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最初的使用者是歐洲戰場的火槍手,他們當時使用刺刀就是為了防身。其實自古以來刺刀就是軍人勇猛的象徵,很多獎章和紀念碑上也經常有刺刀形象的出現。刺刀也算得上是貨真價實的冷兵器,但確實在步槍這個典型的熱兵器誕生後發揮了更強的作用,而且還是經常和步槍配合來使用。從出現到現在的400多年裡,刺刀一直都是軍用步槍上不可缺少的一個裝置。
抗日戰爭早期,日軍大部分的步槍都是三八大蓋,這種槍發射速度比較慢,打一槍還需要拉一下栓。發生衝突後,一旦距離拉近很有可能就開始了白刃戰。而且當時我國還是缺彈少藥的,在戰鬥中也是儘量將敵人拉入白刃戰,雖說當時白刃戰也不是對手,但總比白白的死在槍下好多了。俗話說得好,臨陣磨槍不快也光,那是不是說白刃戰前將刺刀磨得越光,殺敵效果就越強呢?
但是過來的老兵卻告知,刺刀磨得越快,自己就死得越快。最初三八大蓋佩戴的刺刀都是明晃晃的,但是到了戰爭後期,這些刺刀都換成了藍色或者是黑色,就是到了現在,軍用步槍上配備的刺刀也是比較暗沉的顏色。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原來如果刺刀真是影視劇裡那種明晃晃的,這樣目標很明顯,持槍者很容易被敵人發現,這實在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經常磨刺刀確實可以讓刺刀很鋒利,但是卻抹掉了上面的偽裝顏色,對自己是一個很大的危險因素。其實在實際戰爭中,是不需要刺刀太鋒利的,因為這樣不僅會暴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刺刀太鋒利,拼殺的時候刺敵就會刺的太深,這樣很容易出現刺刀被卡住拔不出來了。如果這個時候在被他人攻擊的話,自己就失去了反抗的武器,所以更容易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