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與《世界經濟與政治》編輯部在京聯合舉辦「中國與歐洲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特點、效果及影響」學術研討會。會議邀請歐洲問題領域和醫療衛生領域的學者專家代表進行了分組討論,與會學者和專家分享了自己對相關問題的深度思考,對於讀者或有助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研究員在致辭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中國和歐洲在應對疫情時採取了差異化舉措。他提出「他山之石」的觀點,認為中國和歐洲可在疫情防控領域相互借鑑彼此的經驗,並在該領域進行更加深入的合作。
會議第一節由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經濟與政治》編輯部主任徐進研究員主持,主題為「歐洲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特點與挑戰」。
有學者首先從整體上分析了歐洲的防疫形勢特點,對中歐在疫情防控中的差異化舉措進行比較。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研究員認為,歐洲的防疫形勢存在以下特點:一是歐洲國家從1月份發現首例確診病例之後較早地採取了防疫措施,但由於防疫措施未能及時落實以及應對方案的落後,加重了歐洲的疫情;二是4月份歐洲國家疫情好轉,遂逐漸放鬆限制性措施,一些國家相繼開放邊境;三是歐洲國家在疫情防控部署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國別和地區層面。中國和歐洲在疫情防控方面存在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認知不同、民眾的表達方式不同以及對疫情防控的預期目標不同等方面。他認為歐洲近日爆發的第二波疫情將影響雙方的進一步合作。
也有學者從地區角度探討了中東歐國家和北歐國家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為。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中東歐研究室副主任鞠維偉介紹了中東歐國家的疫情進展情況以及防控措施,分析了歐盟和中東歐國家在「恢復基金」方面的博弈進展。在總結中東歐國家的防疫表現時,他認為「得」與「失」並存——「得」表現在抗疫初期的成效使中東歐國家成為歐洲的「優等生」;「失」表現在儘管從歐盟獲得援助,但在未來綠色、減排目標上仍有差距,且歐盟沒有停止討論波、匈的國內民主自由與援助資金的關係;當前中東歐國家需要在恢復社會經濟與採取更嚴格的抗疫措施之間做出取捨。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彭博博士分析了北歐國家應對新冠疫情的差異性舉措。他認為,北歐國家之間疫情狀況差異較大,其原因主要在於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以丹麥和冰島為代表的國家採取的是「充分應對+強制性」防疫措施,而以瑞典為代表的國家「群體免疫+建議性」防疫措施。之後分析了這一差異性措施背後的多維因素:政治層面的原因表現在政府(領導人)與權威機構的關係;文化層面的原因表現在國民對本國發展模式的認同和現代文化與後現代文化的衝突;經濟層面的原因表現在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與演化。
多位學者從國別角度分析了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現。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國別研究室研究員彭姝禕梳理了法國應對新冠疫情的四個階段,認為法國檢測能力不足、醫療承載力有限、研發投入和預算投入不足以及對疫情的認知和判斷失誤。在分析法國醫保制度的架構和特點以及此次疫情暴露出法國社會存在的問題之後,她探討了法國政府抗疫舉措的思路、特點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歐洲政治研究室副研究員楊解樸認為相比法國,德國在抗疫過程中實現了「軟著陸」。德國的抗疫舉措主要包括防止疫情傳播、醫療保障和經濟救援三方面,其優勢條件表現在防控措施、醫療保障、公民社會和政治共識以及經濟實力等方面。之後她分三個階段介紹了德國在歐盟抗疫過程中的角色。
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國際共運史研究室副研究員李凱旋認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在經濟增長、企業發展和就業等方面帶來的經濟社會危機,義大利當前的福利體系難以應對。面對危機,義大利採取了保就業、禁裁員和「打補丁」式的收入支持兩項主要措施。危機刺激了義大利知識界的反思,並加速了其結構性改革和福利體系改革的步伐。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石豆關注新冠疫情下的義大利公共衛生應急機制。在介紹義大利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預案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及其漏洞之後,他集中分析了義大利公共衛生系統的軟硬實力和面臨的危機。在分析中央和地方關係時,他認為國家權力下放、衛生體系「聯邦化」的現狀導致義大利各大區在抗疫過程中各自為戰,缺乏統一協調。
研討會第二節由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副主任肖河主持,主題為「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理念與實踐」。
多位醫療衛生領域的專家結合個人一線工作經歷分享了其對我國疫情防控經驗和策略的認識。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分享了北京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實踐經驗。她認為,當前我國疫情防控的成果來之不易,這得益於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在談到備受關注的疫苗時,她提到安全、有效和抗體的持久性是至關重要的三個因素。之後她依據個人在武漢和北京的工作經歷分析了識別病毒和流調工作的難度,同時介紹了北京在疫情防控三個階段的進展狀況。最後她從提高醫療資源供給和完善監測體系等角度介紹了疫情防控的下一步工作重點。北京市地壇醫院感染中心主任醫師蔣榮猛結合自己先後前往湖北武漢、北京新發地、新疆烏魯木齊和雲南瑞麗的一線經驗,認為當前我國無論是從法律角度還是從醫療救助角度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在應對國內不同地區爆發的疫情時驗證了其有效性。在提到未來疫情防控的不確定性因素時,他認為主要存在病毒是否會自動弱化、變異後情況如何以及免疫效果的持續時間不明三方面的問題。之後他介紹了疫情防控的有效策略,包括控制傳染源、隔離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他提出此次危機應該促使人們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有學者結合自身感染、治癒新冠肺炎的經歷作了分享。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孫英春以一位疫情愈後患者的身份向與會者作了分享。他結合個人在防控非典時期編寫的一本關於大眾心理援助書籍的經歷,提出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有必要高度重視公眾的心理健康問題。他指出,儘管在疫情防控階段存在心理治療方面的預案,但仍有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的空間。之後他從有效溝通和自我調節兩個角度分享了自己在治療過程中進行自我心理幹預的寶貴經歷。
有學者從全球衛生治理的角度分析了中國在國際抗疫過程中的表現。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副研究員吳國鼎認為,中國在全球衛生治理中的角色非常重要,但在發揮更大作用時仍然面臨挑戰。他認為,中國的全球衛生治理戰略應在參與定位、參與主體、參與手段等多個方面進行完善。中國深度參與全球衛生治理面臨國內衛生領域存在問題、參與全球衛生治理的主體和形式單一、國內製度瓶頸有待突破、部分國家對中國的「汙名化」等多重挑戰。為此,中國需要制定全球衛生戰略,豐富參與全球衛生治理的主體和形式、破除國內製度瓶頸、加強國際合作以及加大對外宣傳力度。
也有學者從具體數據的角度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毒性變化與流行趨勢。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創新工程首席研究員薛力基於武漢和北京進行的千萬人口級別的檢測數據,提出了其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五點判斷。第一,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不高,遠低於早期醫療界的預估數據;第二,無症狀感染者本身的傳染性不強;第三,病毒的毒性正在下降,主要依據是重症病人越來越少;第四,群體免疫之路行不通。群體免疫在理論上可行,但通過自然感染的方式很難達到群體免疫所要求的67%的比例。且大量患者帶來的政治壓力,使其在政治上也不可行;第五,在抗擊病毒的歷史進程中,人類找到疫苗的成功率並不高。目前成功的只有幾種,而愛滋病、非典病毒都沒有找到疫苗,流感疫苗也僅僅針對某個亞種的病毒有效。
在討論環節中,與會學者和專家圍繞德國防疫措施的不足、義大利疫情好轉的原因、中歐在疫苗方面的合作前景、中國疫苗的成本控制與推廣路徑、重大災害之後的社會重建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與會專家認為,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國和歐洲由於體制差異以及雙方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認知不同、民眾的表達方式不同和對疫情防控的預期目標不同等而採取了差異化的防疫措施,故而取得了不同的防疫效果。就中國和歐洲而言,疫苗是緩解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雙方除在疫苗研發與推廣領域開展合作外,亦可在理性認知雙方國情差異的基礎上就疫情防控策略與經驗以及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供稿:外交學院劉賀,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彭博)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