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是魯迅在《秋夜》中的第一句話,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感覺有些突兀,甚至覺得像是病句,殊不知魯迅在這「廢話」後隱藏的深意。其實,魯迅的很多文章都是這樣。若是能讓人一遍就讀懂其中的深意,那麼他也就不叫魯迅了。
很多人都說讀魯迅的作品,第一次時不懂,再讀時熱淚盈眶。因為他對國人的性格還有基因,了解的太過深入也太過透徹。所以,現在有人說他是「負能量」。
「他的語言是民間形式的。他的諷刺和幽默雖然具有人類共同的性格,但也帶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點」。這是俄國的法捷耶夫對魯迅的評價,甚至還稱他為「中國的高爾基」。因為「學醫救不了中國人」,所以魯迅選擇棄醫從文。
想要用他柳葉刀似的筆鋒,戳醒那時候正在昏昏欲睡的國人。因此他的文筆非常犀利,飽含了對當時社會的嘲諷和批判。
1. 新舊交替,文白更迭
「強者發怒,揮刀向更強者;弱者發怒,揮刀向更弱者」。魯迅的很多話,都是發人深省的。他對於人性了解之透徹,鮮有出其右者。魯迅的語句,很多都成了名言。正因如此,才會出現很多人動不動就提到「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云云」。
《秋夜》中的第一句話,其中蘊含著深入的情感。若是一般人寫出來,大家普遍會認為這是初中生所寫的病句,但這是文壇大家魯迅。既然他寫了,就絕對是有自己的意思。不會說是因為湊字數而寫出來的。
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魯迅是白話文運動的發起人。他的《狂人日記》,就是中國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如果說只從文字表面去看,這句話也不存在問題。因為當時白話文剛剛興起。魯迅的那個時代,正是白話文替代文言文的時候。
所以,魯迅寫的很多話,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都不通順。新文化運動剛剛開始,有些語言和詞彙的表達,不會如同現在這麼凝練。所以,這不算是病句,只是當時的情況下正確的書寫方式。
至於說這句話是因為魯迅的名人效應,才如此出名,其實這也算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準確的來說,語言這門學科很多地方的語病結合上下文的思想而言,並不能算是語病。要結合文章整體來看,有沒有達到一定的層次。而且,並不是非黑即白的。
2. 發人深省,引人深思
「從來如此,便對麼?」這寥寥數語,令人回味無窮。仿佛是在拷問著文章的讀者,遲遲縈繞在耳邊迴蕩,久久不能散去。這就是魯迅的特點,用最簡短的語言,來表達最有深意的思想。並不是因為魯迅的名人光環,這句話就是名句。
而是它的層次達到了一定的境界,而且結合文章表現的主旨而言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而且,也不排除魯迅先生是為了讓人加強印象,而故意用的病句。就像他那篇《孔乙己》中說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乍然一看是病句,但其實是作者故意而為之。
因為魯迅沒看到也沒聽說他死了,沒有事實依據。孔乙己在那種環境下活不下去,暗示著當時社會的陰暗。孔乙己是代表的一類人群,也就是說那些腐儒們,在一九零九年,就已經被社會的浪潮淹沒吞噬了。
這便是魯迅先生的風格,若此句沒有寫成所謂的病句,就不會在今天還令人印象如此之深。這也是文學的魅力所在,有時候些許瑕疵反而會成為整篇文章的閃光點。
「人的悲喜,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在魯迅先生看來一個人看過世界,走向成熟的標誌,代價就是變得沉默寡言。顯然,他的內心是非常孤獨的。因為到了那個境界,能夠和自己交流和自己心意相通之人,可以說是寥寥無幾。而「兩顆棗樹」,其實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作者內心的獨白。
1. 世上本沒有路
「猛獸是單獨的,牛羊則成群結隊」。所謂高處不勝寒,魯迅先生肯定是那匹孤獨的猛獸。「兩株棗樹」,需要慢慢體會才能感覺到其中的深意。他想要向世界吐露自己的心聲,但又不能以哀怨或者贅述的方式來表達。
只能通過最簡短的語句,讓世界看清自己。而這兩株棗樹,表達的就是孤獨這個主題。人一旦悟透了,就會變得沉默寡言。並不是魯迅先生沒有和別人相處的能力,只是缺少了那種逢場作戲的興趣。所以,他將自己想要和這個世界交流的語言,都放在了文章之中。
兩株棗樹便是如此,其實換種表達方式可能更好理解。比如「今天早上是數學課,下午還是數學課」,那種無奈之感,便一目了然。魯迅先生並不是在故弄玄虛,而是以一種超越普通人的質樸,去寫作。
文人都有自己的文筆風格,一代文豪白話文已然如此質樸。有深意的話,不需要名人先達來背書,自然會有人認可。
2. 一針見血,突出主題
「兩株棗樹」的確是魯迅先生,有意而為之,並不是病句。而這個句子,是需要細細琢磨。如果慢慢體會,會有一種沉浸在心底的孤獨之感,油然而生,湧上心頭。院子外邊,其實什麼也沒有,只有那棗樹,在靜靜的站著。
就像先生本人心中的那股寂寥悲曠之情,無人能理解。當人們讀到院子外邊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是,先入為主的會認為肯定還有其他樹。可是除了棗樹,還是棗樹。既單調,又孤單。這種孤寂的感覺,如果用「院子外面有兩棵樹」來表現,肯定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
此外魯迅想要表達的是對這種孤單極大的不滿,他希望這個社會能夠做出改變。可以有「別的樹」出現。可是沒有,魯迅很期待,讀者也很期待,但是最後看到的只有滿目瘡痍。其實,這塑造的就是一種肅殺的氛圍。
就像拍攝影片時,要用環境來奠定基本的感情基調。
「村頭的狗叫了,其他的狗也跟著叫了起來,可是它們並不知道為什麼叫」。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便是如此,他不喜歡直來直去,而是用隱晦的方式來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就是有深意的好文章,若是太過直白,清湯寡水的,喝一口便忘記了滋味。
1. 內涵頗深,表達情意
「兩株棗樹」初讀時可能會很不理解,但是若模仿著魯迅的這種風格去寫,便能一目了然。比如「喜歡一個女孩,她有兩隻手,一隻手左手,一隻是右手」。若是按照平常的話來說就是,喜歡的女孩有左右手。
這兩者之間誰高誰低,一目了然。並不是說要去過分解讀名家之言,而是魯迅先生的確有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蘊含其中。用「兩株棗樹」,加深了讀者的印象而且對於營造那種孤寂的氛圍也是很有幫助的。
許多人都認為魯迅先生的文章晦澀難懂,其實不然。只是自己的心境,沒有達到可以在書中和他對話的層次。他渴望出現其他的「樹」,就如同期待光明。但是卻遲遲沒有出現,也從來不會出現,那種失望之感,便在其中。
「兩株棗樹」並不是魯迅為了湊字數,聯繫上下文來看,「它們落盡了葉子」。作者想要表達的就是那種寂寥和落寞之感。所以有人說因為魯迅的名人效應,大家就去競相追捧。即使是病句,也能變成警句,這是有失偏頗的。
2. 精神世界,內心獨白
「我打一個呵欠,點起一支紙菸,噴出煙來,對著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其實《秋夜》中的後花園,就是魯迅心底裡的世界。這兩株棗樹互相致意,落盡了葉子,還有孩子去打棗。就是在影射當時枯燥乏味,而又昏黃黑暗的社會環境。
棗樹乃至花園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有象徵意義的。棗樹其實代表的,就是頑強的生命力。即使孤獨,即使無奈,即使受盡了委屈還一直蒼翠挺拔。詭譎壓抑的天空代表著當時惡劣的社會生存環境、專制統治;花草小蟲象徵人性的弱小與強悍。
魯迅一直習慣於去用「隱喻」的語言來表達,因為「明喻」在當時的社會是不被允許的。而且當時 正處於高壓環境下,魯迅先生產生了人格分裂。
所以要用兩株棗樹,來表現兩個自己。魯迅的《藤野先生》還有《憶劉半農君》等,開篇都是用了這種先抑後揚的方式。有些活潑,而又夾雜著更多的苦悶和壓抑。
能夠經得起推敲的文章,才是出彩的。魯迅先生對人性的了解太過深入,尤其是「人性的折中」。在他的那個高度,想法必定和普通人不一樣。並不是說因為兩株棗樹的作者是魯迅,它就是名言,若是學生寫的就是病句。要聯合上下文來琢磨,細細的品嘗。
參考文獻:
《秋夜》