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揚豐都民俗文化「揚善、懲惡、公正、和美」的時代價值,服務豐都的發展?4月7日至8日,由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重慶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主辦的「傳統文化與民間信仰——多學科視野下的豐都民俗文化研討會」在豐都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四川、廣東、湖北、香港等地的文史專家與本土學者一道,圍繞如何破解豐都文化發展之困建言獻策。
「豐都廟會」萌生於唐宋時期
本次學術研討會是在「豐都廟會」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豐都廟會即將舉辦的背景下召開的。
與會專家和學者以「豐都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為切入點,對豐都民俗文化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學術討論。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教授認為,豐都民俗文化是一種民間信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和獨特的表達方式,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發揮了規範道德、維繫人心、傳承文化的作用。其「揚善、懲惡、公正、和美」的時代價值,具有積極的時代意義。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世松認為,「豐都廟會,萌生於唐宋,形成於明中後期,興盛於清至民國時期」。
「豐都廟會的前身是明初的豐都香會。」長江師範學院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中心王劍博士介紹,豐都平都山常年香火不斷,香客絡繹不絕,尤其是從舊曆正月初到二月中旬舉行盛大香會,很多文化活動和商貿餐飲穿插其中,成為一大勝景。
改革開放後,「豐都香會」改為「豐都廟會」。「豐都廟會」融合了道教、佛教和民間信仰等各類文化,是珍貴、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研究巴蜀地方史、民風民俗、建築藝術都具有較為獨特的作用。依託於豐都廟會的「鬼神文化」是民眾借「鬼」喻人,表達向善揚善,懲處腐惡的願景,是黎民百姓嚮往美好世界的曲折表達。
民俗文化遭遇尷尬
如何科學地定位和利用豐都民俗文化,一直是困擾豐都的一道難題。
專家學者提出,相當一段時間,由於缺乏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豐都民俗文化,缺乏以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手段研究豐都民俗文化,從而科學地揭示豐都民俗文化的本質,形成了在豐都民俗文化上「寬嚴皆誤、屢屢受挫」的局面。
有專家更是指出,近些年來,由於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有的人用娛樂的心態與方式消費豐都民俗文化的教化價值,用「妖魔鬼怪」、「驚悚怪異」偷換了豐都民俗文化的人文取向,使民俗文化成為了某些人的斂財手段,上演了一幕幕民俗文化變成「鬼把戲」的鬧劇,讓豐都民俗文化進一步蒙垢,最終導致旅遊產業的下滑,「端著金飯碗討飯」。
正本清源才能重振
如何利用好豐都民俗文化這張獨有的文化名片,破解「豐都文化發展之困」?
周勇強調,研究豐都民俗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其中適合於調理社會關係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達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本清源,發掘出豐都民俗文化中的精華的目的,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
「只有正確解讀豐都民俗文化,才能重振豐都旅遊。」重慶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周慶龍認為,豐都要打好「民俗文化」牌一定要理清四件事情:何處來?是什麼?怎麼說?怎麼做?即首先要以嚴肅精神和科學的態度,對豐都民俗文化進行學術性研究,正本清源。他建議,可以在平都山建立演示廳,向遊客正解豐都民俗文化。把豐都廟會與清明、中元、春節連貫起來持續舉辦,提升豐都旅遊的文化內涵和質量水平。
會議認為豐都旅遊應當用好民俗文化這張獨有的文化名片,定位於「心靈之旅,文化之旅」。會議還提出了「珍惜守護,去偽存真,四位一體,重塑鬼城」的創意方案,以及相關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研討會上,豐都縣委、縣政府表示,他們將努力發掘豐都民俗文化傳統,大力傳承和弘揚其時代價值,努力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為宣傳、文化、旅遊、經濟發展的現實成果,立足實際,努力把豐都建設成為重慶旅遊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支撐,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旅遊文化名城。 (記者 匡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