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論政體》載: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正所謂「載舟覆舟,所宜深慎。」,不管是人還是物,太過了都會適得其反,因此行事應當保持謹慎為妙。《菜根譚》中曾經說到「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 窟也。」這句話也在告訴我們做人太過鋒芒容易遭人得罪人,唯有處事圓滑以退為進之人才能在社會上混得開。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在一些這個名利場上,鋒芒畢露的人往往結局不盡如意。在戰場上亦是如此,鋒芒過剩的刀不見得就是殺敵的利刃,比如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看見這樣一個場景,新兵入伍磨刺刀,老兵稱不要磨得太鋒利,越鋒利就死得越快。
戰場忌刀薄
在抗戰劇中,許多剛入伍的新兵時常拿著個刺刀在磨刀石上磨來磨去,臉上滿是抑制不住的笑容,表情專注,神採飛揚,對於即將上戰場殺敵的新兵來說,武器當然得愛護好了,所以他們不厭其煩地磨。但是,此時鏡頭一轉,旁邊的老兵氣定神閒的說:「小夥子,刀千萬別磨得太狠吶。」此時,新兵們都會感到十分意外和不解,不知道這其中是何意。
當新兵不解地問道這是為何,這老兵便抬起了深邃的雙眼,略帶笑意地道:這刺刀越是鋒利,人就越是容易受傷,死得越快。」新兵一臉驚愕,還是不懂其意。看著這新人,老兵似乎是看到了自己的過去,也是這般鋒芒必勝的樣子,不知道這戰場到底如何,於是他耐心地解答道:刺刀若是越鋒利,就說明刀被磨得很薄,而很薄的刀在戰場上是不適用的。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刀越鋒利越好,手起刀落,乾淨利落,十分方便。但是在戰場上,能夠做到快速集中的廝殺就必須有一個隱含條件,那就是刀要結實,才承得住力。若是很薄,那刀在殺敵的時候則很容易斷掉,而這在戰場上無疑是把自己葬送在黃泉路上。除此以外,薄的刀片容易陷進對方的身體不容易拔出,而在時間就是生命的戰場上,這也是致命的弱點。
刀如其人
刀鋒則斷,人鋒則患。這人和刀一樣,往往越是鋒芒就越容易出錯,最後落得一個悲劇。如今的社會,不少年輕人氣盛,剛走出社會都想展露一番身手,要麼就是不懂得審時奪度,不顧周圍人的意見和看法,任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為自己都對,這樣的人往往很快便會被有心人利用,要麼就是被規則所淘汰,不經意間就為自己埋下了禍根,而這顯然對於一個新人來說是很糟糕的。
鋒利的刀雖然出鞘速度很快,但是卻存在有反噬的危機。人也一樣,快速地令對方難堪,自己只圖一時之快,而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很快對方便會找到你的把柄,又將你置之於深淵。所以說,社會亦如戰場,若是沒有經歷過則很容易受傷。即便自己是無心之舉,但是這對於別人來說,就是有過之過。
隱藏鋒芒才是上策之舉
刀太過於鋒利而招致禍害的說法不是空穴來潮。在太平洋戰役中,日軍本是擅長用刀的一方,可是他們就在刀太過於鋒利這一問題上吃了大虧。刀薄且鋒利說明刀被磨得很亮,所以在陽光的照耀下,日軍的隊伍位置被曝光,而他們卻不自知,而美軍則抓住這個機會,向日軍進行了猛烈的攻擊,日軍在此次戰役中損失慘重。所以鈍的刀在戰場上利於殺敵不是沒有道理的。做人也是一樣,鋒芒過剩就得懂得隱藏鋒芒,假如把自己的一切都暴露出來,那豈不是等著被人反擊,自己哪裡還有隱匿的大招?
所以古人常說要韜光養晦,才能獲得最好的結果。歷史上懂得韜光養晦之人最後幾乎都走上了人生巔峰。比如三國時期的劉備,在時機還未成熟之時,他自韜光養晦,在實力微弱之時投靠了曹操,一直唯唯諾諾,養精蓄銳,知己知彼,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一舉進攻得勝,成就了自己的霸業。
結語
在現實社會中,也許並不是我們能力不夠,而是缺乏一些基本的做人生存法則,所以才會處處計較,鋒芒畢露,展露馬腳。所以,若是沒有強大的背景,不如學學古人如何隱藏鋒芒,韜光養晦的。等到羽翼鋒芒之時再展翅高飛也不遲。老祖宗說的一點沒錯「物過剛則易折」,所以謹記這一點,對於社會上初出茅廬的人很有幫助。
參考資料:《菜根譚》
《論政體》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