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斟酌的魯迅,為何會寫出"兩顆棗樹"這種"廢話",還被稱為名句

2020-09-05 鑑左傳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是魯迅在《秋夜》中的第一句話,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感覺有些突兀,甚至覺得像是病句,殊不知魯迅在這「廢話」後隱藏的深意。其實,魯迅的很多文章都是這樣。若是能讓人一遍就讀懂其中的深意,那麼他也就不叫魯迅了。

很多人都說讀魯迅的作品,第一次時不懂,再讀時熱淚盈眶。因為他對國人的性格還有基因,了解的太過深入也太過透徹。所以,現在有人說他是「負能量」。

(一)、大有深意,並非病句

「他的語言是民間形式的。他的諷刺和幽默雖然具有人類共同的性格,但也帶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點」。這是俄國的法捷耶夫對魯迅的評價,甚至還稱他為「中國的高爾基」。因為「學醫救不了中國人」,所以魯迅選擇棄醫從文。

想要用他柳葉刀似的筆鋒,戳醒那時候正在昏昏欲睡的國人。因此他的文筆非常犀利,飽含了對當時社會的嘲諷和批判。

1. 新舊交替,文白更迭

「強者發怒,揮刀向更強者;弱者發怒,揮刀向更弱者」。魯迅的很多話,都是發人深省的。他對於人性了解之透徹,鮮有出其右者。魯迅的語句,很多都成了名言。正因如此,才會出現很多人動不動就提到「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云云」。

《秋夜》中的第一句話,其中蘊含著深入的情感。若是一般人寫出來,大家普遍會認為這是初中生所寫的病句,但這是文壇大家魯迅。既然他寫了,就絕對是有自己的意思。不會說是因為湊字數而寫出來的。

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魯迅是白話文運動的發起人。他的《狂人日記》,就是中國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如果說只從文字表面去看,這句話也不存在問題。因為當時白話文剛剛興起。魯迅的那個時代,正是白話文替代文言文的時候。

所以,魯迅寫的很多話,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都不通順。新文化運動剛剛開始,有些語言和詞彙的表達,不會如同現在這麼凝練。所以,這不算是病句,只是當時的情況下正確的書寫方式。

至於說這句話是因為魯迅的名人效應,才如此出名,其實這也算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準確的來說,語言這門學科很多地方的語病結合上下文的思想而言,並不能算是語病。要結合文章整體來看,有沒有達到一定的層次。而且,並不是非黑即白的。

2. 發人深省,引人深思

「從來如此,便對麼?」這寥寥數語,令人回味無窮。仿佛是在拷問著文章的讀者,遲遲縈繞在耳邊迴蕩,久久不能散去。這就是魯迅的特點,用最簡短的語言,來表達最有深意的思想。並不是因為魯迅的名人光環,這句話就是名句。

而是它的層次達到了一定的境界,而且結合文章表現的主旨而言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而且,也不排除魯迅先生是為了讓人加強印象,而故意用的病句。就像他那篇《孔乙己》中說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乍然一看是病句,但其實是作者故意而為之。

因為魯迅沒看到也沒聽說他死了,沒有事實依據。孔乙己在那種環境下活不下去,暗示著當時社會的陰暗。孔乙己是代表的一類人群,也就是說那些腐儒們,在一九零九年,就已經被社會的浪潮淹沒吞噬了。

這便是魯迅先生的風格,若此句沒有寫成所謂的病句,就不會在今天還令人印象如此之深。這也是文學的魅力所在,有時候些許瑕疵反而會成為整篇文章的閃光點。

(二)、自古文人多寂寥

「人的悲喜,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在魯迅先生看來一個人看過世界,走向成熟的標誌,代價就是變得沉默寡言。顯然,他的內心是非常孤獨的。因為到了那個境界,能夠和自己交流和自己心意相通之人,可以說是寥寥無幾。而「兩顆棗樹」,其實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作者內心的獨白。

1. 世上本沒有路

「猛獸是單獨的,牛羊則成群結隊」。所謂高處不勝寒,魯迅先生肯定是那匹孤獨的猛獸。「兩株棗樹」,需要慢慢體會才能感覺到其中的深意。他想要向世界吐露自己的心聲,但又不能以哀怨或者贅述的方式來表達。

只能通過最簡短的語句,讓世界看清自己。而這兩株棗樹,表達的就是孤獨這個主題。人一旦悟透了,就會變得沉默寡言。並不是魯迅先生沒有和別人相處的能力,只是缺少了那種逢場作戲的興趣。所以,他將自己想要和這個世界交流的語言,都放在了文章之中。

兩株棗樹便是如此,其實換種表達方式可能更好理解。比如「今天早上是數學課,下午還是數學課」,那種無奈之感,便一目了然。魯迅先生並不是在故弄玄虛,而是以一種超越普通人的質樸,去寫作。

文人都有自己的文筆風格,一代文豪白話文已然如此質樸。有深意的話,不需要名人先達來背書,自然會有人認可。

2. 一針見血,突出主題

「兩株棗樹」的確是魯迅先生,有意而為之,並不是病句。而這個句子,是需要細細琢磨。如果慢慢體會,會有一種沉浸在心底的孤獨之感,油然而生,湧上心頭。院子外邊,其實什麼也沒有,只有那棗樹,在靜靜的站著。

就像先生本人心中的那股寂寥悲曠之情,無人能理解。當人們讀到院子外邊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是,先入為主的會認為肯定還有其他樹。可是除了棗樹,還是棗樹。既單調,又孤單。這種孤寂的感覺,如果用「院子外面有兩棵樹」來表現,肯定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

此外魯迅想要表達的是對這種孤單極大的不滿,他希望這個社會能夠做出改變。可以有「別的樹」出現。可是沒有,魯迅很期待,讀者也很期待,但是最後看到的只有滿目瘡痍。其實,這塑造的就是一種肅殺的氛圍。

就像拍攝影片時,要用環境來奠定基本的感情基調。

(三)、話無死話,人是活人

「村頭的狗叫了,其他的狗也跟著叫了起來,可是它們並不知道為什麼叫」。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便是如此,他不喜歡直來直去,而是用隱晦的方式來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就是有深意的好文章,若是太過直白,清湯寡水的,喝一口便忘記了滋味。

1. 內涵頗深,表達情意

「兩株棗樹」初讀時可能會很不理解,但是若模仿著魯迅的這種風格去寫,便能一目了然。比如「喜歡一個女孩,她有兩隻手,一隻手左手,一隻是右手」。若是按照平常的話來說就是,喜歡的女孩有左右手。

這兩者之間誰高誰低,一目了然。並不是說要去過分解讀名家之言,而是魯迅先生的確有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蘊含其中。用「兩株棗樹」,加深了讀者的印象而且對於營造那種孤寂的氛圍也是很有幫助的。

許多人都認為魯迅先生的文章晦澀難懂,其實不然。只是自己的心境,沒有達到可以在書中和他對話的層次。他渴望出現其他的「樹」,就如同期待光明。但是卻遲遲沒有出現,也從來不會出現,那種失望之感,便在其中。

「兩株棗樹」並不是魯迅為了湊字數,聯繫上下文來看,「它們落盡了葉子」。作者想要表達的就是那種寂寥和落寞之感。所以有人說因為魯迅的名人效應,大家就去競相追捧。即使是病句,也能變成警句,這是有失偏頗的。

2. 精神世界,內心獨白

「我打一個呵欠,點起一支紙菸,噴出煙來,對著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其實《秋夜》中的後花園,就是魯迅心底裡的世界。這兩株棗樹互相致意,落盡了葉子,還有孩子去打棗。就是在影射當時枯燥乏味,而又昏黃黑暗的社會環境。

棗樹乃至花園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有象徵意義的。棗樹其實代表的,就是頑強的生命力。即使孤獨,即使無奈,即使受盡了委屈還一直蒼翠挺拔。詭譎壓抑的天空代表著當時惡劣的社會生存環境、專制統治;花草小蟲象徵人性的弱小與強悍。

魯迅一直習慣於去用「隱喻」的語言來表達,因為「明喻」在當時的社會是不被允許的。而且當時 正處於高壓環境下,魯迅先生產生了人格分裂

所以要用兩株棗樹,來表現兩個自己。魯迅的《藤野先生》還有《憶劉半農君》等,開篇都是用了這種先抑後揚的方式。有些活潑,而又夾雜著更多的苦悶和壓抑。

結語:

能夠經得起推敲的文章,才是出彩的。魯迅先生對人性的了解太過深入,尤其是「人性的折中」。在他的那個高度,想法必定和普通人不一樣。並不是說因為兩株棗樹的作者是魯迅,它就是名言,若是學生寫的就是病句。要聯合上下文來琢磨,細細的品嘗。

參考文獻:

《秋夜》

相關焦點

  • 眾人眼中的病句,卻成了名句,魯迅的「兩棵棗樹」是不是語病?
    魯迅先生為什麼要寫兩遍棗樹,既然是兩株棗樹,為何不直接寫「牆外有兩株棗樹」?在了解棗樹所代表的含義後,筆者認為通過對棗樹的兩遍描寫,更能夠魯迅反抗惡勢力的倔強和勇敢無畏的精神風貌。第一株棗樹被賦予了魯迅堅韌、頑強的精神,第二句棗樹則代表著魯迅所期待的整個社會的進步力量。
  • 魯迅的「兩棵棗樹」,看不懂覺得是廢話,看懂了才知道是神來之筆
    按照正常行文邏輯,魯迅完全可以這樣寫:「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棗樹。」這與原文敘述的意義並無差異,可魯迅為何不這樣寫呢?其實,若想讀懂兩株棗樹,是絕對不能脫離開《秋夜》的創作背景的,看不懂的人覺得它是廢話,但看懂的人才能明白它是神來之筆!1924年的魯迅心情如何?簡直糟糕透頂!
  • 魯迅「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到底是名句,還是廢話
    魯迅先生在《秋夜》裡寫道:「牆外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那是經典名句。一個小學生仿寫:同桌送我兩份零食,一份是紅棗,另一份也是紅棗。老師批:你直接說兩份棗不就完了嗎?在文人筆下,棗子是用來「打」的,因為棗樹似乎有一種倔強的「脾氣」:你越「打」,它產量越高,果實愈盛。所以在很多作品裡都以此引出寓意:經歷磨難,才有大的成就。而說到棗,人們往往直接想到「紅棗」,其實,在我國的大西北,有一個地方的棗被譽為「華夏第一棗」,卻不是紅棗,而是長得灰不溜秋的「灰棗」。
  • 魯迅寫的「兩株棗樹」這麼囉嗦的病句,為何大家都說是千古名句?
    學生們覺得迷惑的句子,別的我不敢說,反正肯定有魯迅先生在《秋夜》中的迷惑名句「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很多人在讀到的時候,都不禁失笑道:這不是廢話嗎?值得一提的是,文字陌生化處理是俄國形式主義者在魯迅那個年代剛剛提出的提文學創作理論,而幾乎同一時期,魯迅對這種方法的運用就已經爐火純青了。
  • 魯迅為何要寫「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韓寒:沒什麼深意
    1924年,魯迅寫下了散文詩集《野草》的開篇《秋夜》,但是他沒想到自己在文章中寫下的第一句話就給了整個文壇一個「開幕雷擊」,有人說他這句話是病句,也有人說這是一句廢話,當然也有讚賞者說這句話的妙處無與倫比。
  • 「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魯迅為何這樣寫?韓寒:沒深意
    無論是讚賞,還是批評,大家都承認一點,魯迅確實有才。魯迅留下了太多的經典語錄,他的文章有太多入選中小學教材。魯迅所生活的時代,國家積貧積弱,中華民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亡國滅種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魯迅毅然放棄學醫,轉而走上通過發表文章來「醫治」國人靈魂的道路,由此出現了大量深刻的文章。
  • 「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魯迅為何這樣寫?韓寒:沒深意
    在這種情況下,魯迅毅然放棄學醫,轉而走上通過發表文章來「醫治」國人靈魂的道路魯迅的很多文章越看越有味道,可對他的很多語句表示不理解。如果你寫作文時以這樣的一句話作為開頭,「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老師看後,很容易認為你在寫病句,可這句話出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第一篇,《秋夜》。這句話獨佔一段,可見魯迅很重視。為何看起來是病句,魯迅寫了之後就是經典名句呢?
  • 「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魯迅為何這樣寫?韓寒:沒啥深意
    在這種情況下,魯迅毅然放棄學醫,轉而走上通過發表文章來「醫治」國人靈魂的道路,由此出現了大量深刻的文章魯迅的很多文章越看越有味道,可對他的很多語句表示不理解。如果你寫作文時以這樣的一句話作為開頭,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老師看後,很容易認為你在寫病句,可這句話出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第一篇,《秋夜》。這句話獨佔一段,可見魯迅很重視。為何看起來是病句,魯迅寫了之後就是經典名句呢?
  • 再讀魯迅:神來之筆「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堂堂文化大師,著名的「文思革」戰士,難道寫一篇文章還需要湊字數嗎?這儼然是一個病句啊?但是人到中年,回過頭來再讀魯迅,細細體悟,卻發現,原來是我的少不更事,唐突了大師的斐然文筆。彼時的政治大環境上,帝國主義與北洋軍閥沆瀣一氣,偷竊革命果實,文化思想界也是陰雲籠罩,人心惶惶,「五四」精神被忽視乃至於批判,好不容易看到曙光的魯迅,在這一瞬間經歷了徹夜的黑暗,《秋夜》正是在這種彷徨、孤寂、無奈的境地下寫出的。明白了《秋夜》的創作背景,就讀懂了先生的訴求,也就理解了先生的神來之筆。
  • 魯迅「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病句?讀讀小學一年級這詩
    除此之外,魯迅在1924年寫的一首散文詩《秋夜》也備受爭議,因為文章的第一段是這樣開篇的: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因為這段文字,很多人甚至忘記了文章的原名是「秋夜」,稱此文為「兩株棗樹」。囉嗦繁複至此,不少人認為這就是病句。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 「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是病句還是名句?韓寒說了大實話
    ,這是魯迅的作品《秋夜》中的一句話,「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很多人都說這樣的句子自己能寫出一大堆來,不過寫出來一定會被老師判定為病句。在魯迅的筆下,天空可以「冷眼微笑」,「細小的粉紅花朵」有一個盼望春天的夢想,而至於「棗樹」呢?它們落盡了葉子,卻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
  • 「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是病句還是名句?韓寒說了大實話
    《秋夜》中的一句話,「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很多人都說這樣的句子自己能寫出一大堆來,不過寫出來一定會被老師判定為病句。在魯迅的筆下,天空可以「冷眼微笑」,「細小的粉紅花朵」有一個盼望春天的夢想,而至於「棗樹」呢?它們落盡了葉子,卻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
  • 魯迅筆下「兩棵棗樹」的描寫,嘲笑的人不懂其背後的故事
    因為不理解,這種表述曾經被很多人「詬病」,但如果知道了這句話的象徵含義,就會為魯迅的文筆而拍案叫絕。要想理解這一篇文章,不能只從文本上分析,更要知道魯迅經歷了什麼事情,才寫出了這樣一篇文章。而魯迅之前的經歷恰恰就是被很多人忽略的。
  • 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魯迅為何不直接說兩株棗樹呢?
    讀到這裡,有讀者就疑問了,為何魯迅先生不直接說兩株棗樹呢?對於魯迅先生,他自然很熟悉自家的院子,但是對於一個初來乍到的讀者,可能就陌生了,可以想像這樣一個觀察過程:望向園子,遠遠看上去,有兩株樹,仔細看其中一棵,是棗樹,再跳轉視野,看另外一棵,還是株棗樹。如果從這個角度去拍攝視頻,也一定很有趣。
  • 賈平凹病句被嘲,粉絲用魯迅「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辯解
    先是書法水平被嘲,然後是近幾年的書被指水平一般,甚至有位知名教授寫了篇名為《賈平凹為何越寫越差》的文章,專門來找他近幾年小說中的問題。這篇文章的作者名叫唐小林,是四川的一位知名教授、博士生導師。在這篇文章中,他從多個角度指出了賈平凹小說的一些問題。
  • 韓寒評魯迅「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沒什麼深意,有道理嗎
    認為是廢話的,說明明兩株棗樹,卻要一株一株寫,佔筆墨,費腦筋;認為是病句者,批評這個用「……是……還有……也是……」的句式表達,既重複,又囉嗦,是個典型的病句;認為魯迅先生故意為之的,說這是「名人的隨意」,「文豪的任性」,以故作高深的姿態,所求所謂驚人之語,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句話也讓中學生犯了難,課堂上老師讓他們琢磨這句話的深意,但冥思苦想
  • 我家後院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魯迅此話幾人懂!
    我家後院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魯迅此話幾人懂! 民國時期是一個混亂動蕩的年代,清政府剛剛倒下,又有外國的「強盜」入侵中國,而且中國內部也不平靜,各種軍閥之間戰爭不斷。
  • 魯迅「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名家說好,韓寒評價膚淺
    正因為粉絲們曾以「當代魯迅」給韓寒貼標籤,在韓寒以青年導師身份而公開發表的各類意見中,我十分注意他對魯迅先生的評價,果然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讀到他對魯迅先生那個名句「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的評價。
  • 魯迅「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是病句?韓寒:我們沒資格定
    像這種錯處,大家如果仔細找,還能找到不少。而且頗令人不解的是,這些文章選入中學課本後,並沒有修改,這是為何?一樣是前半部分沒問題,後半部分怎麼看都有語法問題,既然「大約」,為何又會是「的確」?在文中他以魯迅的「棗樹」為例,指出可能魯迅什麼意思都沒有,只是自己玩票,或者寫完了一句忽然記起來園子裡還有一棵棗樹。最後韓寒表示:「我們沒資格定,因為我們不知道」。
  • 魯迅「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何理解?
    大概是在五年前,其實我就模仿過先生這種寫法,約摸記得當時在讀初二。很青澀的一個時期,有一少年挑燈夜讀,忽然覺得先生這樣的描述極其有趣,便照貓畫虎,於是我便在一次照常的課後作文裡寫下了不平凡的一句話。隨著我朗讀聲的停歇,他在黑板上寫下了四個字「魯迅先生」「楊小明同學作文中的黑狗其實借鑑了魯迅先生的《秋夜》」「有沒有同學讀過?」講臺下議論聲起,不久歸於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