧」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表示憎惡與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淵明是一個「有志天下」「欲為為而不能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負而無法實現,這才是他的思想本質,我們讀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一點。

  譯文

  秦始皇暴政,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隱居,黃綺等人於秦末避亂隱居商山。桃花源裡的人也隱居避世。進入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如桃花源之路於是荒蕪廢棄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穀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穫了卻不用交賦稅。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的唱著歌,老人歡快的來往遊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曆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麼用得著操心?桃花源的奇蹟隱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卻向世人敞開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澆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試問世俗之士,又怎麼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我願駕著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志趣相投的人。


相關焦點

  • 八年級下冊第九課《桃花源記》 原文、譯文、朗誦
    《桃花源記》原文和譯文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這裡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閒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於是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
  • 中考語文文言文原文及譯文:《桃花源記》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划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香草鮮豔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
  • 道德經-第二章-觀點見解 以及原文和譯文
    如果沒有醜和惡,美和善就平常的沒有體現了;醜和惡的墮落,會寧人迷失其中,甚至不知自己在做什麼。罪惡的人,從來不覺得自己是罪惡的。之前有一個落網的毒販子,說販毒是為了國家,是「愛國行為」,不可思議的是,還有人真信了。本是善惡分明的時代,竟然分不清了。《桃花源記》那裡的村民,世代不出桃花源,是真正的民風淳樸。
  • 崔顥《黃鶴樓》原文譯文賞析
    【原文】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譯文】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 《顏氏家訓》原文 譯文(七)
    ③銜勒:銜和勒。銜是橫在馬口中備抽勒的鐵,勒是套在馬頭上帶嚼口的籠頭。這裡比喻文貴有節制,好比馬須用銜勒一樣。④軌跡(zhú):軌跡。【譯文】凡是寫文章,就好比人乘良馬一樣,良馬雖然很有俊逸之氣,但應該用銜和勒來控制它,不要讓它錯亂軌跡,肆意而行以致落到以身體填充溝壑的地步。
  • 《幼學瓊林》原文 譯文(十二)
    二戴曾刪《禮記》,故曰《戴禮》;二毛曾注《詩經》,故曰《毛詩》。 孔子作《春秋》,因獲麟而絕筆,故曰麟經。 榮於華袞,乃《春秋》一字之褒;嚴於斧鋮,乃《春秋》一字之貶。 縑緗黃卷,總謂經書;雁帛鸞箋,通稱簡札。【譯文】 才華橫溢的士人才儲八鬥,學識廣博的儒士學富五車。 三墳五典是記載三皇五帝事跡的歷史書;八索九丘是描寫八澤九州的地理志。
  • 《詩經》原文 譯文(七)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 《顏氏家訓》原文 譯文(十一)
    【原文】《詩》云:「誰謂荼苦①?」《爾雅》、《毛詩傳》並以荼,苦菜也。又《禮》云:「苦菜秀。」案:《易統通卦驗玄圖》②曰:「苦菜生於寒秋,更冬歷春,得夏乃成。」今中原苦菜則如此也。一名遊冬,葉似苦苣而細,摘斷有白汁,花黃似菊。江南別有苦菜,葉似酸漿③,其花或紫或白,子大如珠,熟時或赤或黑,此菜可以釋勞。案:郭璞④注《爾雅》,此乃蘵⑤黃蒢也。今河北謂之龍葵。
  • 《莊子》全譯(原文注釋譯文)89
    《莊子》全譯(原文注釋譯文)89 2009-08-21 15:10:06 來源:高考網
  • 《詩經》原文 譯文(九)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 原來呂祖也有《心經》,原文及譯文全錄
    原文:呂祖曰:天生萬物惟人最靈。匪人能靈實心是靈。心為主宰一身之君。役使百骸區處群情。譯文:呂純陽祖師說:天地自然萬物之中人最為通靈,並非人本身能通靈,而是因為人心的通靈。心是人身的主宰,可以驅使人的身體,控制人的情緒。
  • 《觀人經》原文 譯文
    【原文】是以,聖人著爻象,則立君子小人之辭;敘《詩》志,則別風俗雅正之業;制《禮》、《樂》,則考六藝祇庸之德;躬南面,則授俊逸輔相之材。皆所以達眾善而成天功也。【譯文】大凡人之資質量度,以中和為最可貴。具有中和之資質者,定然平和、淡泊而無偏頗之味,因此能夠調和而成就五種人材,變通轉化而符合節律。因此,觀察人之資質,定要先察明其是否平和淡泊,然後探討其是否耳聰目明。【原文】聰明者,陰陽之精。陰陽清和,則中睿外明;聖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聖人,莫能兩遂。
  • 《詩經》原文 譯文(十九)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 《詩經》原文 譯文(十二)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 《素書》原文及譯文
    >   原文: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仁、是人所獨具的仁慈、愛人的心理,人能關心、同情人,各種善良的願望和行動就會產生。    義、是人所認為符合某種道德觀念的行為,人們根據義的原則獎善懲惡,以建立功業。    禮、是規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
  • 呂祖《求心篇》原文及譯文,全文版!
    萬善之源章原文:帝君曰:人之有心,如天之有日。心之邪正,如日之升沉。日升沉而晝夜分,心邪正而鬼神判,故心者萬善之源,而百行之所由出也。譯文:呂純陽祖師說:人擁有心,如同蒼天有太陽。人心的邪正,就如同太陽的升起與降落。太陽因為升起與降落而有白天黑夜的區別。人心因為正念與邪念而有天地鬼神的監督,所以人心是所有善行的源頭,而且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心所感召而做出。
  • 《詩經》原文 譯文(十一)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 《詩經》原文 譯文(十四)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 《詩經》原文 譯文(十)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 《中庸》第1-6章 原文+譯文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譯文】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