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莉:從「非典」看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可能面臨的問題及其應對

2020-12-13 澎湃新聞

莫莉 上海市法學會研究部三級調研員 法學博士

2020年,中國再次和疫病正面交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17年前,「非典」疫情持續時間長達8個月,對我國經濟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如今回看「非典」過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預判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精準應對,可儘量減少疫情造成損失,早日度過疫後恢復期。

「非典」疫情過後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一)「疫區」摘帽問題

2003年3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先後將我國北京、廣東、香港、臺灣列為疫區。2003年7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WHO)把中國最後一個疫區(臺灣地區)從非典疫區名單上排除。宣布為「疫區」雖然是臨時措施,但因為對人員、貨物進出採取了不同程度管控措施,必然對「疫區」經濟產生重大影響。WHO將「疫區」摘帽後,經濟活動才得以真正恢復。如,以香港會展業為例,2003年WHO將中國香港從疫區中除名後,「香港會展業的救市措施計劃」才實施。

(二)恢復經濟

據國家統計局估算,非典造成我國經濟損失達933億元,佔2003年GDP的0.8%。其中,旅遊業首當其衝,運輸業受到影響突出,餐飲業、社會服務業衝擊嚴重。由於農民工返鄉增多,農產品流通、銷售受阻等原因,對農村經濟產生嚴重影響,農民收入增長下降。非典疫情期較長,產業鏈受損嚴重。疫情中後期,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減稅、減費、節支、貼息等措施,對災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面臨就業壓力

相較於對經濟的影響,「非典」對就業影響程度更大、時間更長。受非典影響最大的旅遊、商貿、餐飲等行業,雖然佔GDP的比重比較低,但因為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佔就業的比重比GDP的比重要高3倍。企業經濟活動下降或停止,往往通過裁減用人來降低經營成本,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受到很大衝擊,成為遭遇「非典」就業壓力的主要群體。

(四)倒逼法制健全

「非典」是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法律體系建設的歷史轉折點,「非典」以前我國沒有專門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法律法規。2003年國務院緊急出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但是,「非典」中所暴露出來的法治漏洞並未能完全修復,如禁食野生動物問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信息公開問題等,這些頑疾在本次疫情中再次顯現出來。

(五)提升政府應急管理能力

「非典」疫情引發了從公共衛生到社會、經濟、生活全方位的突發公共事件。針對疫情期間,政府應對中所暴露出的反應慢、效率低、信息不暢等問題,推動了應急管理分散協調、臨時響應模式到綜合協調應急管理模式的轉變。2018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成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應急管理模式。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政府在物資調配、統籌應急資源方面有了較好的應對。但是完備的應急管理應是一個大概念綜合體系,包括應急決策、輿情管理、信息公開、物資保障、醫療救治等諸多方面,提升綜合應對能力,仍應是我國應急管理能力亟需補足的短板。

(六)衛生事業大發展

「非典」之後,加速了公共衛生體系、突發事件衛生應急體系的建設,也成為推動反思醫療衛生發展、撬動新醫改的標誌性事件。當前,我國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但本次疫情中,網絡直報系統似乎未能有效發揮應有的直報作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便捷、快速的優勢,使其成為簡化醫務工作者上報流程、手續的工具,而非額外增加網上審批負擔,才能真正發揮出此類系統的價值,助力政府精準施策。

(圖片來源於聯合國)

新冠肺炎疫情後可能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恢復。「非典」、新冠肺炎兩場疫情時隔17年。「非典」疫情過後所面臨的問題可能在本次疫情結束後再次出現。同時應考慮到全球化、信息化對疫情的影響,對本次疫情過後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十點對策建議。

(一)儘早走出疫情期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WHO不斷調高新型肺炎疫情全球範圍風險,最終宣布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根據《國際衛生條例(2005)》第12條第5款規定「國際公共衛生事件」結束,需要由總幹事按照第49條規定的程序做出決定。疫情何時結束,與WHO對於「國際公共衛生事件」的解除有密切的聯繫。 疫情防控後期,我國政府更應加強與WHO等國際組織的溝通合作,切實履行締約國通報、信息分享等義務,爭取世界衛生組織早日作出解除決定。

(二)加強疫情防控的國際合作

《國際衛生條例(2005)》生效以來,WHO共宣布了五次「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前五次認定中有兩次認定目前尚未解除,最長的時間已達74個月。如果新冠肺炎病毒長期存在或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大暴發,將會打破我國快速結束戰「疫」的預期,對經濟、社會、民生帶來更大影響。我國政府應通過WHO,及時加強與重點疫情國家合作,分享我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診療等方面的前期經驗;向重點疫情國家提供必要的物資援助;建立重點疫情國家的疫情跟蹤監測,根據疫情發展情況調整檢驗檢疫、強制隔離、交通管控等防疫措施等級;制定統一的境外人員入境管理、管控、救治措施,謹防各地措施不一,出現流入漏洞。

疫情過後,中國應以更主動的作為,推動更大範圍、更多領域的國際合作,加強從共同維護人類健康安全的角度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三)提供精準服務支持復產復工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適逢春節假期,直接影響住宿、零售、餐飲、娛樂及旅遊等國內主要消費及服務業,延遲復工也將對工業生產乃至出口造成一定的衝擊。實體經濟中,脆弱的民營企業首當其衝。目前仍然處在疫情期,企業經營、管理面臨更大的壓力和困難,建議行業協會牽頭摸底行業內企業復工復產中面臨的困難和需求,由政府部門根據需求制定更具有針對性的行業扶持政策。考慮到人員流動隔離措施對跨地域業務洽談帶來不便,建議為企業提供電子合同籤約平臺,便利企業商務活動開展。疫情中可能催生企業轉型自救或創新型企業的誕生,政府應予以大力扶持。

(圖片來源於中國貿易報)

(四)健全完善法律制度

疫情過後將迎來完善立法的最佳時期。2月2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已經出臺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從根源上解決了兩次疫情暴發的源頭性問題。但疫情防控中暴露的其他問題,如疫情報告、內部舉報、信息公開、應急管理措施、緊急權力行使、慈善捐贈等多方面問題也需要通過修改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慈善法等法律法規加以解決。

(五)建設公開透明的服務型政府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在疫情期間,面對公眾公開疫情信息的要求,政府部門快速反應,全面公開,正確引導,妥善安撫了前期信息溝通不暢所積生的群體情緒。疫情過後,民眾對於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會有更高的期待,特別是在執行力和公信力方面。政府應依法依規做好信息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以不公開為例外。以信息公開杜絕謠言產生,而不是通過事後的闢謠來消除謠言已經造成的不良影響。

(六)補足醫療設施不足、醫護工作者缺員的短板

在本次疫情當中,公共醫療機構收治能力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在疫情暴發初期,武漢市醫療機構因收治能力不足,使得一些患者無法及時救治,滯留醫院等待診療增加了聚集性感染的風險。武漢市醫療設施、醫護人員的不足只是我國公共醫療資源短缺的一個縮影,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加劇,這種需求和供給之間的不平衡將日益顯現。未來應加大對公共醫療機構醫療設施建設的投入,提升診療設施水平,增加醫護人員編制數量,補足醫療資源不足的短板。

(七)支持生物科學、醫學、藥學等學科發展

疫情暴發以後,在病原基因組宏測序、疫苗研發、疫病救治等各個關鍵環節中,生物科學、醫學、藥學等學科既有研究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應加大對生物科學、醫學、藥學以及相關學科人才的培養,為科研工作開展提供經費支持和設施保障,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鼓勵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同時健全生物安全法律法規,加強生物安全監管,健全監管體系,防止生物技術的濫用。

(八)推廣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本次疫情的突發性、城市管理手段的落後,加劇了疫情初期防控的困難。隨著個人基本信息、出行信息、就診信息的共享、匯集,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公眾獲得了更為快捷、方便的公共服務。政府在城市管理中應推廣運用雲平臺、大數據等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手段,打破數據孤島、數據壁壘,實現統一規管下的數據匯總、對接,真正發揮大數據在智慧管理中的作用,創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實現科學管理。同時在新技術運用中,注意加強公民個人信息保護,防止個人信息洩露所帶來的信息安全風險,尊重保護個人隱私。

(九)建立健全突發應急事件一線工作人員保障機制

在本次疫情中,廣大醫護工作者在疫情阻擊戰中站在了最前線,甚至犧牲了寶貴的生命,但是目前尚未建立起突發應急事件中一線工作人員系統的職業保障機制。建議從榮譽、獎勵、保險等多個方面對於廣大參與突發應急事件處置的一線人員(含統一招募的志願者 )給予全方位的制度關懷和保障。

(十)做好常態化防疫宣傳、知識普及

加強防疫日常宣傳、普及防疫知識,引導民眾增強防護意識,杜絕生活陋習。建議以每年8月19日中國醫師節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防疫紀念日,紀念醫護工作者在兩次疫情抗戰中的突出貢獻,警醒民眾疫情留下的慘痛教訓。

上海市法學會歡迎您的投稿

fxhgzh@vip.163.com

原標題:《莫莉:從「非典」看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可能面臨的問題及其應對》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經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迫切需要解決「四流」問題
    因此,對供給側的短期衝擊有可能會轉化為長期效應,對此需要認真應對,及時施策,打贏中國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保衛戰」。  新冠肺炎病毒對中國經濟的另一個嚴重衝擊體現在對廣大中小企業的影響。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本來就較弱,很容易受到這次疫情的嚴重衝擊。如果疫情持續到第一個季度才結束,那麼有多少中小企業能扛過這3個月呢?
  • 新冠肺炎疫情對主要金融市場的影響和應對原則
    很快,一場因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金融市場動蕩就會在我們眼前展開……面對這種可能是20年一遇的特殊市場時刻我們該如何應對呢?碰到這種疫情影響下的市場去對比非典和海外市場本身沒有錯,畢竟過去人類百年歷史中,能夠和現在的新冠肺炎疫情相似的只有非典。其實,我們可能還要感謝當年的非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參考點,這給我們評估市場的波動帶來了方便,但是即便有這麼多合理之處,如果我們只是把非典事情金融市場的波動簡單類比到今天,那就可能犯致命的錯誤。
  •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研討中歐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特點、效果及影響
    9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與《世界經濟與政治》編輯部在京聯合舉辦「中國與歐洲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特點、效果及影響」學術研討會。會議邀請歐洲問題領域和醫療衛生領域的學者專家代表進行了分組討論,與會學者和專家分享了自己對相關問題的深度思考,對於讀者或有助益。
  • 孫久文: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初探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中國人溫馨的春節假期,也給中國人民生活帶來很大影響。隨著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不斷深入,各地在守住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逐漸復工復產,因此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逐漸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重要問題。
  • 全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經濟政策分析
    □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課題組  新冠肺炎疫情通過對社會及其正常運行體系的衝擊使得實體經濟停擺,產生極為直接、全面和巨大的影響,包括需求大幅下降;供給受到極大衝擊;金融市場高度緊張和動蕩;各宏觀經濟指標全面惡化、不確定性不斷增大。
  • 鍾南山:美國此次疫情中的表現與應對非典時的情況相比,差距甚遠
    鍾南山表示,美國此次新冠疫情的病死率接近6%,這很不可思議,因為美國整體醫療水平「很強」。美國此次在疫情中的表現與17年前應對「非典」時的情況相比,鍾南山用了四個字來形容——「差距甚遠」。鍾南山表示,2003年「非典」暴發時自己也曾與美國專家聯繫,告訴他們要提高警惕,彼時美國方面對此疫情處於「高度警惕」狀態,「而由於採取了強有力的預防措施,當時美國只有27例病例,這和現在的情況天差地別。」《紐約時報》評論,按死亡人數計算,新冠肺炎疫情很可能將成為自1918年大流感以來美國最嚴重的公共衛生災難。
  • 【智庫思享】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產業經濟的衝擊與應對
    文|劉英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合作研究部主任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側對世界經濟特別是產業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本文通過疫情對經濟衝擊的歷史比較、產業比較和國際比較,分析疫情對經濟與不同產業帶來的不同衝擊與影響,進而為促進經濟恢復和增長,針對不同產業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 新冠肺炎疫情:莫再在來源問題上枉費心機
    「獨立調查並追究中國責任」甚至「責令中國向受疫情影響國家賠償」之類聲音此伏彼起、不絕於耳,甚至某些大國領導人也不顧身份、專業常識和外交禮儀,在公開場合張口閉口「武漢肺炎」,仿佛「新冠病毒來源是中國武漢」已是板上釘釘、不容爭辯的事實,又仿佛這個「事實」一旦成立,中國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大流行的「真兇」。
  • 專訪丨高文斌:加入心理幹預有助於新冠肺炎治療和疫情防控
    高文斌:主要問題是人手不夠和工作機制要進一步完善,包括面向醫護人員和面向患者兩方面。這次跟非典時有很大不同,疫情爆發非常迅速,感染人數也遠超非典,很多工作措手不及,只有少部分醫療隊配備了專業的心理工作人員和精神專科醫生。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隨著應對措施進展,北京小湯山醫院建設過程中時已經把心理工作考慮進去。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國有企業熱點法律問題處理指引
    4、出差員工因疫情未能及時返崗的,按什麼標準發放工資?執行工作任務的出差員工,因疫情未能及時返回單位的,工資待遇由所屬單位按正常工作期間工資發放。1、在新冠肺炎預防和救治工作中,企業相關工作人員因履行工作職責而感染新冠肺炎或因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的,是否屬於工傷?
  • 賈雷德·戴蒙德:新冠肺炎疫情應對會成為重大變革契機|疫見·世界觀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首次面臨同樣的危險。希望世界各國能夠合作解決新冠肺炎危機,進而有動力去解決其他世界危機。新冠肺炎疫情應對會成為重大變革契機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歷史上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 專家預言:新冠肺炎疫情過後,臺灣經濟好不起來,只會更慘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臺灣經濟,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教授楊坤鋒接受訪問表示,疫情當下的經濟損失還不是最嚴重的,倘若兩岸關係持續緊繃,疫情過後,失去大陸經貿市場,臺灣面臨的經濟風暴才正要開始,臺灣經濟好不起來,只會更慘!
  • 北大國發院EMBA盧鋒:全球化時代的全球性疫情——新冠疫情國際經濟...
    新冠肺炎這類新型傳染病大範圍國際擴散的經濟、社會和流行病學根源是什麼?應如何看待這個急促深刻的巨大變局並有效應對疫情給國際經濟帶來的衝擊?今天我們側重從全球化背景條件角度初步探討。2003年非典疫情發生之後,WHO以及其他幾個相關國際組織就在紐約的洛克菲勒大學舉辦了一個研討會,主題就是「同一個世界、同一份健康」。該會議提出包含12點內容的「曼哈頓原則」,其中要點之一就是呼籲採取更加系統性的方法預防人獸共患病及其可能的全球流行。
  • 聯合國將援助菲律賓1.2億多美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抗擊新冠肺炎)聯合國將援助菲律賓1.2億多美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新社聯合國8月4日電 聯合國4日同人道主義合作夥伴共同啟動一項援助計劃,向菲律賓提供1.218億美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合國人道協調廳表示,菲律賓全國目前共有3900萬人需要援助,該應對計劃主要針對其中境遇最窘迫的540萬人,包括140萬兒童、26.7萬老年人、7.1萬殘疾人、10.8萬醫務工作者,以及70萬農民和漁民。目前,該計劃所需的資金已有近23%到位。
  •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強調:堅決阻斷疫情傳播途徑...
    本文轉自【四川在線】;彭清華主持召開省委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強調採取有力措施紮實抓好成都市郫都區疫情防控工作堅決阻斷疫情傳播途徑 把影響控制在最小範圍黃強鄧小剛出席四川在線消息 12月8日上午,針對成都市郫都區疫情防控工作出現的新情況,省委書記、省委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彭清華主持召開領導小組會議,聽取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成都市關於近期疫情防控工作情況的匯報,以及有關疾控專家的意見,對做好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
  • 【中國網評】新冠肺炎疫情:莫在來源問題上繼續枉費心機
    「獨立調查並追究中國責任」甚至「責令中國向受疫情影響國家賠償」之類聲音此伏彼起、不絕於耳,甚至某些大國領導人也不顧身份、專業常識和外交禮儀,在公開場合張口閉口「武漢肺炎」,仿佛「新冠病毒來源是中國武漢」已是板上釘釘、不容爭辯的事實,又仿佛這個「事實」一旦成立,中國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大流行的「真兇」。
  • ——新冠肺炎疫情下合同...
    文章還分析了非典時期的法院裁判思路,引導法官嚴格查清事實,審慎適用情勢變更與不可抗力,嚴謹適用不同法律制度來解決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合同履行問題。針對不少企業反映,受此次疫情影響,很多合同規定的義務不能正常履行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研究室主任臧鐵偉認為:「當前我國發生了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了保護公眾健康,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疫情防控措施。
  • 疫情防控時期的倫理問題及其管理
    原標題:疫情防控時期的倫理問題及其管理 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不僅要加強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法律政策等制度建設,而且還要加強倫理管理與價值引導,為應急體制機制和法律政策提供道德支持。 疫情防控時期加強倫理管理的必要性 倫理是指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關係時應遵循的基本準則。
  • 商務部指導對外承包工程企業使用不可抗力規則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為幫助企業正確認識和運用不可抗力規則,更好地開展相關工作,商務部合作司會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商事認證中心、企業權益保護中心和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等機構編制了《對外承包工程企業使用不可抗力規則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指引》,依據國際承包工程項目一般實踐和標準格式合同對企業使用不可抗力規則中的共性問題進行提示。
  • 當年非典過後,古玩藝術品市場空前瘋狂,這次又會怎樣呢?
    這次的新冠肺炎,無疑給經濟帶來一次不小衝擊。病毒的入侵,給我們線下實體產業,包括餐館、網吧、咖啡廳,影院、商場、市集等均造成了巨大重創。那麼,古玩藝術品市場怎樣了呢?疫情過後會如何變化?我們可以參考十七年前非典疫情過後的市場表現作參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